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穎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論貴州省域形象的重構
樊穎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追述貴州形象史,用社會心理學及社會記憶理論,對其被描寫的原因進行探究、分析,得出貴州形象亦非歷史的復制,而是被建構和記憶。近五年貴州改革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全面開放的進程不斷加速,展現(xiàn)了精彩華章,催生了貴州重塑形象的強烈訴求。重構貴州形象,迫在眉睫。
貴州;形象史;形象建構
貴州形象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司馬遷《史記》記載了夜郎侯驕傲無知、膚淺自負的“夜郎自大”形象;1200多年前柳宗元《黔之驢》問世后,貴州被描寫為才疏學淺、虛有其名的“黔驢技窮”形象;再后是宋朝敕書中“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的“蠻荒偏遠”形象;明代貴州開省以后,則以“天下最苦之地,靠外省協(xié)濟度日”示人。如《貴州通志·財賦》:“天下布政司十有三,而貴州為最后,故貴州財賦所出,不能當中原一大部,諸所應用大半仰給于川湖?!惫诱隆肚洝ぶ谷丁罚骸百F州崎嶇……國家以滇南門戶而郡縣之,兵倚協(xié)川、湖征解,愆期動欲脫中;商苦賤盜,卻往來稀少,天下最為苦之地,不宜驚擾?!薄柏毟F”“落后”“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銀”“靠協(xié)濟度日”等標簽,不斷強化著外界對貴州形象的具象性認識。其后幾次大的歷史事件如20世紀30年代的“抗戰(zhàn)”、20世紀60年代發(fā)起的“三線建設”等,亦未能徹底改變貴州留給人們的偏遠蠻荒、愚昧落后、山窮水惡、貧瘠無望的形象。
近年有學者向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qū)展開調查,其中“有21.16%的被訪者認為貴陽是一座‘神秘落后的多民族城市’”。[1]還有學者于2012年就貴州地區(qū)形象的選取與確認作過省內外調查,省內調查結果:34.8%的人認為貴州在外省人心中的形象是“貧困山區(qū)”;省外調查結果:53.16%的人不認識貴州人,90.9%的人沒到過貴州。[2]貴州某縣一中學(A校)與省外某較發(fā)達地區(qū)一中學(B校)結成幫扶關系,每年B校招收A校的一批來自農村家庭貧困的高一新生,到B校代培兩年。通過A校推薦B??己耍_定A校16名學生由B校代培。B校原本準備把他們與當地學生編成一個班,但遭到了B校部分本地學生家長的強烈抵制,認為A校學生會帶壞自己的孩子。最終,B校向家長妥協(xié),將A校學生單獨編班。作為第一批代培生的A校帶隊老師姜永富說:他感受到了當地人對貴州人的偏見。[3]作者通過在媒體官方網站、期刊官方網站、專業(yè)數據庫以及搜索引擎中的追蹤,檢索收集2012-2013年13個外省市媒體相關貴州的報道,經初略統(tǒng)計,主要集中在自然環(huán)境差、民眾生活苦等方面。摘取其中某省2012-2013年相關貴州報道共計63條,其中自然災害17條、煤礦事故8條、禽流感5條、交通事故2條、虐待兒童事件2條、殺人事件2條、老人被惡犬咬傷事件1條、中毒事件1條;另有經產類3條,主要反映的是貴州山多、石漠化問題與貧困如影隨形,大大制約了貴州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等相關內容。可見,貴州仍未擺脫偏遠、貧窮和落后的指代,對貴州的地域歧視和偏見仍然較為普遍的存在。
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分析,“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利用先入為主的心理特性,對某個或某一類人或事物所形成的一種相對固定而籠統(tǒng)的看法,是認識世界中經常出現(xiàn)的一種刻板效應??贪逵∠箅m然能簡化認知過程,但因其忽視了整體中的個體差異,故而易形成偏見。從個別偏見可逐步聚合而形成地域偏見?;谄娝纬傻臅炤喰?,進而產生不合理不正當不平等的看法,則稱為“歧視”。如果人們在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影響下,同時帶著諸如畏懼、逃避、鄙視和惡意等情感,對不同地域進行區(qū)分對待,這就是地域歧視。地域歧視是因地域文化差異、地理環(huán)境差異、經濟發(fā)展差異以及人們的認知差異所引發(fā),通常是由地域偏見轉化而來。由于經濟、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從地域差異通常就會過渡到地域歧視。貴州不沿邊不沿海,山高谷深,社會經濟發(fā)展長期以來處于落后地位,故而針對貴州的偏見、歧視相對較多。
用社會記憶理論進一步探究:對貴州的地域歧視,并非用刻板印象、偏見等詞句就能悉數詮釋。因為人們現(xiàn)在對貴州的偏見與歧視,大多源于對過去的貴州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在這些對過去貴州印象的記憶中,美麗的貴州形象被隱匿、凍結,而種種貴州偏遠、蠻荒的記憶卻被激活甚至內化,成為形成地域歧視的根由。要探其緣由,就得引出“記憶”的概念。記憶是人們對經驗過的信息內容,進行識記、保持和再認的心理活動。記憶的形成過程,實質上不是一個復制而重放的過程,而是一個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這個建構過程中,建構者可將其經驗過的信息內容或刪除,或保留,或規(guī)避,或強化,全憑建構者的心理好惡和需求,加以主觀臆斷。對于貴州刻板印象的形成,大都源至于此。貴州“地無三尺平”,但山里風光無限,峽谷川流,氣魄雄偉;貴州“天無三日晴”,但冬暖夏涼,氣候宜人,乃避寒防暑的好地方;“誰說貴州荒涼?她有的是美似江南的風光。誰說貴州貧瘠?有的是礦山牧地果園谷倉。誰說貴州落后?有的是善良樸質的人民?!盵4]為什么一提貴州多只與“貧窮”“蠻荒”相聯(lián)系,而忽略了貴州的豐富資源和生態(tài)美景。早于貴州建省500年前的文學作品《黔之驢》之“黔”,也被后人刻板地注釋為“貴州”,以至弱者“載來之驢”,被用來作為貶損貴州和貴州人的素材,名曰“黔驢技窮”;而勇者“黔之虎”,卻因貴州的貧窮落后而遭到忽略、屏蔽,被忘卻。記憶什么,忘卻什么,全憑于人們的記憶建構??梢?,貴州和貴州人的形象并非歷史的復制,而是人們主觀的建構和記憶。結果是,美麗的貴州形象被忘卻,留下的就只是貧窮、落后與蠻荒,進而就構成了對貴州和貴州人的地域歧視。
中國知名學者易中天把地域歧視看作經濟、文化差異造成的誤會;朱學勤把地域歧視的主因歸結為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貴州被地域歧視的原因大抵也是如此。
形象的建構其實是實力的象征,為早日改變被描寫、被誤讀、被偏見的格局,攜工業(yè)強省和城鎮(zhèn)化帶動戰(zhàn)略的貴州,正抓住機遇,乘勢騰飛。近五年貴州改革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全面開放的進程不斷加速,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展現(xiàn)了精彩的華章,發(fā)展變化令世界矚目,嶄新形象令世人驚嘆,那個封閉、落后、貧窮、蠻荒的貴州漸漸遠去,迎面走來的是開放、文明、和諧、活力四射的新貴州。國家統(tǒng)計數據顯示,貴州GDP2005年突破2千億元;2010年突破4千億元;2013年突破8千億元;2015年破萬億元;經濟增速連續(xù)5年居全國前三位,且繁榮態(tài)勢良好,發(fā)展后勁十足。2015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100公里,實現(xiàn)縣縣通高速的目標;鐵路營業(yè)里程突破3000公里;貴廣高鐵投入運行,“從此,貴州通江達海,近海近邊近江的潛在條件變?yōu)楝F(xiàn)實優(yōu)勢?!盵5]“溫哥華《健康時報》社長何瑞娜激動道,貴州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蓬勃發(fā)展的新興產業(yè),都在讓世界重新打量貴州?!盵6]
貴州在全國的影響日益提升,貴州速度、貴州精神、貴州大數據、貴州大健康……在各種媒體中,不絕于耳,傳頌貴州的聲音越來越多。美國夏威夷《中國日報》社長張愛明在參訪貴州后感慨道:“沒來貴州之前,對貴州非常不了解,以為貴州是個邊遠、貧窮的地方;來到貴州后,每天都感到特別震撼,特別驚訝,貴州原來發(fā)展得這么好?!盵6]可以看出,近兩年省外主流媒體建構中的貴州,是一個新興崛起、貴氣十足、欣欣向榮的貴州;是一個文化斑斕、資源豐富、發(fā)展?jié)摿薮蟮馁F州;是一個山川秀美、生態(tài)良好,引導全球未來發(fā)展方向的貴州;是一個鏗鏘前行、砥礪跨越、絢麗多彩的貴州……
貴州,晨曦含羞,璀璨奪目;貴州,晚霞如錦,絢麗多彩。然而,歷史上的貴州形象,一個如此美麗神奇的地方,卻因其蘊藏深閨而被長期誤讀演繹、扭曲涂寫。如今,到了打破貴州仍為歷史的刻板印象壟斷,重新塑造崛起的新的貴州形象的時候?!傲倌瓿恋淼馁F州精神、貴州形象、貴州文化到了進行‘貴州表達’的最佳時機?!盵7]
一個地方的形象是內外部公眾對其進行具體感知、綜合評價后所形成的總體印象,包括了人們對這個地方內在的綜合實力、外顯的表象活力以及未來的發(fā)展前景等總體看法。良好的形象對內能夠增強歸屬感、自豪感、向心力、凝聚力,對外能夠提高知名度、美譽度、吸引力、影響力,從而提高綜合競爭力。鑒于目前人們對貴州形象的認識還存在巨大偏差的現(xiàn)實,對于日新月異、蓬勃發(fā)展的貴州而言,構建一個良好的貴州形象,助推貴州經濟騰飛,可謂迫在眉睫。
對于已實現(xiàn)經濟高速發(fā)展、社會取得巨大成就的貴州而言,正面臨著如何重新建構和維護良好貴州新形象的問題。首先必須具有強烈的建構訴求和表達意識。相當長一段時期,貴州經歷了“蠻荒貧窮”的歷史歲月,被強勢中心任意“誤讀”與“描寫”。落后,是歷史丟給貴州的包袱,但不能永遠成為貴州的標簽。
2014年3月7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與貴州代表團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8]只有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力,才能實現(xiàn)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貴州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貴州是我國古人類發(fā)祥地之一,早在24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并創(chuàng)建了貴州的史前文化,被史學界譽為“亞洲文明之燈”。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歷史源遠流長,民族多樣性分布廣泛。千百年來,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雙手創(chuàng)造了光輝獨特的民族文化,被譽以“文化千島”的美稱。既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也有低回婉轉,優(yōu)美抒情的“游方歌”,更有質樸莊重的“古歌”“酒歌”,其調式不一,各具韻味。
貴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資源富有之優(yōu)勢漸開發(fā),自然條件之劣勢正轉優(yōu)?!翱v觀世界演進格局,先進與后進,優(yōu)勢與劣勢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永遠的先進,也沒有絕對的優(yōu)勢。其中一個關鍵,恐怕就在于如何歷史而辨證地看待自身及其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抓住機遇、善加變通,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yōu)勢?!盵9]目前,全國乃至全球新增需求助推貴州劣勢變優(yōu)勢作用明顯:其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注重生存質量,休閑度假養(yǎng)生的需求被喚醒,窮山惡水變成了天然的大氧吧;新醫(yī)藥大健康產業(yè)被激活,“黔地無閑草、夜郎多靈藥”的資源優(yōu)勢得以凸顯,生態(tài)成為貴州核心競爭力之一。其二,隨著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標簽變成了最能滿足大數據對能源、地質、氣候等條件要求的招牌,從而引來中國聯(lián)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的大數據中心落戶貴州。資源稟賦是定位器,市場需求是導航燈,借此良時,貴州的很多新興產業(yè)也獨辟蹊徑,為貴州經濟創(chuàng)造著新的增長機遇。
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說:貴州之貴,貴在豐富的能礦資源,貴在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貴在獨特的民族文化。貴州的特點就是豐富性、原生態(tài)。貴州將厚重、原生、多元的民族文化要素完美地結合,在“公園省”“文化千島”等定位基礎上,鑄就了“多彩貴州”的形象品牌,給了世界一個全新的貴州形象。圍繞“多彩貴州”這一形象定位,“貴州正以秀美的山川、宜人的氣候、豐富的資源、獨特的文化,向世界展示她的魅力和神奇,對外形象實現(xiàn)了漂亮轉身,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發(fā)展環(huán)境。[10]”
形象建構的原則是遵循傳播規(guī)律、契合形象定位、滿足受眾期待。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貴州形象的建構與傳播,貴州媒體要責無旁貸、一如既往地肩負起塑造與傳播貴州形象的重任,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形象傳播策略。既主導主流媒體對宏觀事件的報道,也注重對最“接地氣”的微媒體、自媒體的關注。同時,要樹立全球傳播的新觀念,不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注重研究不同國家受眾的思維習慣和對中國信息的需求,積極開辟海外貴州新形象的宣傳陣地,建設高效的對外宣傳和傳播體系,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傳播格局,不斷提升國際話語權和貴州的國際影響力。
在傳播過程中要高度注意信息的一致性,進一步作好品牌策略、口碑策略、個性化策略、隱形傳播策略的運作;注重借鑒國內外城市形象塑造的經驗及商業(yè)廣告的制作原則和經驗,跨越發(fā)展,準確定位,重塑貴州新形象。通過傳播媒介策劃和推廣活動,按照自己的意圖選擇信息、設置議程、構筑框架、創(chuàng)建文本,使外界改變過去的偏見,形成新的認識,從而達到構建貴州新形象的目的。以期更大程度地激發(fā)出貴州人民熱愛貴州、建設貴州的豪情。
[1]史亮,陳盛.貴陽城市形象傳播效果及傳播策略芻議[J].理論與當代,2015(2).
[2]何苗,胥宇虹.貴州地區(qū)形象的選取與確認:來自省內外調查與實驗的報告[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3]何星輝.他們對貴州人有偏見[N].貴州都市報,2011-08-25.
[4]王存良.“江南”貴州:抗戰(zhàn)期間文人筆下的貴州形象考察[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5]蔣葉俊.千里廣州一日還[J].當代貴州,2014(36).
[6]劉鵬,楊光振.海外華文媒體:在貴州看到中國發(fā)展力量[J/OL].中國新聞網,2015-09-01.
[7]盧惠龍.六百年建省史的一種“貴州表達”[N].貴陽日報,2014-08-03.
[8]萬群,趙國梁.堅守發(fā)展和生態(tài)兩條底線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效益同步提升[N].貴州日報,2014-03-10.
[9]羅淳.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現(xiàn)代化追趕戰(zhàn)略的省思[J].思想戰(zhàn)線,2011,37(5).
[10]彭勇.多彩貴州在開放中生動起來[J].當代貴州,2011(10).
On Reconstruction of Guizhou Image
Fan Ying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Guiyang Guizhou,550025)
Having traced back the history of Guizhou image and studied the cause of description using social psychology methods and social memory theory,the article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mage of Guizhou is nota copy of history but a constructed and memorized image.As Guizhou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has been obtain,which leads to the strong deman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uizhou image.
Guizhou;history of image;reconstruction of image
G127
A
1008-780X(2016)05-0052-04
2016-07-15
樊穎(1985-),女,貴州民族大學講師,主要從事傳播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