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霄方
(廣東醫(y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
高等教育教學公平價值取向分析
萬霄方
(廣東醫(y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東莞523808)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公平價值取向具有歷史性、層次性、相對性及動態(tài)性等特點,有力地推動了高等教育和諧發(fā)展、給民眾享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機會,是高等教育平穩(wěn)發(fā)展的途徑??墒窃谖覈叩冉逃饺∠蛑写嬖谀承┎蛔阒?,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議。通過這些措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公平價值取向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教育公平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公平性歷來是社會、家庭及高等教育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價值性進行一番研究之后,探究我國高等教育中一些不公平的現象,查找原因,并提出解決不公平現象的有效措施和對策,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公平價值取向具有可行性。
教育離不開公平性,教育公平是我國和諧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體現,教育公平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全民素質的基本條件,教育公平性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及倫理道德等多個范疇。所以,只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本身具有公平性,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及倫理道德等多個范疇才能發(fā)揮維護社會平等的作用。
美國著名教育家拉斯曼說:教育是實現人類平等的偉大工具,在社會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比任何發(fā)明所起的作用都要大[1]。1948年聯合國大會在《世界人權宣言》中指出:受教育權是每個人必須享受的一項人權。必須給予廣大民眾基礎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免費受教育權,對于高等教育,則要根據能力逐漸對民眾平等地開放。自此,有關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慢慢地進入了民眾的視野。1998年,聯合國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中對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又注入了新的條款。(1)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要體現在種族、性別、語言、宗族、經濟發(fā)展、文化層次、社會地位、時間、空間及民眾的身體素質等各個方面,任何一個人不管在什么區(qū)域內、在什么時間段內,只要他努力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擁有了相當強的能力,都可以進入高等學府學習,接受高等教育;(2)高等教育要主動和其他各級教育階段取得聯系,把自身放入終身教育的體系中來,和各級教育階段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幫助各級教育機構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進入高等學校接受教育;(3)高考教育要兼顧不同的人群,使他們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權利。因為弱勢群體在社會整個發(fā)展過程中都擁有可能對社會和國家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的經驗和才干,甚至比一些正常的人群所作出的貢獻更大[2]。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延伸,是指民眾享有高等教育的機會、教育標準、教育安適度、教育輸出、學業(yè)成功等方面都享有公平平等的權利。
前文提及教育的公平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及倫理道德等多個范疇。所以高等教育的公平深受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及倫理道德多個領域的影響,使教育公平具有以下特點。
1.高等教育公平具有歷史性。高等教育公平的提出比基礎教育公平的提出要晚得多,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公平,就必須和社會經濟、文化的高度發(fā)展相聯系。因此,高等教育公平的歷史性不僅體現在教育制度上,還體現在教育質量上。例如早期的高等教育公平主要體現在教育制度上 (反對種族歧視、階段歧視、性別歧視、信仰歧視及文化歧視等),而在近階段的高等教育公平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上,力爭不同地區(qū)、不同種族的人群都能享受到同等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公平具有層次性。高等教育公平在教育體制上能有效地體現,但是廣大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現狀并不如此,仍然存在差異性和層次性[3]。社會地位的層次性決定著高等教育公平也具有層次性,不同階層的人報考志愿及對升學的期望值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傾向于選擇學費不高,容易錄取的大學。而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在報志愿時則會選擇“名望”更高的學校,他們看重的不是上大學,而是要進入名牌大學,提高自己的品位。在專業(yè)的選擇上也存在著不公平性,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通常會選擇熱門專業(yè),而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學生因為無法支持高額的學費,只能選擇一般性的專業(yè)。學業(yè)成功的公平也具有層次性,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進入高等學府之后,不必考慮學費和生活費,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上,而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則要自籌學費和生活費,在校期間就要分出一部分時間用于勤工助學方面,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文化知識的學習中。
3.高等教育公平具有相對性。教育是否公平,是人們以某一個標準來判斷的,所以該判斷本身就存在公平性。民眾對任何一個事物的判斷都會因人、因時、因地、因環(huán)境而異。公平不是絕對的,在現實社會中,絕對的公平不可能存在。高考教育也一樣,它不可能具有絕對的公平,只具有相對性[4]。例如,在教育成本的收費上,從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學生角度來說,它就是不公平的。從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來說,它就具有公平性。
所以,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和高等教育的等同混為一談。高等教育的公平強調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但不是平均化,而應客觀地評價高等教育的價值公平性,公平地判斷因人、因時、因地、因環(huán)境而異等各種因素。
4.高等教育公平具有動態(tài)性。馬克思說過:沒有永恒的公平。由此可見公平不具備靜態(tài)性,而是不停地發(fā)展著。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或者同一歷史階段的不同地域中,其高等教育公平也各不相同。
高等教育公平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產物,是民眾根據本身需求在特定的時期內對高等教育公平作出的一種評價。例如我國高等教育,以前只能是“精英式”人物才能接受的教育,這對于廣大民眾來說具有很大的不公平性。后來,我國高等教育成了大眾化的教育,從教育體制上來說,廣大民眾都受到了高等教育,所以它具有更廣泛的公平性。但是當入學難問題解決之后,對高考教育公平的評價就會轉移方向——高等教育的質量。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的公平已經由“數量”轉移到“質量”,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關注方向不再是教育體制了,而是轉向關注高等教育的質量[5]。
在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高等教育的公平與之相伴相生。高等教育的公平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
1.高等教育公平價值取向有力地推動了高等教育和諧發(fā)展。高等教育為了和諧地發(fā)展,就必須解決好其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從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到享受的權利不平等再到受教育質量的不平等,當這些不平等現象全部解決之后,高等教育就可以和諧發(fā)展。
2.高等教育公平價值取向給民眾享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機會。為了使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民眾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機會,教育均衡機制應運而生。不同地區(qū)的教育弱勢群體能夠在公平的考試選拔制度下,把自己的潛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參與公平競爭,使自己享受到應有的受教育機會。
3.高等教育公平價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平穩(wěn)發(fā)展的途徑。高等教育的平穩(wěn)發(fā)展離不開高等教育公平對其的支持。該支持性體現如下:(1)從政治角度說,民眾的政治思想覺悟得以提高,對教育公平的認同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發(fā)展;(2)從經濟利益角度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民眾的經濟狀況有很大的好轉,高等教育的公平拓寬了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給很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3)從倫理道德角度來說,因為高等教育具有公平性,社會法制會逐漸完善,民眾的法制意識會不斷加強,社會道德水準也會不斷提高,有效地協調高等教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中的關系[6]。
1.高校招生指標分配的差異性。自從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國大大小小各類大中專院校招生指標的劃分存在不公平和不合理性,特別是一些全國有名的高等院校,招生指標的分配區(qū)域性非常明顯,在一些大城市或經濟發(fā)達城市中,招生名額非常多,而西部邊遠地區(qū)或經濟不發(fā)達省份的招生名額有限,而這些地方又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7]。另外,城鄉(xiāng)差距也比較大。
2.高等教育的學費過高。教育部雖然對高校的收費有著嚴格的限制,但部分高校搭車收費現象仍存在,有些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只好棄學,踏入社會行列。
3.高??臻g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分布不均衡,必然影響到不同地區(qū)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學人數存在不均衡性。各高校在招生時通常是優(yōu)先招收本地的學生,高校數量少的省份,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有限。
4.不同高校之間的不公平。目前我國高校的數量雖然不斷地增加,但是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成功概率等都存在差距,例如在資金的投入、教學資源的配備、發(fā)展機會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區(qū)別。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間,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存在有著社會根源。這里面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原因。總體上看,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客觀因素,而我國教育體系的制度安排則是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的主觀原因。
1.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制約著高等教育公平價值的不平衡。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社會經濟資源還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特別是在一些貧窮地區(qū),其經濟發(fā)展仍然處于落后階段。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落后導致教育投資方面會存在“先天不足”的情況,青少年所能接受的教育還有限。
2.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制約著高考教育價值取向的不平衡。我國不同地區(qū)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方面差異較大,把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西部經濟落后地區(qū)的教育資源進行一番對比之后,就能發(fā)現:東部地區(qū)的高校數量和教學設施都遠遠高于好于西部地區(qū)。另外一些“下放”到地方的部屬院校,因地方財政的短缺,對其投資不大,導致這些院校的發(fā)展深受限制。
3.高等院校收費的不合理制約著高等教育公平價值的不平衡。政府部門明文規(guī)定:向學生收取一定的費用是合法的行為。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高等院校的收費偏高。目前,某些高校從開始錄取新生時就設立各種與之掛鉤的亂收費規(guī)定,同時向學生提供有償服務,從中牟取小利益或向學生收取國家規(guī)定項目之外的其他費用。
目前,解決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問題的關鍵在于:分析導致該問題的根源,對此進行廣泛分析之后,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1.高等教育制度的決策者和管理者要高度重視教育公平思想。決策者在制定方針政策時不能只傾向于城市而忽略農村教育。所以政府部門應把教育工程的實施置于教育公平的框架下,把教育公平的理念作為制定教育策略的依據,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不同階層的民眾享受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權利。
2.公平配置教育資源,縮小地區(qū)差異。我國教育資源來源于廣大民眾,所以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平配置這些教育資源。在資源配置上要城鄉(xiāng)結合,高等教育和全日制中小學教育結合,不能再把教育資源重點放在城市而輕視農村。對于邊遠地區(qū),貧困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政府部門更要加大這些地區(qū)的教育投資力度。以全日制中小學教育的公平來帶動高等教育公平價值取向的有序發(fā)展,為發(fā)展當地高等教育事業(yè)準備足夠的物質基礎。在重點院校和一般院校的比例設置上,也不能重重點院校輕一般院校。而應該“一碗水”端平,實現區(qū)域間的高等教育公平[8]。
3.以市場經濟調控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公平發(fā)展。在處理高等教育公平價值取向時,一定要遵循市場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在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引進競爭機制,使其有序地發(fā)展。只有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深入認識市場經濟規(guī)律和市場社會規(guī)律,才能在努力增進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的同時,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水平。要使得市場成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機制,事實上也就是承認競爭成為調整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基本法則。因為適度的競爭是使各種資源產生活力的前提條件,自然也是提高社會活動效率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實現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水平的同步提高,就必須使競爭成為調節(jié)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基本手段。
4.制定經濟發(fā)展措施時,要堅持“以工輔農”。調整國家的政策,傾向于農村經濟建設,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只要農村經濟得以快速發(fā)展,農村中的受教育者才能有條件接受公平的教育。
5.建立合理合法的收費標準。高等院校在收費時一定要按照國家制定的收費標準,不能隨便搭車收費,更不能違規(guī)操作。為此,政府應建立高校的成本監(jiān)控體系,監(jiān)督高校在保證一定質量下合理的成本水平和結構,為學生提供真實、合理的成本,避免學生對不合理成本的支付。高校的培養(yǎng)成本應明朗化,同時要增加投入——產出管理,增強成本意識。
6.政府要有效地監(jiān)督高校辦學行為,確保高等教育質量的價值取向公平。針對高校自主招生中一些不妥的現象,政府部門要監(jiān)督高校辦學的行為,嚴格控制高校亂招生。一旦高校無限制地擴招,學校的教育設備、師資力量、學生管理等方面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學生的數量過多會消耗過多的教育資源,高校的教育質量會明顯下降,對于高等院校的受教育者來說,這是不公平的行為[9]。所以政府部門要加強對高校辦學行為的宏觀調控,并制定必要的法規(guī)法令,避免高校重復設置專業(yè),浪費教育資源,還可聘請權威性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機構,從多個角度對高等院校進行監(jiān)督檢查,以規(guī)范高校的辦學行為,促使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高等教育公平價值取向是影響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某些不公平的現象進行分析,查找導致不公平的原因,然后根據分析的結果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有客觀的認識,為我國高等教育穩(wěn)定發(fā)展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艷慧.高等教育教學公平價值取向探討[J].科教導刊,2014(09):15-17.
[2]秦蘇濱.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價值取向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10(11):28-29.
[3]楊志成.新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研究——政策生態(tài)學視角[J].東北師范大學,2013(12):10-12.
[4]漆新貴.文化價值觀對高等教育服務公平性與學生滿意度關系的影響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2013(10):34-35.
[5]岳金輝.省域基礎教育資源優(yōu)化[J].西南大學學報,2015(10):21-22.
[6]丁要辰.關于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價值取向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7):17-18.
[7]王永林,王戰(zhàn)軍.高等職業(yè)教育評估的價值取向研究——基于評估方案的文本分析[J]教育研究,2014(02):43-45.
[8]張紅峰.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博弈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11):12-14.
[9]陳巴特爾,徐春陽.高等教育多樣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學生幫助系統(tǒng)之探索[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