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瑩
中泰飲食文化中的禮儀差異及成因探究
黃雪瑩
飲食總是和文化緊密相連的,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飲食文化,不同的飲食文化就會帶來不同的飲食文化禮儀,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特色的體現(xiàn)之一。中國在幾千年的禮儀思想映照下形成了嚴格、細致的飲食禮儀文化,泰國則在西方禮儀的影響下,結(jié)合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有的飲食禮儀文化。認識中泰飲食文化中的禮儀差異,能幫助我們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尊重別人、突出自己的特色,從而促進中泰兩國人民友好發(fā)展。
中泰;飲食文化;差異;成因
飲食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需要,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文化,這種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飲食觀念、方式以及內(nèi)容,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禮儀文化。飲食文化中的禮儀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它反映了不同國家民族的飲食觀念、風(fēng)俗習(xí)慣等。中國飲食禮儀文化(本文特指漢民族飲食文化)同中華民族一樣博大精深,了解中國飲食禮儀文化對于了解中華文化而言,是一門不可或缺課程。泰國的飲食禮儀文化也有其獨特的民族特色。研究中泰兩國飲食禮儀文化差異,可以更好地了解兩國文化,在兩國交往時能夠尊重別人、突出自己的特色,從而促進中泰兩國人民友好往來。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禮”在中國文化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人懂禮、也會學(xué)禮,更加重禮,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飲食禮儀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泰國的飲食禮儀文化則更多地傾向于西方禮儀。
1.食材禮儀的差異
(1)注重寓意與佛教思想的差異。“民以食為天”,“吃”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所謂“人生萬事,吃飯第一”,食是極其重要的,中國經(jīng)典式的寒暄問候語就是“你吃了嗎?”。說到吃,就和食材分不開了。雖然中國人大多數(shù)是泛食主義者,但是在食材的選擇上是很有講究的,紅白事、節(jié)慶聚、升遷升學(xué)宴、喬遷之喜、壽宴等對食材的要求都不一樣,食材選擇錯誤就是不懂禮儀的一種表現(xiàn)。
中國人有祭祀的習(xí)慣,祭祀選擇的“三牲”一般指的是牛、羊、豬,次一點的可以用魚、雞、鴨、鵝等替代,但是絕對是不能用狗的,因為狗乃污穢之物,不干凈,所以在中國人的筵席上是不會出現(xiàn)狗肉的,所謂“狗肉上不了筵席”,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在正規(guī)的宴席上食用狗肉,如果用狗肉招待客人則被認為是對客人的不敬。中國人講究寓意,所以在食材的選擇上也注意這點?;檠缇鸵小霸缟F子”,即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等;壽宴就要有長壽(面);節(jié)慶聚會希望“年年有余”“步步高”,自然少不了魚、年糕這樣的食物;喬遷之喜則會有發(fā)菜,寓發(fā)財之意??傊巢牡倪x擇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是門大學(xué)問,也是關(guān)乎飲食禮儀的頭等大事。
而在泰國,飲食則與佛教息息相關(guān)。眾所周知,泰國是個佛教盛行的國家。泰國人信奉小乘佛教,95%以上的泰國人都是佛教徒。宗教對泰國的影響巨大,不論是高貴的皇室還是平常的百姓,宗教總是形影不離,其宗教觀念也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因而,泰國人的飲食觀念是建立在佛教基礎(chǔ)上的,泰國的飲食食材則沒有那么講究,由于信佛教,有部分泰國人是素食主義者(這個比例比中國高很多),而傳統(tǒng)的泰國人則不吃大塊的肉、不吃完整的雞或魚,而是將其剁碎再加工。烏龜和鱉作為長壽動物的代表,也是泰國人禁食的食物之一。大象作為泰國國寶級的動物,亦是禁食的。另外,如果你在素食主義者的家中吃肉食則是沒有禮貌的表現(xiàn)。此外,在泰國,殺生由專門的人負責(zé),和尚得避開殺生。
(2)隆重與簡約的差異。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還有注重排場這個特點,因此食物的數(shù)量多、食材珍貴,有剩余才被認為是禮數(shù)之所到。請客吃飯無論是在家里還是餐廳,也不管人多或是人少,主人都會準備豐盛的酒菜。在正式宴請上一般要七八道菜以上,菜越豐盛、越珍貴,便越能體現(xiàn)出主人的熱情好客和客人的尊貴身份。“持家要儉,待客要豐”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它對于中國人在請客吃飯立場上有著重要影響,不僅要講究排場,而且還得注重飯菜的數(shù)量,其中較為典型的要數(shù)清朝時期出現(xiàn)的“滿漢全席”。此外,還有中國古宴的典范——孔府宴。孔府宴會按照宴會上客人的尊卑地位劃分不同等級,其中最高級的酒席為“燕菜全席”,共有130多道菜。就連平時的一般節(jié)日,或是婚喪嫁娶,以及生日、招待貴賓也會安排一些“海參三大件”或是“魚翅四大件”之類的宴席。在講究禮儀的中國,請客人吃飯如果飯菜太少或者東西不夠吃是禮數(shù)不周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在食物匱乏的年代,就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食物:看菜?!翱床恕鳖櫭剂x,就是只能看,不能吃的菜,這種菜大多數(shù)是用木頭做的,做好后又用油漆進行偽裝,做得和真的一樣,看菜多是葷菜,有木頭肘子、木魚、木雞、木鴨等等,誰家請客吃飯實在拿不出多的葷菜,就會去借用這種“看菜”撐一下場面,客人也是心知肚明,是不會去動那些木頭家伙的,更不會去拆穿主人家的把戲自討沒趣。
除了宴請客人要準備多的食物表示隆重之外,過年過節(jié)一般家庭也會準備稍多的飯菜留第二天食用,以示“年年有余”之意。當(dāng)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國人也開始認識到暴飲暴食、浪費食物是一種陋習(xí),近年提倡的“光盤主義”就是一種文明新風(fēng)尚,與飲食禮儀不沖突。
泰國人在選擇食物的時候沒有太大的講究,他們喜歡席地而坐,盛飯時使用芭蕉葉,進食時則以手來取飯菜,請客吃飯通常都是主隨客便,想喝就喝、想吃就吃,酒菜不夠時,可以再添加或者再購買,勸人大吃大喝反而是不禮貌的現(xiàn)象。此外,節(jié)約是泰國人的另一種飲食觀念。泰國家庭的一日三餐,也許可供選擇飯菜的種類較多,但分量卻剛好,通常不會有剩飯剩菜之說。學(xué)校、餐館亦如此,就算是請客吃飯,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講究排場,剩余很多的食物,又或者是暴飲暴食,而是奉行吃飽的觀念,即便食物稍有剩余也不會隨便倒掉。
2.餐桌禮儀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擁有輝煌的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禮儀之邦,“禮”在中國文化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餐桌禮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耀眼的一部分。例如,古代漢族的傳統(tǒng)宴飲禮儀,則有它自己的程序:主人會折柬邀請客人,客人來了之后,首先相互寒暄問候,然后引入客廳并侍以茶或點心。等所有客人到齊之后再入席,入席時,左為上席。當(dāng)客人坐好之后,主人便開始勸酒勸菜,而客人也會以禮相謝。勸酒期間,先敬長輩和主客,宴飲結(jié)束后,再把客人帶入客廳飲茶,直到客人離開。這種宴飲禮儀,對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著深刻影響,至今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做法。中國人習(xí)慣用筷子吃飯,而實際上筷子的使用也有相當(dāng)多的禮儀。中國人忌諱把筷子插在碗里或是盤子里,因為這種表象類似于靈前供奉的“倒頭飯”;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盤子或是杯子,據(jù)說,只有乞丐吸引人注意的時候才用筷子敲擊碗筷;拿筷子時,手不能放在離筷子底端較近的位置,或是較遠處,太近了不易夾東西,太遠了會被認為是孤傲清高的表現(xiàn);不要用筷子插菜、肉吃;不能拿筷子在盤子里“翻來覆去”,這是極不禮貌的表現(xiàn)等等??梢?,用好筷子也是一門學(xué)問,初來中國的外國朋友更加得注意。
泰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既融入了中國的餐桌文化,同時又將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禮儀文化詮釋得淋漓盡致。席地而坐是傳統(tǒng)的泰國人較為青睞的一種進餐方式,此外他們還會用芭蕉葉盛飯,而用手抓飯,隨著社會潮流的發(fā)展,桌椅進餐是一般宴會或是餐廳里較為正式的用餐方式。泰國人以右為上,是流傳至今的習(xí)俗。一般在宴會上或是餐廳里,客人或是比較受敬重的人,往往會坐在主人的右邊。這種習(xí)俗雖然和國際交往禮儀相吻合,然而在泰國,卻與小乘佛教有著深刻淵源。小乘佛教里的宇宙觀認為,宇宙共有四個方向,其中有兩個機理的方向,東方和南方。東方象征著誕生,因為它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意味著光明。南方則是生命和幸福的象征。而泰國的國王的寶座以及佛像都是朝著東方,于是便有了以右為上的準則。就餐時,當(dāng)餐桌上的菜上齊了之后,女主人將其刀與叉拿起示意后大家才可以用餐。泰國人吃飯大多使用叉和勺,偶爾也會用筷子。和西方人不同的是,泰國人右手用勺,左手用叉。中途未吃完飯,放下叉、勺時,得呈“八”字形放在盤子上。用餐完畢時,應(yīng)將叉和勺放在一起。用餐完了之后,要等女主人起身,才能夠離席,離席時不必折疊餐巾,直接放桌上就可以了。
3.飲酒文化禮儀的差異
飲酒文化是飲食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酒文化包括酒人、酒禮、酒道與酒令,也包括酒旗、匾對、題壁與酒店和酒文學(xué)等。所謂酒人,即好喝酒的人,也指有學(xué)養(yǎng)的人,即“文化酒人”或“酒文化人”。其中酒禮,即飲酒文化中的飲酒禮儀與禮節(jié),在我國古代時候就已形成?!熬埔猿啥Y”,是佐禮之成,源于古俗古義。古代漢民族飲酒時,常常有較為繁瑣的禮節(jié)。有些人喝酒時常常不能克制,容易醉酒生亂,于是就有了飲酒禮節(jié)。俗話說,借酒消愁愁更愁。飲酒的人必須要具備應(yīng)有的德行,不可胡亂飲酒,或是飲酒成嗜,從而酗酒等。飲酒過程中,需要遵守的禮節(jié)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飲酒前先行跪拜禮,尤其是有長輩在場時,這是晚輩必須要做到的。喝酒時,為了祭祀逝去的先人或是答謝天地的恩德,常常會先拜而后倒點酒到地上,以表敬意。勸酒,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熱情的主人會對客人勸酒、勸菜,同時,主人會向客人敬酒,與此同時主人也會說幾句敬酒辭。而客人為表感謝,也會相應(yīng)的回敬。斟酒時,先從年長者開始,敬酒時,大家都要舉杯,有時還會站起來,以示禮貌。酒道,是酒禮的另一種表現(xiàn),兩者相輔相成。酒道的基本原則,必須合乎禮儀??梢杂镁苼肀磉_對長輩或是客人的敬重之情,但是不可因此而過量飲酒,或是因酒誤事。
泰國沒有像中國如此深厚的酒文化,因而也就不存在這樣的一種酒文化禮儀。泰國人喝酒,碰杯之后不一定要喝完杯里的酒,只需對敬酒者輕輕地點綴示意一下即可,在大型招待會或是慶典上亦如此。他們不一定要敬酒、碰杯等,但是和長輩、尊者同桌喝酒的時候,從長輩開始斟酒,而且可以根據(jù)各自的酒量來飲酒。勸酒在泰國并不倡導(dǎo),多喝酒、喝醉酒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太禮貌。
1.歷史原因
在中國,“吃”一向是頭等大事,因為“吃”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那么簡單,要“吃飽”,還要“吃好”“吃美”“吃出文化”。中國歷來就是一個禮制森嚴的國家,幾千年的儒家文化主張“禮、樂、仁、義”,“禮”為先,那么在吃飯、宴賓這樣的日?;顒又?,怎么才算“有禮”呢?中國在《禮記》中的《鄉(xiāng)飲酒禮》就是記載聚會宴飲禮儀的,非常繁瑣的程序,聚會一般選擇正月吉日舉行,儀式嚴格區(qū)分尊卑長幼,注入了儒家的尊賢養(yǎng)老的思想。
中國對于飲食禮儀早就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禮制程序,包括宴請賓客、準備食物、座次安排與物品陳設(shè)等都有嚴格、細致的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習(xí)禮”,其中當(dāng)然包括吃飯怎么做、主客位置怎么安排,即所謂的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兜茏右?guī)》在提到飲食禮貌的時候就強調(diào)“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一般在宴席上,長者或德高望重者先動手,或者是主人在大家的勸說下先行品嘗,否則是不禮貌的;在婚慶、祭祀等活動中,要先拜祭祖先,“請”祖先“品嘗”,然后才能夠動筷子。
泰國,在飲食文化上偏向于西方,飲食遵循和諧的原則。而最初的泰國飲食具有明顯的平民風(fēng)格。其原料大都以本地的水產(chǎn)品、蔬菜或是草藥為主。由于泰國受宗教文化影響較大,這就使得泰國人的飲食文化帶有宗教性質(zhì),食肉較少。此外,泰國飲食受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也有著較長的歷史。17世紀起,泰國的飲食便開始受到荷蘭、葡萄牙以及法國飲食文化的熏陶。漸漸地,西餐開始在泰國占據(jù)一席之地,但泰國的飲食并不完全接受外來飲食,而是將其加以改進融入自己的特色文化。
2.社會習(xí)俗等原因
中國有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文化,長久以來形成的社會習(xí)俗包括春節(jié)飲食禮儀文化習(xí)俗、元宵飲食禮儀文化習(xí)俗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飲食禮儀文化習(xí)俗各具特色。如春節(jié),俗稱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禮數(shù)最多的時候。例如,元宵節(jié)的湯圓,寓意團圓,即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以及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大年初一吃飯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一天據(jù)說會喻示一年的運氣,因此要小心謹慎,而且一般要有生菜、魚、雞之類的菜,意為“生財、年年有余、吉利”;一些地區(qū)在包餃子時,要往其中置錢幣、糖、棗等,寓意發(fā)財致富、生活甜如蜜。
中國除了一些年節(jié)的飲食有較為固定的禮儀習(xí)俗之外,其他如求子、求雨、祭祀、婚慶等的飲食習(xí)俗也很多。求子習(xí)俗,是人們祈求神佛賜予子女,一朝受孕,即用三牲福禮祭祀。有的是用某種食品或食物求子,如紅雞蛋、桂圓、棗、栗子、蓮子等,有些地區(qū)有意不將食物煮熟,以示“生”。再如婚事食俗中的戀愛相親飲食風(fēng)俗。我國東南地區(qū)的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青年男女,以一碗米飯作為彼此婚戀的橋梁,這晚飯被稱為“裝心飯”。居住在貴州省的苗族青年,提親時,男方家會請德高望重的老人攜兩只雞去女方家,并將其當(dāng)眾殺死,此外還要兩滴雞血與酒混合給男女雙方喝下,表示白頭偕老。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風(fēng)俗各具特色。如蒙古族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奶與肉;回族人信奉伊斯蘭教,禁食豬肉、狗肉以及形象丑陋的飛禽走獸;壯族人吃年夜飯時必須要煮整只的大公雞;白族人愛喝茶,清晨喝“早茶”又稱“清醒菜”,中午喝“休息茶”又稱“解渴茶”;藏族人民愛食糌粑、酥油茶及青稞酒,吃肉時用刀子割而不用筷子……類似的還有壽慶食俗、喪事食俗以及宗教信仰食俗等。一直以來,中國人在這樣的社會習(xí)俗的熏陶下,逐漸地接受了與飲食相關(guān)的各種禮儀,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禮儀文化。
在泰國,社會民俗也時刻影響著其飲食文化。如嚼檳榔,古代泰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好嚼檳榔,這是一種風(fēng)尚。檳榔是各種禮儀和社交應(yīng)酬的首要物品,賓客到家,先敬檳榔。每家都備有檳榔盤盛檳榔,大戶人家多以銀及良木細藤制作。檳榔是結(jié)婚、訂婚必備的禮品。男方去女方家訂婚、送聘禮或結(jié)親迎娶時,都要用檳榔盤盛檳榔相送,有的多至上百盤,并以此為榮。此外,婚禮聘禮中的甘蔗、香蕉樹是由男方在舉行婚禮的當(dāng)天在園子中砍下來的。如果今后香蕉樹花開滿枝、碩果累累或甘蔗又香又甜,說明今后夫妻生活很甜美、富裕、子孫滿堂。芒果收成不好,而羅望子(酸豆)收成好,那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婚禮上的點心——米線要長,不要成團。意味著夫妻長久,白頭偕老?;槎Y上不能有粥,因為這是喪禮上宴請賓客的,不吉利。另外一些日程生活習(xí)俗,如泰國人喝飲料或是水時,必須要加冰;禁止扒吃或丟棄食物,那樣種田沒收成;插秧時禁吃烤米,否則秧苗不長;種玉米時,禁止嬉笑,否則玉米長不密;不可用手指指水果,否則水果會腐爛。佛日當(dāng)天禁止宰雞、殺豬,因為僧侶禁酒,因而佛日當(dāng)天酒店不賣酒。泰國本土的社會習(xí)俗,使泰國飲食文化也獨具一格。
飲食禮儀文化在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泰飲食禮儀文化各有千秋。中國飲食禮儀文化歷史悠久,泰國飲食禮儀文化別具一格。中國和泰國飲食禮儀文化的差異告訴我們,既要尊重他國的飲食禮儀文化,同時也要發(fā)揚自己的飲食禮儀文化特色。了解中泰飲食禮儀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對中泰兩國文化的學(xué)習(xí),以及在兩國人民互相交流時,可以多一點融洽,少一點誤解。
[1]叢書委員會編撰.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42-145.
[2]彭景.泰國飲食散記[J].中國烹飪研究,1997(02):51-56.
[3]高海薇.泰國烹飪與特色菜[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3(3).
[4]趙光榮.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110.
[5]叢書委員會編撰.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244.
[6]陳忠明,陳澄,潘雅燕,主編.中華飲食習(xí)俗教程[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1:8.
[7]戚盛中.泰國民俗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163.
(作者單位:欽州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