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丹增散文:慈悲喜舍的光芒

        2016-03-16 19:39:17李建軍
        文學自由談 2016年1期
        關鍵詞:丹增

        李建軍

        ?

        丹增散文:慈悲喜舍的光芒

        李建軍

        我對邊遠地區(qū)的文學和少數(shù)族裔作家的作品,素來很有興趣,卻很少批評,深怕一言不當,喧詈四起。許多年前,一部敘述某少數(shù)民族起義的小說,使我夤夜讀罷,疑竇叢生。我?guī)状蜗雽⒆约旱乃兴?,披寫出來,怎奈話題太沉重,問題太復雜,而對話的語境,又不存在,所以,只好知難而退,默爾而息。

        然而,最近閱讀丹增的作品《我的高僧表哥——丹增散文精品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我全然沒有感受到“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阻滯,不僅多次被它感動,甚而幾次掩卷唏噓。丹增所寫的人和事,無論僧俗,皆不脫正常人性和尋常事理的范圍,使人讀來,但覺親切,不覺隔膜。

        這是一部真誠的書,幾乎每一行字,都帶著作者心靈的溫熱。它莊嚴而又親切,以敘事、抒情、議論等多種方式,表達了作者對生活意義和生命本質等大問題的思考,對“心靈執(zhí)望形態(tài)的大愛”的體驗和贊美。作者的充滿詩意和深度的言說,不僅化釋了我對西藏的距離感和神秘感,還使我感受到了藏人的仁慈和善良。

        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我常常為作者的博學多聞所折服。他對佛教經(jīng)典,精研多年,領悟至深,對中國的文化經(jīng)典和外國的文學經(jīng)典,也非常熟悉,多有稱引。他將宗教精神與現(xiàn)代理念,融合為一體;將熱情的贊美與尖銳的反諷,統(tǒng)一了起來。熱誠的宗教情懷,使這部作品散發(fā)著慈悲喜舍的光芒。作者要用源于信仰的精神光芒,照亮生活,照亮人心。

        1

        丹增的散文寫作具有自覺而成熟的文化意識。他試圖在一個開闊而多元的文化空間里,來理解生活,來闡釋宗教現(xiàn)象。從文化意識生成和文化元素構成的角度看,丹增的價值理念和情感態(tài)度,主要來自于以佛教為核心的藏族文化。但是,由于受過現(xiàn)代的大學教育,他的文化意識,就不再是封閉和排斥性的,而是開放和包容的。換句話說,他試圖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主體,同時吸納其他類型的文化,從而建構起一種多元的文化圖景。

        例如,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宗教就是一種主觀的心意活動,與邏各斯精神尤其是“唯物主義”格格不入,互不兼容。然而,在丹增的意識中,宗教既是一種神秘的超驗性現(xiàn)象,也是一種尋常的經(jīng)驗性現(xiàn)象。他不否認在某些情形下發(fā)生的神秘現(xiàn)象,甚至客觀地描述了一些宗教生活中的神跡和奇事。他在《生日與哈達》中說:“藏族人是個相信神跡的民族,是個與大自然相依相親,并敬畏自然的民族。世俗萬物,皆具神性,自然界中的一些奇異變化,常常被當做神的恩賜。”在藏族人的生活中,神奇的事情,所在多有。例如,瑪爾巴大師就利用“奪舍法”,救活了一只死去的母鴿:他“靜心屏氣注視著死鴿,突然間,死鴿便撲撲地拍著翅膀飛起,小鴿子昂首仰望,十分喜悅。大家回頭一看,瑪爾巴大師已經(jīng)停止了呼吸?!保ā段业母呱砀纭罚┩瑯由衿娴氖?,被“文革”造反派從靈塔挖出來的宗喀巴大師的法體,雖歷五百多年,卻依然栩栩如生:“頭上長發(fā)披肩,手指上長著長甲,面容安詳寧靜,合著雙目,閉著嘴唇,唇邊仍舊蕩漾著一絲笑意,四肢強健的肌肉富有彈性。在場的人一時驚訝萬分、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半晌無語?!保ā督匐y中的秘密》)在丹增的意識里,這樣的神秘事象,自有其特殊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所以,他在講述了宗喀巴大師的故事之后,總結說:“人類信仰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宗教圣物和圣器,無論對有信仰者還是無信仰者,都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都承載著歷史的印記、文明的光輝,它們自身所帶有的傳奇性成了神性的故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更讓我們的文明燦爛多姿?!憋@然,在丹增看來,宗教體驗有著復雜而豐富的內容,絕不可以用某種單一而僵硬的方法來闡釋和敘述。

        信仰與理性、宗教與科學的相互包容和吸納,是一種現(xiàn)代性的趨勢,也是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不斷發(fā)展和成熟的標志。宗教體驗會豐富人們的內心生活,而現(xiàn)代的科學意識和人文教育,則賦予人們的宗教情感以理性的精神。丹增認識到,人類的知識領域是由哲學、宗教和科學構成的,這些不同領域之間存在著許多相通點??茖W甚至有助于說明某些宗教情感的形成,例如,在丹增看來,科學似乎就為宗教的性善說,提供了切實的理由:“最近,美國、英國的科學家研究人腦,得出一個結論,人腦有個部位是人性善的萌發(fā)點,而這個部位是人腦最重要的部位,證實了人性本是善的?!保ā兑舱勅松罚┰凇兑舱勑慕?jīng)》中,他試圖站在人文主義和無神論的立場,來闡釋佛教的本質和真諦:“佛教不是神教,佛教是無神論,是依靠智慧求得解脫,而不是仰仗神力來解脫。佛在哪里?佛在人間,佛在心中。佛教指的是佛陀創(chuàng)立的教育,并非崇拜神靈的宗教?!薄皩W佛是為了心定,心安則神智明,心善則品德高,心祥則時運來。佛教主張遍知一切智慧的獲得,不是靠神靈的加持和神秘力量,而是靠自己的勤奮與專一堅持不懈。佛教道德的根本不光是敬仰佛陀、重視佛教、尊重佛法,佛教道德的根本是人、是眾生。釋迦牟尼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調伏己心,此乃佛教?!痹凇墩勊劳觥分?,他認為佛教所講的三世輪回,也不是宿命論和決定論的結果,而是人自己修為的結果,明白了這一點,人就“掌握了命運的主動權,還擺脫了死亡的幽怨煩惱”。這種充滿卓識和甚至勇氣的論述,將佛教的主體確定為眾生,從而,為佛學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提供了理性主義的觀念支持。

        事實上,丹增不僅在人文主義的基礎上闡釋佛教,而且,還試圖在多元文化的視野中,尋求佛教與其他文化體系的溝通和融合。例如,在《也談人生》等文章中,他就看到了佛教與儒學的共同性,表達了人類信仰和文明的“趨同論”觀點,并從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角度,說明了人類有共同的生活原則和精神訴求,任何人都要有“誠信”、愛心和利他精神。

        丹增的現(xiàn)代性的文化理念,還表現(xiàn)在他的女權主義立場上。他關注女性的生活境遇和人格尊嚴,專門寫了一篇《藏傳佛教與女性》的文章,來討論女性在宗教生活和一般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問題。他通過對宗教文獻的梳理,反駁了歧視女性的偏見,鑿鑿有據(jù)地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可以說藏傳佛教對女性佛法、神靈的尊崇與敬畏是真誠的、歷史的,也是現(xiàn)實的?!鸾瘫娚降鹊慕塘x和精神伸張了男女無差別的思想,普度眾生的生命觀,勸說男女平等,以同情和慈悲的佛法也接納女性入法?!辈粌H如此,在這篇文章的末尾,他曲終奏雅,表達了對女性由衷的贊美:“這世間除了天上的那個太陽,女性就是第二個太陽,沒有這個太陽,連男人也不會有,世界將一片漆黑?!憋@然,這里所體現(xiàn)的,仍然是作者開放而多元的文化視野和文化意識。

        2

        關注“大問題”的文學,才有可能成為影響力甚巨的“大文學”。什么樣的生活才有價值?人該如何面對錢與權、愛與恨、榮與辱、罪與罰?如何克服衰老和疾病帶來的無奈和痛苦?如何面對死亡帶來的絕望和恐懼?偉大的文學,從根本上講,就是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回答這類問題的。

        丹增是一個充滿道德熱情和信仰激情的作家。他近乎本能地關注“大問題”。強烈的宗教關懷和深刻的宗教意識,使丹增對人生的痛苦和解脫,對生命和生活的本質,往往有著深刻而透徹的理解。人生的痛苦、生活的意義、精神的境界和信仰的價值,都是他特別關心的問題,也是他散文寫作所表現(xiàn)的重要主題。

        丹增的生命態(tài)度和人生觀,都來源于佛教的倫理精神和價值理念。他接受了眾生皆苦、空色不二的思想,接受了緣緣相系、善惡報應的理念。為了消除煩惱,得到解脫,人們就要通曉五明,走向菩提心的大道,因為,“菩提心是一切眾生安樂的根本,是一切法心要中的心要?!鄙谴嗳醯?,死亡是隨時可能降臨的,人所能做的,就是一心向善,不斷修行。人生的一切順逆禍福,最終都決定于主體的人格狀況、意志品質和道德境界:“一旦出現(xiàn)沒有原則的政治、沒有勞動的財富、沒有道德的商業(yè)、沒有人性的科學、沒有奉獻的信仰,社會就會變得復雜動蕩,人心就變得浮躁、急躁乃至暴躁。人類的生存、人的死亡,全由人心支配,既不能怪大自然,也不能怨造物主。”(《談死亡》)在《夢兆錄》中,他再一次強調了自己對“業(yè)報”的看法:“人的生命像雨中湖面升起的水泡一樣脆弱,人的死緣像腐肉上盤旋的蒼蠅一樣多,人的死期像明晚的夢一樣不可預測,世俗的事情就像大海的波浪一陣接著一陣。你今世長壽、健康、端莊、美譽、豐裕的功德,無不與前世的愿力、福德、業(yè)心有關。佛的事業(yè)講經(jīng)說法,法的事業(yè)斷除煩惱,僧的事業(yè)積極向善,佛、法、僧的傳人,以身作則,修法證果而為他人楷模?!?/p>

        死亡是一切生命必然的歸宿。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往往體現(xiàn)著人的生命意識的成熟度和健全度。像所有藏人一樣,在丹增的意識里,“死”先于“生”,“先知死,后知生”。他說:“從佛教的文化觀說,生命不過是一次次的輪回,來來去去,就像日起日落。不是藏族人不看重一個生命的誕生,他們是看重生命的延續(xù)、生命的轉換和生命自身的價值?!保ā渡张c哈達》)受宗教觀念的影響,他把死亡看作一件自然的事情,所謂人生若門,“從外看是入口,從內看是出口”(《我的高僧表哥》)。死亡就是一面鏡子,“當一個高僧大德面對死亡時,他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就不是一種肉體的病痛或衰老的痛苦,而是一種莊嚴,一種神圣,心中有一面鏡子映照著他的心靈,他站在這鏡子前揮手與世界告別——你是保持一種無畏的勇氣呢,還是淪為膽怯的懦夫?不是別人看你如何面對生死,而是你自己在死亡面前如何保持一個人最后的尊嚴。這就是在死亡之鏡前的真理?!保ā锻甑膲簟罚╃R像之喻,非常精辟,可補儒家對生命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認知缺失。

        丹增專門寫過一篇討論“死亡”的文章,題目就叫《談死亡》。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死亡當作一個自然現(xiàn)象,是一件人類無法拒絕的被動的事情,同時,又把它當作一個社會現(xiàn)象和倫理現(xiàn)象,是人類可以把握的、主動的事情。也就是說,對于人們來講,人類無法拒絕自然性質的死亡,但可以改變自己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甚至改變自己體驗和接受死亡的方式。那么,怎樣才能擺脫死亡的痛苦和恐懼呢?丹增用一位5歲入寺修法、82歲高齡圓寂的高僧的事例來“現(xiàn)身說法”。這位高僧曾收到不止千萬元的布施,但屬于自己的財物不足千元;經(jīng)歷過批斗、饑餓和窮困的磨難,但他都百折不撓地挺了過來。到最后,他以喜悅的態(tài)度迎接死亡,視之為成就佛果的契機,毫無恐懼悲傷,拒絕求醫(yī)救命,很快就帶著笑容圓寂了。丹增最后的結論是,培養(yǎng)自己的善心,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我觀善良的人,他往往是快樂的、健康的、長壽的”(《也談人生》);“只有平靜之心,令人自然死亡”(《談死亡》)。

        事實上,談論如何死亡,就是談論如何生活。一個人的死亡觀,其實就是他的生活觀。丹增之所以花了很大精力和很多筆墨談論死亡,就是想由此導入對當下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的探討,就是想對自己時代提供一些價值觀意義上的支持。在他看來,獲得生命長壽、人格健全和道德完善的“學問”并不復雜,那就是,“只要懂得做人要善良誠信、處人要忍耐利他、遇事要順其自然”。(《也談人生》)他在《生命的意義》中說:“我回憶這幾位朋友的人生經(jīng)歷,深深地感到,人活著就是一個價值觀,有的將追求物質享用放在第一位,有的將追求精神境界放在第一位。物質的貪欲是永遠無法滿足的,而奉獻愛心,卻能像陽光一樣無私地照亮別人,平凡的生活能體現(xiàn)生命的自然品質,人們永遠能記住的人是:事事為別人著想的人。”他的結論很明確:健全的生活最終只能是超越了物質貪欲的生活,只能建構在利他主義的價值觀之上。

        顯然,關于人生種種問題的解決方案,丹增完全訴諸個體人格和道德上的內在自覺。內在地看,這固然不錯。但是,換一個角度,從外部來看,那么,環(huán)境改善和制度建設,也同樣重要——對于人類生活來講,有的時候,這些外在于人的因素,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需要作家在強調“反求諸己”的主體努力的時候,也應該將現(xiàn)實的客觀因素考慮進來。只有在道德說服與現(xiàn)實批判、主體意識改變與客觀環(huán)境改善并舉的前提下,作家對生活的把握才可能是全面的,才有可能最終切實而有效地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和生活的困境。

        3

        理性的反思和反諷是文學健康和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文學價值構成的重要部分。毫無疼痛感的文學,毫無問題意識和反思自覺的文學,都是沒有什么太大意義和價值的。也就是說,真正的文學,不僅要有“春露之滋”,也要有“秋霜之烈”。

        丹增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善念和愛意的環(huán)境里。他對倫理性的體驗非常敏感?,F(xiàn)實生活中逸出常軌的種種亂象,強化了他的問題意識,也促使他正視自己的時代。他喜歡用“本法”和“末法”這樣的概念,來表達對一個時代的總體判斷。他試圖用文字記錄自己對這個時代的觀察和思考,表達自己對它的希望和祝福。

        丹增將那些天崩地解、陷入動亂的時代,稱之為“末法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人們承受著巨大的災難和無盡的痛苦。丹增在多篇文章中,記錄了許多人,包括自己和親人所經(jīng)受的磨難和不幸。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丹增的敘事里,幾乎沒有徒逞一時之快的發(fā)泄;他的筆調里是莊嚴的,也是活潑而幽默的,充滿了機智而尖銳的反諷;無論是作者自己,還是他所寫到的人們,面對外部的欺凌和摧折,內心總是顯得勇敢而鎮(zhèn)定。

        《生日與哈達》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贊歌,其中既有感人肺腑的抒情,也有令人忍俊不禁的反諷。在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時代里,瘋狂而離譜的事情,層出不窮——很多藏族人緊跟全國性的“改名熱潮”,把自己的名字改得不倫不類。一個也叫“丹增”(“捍衛(wèi)佛世”的意思)的人,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毛紅武”,把兩個女兒的名字改為“聽毛話”、“照毛辦”。他試圖將妻子的名字改為“學毛著”,但遭到了妻子的峻拒與呵斥:“我大字不識一個,怎么學毛著?你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么?!备尚Φ氖牵称?、藥品、玩物也都跟著改起了名字,什么“豐收餅”“斗私糕”“紅衛(wèi)膏藥”等等,不一而足?!拔鞑匾凰袑W的一個班,老師點名,‘衛(wèi)東同學到了沒有’,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齊聲喊‘到’。我熟悉的一位內地朋友,‘文革’初期改名為‘衛(wèi)東彪’,林彪事件發(fā)生后改名為‘衛(wèi)東恩’,‘批林批孔批周’時改名為‘衛(wèi)東青’,‘四人幫’垮臺江青被捕后又要改名?!毕襁@樣的敘事所提供的細節(jié),就不僅有“觀風俗”的史料價值,而且還有反諷性的喜劇色彩,使人讀來忍俊不禁。

        在《生日與哈達》中,與改名的荒誕一樣的,是作者在自己生日的遭遇。在他收到的生日禮物中,有一尊塑料做的“毛主席塑像”,底部有一個氣嘴,用手一捏就“吱吱”響。一個室友覺得好玩,就反復捏了幾下,發(fā)出“吱、吱”的響聲,“他當場就遭到大家的圍攻批判,嚇得他又是檢討,又是認錯,差點把我的生日搞成一個批判會”。然而,最可笑的、惹了大禍的事情,還不是這個,而是自己出生在了一個特殊而犯忌的日子。一個姓顧的副政委,得知“我”在12月26日過了一個“革命化”的生日,勃然發(fā)怒,斥責道:“這一天是‘東方紅,太陽升’的日子。你這資產(chǎn)階級的孝子賢孫,反動派的狗雜種,不配在這一天過生日!”我急忙辯解道:“對不起,對不起,我不知道,是我錯了??晌业膽艨诒尽n案袋、工作證上都是這么填的啊。”孔副隊長呸了“我”一口,訓斥道:“你不可能這天出生,你不配!”我連忙點頭:“是是是,我不應該在這一天過生日。我錯了,對不起毛主席,對不起革命群眾,我接受你們的任何處理。”最后,顧政委下達指示:“去吧,選一個革命的日子做你的生日。深刻檢討自己,加強思想改造?!闭f完擺了擺手,讓“我”出去。

        《我的高僧表哥》中的表哥,是一個“精通五明、佛學造詣深厚、佛教戒律嚴明、修道高風峻節(jié)、潛心修正(證)波若大法的高僧”,年僅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學完了五部大論,梵文、醫(yī)學、歷算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在動亂、浩劫、災難的十年中”,那些還俗的僧人,身穿軍裝,來到表哥所在的貢薩寺造反,殺氣騰騰,毫無慈悲之心,徹底搗毀了寺廟里所有建筑和器物:“他們從大經(jīng)堂開始下手,掀屋頂、挖墻腳、砸門窗,用繩索套在佛頸上,像拔河似的往下拉,斧頭砍向佛腳,發(fā)出刺耳的金屬撞擊聲。散落的佛經(jīng),隨風漫天飄飛,木質佛像、經(jīng)書夾板被投入熊熊的烈火之中,灰燼在火光里四處飛舞?!钡牵砀鐩]有絕望。他趁著夜晚,沿著陡峭的山路,行程近三十里,將幸存的法器和經(jīng)書,藏到了深山里。然后,他就開始了七年之久的云游苦修生涯,終于修成正果。與表哥的護法經(jīng)歷和修行業(yè)績相似的,是《劫難中的秘密》中的波密活佛。從這樣的敘述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混亂生活的不滿和反諷。

        丹增是一個心懷淑世之志的作家。他對自己時代的世道人心深為憂慮,非常失望。在《藏狗》這篇散文中,他憤憤然地說道:“如今一些人對金錢的貪欲、權力的角逐、名利的爭奪、地位的爭吵,表現(xiàn)出的人性還不如狗性?!睘榱藢φ招缘嘏u這些人在德性和人格上的殘缺,丹增以贊美的語言,敘述了藏狗的美好品德和“英雄事跡”——它們是戰(zhàn)勝“鷹、狼、盜”三災的勇士,在與狼搏斗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和智慧,簡直令人驚奇。它們比人還有情有義,在“文革”災難中,一個藝術家被造反派打得頭破血流,他的狗為了保護主人,突然撲向批斗的人,瘋狂地撕咬,最后被紅衛(wèi)兵用鋼棍活活打死。為了感謝和贊賞藏狗對人類生活的恩德,藏區(qū)甚至有舉行“贊狗咒狼領賞活動”的習俗。領頭的人每到一家門口或人群聚集的地方,就要朗誦一段藏文經(jīng)典《幸福來自狗的恩惠》,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有良知的人類啊,要敬狗愛狗,它是我們的忠誠朋友,誰要殺狗就將受到下十八層地獄的苦難?!蓖瑫r,還要朗誦一段咒狼民歌《江雄》,說狼是邪惡的源頭,殺狼不違佛規(guī),滅狼將得福報。

        在這篇文章里,丹增的反諷鋒芒,不僅指向過去的以迫害人為樂的人,指向如今的“不如狗性”的人,而且,還潛在地指向了新世紀以來的“狼圖騰”崇拜的畸形文化現(xiàn)象。從他的反諷話語里,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蕩污化穢、正本清源的積極態(tài)度和文化自覺。

        4

        丹增的散文作品,有一個靈魂性的主題,那就是宣達基于信仰而又落實于細節(jié)的仁愛和慈悲。情感的異化和異化的克服,是丹增特別關注的問題。他對自己時代的“硬性教育”造成的人性異化和情感鈍化,深感焦慮。他要用溫柔而熱情的文字,來融化堅硬而冷漠的人心。

        他以循循善誘的說理和細致耐心的敘事,講述了善良的人們對于信仰的虔誠,講述了偉大的信仰如何培養(yǎng)了人們愛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寬容精神和犧牲精神。丹增筆下的愛,具有神圣的宗教色彩,但也充滿平凡的日常內容和親切的人間情意。

        丹增的愛的意識形成于他所信奉的宗教和他所生活的特殊環(huán)境。佛教是溫柔的“以慈悲為懷”的宗教:“‘慈’是把喜悅、快樂帶給別人,‘悲’是解脫別人的痛苦,這樣的志向和胸懷是可敬的、偉大的?!保ā兑舱勑慕?jīng)》)丹增曾這樣闡釋西藏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們的內心生活的影響:“我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雪域高原西藏,是個愛的海洋,在那里隨處播下的愛的種子,泥土給它養(yǎng)料,風雪給它力量,陽光給它色彩,舒展起堅硬的內力,盛開在每一個人的心田。”(《生命的意義》)對丹增來講,西藏不僅是一個地理性的概念,還是一個精神性的概念,在這里,充滿信仰高度和人性內涵的愛,就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

        丹增相信人性的“性善論”。因為,“人性先天是善的,母愛是善的種子,人的社會屬性是善,互助是善的根基”。(《也談人生》)他是母親的掌上明珠,從小就體驗著母愛的美好和幸福,對母愛也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在他的理解中,母愛意味著憐憫、包容和給予,體現(xiàn)著仁慈的精神和犧牲的精神。

        在自己的散文作品里,丹增講述了兩個關于母愛的偉大故事。

        作者自己的母親,是一個不知道仇恨為何物的偉大女性。在“文革”期間,一群年輕的造反派來到作者家里,“掀屋頂,拆院墻”,足足忙了一個月,最終,“家被蕩平了,曾經(jīng)香火旺盛的‘麥巴朱普’被搗毀了”?!拔业母赣H被揪斗,關押,而我母親則每天來為拆我家房子的人們燒水、煮茶,臉上還總是笑呵呵的。母親的豁達與慈悲,連那些革命群眾也覺得不可思議?!泵利惗屏嫉哪赣H對“我”的母愛,則具有母愛的純粹而高尚的性質。在《生日與哈達》里,一方面,作者記述了自己在童年、青年和壯年時期、在故鄉(xiāng)、拉薩和莫斯科三個地方的所過的三個生日,借以折射出不同時代的面影;另一方面,在生日事象的背后,也蘊含著母親對兒子的無私的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無以為報的感激之情。母親對“我”無比疼愛,“我”對母親也特別依戀,在她身邊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代:“在我三歲時,母親常在夜晚的火爐邊,夏日的星月下,給我講格薩爾王的故事,講部落興衰的傳說。她的故事語言生動、比喻貼切,人物活靈活現(xiàn),情節(jié)感人動聽?!比欢瑥奈鍤q生日那天開始,“我”卻被迫離開母親,開始拜師學佛。這對一個孩子來講,無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我”就在深夜,偷偷回到母親身邊:“我哭,母親也哭。我雙臂勾著母親的脖子,拼命地親她。母親抱著我頭,把她的前額緊緊貼在我的臉上?!钡搅恕拔母铩逼陂g,綱斷維絕,萬事艱難,為了給兒子過生日,母親穿著單薄的羊皮襖,跑了很遠的路,來到拉薩,在寒風呼嘯、大雪紛飛的露天里,蜷縮著身子,眼巴巴地等兒子回來。她把自己平時舍不得吃的“高檔食品”——風干牦牛肉,帶給兒子,從這樣的細節(jié)里,“我”強烈地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這世界上有很多愛,母愛是最純潔的;這世界上有許多寶,母愛是最寶貴的。我們母子之間的愛,早已用語言無法描述?!蹦赣H不僅給“我”愛,還給“我”人生的教誨——她憑著最樸素的人生經(jīng)驗,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告訴兒子做人的道理:“用珠寶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豐富自己?;⒌募y路在外,人的學問在內。財產(chǎn)可以被劫去,權力可以被奪去,而知識是外人偷不去、奪不走的?!煤脤W習知識,將來做個文化人也就夠了??吹搅税?,做官,好像是地換了一層草、羊換了一身毛,要想占有神一樣的高位,就要有鬼一樣的計謀,這是你做不到的?!?/p>

        《阿媽拉巴的酥油燈》也是一首獻給母愛的贊歌。它所贊美的,是另外一種形態(tài)的母愛,一種更高尚、更偉大的母愛。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1982年,在當雄縣,部隊的一輛運輸汽車,因為道路結冰和急拐彎而失控,軋死了一個趕著羊群的年輕的藏民。根據(jù)交管部門的處理,部隊車輛負全責。肇事士兵劉志立即就被關了起來。但是,死者的家屬,一個藏族老阿媽,不僅拒絕接受賠償金,還跑到監(jiān)獄看望肇事士兵,到有關部門請求赦免他。她擺脫了狹隘的復仇沖動,以惻隱之心同情軋死自己兒子的肇事者和他的家人。她對前來采訪的作家說:“我的兒子死了,我不希望再有一個人失去兒子,哪家小孩不是父母的心頭肉。無論什么人痛苦越少越好,痛苦如果一再疊加,精神就要崩潰,一家就要牽連。我的兒子離開了陽世,是他的命到頭了,一棵樹死了,你不能把另一棵樹的根也刨掉吧?我原諒了肇事司機,你們也要寬恕肇事司機。說著說著,她匍匐在地,雙手合十,向我磕頭?!卑尷蛯δ弥蝗f塊錢來賠罪的劉志父親說:“你拿來的錢我一分也不能要,如果是你借來的錢,以后要還債,你還債就等于我在還債,就是我的罪孽。請放心吧,我會幫忙保你兒子出來。我的兒子不在了,你的兒子不能再失去,我已經(jīng)把他看作是我的兒子了?!睈埸c燃著愛,“這種大愛,就像黑暗中的一盞酥油燈,既指引了亡靈,也溫暖了千萬人的心”。到最后,出獄的肇事司機劉志,懷著感恩之心,報答阿媽的救命之恩,像親生的“阿吾”(兒子)一樣,與阿媽拉巴生活在一起。在“文革”剛剛結束不久的80年代,這樣的仁慈、寬恕和愛,無疑具有更加重要的倫理價值和道德意義。要知道,曾幾何時,無邊的仇恨和敵意,還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而殘酷斗爭和無情打擊,則是被普遍接受的行為原則。

        在這篇文章的最后,丹增這樣寫道:“油燈不滅,用慈悲喜舍的光芒,照亮蒼生的友愛與安寧;油燈永明,用互敬利他的光芒,指引并激發(fā)人性的品質?!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把它流傳到久遠的后世。阿媽拉巴的言行既樸素,又高大,能點亮人間善良和愛的心燈?!?/p>

        丹增的散文作品,就是這樣一盞明亮的油燈,閃爍著慈悲喜舍的光芒。對一個世風澆漓、人心窳敗的時代來講,他的充滿信仰虔誠和精神光熱的文字,就有著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猜你喜歡
        丹增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潤·文摘(2018年10期)2018-05-14 09:01:44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小品文選刊(2012年3期)2012-09-22 05:33:20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讀者(2011年23期)2011-07-05 22:34:30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毛片|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 日日干夜夜操高清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美女在线播放|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精品人妻一区三区蜜桃|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欧美丰满大屁股ass| 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 99精品成人片免费毛片无码| 亚洲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成年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免费毛片精品| 在线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黄色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婷婷片|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老熟妇女|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女女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av| www.尤物视频.com| 高清少妇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大片| 国产成人亚洲一区二区| 日韩一区国产二区欧美三区| 免费的成年私人影院网站| 极品少妇被后入内射视| 久久一道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加勒比久草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美腿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