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凱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
?
【文史論苑】
司空本凈禪師生平及其對南禪北上的貢獻
黃 凱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9)
司空山本凈禪師為六祖慧能的法嗣,但因其存世史料較少,歷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即以存世的資料為依據(jù),分析本凈禪師的生平,梳理出他幼年出家、少年依歸慧能學法、中年遁居隱世及老年北上長安等主要事跡,并在此基礎(chǔ)上探析本凈禪師對南禪北上傳播所做的貢獻。
本凈禪師;生平;南禪北上
(一)生卒年齡
關(guān)于司空本凈禪師的生平事跡,見諸史料的記載較少,但對本凈禪師卒年的記載卻是明確而統(tǒng)一的?!端胃呱畟鳌酚涊d:“以上元二年五月五日歸寂。壽齡九十五。敕謚大曉禪師。亦帶所居為名曰司空山禪師也?!币源丝梢源_定,本凈禪師當生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即公元666年。卒于唐肅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享年95歲。
(二)出生地
關(guān)于本凈禪師的出生地,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者為絳州人,一者為東平人。
絳州,古地名,自北周有這一名稱,隋代改為絳郡。因興廢無常,其下所屬縣數(shù)量及位置多有變遷,大致在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及其周邊。
東平這一地名,古代多指位于今山東省泰安市的東平縣。貞元四年(788),原鄆州宿城縣改名東平縣,此為東平縣名之始。今人鄭德渠的《關(guān)于古代東平縣的探討》認為東平縣在今福建松溪縣舊縣鄉(xiāng)。初屬會稽郡,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廢東平縣,改為東平鄉(xiāng)。
據(jù)《新修科分六學僧傳》記載,本凈曾:“造曹溪見能禪師”。[1]曹溪位于今天的廣東省韶關(guān)市,通過對福建東平、山東東平和山西新絳這三地與曹溪的地理位置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福建東平與曹溪的距離最近。本凈禪師少年時武則天當政,這一時期六祖慧能主要在曹溪一帶弘法,在交通并不發(fā)達的古代,本凈禪師從福建東平到廣東曹溪跟隨六祖慧能學法,這一推論當更為可信。因此,本凈禪師的出生地應當在古東平,即今福建省松溪縣。
(三)本凈禪師的傳承
本凈禪師的師承和法嗣,史籍記載是比較清晰統(tǒng)一的。六祖慧能法嗣四十三人,本凈禪師為第十五。本凈禪師的法嗣為楊光庭,這一點《景德傳燈錄》和《傳法正宗記》均有記載。
以本凈禪師在當時僧俗兩屆的地位、名譽和影響,仰慕、追隨者應當非常多。而史籍記載,除了楊光庭之外,他并無其他法嗣,可見他在司空山駐錫期間并沒有像其他禪師那樣聚眾授徒,而更多的可能是隨方傳授,不出文記,不聚僧眾,保持著山林佛教的作風。
(四)本凈禪師的生平事跡
1.披緇出家的幼年
本凈禪師“少入空門”,“幼歲披緇于曹溪之室受記?!惫湃艘允畾q為幼學之年,基本可以推論,本凈禪師大約十歲時即已出家。本凈禪師出家時是否直接跟隨六祖慧能,史籍上說法不一。《景德傳燈錄》等古籍記載,本凈禪師于曹溪削發(fā)披緇。而據(jù)《宋高僧傳》記載,本凈禪師“少入空門高其節(jié)操,游方見曹溪六祖,決了疑滯”。則應當是先在東平剃度出家,而后才游方到六祖慧能處。
2.節(jié)操孤特的少年
本凈禪師少年時“高其節(jié)操”“節(jié)操尤孤特”,出家后于叢林中學法,勤于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且志向高遠,遠超常人,他并不滿足于當時所學,有更高的追求,故而遠游他方,得遇六祖慧能,才拜入慧能門下,盡釋平日疑滯。
3.閑放自處的中年
公元713年八月三日夜,六祖慧能遷化,本凈禪師在同年十二月后來到司空山,時年48歲。六祖入滅是本凈禪師離開曹溪北上司空山的直接原因。從拜入六祖慧能門下到北上司空山的這近三十年間,本凈禪師跟隨六祖慧能在曹溪學法。當六祖慧能歸寂,本凈禪師和其他慧能的弟子則相繼離開曹溪。
關(guān)于本凈禪師離開曹溪來到司空山直至應召北上長安之間這段時間的活動,史籍記載只有寥寥數(shù)語。本凈禪師于開元元年(713)來到原屬安徽太湖縣(今屬安徽省岳西縣)的司空山二祖道場,直到天寶三年(744),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這30年間,本凈禪師隱居在司空山,隱藏行跡,不為世人所知。他寄身山水,潛心修行,遠離政治與名利,與塵世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4.奉召北上的老年
天寶三年(744),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司空山采常春藤,與本凈禪師“邂逅相逢,論道終日”。楊光庭返回長安后,“具以山中所遇奏聞。”[2]唐玄宗隨即“召司空山本凈禪師。至闕,問禪宗要旨,敕住白蓮亭”。[3]本凈禪師于當年十二月十三日到京,并在第二年正月十五日和長安名僧發(fā)生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是年本凈禪師已79歲。
這場辯論最終以本凈禪師的全面勝利而結(jié)束,朝廷官方非常滿意,而圍觀的聽眾也為本凈禪師的精深佛法所折服。
綜上所述,可以對本凈禪師的生平做一個簡單的概括。本凈禪師生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福建東平人,幼年出家,少年時即有不同常人的節(jié)操和志向。后到曹溪依歸六祖慧能學法?;勰軞w寂后,48歲的本凈禪師離開曹溪北上司空山駐錫二祖寺,隱居修行。天寶三年(744),79歲高齡的本凈禪師因楊光庭而被召入京,與京師名僧辯論而聲名大起。上元二年(761)歸寂,壽齡九十五。敕謚大曉禪師。
禪宗五祖弘忍以后,禪宗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南北對立的局面,這就是常說的“南能北秀”[4]。神秀作為北方禪宗的領(lǐng)袖,其弟子普寂、義福在朝廷的支持下,繼續(xù)弘揚神秀的宗風,被封為國師,盛極一時。時有“兩京之間皆宗神秀”[5]的說法,而慧能作為南宗禪的首創(chuàng)者,其禪法開始僅在嶺南一帶傳播,開元十二年(724),慧能的弟子神會在滑臺大云寺設(shè)無遮大會,和當時著名的佛教大師崇遠進行辯論,從此南頓北漸之說逐漸興起。[6]天寶四年(745),78歲高齡的神會應請入住洛陽菏澤寺,此時,北宗一系的普寂和義福都已去世,神會盛弘南宗頓悟法門,使慧能的禪法得以在洛陽站穩(wěn)腳跟,進而傳播于天下。此即為南宗禪北上傳播的歷史背景。
(一)本凈禪師北上長安提高了南宗禪的政治地位
唐玄宗直接參與并主持本凈禪師在長安的這場辯論,這從側(cè)面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對本凈禪師和對慧能一系南宗禪法的重視,以及欲意了解南宗禪法的渴望與迫切,而本凈禪師在這場辯論中的出色表現(xiàn),也讓統(tǒng)治階級直接了解了南宗禪法思想的博大精深,從而大大提高了對南宗禪法的認識與肯定。本凈禪師與長安僧眾的辯論是繼滑臺大會后又一次南宗禪法獲得廣泛關(guān)注的重要事件。因為唐天子的直接參與,這場辯論的影響自然也遠遠超過了神會的滑臺大會。如果說開元年間由神會主導的南北宗的辯論是在民間的話,到天寶年間,由本凈禪師主導的南北宗的論戰(zhàn)已經(jīng)引起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視。
本凈禪師于天寶三年(744)北上長安,神會禪師于天寶四年(745)入住洛陽,幾乎在同一時間,慧能的兩位弟子一東一西占據(jù)洛陽、長安兩京政治中心,進入統(tǒng)治階級的視野。他們東西相應、積極宣傳南宗禪法的思想,使南宗禪在政治上得到了支持。
另外,據(jù)余松祥考證,“本凈得玄宗賞識,賜號“大曉”,拜國師還山。玄宗賜銀敕建二祖寺、崇報寺等九庵五寺,有僧房5 048間,僧尼7 000余人,為當時最恢弘的佛教道場之一。一時間,鐘鼓之聲滿司空,香客云集,游人躋踵,名譽海宇?!盵7]由此可見,本凈禪師是繼北宗禪神秀一脈的普寂和義福被封為國師之后,首位被封國師的慧能一系的南宗禪弟子,其政治認可度還尚在同一時期對南禪宗北上傳播做出巨大貢獻的神會之上。這也表明,在繼北宗神秀、普寂和義福之后,南宗禪的弟子取而代之,獲得了統(tǒng)治階級的扶植。
綜上,本凈禪師憑借在與長安僧眾辯論中的出色表現(xiàn),從而取代北宗禪弟子獲得了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極大地提高了南宗禪的政治地位。他的勝利也像神會一樣,是南宗禪思想開始在北宗的另一個重要中心長安打進的一個楔子,為后來慧能法系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認,南宗禪得以在北方弘法傳播,及南宗禪法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廣泛普及與繼續(xù)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chǔ)。
(二)本凈禪師北上長安提高了南宗禪的民間影響力
關(guān)于本凈禪師在與長安大師大德辯論中的表現(xiàn),史籍中雖然只有只言片語,不能全睹禪師風貌,但通過這寥寥數(shù)語,亦可見一斑了。
《宋高僧傳》卷八:“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敕召太平寺遠法師及兩街三學碩德,發(fā)問鋒起,若百矢之逐一兔焉。凈舉措容與四面枝梧,譬墨翟之解九攻機械矣。既而辯若建瓴,詶抗之余乃引了義教援證,復說伽陀一無留滯?;是閼珢?,觀者嘆嗟?!盵8]
這場辯論非常激烈,本凈禪師受到了多方的發(fā)問,如百矢逐一兔,而本凈禪師在這場辯論中的表現(xiàn)可以說是卓越異常。盡管質(zhì)問密集,本凈禪師也依然泰然自若,滔滔不絕地引經(jīng)據(jù)典,對答如流。他以流暢簡潔的闡述,從容不迫的應變,敏捷靈活的禪思,微言大義,高屋建瓴,旁征博引,緩緩道來,使聽者皆稱善,聞者皆嘆服,完全征服了北方僧眾,獲得了北方僧眾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服。
又《宗鏡錄》卷一:“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馬祖大師,及南陽忠國師,鵝湖大義禪師,思空山本凈禪師等。并博通經(jīng)論,圓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誠證?!盵9]
可見,后世僧人對本凈禪師的禪學修為給予了充分的認可與肯定,甚至將他的地位提高到了與禪宗六祖、馬祖道一等開宗立派的祖師人物同等的水平。后世如此,當代亦可想而知。
本凈禪師通過這次辯論而顯聞于世,不僅獲得了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更是代表南宗禪在下層的普通僧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不僅使慧能一系的南宗禪法受到了北方僧眾的廣泛了解和重視,擴大了南宗禪在北方僧眾中的影響,更為后來南宗禪北上傳播并逐步取代北禪宗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chǔ)。
本凈作為享譽國內(nèi)的高僧,是南禪北上的先驅(qū)者,他是第一個把南宗禪思想帶入皇宮的人,他與京都名僧碩學的辯論中闡揚法理,盡顯南禪思想,使眾僧聞語失色,逡巡避席,擴大了南宗禪的影響。安史之亂后,北宗禪衰落,南宗禪興盛,直至武宗滅佛后,中國佛教禪宗一枝獨秀,都與本凈禪師等一批南禪宗弟子的不懈努力息息相關(guān),而像本凈禪師這樣在當時聲名遠播、貢獻卓著但卻沒有被歷史完整記載的高僧,在禪宗乃至中國佛教史上大有人在。我們在研究佛教時,不僅需要抓住主要脈絡(luò)和主要人物,像本凈禪師這樣曾經(jīng)為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物,也需要我們更多的關(guān)注和更深層次的挖掘。
[1][元]曇噩述.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四)[A].高楠順次郎.大正藏(第77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100.
[2][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A].高楠順次郎.大正藏(第51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242.
[3][宋]志盤.佛祖統(tǒng)紀(卷四十)[A].高楠順次郎.大正藏(第49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375.
[4]杜繼文.佛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274.
[5]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522.
[6]方立天.中國佛教簡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203-206.
[7]余松祥.司空山二祖道場[N].中國民族報,2010-11-16(007).
[8][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卷八)[A].高楠順次郎.大正藏(第50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758.
[9][宋]延壽.宗鏡錄(卷一)[A].高楠順次郎.大正藏(第48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418.
【責任編輯:王 崇】
2015-11-25
黃凱(1990-),男,陜西咸陽人,主要從事佛教史研究。
B949
A
1673-7725(2016)02-02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