苗 華
(江蘇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苗 華
(江蘇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懂得感恩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中,是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滲透感恩教育,可以使感恩教育和課程教學相互融合、相輔相成,達到事半功倍、一舉兩得的效果。
感恩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評價
一般認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對于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個體的自身發(fā)展,增強社會的信譽等具有重要意義”[1]。
高校應當如何有效地對當代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呢?在沒有設置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的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成為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載體。“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課程,將感恩教育滲透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可以達到相輔相成、一舉兩得的教育效果,對于大一新生來說,也是恰逢其時,對于他們順利、愉快地度過大學四年將有很大幫助。
“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及法律觀教育等很多方面??梢哉f,引導大學生樹德和做人,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重要目的和意義所在,而這一點也正是感恩教育所追求的。
在現代社會,感恩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與忠誠,對社會和人民的包容與奉獻;對組織的信任和感激,對工作的勤奮和盡責;對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對家人的理解和眷念;對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對自然的親近和呵護[2]。可以說,感恩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素質,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和責任觀,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yǎng)。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是完全可以而且十分合適的。
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內容和感恩有直接聯系。比如在關于人生觀的教學內容中,如果單純從個人的角度談人生觀和人生價值的實現,眼界是比較狹隘的,而且不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果換一個角度,從人的社會性的角度來談人生觀的問題,則會有更寬的眼界,而且可以很自然地聯系到感恩問題,也就將感恩教育與教材內容融合到了一起,使學生更容易對人生觀有較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從談個人的人生觀,聯系到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尤其是與父母的關系、與朋友的關系等,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與周圍的人和事存在著客觀的聯系,所以,要感恩與自身生命相聯系的每一個對象。從談人生價值的實現,聯系到祖國和人民與自身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到祖國和人民所提供給自己的一切,感恩自身從社會所得到的恩情,明確只有感恩社會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這樣,通過恰當的結合,潛移默化地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本身,又將感恩教育落到了實處,并且二者相輔相成,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除了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中滲透感恩教育外,在教學方法上也需要滲透感恩教育?!耙驗榈赖卢F象與人的需要、情感緊密相連,真正的道德規(guī)范應是道德主體對之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如果僅僅以道德規(guī)范、原則的傳授,以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的,而沒有學生相應的道德情感參與其中的話,則此種道德教育注定是要失敗的”[3]。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讓這種傳遞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就需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
比如在學習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內容時,可以圍繞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方面,讓學生談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或者周圍發(fā)生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啟發(fā)學生領悟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需要每個人不斷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加強,實際上恰恰是個人感恩于社會、感恩于他人的自然結果,從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感恩意識的必要性和感恩品質的重要性,認識到懂得感恩是一個社會人的基本素質。
如果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則正好是開展辯論的好機會。真理不辯不明,開展辯論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而且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關于老人跌倒該不該扶之類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們各抒己見,充分辯論。通過辯論,大家往往更容易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和看法。通過辯論諸如此類的道德問題,學生也可以領悟到感恩不僅是要感激幫助過我們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感激之情轉化為一種樂于助人的品質,這種品質不僅是個體所必需的,而且是社會所必須的,作為大學生應當有這種社會責任感,引領良好的社會風氣。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學生寫信、演講、歌舞、小品、繪畫、觀看影片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局限,引導大學生課堂聯系生活、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原本抽象的理論化的教學內容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感性的生動活潑的課堂實踐,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堅持教育培養(yǎng)與考核評價的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大學生將自律與他律有機地結合起來。目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考核評價體系還是以書面考試為主,以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為考核重點。這種考核評價體系,雖然對學生掌握知識性的內容很有幫助,但對學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因此,在考核評價體系中,除了考查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外,還要考查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際情況。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促進大學生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同時必然有助于大學生感恩品質的形成和感恩習慣的養(yǎng)成。
首先,學校應當密切與大學生家庭的聯系,暢通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渠道,在家庭中建立教育監(jiān)督反饋機制,并且將大學生在家里的表現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因為大學生的身份不僅僅是學生,更是一名家庭成員,在家庭里的表現優(yōu)秀,才真正稱得上是名優(yōu)秀的大學生。而且,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往往在家庭生活中才能真實地反映出來。通過考察大學生在家庭里的表現,實際上也給了大學生一個機會,可以使他們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與家庭的密切聯系和自己對家庭的責任,促進大學生將感恩情感轉化為感恩行動。
其次,學校要組織相關活動,比如組織大學生在校內義務勞動、深入社區(qū)扶貧助困、到敬老院搞志愿活動等,將大學生參加這類活動的情況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大學生活應當是豐富多彩的,學校和各學院會經常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這些活動正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好機會?!八枷氲赖滦摒B(yǎng)和法律基礎”課本身就是很強調實踐性的課程,讓大學生廣泛參加此類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感恩品質。而且,這些活動被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更能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廣泛性和積極性,久而久之,必然可以實現感恩教育的內化與外化。
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主動深入社會實踐,比如參加義務獻血、擔當義務交通協(xié)管員、義務幫助中小學生輔導作業(yè)等,將參加這些義務活動的情況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其實,生活就是個大課堂,它會教給我們每個人各種各樣的知識,同時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各種各樣的知識,也都要回歸到生活大課堂去檢驗和應用。年輕有為的大學生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他們隨時隨地都在實踐著在書本上學到的各種知識和道理,其中許多優(yōu)秀的大學生已經做得非常出色,應當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表揚。
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滲透感恩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將感恩意識、感恩情感轉化為感恩行動、感恩品質。相信在這些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大學生們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的關愛所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這些生動愉快的體驗,會悄悄地沉淀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形成穩(wěn)定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感恩品質。
懂得感恩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將感恩教育滲透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中,是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滲透感恩教育,可以使感恩教育和課程教學相互融合、相輔相成,達到事半功倍、一舉兩得的效果。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來一系列暴露感恩意識缺乏事件的發(fā)生,冷酷地說明感恩教育的缺失依然如舊。我們不能只有在某些事件發(fā)生時,才想起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才想到要加強感恩教育,事情過去了,又什么都不做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F在我們需要立刻行動起來,讓感恩代替冷漠,讓善良代替邪念,讓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和諧,讓社會充滿關愛和溫暖。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政治科學,2004(04).
[2]肖池平,萬晴.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倡導感恩文化[N].中國民族報,2007-09-28.
[3]戚哲民.當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江蘇師范大學科研基金項目“高校師范生感恩教育研究”12XW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