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瑤
(南京林業(yè)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
【文學評論】
美學星空下的呼蘭河
汪 瑤
(南京林業(yè)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呼蘭河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家蕭紅的代表作,是一部描繪東北小鎮(zhèn)呼蘭河的自傳體小說。本文嘗試從文藝美學分析批評視角,首先說明蕭紅的童年記憶和《呼蘭河傳》的創(chuàng)作心理,解讀文本中的生與死,并說明讀后感悟。
蕭紅;《呼蘭河傳》;生與死;童年;創(chuàng)作心理
童年是每個人最早儲存記憶的開端,也是日后形成個性特征、心理構(gòu)架及人生價值的重要線索。這些童年記憶串成的線索像結(jié)繩記事一樣堆積成童年經(jīng)驗。童年經(jīng)驗是一個人在童年(包括從幼年到少年)的經(jīng)歷中所獲得的心理體驗總和,包括童年時期的各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印象、記憶、知識、意志等多種因素。[1]童年經(jīng)驗作為人生經(jīng)驗的源水之始,幾乎澆灌了人的一生,這種緩緩而來的影響流經(jīng)血脈,深刻而警醒。對于作家來說,文學創(chuàng)作大部分離不開作家對童年經(jīng)驗的描摹。
蕭紅的根扎進了呼蘭河大地里。蕭紅家境富裕,童年里面對性情暴躁的母親和不太慈祥的祖母,她是懵懂而敏感的。祖母用針扎她的小手這件事在她幼小的心靈里像跟刺一樣拔不掉,母親在她九歲的時候的離世以及繼母日后的傷害對她造成的創(chuàng)傷,久久難以結(jié)痂。父親是個對人疏冷之人,不見溫情。唯一給她溫暖與陪伴的是祖父。蕭紅的祖父張維楨是個性情和善的老人,在后花園里勞作時常帶上蕭紅,他教會了她認識自然,也讀一些詩詞,在雨前昏后,在燈下雞鳴。這部分鮮活不失色的記憶對蕭紅來說如數(shù)家珍,也是她今后苦難而短暫的人生中最柔軟的部分。在《呼蘭河傳》中她寫道:“等我生下來,第一個給了祖父無限的歡喜,等我長大了,祖父非常的愛我。使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夠了,還怕什么呢?雖然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都覺得算不了什么。”[2]祖父在蕭紅的童年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把愛、溫暖、良知、自由等美好的東西像新芽一樣種在蕭紅幼小的心靈里,在日后萌生、成長成一株橡樹。泰納認為造成各國文學的三大主動力是時代、環(huán)境和民族性。圣伯夫則特別注重泰納所忽略的一個要素,即作者自己的個性。他以為文學和生物學一樣,是一種“研究心靈的自然科學”[3],所以他特別注重作者的生平。篤定的是,在蕭紅個性特征的形成中,童年這部分無法忘卻的記憶至關(guān)重要,亦是蕭紅日后流落異鄉(xiāng)時寫成這部《呼蘭河傳》的初衷,最后在對于故土的想象性觸摸中結(jié)束了她短促而坎坷的一生。也許童年里祖父與后花園的快樂,就像灰暗中的一縷紅,她一定要在恰當?shù)臅r候留住那歡樂的一刻,將它塵封在文字里,日后孤寂時才好聊以安慰:畢竟,也不是沒有歡喜過。
《呼蘭河傳》共七章。小說第一章從寒冷的天氣寫起,寫了街道的布局及大致情況:十字街藥店、首飾店、油鹽店的繁華,東二道街的學堂、大泥坑子,西二道街的冷清。寫了人們的日常活動:小胡同里搶麻花、買豆腐、看火燒云的日常之景。這些構(gòu)成了蕭紅回憶里最鮮活的聲音。第二章描述了小城人們跳大神、放河燈、看野臺子戲、逛娘娘廟大會等風俗,這種精神上的荒涼貧瘠,不管傳承了多少代,總是一種可笑之舉。第三章寫祖父。在后花園中,我與祖父一同栽花、拔草,玩耍、念詩。這是蕭紅認識美、認識生命之初的詩性存檔。其中還談到了祖母的死,在她稚嫩的眼光中,“死”這個主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疑惑與恐懼,她并不能理解死的意義,但在她幼弱的心靈里早已埋種了憂憫的種子,在日后漂泊的異鄉(xiāng)深處長出新綠。第四章是對“我”家院子里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描寫。院子是祖父租出去給別人討生計的?!霸鹤邮腔臎龅摹?,這種印象反復出現(xiàn)在蕭紅記憶深處,院子門前的磚頭、打碎的大缸、豬槽、鐵犁頭構(gòu)成就了陳舊發(fā)黃的色調(diào),院里住著養(yǎng)豬的、漏粉的、碾磨、拉車的人家,景與人呼應,荒涼而幽眇。第五章、六章、七章分別寫了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三人的命運。這里同構(gòu)的是他們的死:小團圓媳婦的死、馮歪嘴媳婦的死,在最后的尾聲里也提到了有二伯的死。第五章里,小團圓媳婦原本是一個活蹦亂跳、健康機靈的小姑娘,但沒過多久,這個像野薔薇一樣在山野盛開的姑娘被婆婆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抽,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被逼在盛滿開水的大缸里洗澡,最后折磨而死。生命是她的,但是生活并沒有給她比生命更高貴的禮遇,連生命都無法自護。第六章寫有二伯。有二伯是個性情古怪的人,他偷竊東家的器具拿去賣,他怕死,十分熱愛這兩個字:活著。蕭紅在《呼蘭河傳》最后的尾聲里提到有二伯是老死的,跟祖父一樣。第七章寫馮歪嘴子。他媳婦死的時候留下了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在馮歪嘴子的兒子身上,并不能看到時間留下的生長痕跡,兩個月前見他那么大,兩個月后見他還是那么大。馮歪嘴子并不知道人們都在用絕望的眼光荼毒他,這一切磨難也并沒有卸掉他照常活在世界上擔負的那份責任。生命不斷前行,過去的即是死亡。生與死都如脫韁的野馬,人在時間流動中生滅繁衍,如同雜草芥類,如同飛禽獸類。時間的流逝就是生命的復沓:消亡和生長。蕭紅清晰地畫出生死的輪廓,感情如同一面湖鏡。她在《呼蘭河傳》中描繪小城的人們對待生老病死的態(tài)度是任其自然,她對生命的體驗重現(xiàn)在小城生活中最常見最平凡的場景和事件中,直視小城的人們生的歡欣與死的樸實?!斑@人生啊,說不艱辛是騙人的?!边@種沉默抽絲剝繭般讓她的過去如此明晰,卻又像海濤的聲音般淹沒了她的吶喊,卷入每個閱讀人的心底,像回聲一樣反復。
陳思和認為蕭紅的創(chuàng)作“不是預設一個藝術(shù)形式,完全是為了給自己的感情世界尋找一個表達存在的方式”[4]。蕭紅所表達的,正是她情感中最想抓住卻抓不住的砂礫。一般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包括理性的指導、感情的宣泄、潛意識的釋放三種情況。李澤厚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是“以情感為中介,本質(zhì)化與個性化同時進行”[5]。他提出與形象思維邏輯并行的還有一種情感的邏輯。誠然,情感有其社會內(nèi)容,但情感的宣泄也是文學藝術(shù)所特有的現(xiàn)象。所以,李澤厚提出:“要更充分和全面地說明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必須借助于心理學?!盵6]《呼蘭河傳》是蕭紅選取童年經(jīng)驗時的回憶剪輯,有意無意地受到了情感的捆綁和想象的填補。朱光潛在談美感經(jīng)驗時曾說:“藝術(shù)是一種精神的活動,要拿人的力量來彌補自然的缺陷,要替人生造出一個避風息涼的處所。它和實際人生之中應該有一種‘距離’?!盵7]記憶在時光中忽明忽暗,蕭紅在生命最后的幾年淪落于香港的日子里,疾病纏身。在燈枯油盡之時,她開始寫回憶錄,寫《呼蘭河傳》。時間上的距離產(chǎn)生了懷念與美感?;貞浂际窃趯ふ疫^去的東西,生命在這條或坎坷或平坦的時間隧道里通往死亡,或短或長,或苦或樂。而只有記錄于文字,生命才會在文本世界中得到重現(xiàn)、伸展甚至再生。按照廚川白村的說法,文藝作品是一種受了傷害的潛意識的表現(xiàn),是一種人間苦的象征,它雖然通過具象表現(xiàn)出來,實則是作家個性生命、情調(diào)、生氣的寄寓。[8]靜水流深的回憶才能安撫靈魂那一抹畏懼和無依。文藝作品有一種情感的內(nèi)驅(qū)力,它幫你尋找自己。
深藏在蕭紅內(nèi)心的世界,是永無休止的重復和循環(huán)過程,充滿無窮無盡的可能性,是情緒記憶的空間和緩緩而歸來的童年。生不將現(xiàn),死之將至時,體驗過的路程再無力前行,翻開書的第一頁讀至最后一頁時,生命本質(zhì)的孤獨感和荒原感像刺青一樣深入膚髓。人生活在混亂之中,總想建立一個秩序,然而,由于未來不可避免而且精確,最終還是歸于虛無。
《呼蘭河傳》中有個歷經(jīng)歲月的大泥坑,有個大而荒涼的院子,還有如同蕭紅一樣人生苦短的蕓蕓眾生。所以,那河燈之景才更感耀眼。人生何來如此良辰,眼下也要隨同它一道歸入塵土。冬天太長,蕭紅,不等了。幾十年過去,《呼蘭河傳》的故事依舊青蔥。蕭紅的文字粗礪、赤裸、無遮無攔卻寧靜剔透,散發(fā)出泥土一般自然烘焙的溫熱,青草暴曬過后的芬芳。
[1]童慶炳.現(xiàn)代心理美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03.
[2]蕭紅.蕭紅作品精編·小說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318.
[3][7]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2.185.135.
[4]文貴良.《呼蘭河傳》的文學漢語及其意義生成[J].文藝爭鳴,2007,(7):99-104.
[5][6]陳鳴樹.文藝方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86.86.
[8]陳鳴樹.文藝方法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88.
【責任編輯:周 丹】
I207.42
A
1673-7725(2016)11-0069-03
2016-09-10
汪瑤(1987-),女,安徽蕪湖人,主要從事生態(tài)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