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真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英語系,福建福州 350202)
?
《嘉莉妹妹》與《德伯家的苔絲》女主人公命運比較分析
林慧真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英語系,福建福州 350202)
摘要:《嘉莉妹妹》和《德伯家的苔絲》分別是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塞和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杰作。兩部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都來自農村,她們出身相似,但命運卻迥然不同。立足于這兩部作品,從人物性格特征、社會宗教背景以及愛情觀方面對兩位女主人公的命運進行分析對比,從而得出造成她們不同命運結局的原因。
關鍵詞:《嘉莉妹妹》;《德伯家的苔絲》;命運;分析
二十世紀初,西奧多·德萊塞發(fā)表了他的第一部處女作《嘉莉妹妹》。這部作品以美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為背景,揭示了在特定社會時期,人們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最終成為命運的奴仆。在十九世紀晚期,托馬斯·哈代發(fā)表了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今天, 仍有許多學者從宗教、社會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宿命論等角度對苔絲的性格和愛情經歷進行評論。兩位作者巧合地都選擇了美麗而純真的女孩作為故事的主角:她們都來自貧窮的鄉(xiāng)下,都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底層,然而,她們都熱切地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兩個純真的女孩勇敢地踏入社會,雖然她們?yōu)榱松羁嗫鄪^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然而殘酷的社會現實并沒有善待她們,讓她們得償所愿,相反,她們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待宰的羔羊。同樣的生活命題,主人公的選擇卻截然相反。苔絲堅持她追求愛情和真善美的原則,漸漸地為社會的邪惡所吞噬;而嘉莉為了過上好生活,拋棄了傳統(tǒng)道德和原則,融入上流美國,名利雙收。為何出身相似,而命運卻截然不同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解答。
一、性格特征
叔本華認為性格無時不刻地影響著生活。性格影響我們走出選擇,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命運,苔絲和嘉莉的個性在這兩部作品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首先來分析兩個女主人公性格上的異同點。
苔絲的性格特征。苔絲是一個平凡而誠實的女孩,是威塞克斯的縮影。哈代說,她全身上下都散發(fā)出純真善良的氣息,她甚至都不忍心傷害一只螞蟻,就連籠子里的小鳥都會讓她潸然淚下。苔絲的善良淳樸注定了她無法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黑暗,更別提自我保護。亞雷出身富庶,是一個紈绔子弟,他初見苔絲就展露了他的厚顏無恥。而年少無知的苔絲對于亞雷的靠近,既驚喜又困惑。就在那個夜晚,苔絲被她的同伴們取笑,亞雷提議捎她一程,由于天黑和睡意,她落入了亞雷編織的陷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苔絲又是一個自尊心強,富有反抗精神的女孩。首先,雖然被亞雷奪去了清白之身,但骨子里強烈的自尊感讓她不想成為他的情婦,她離開了亞雷,回到了自己家里。在那個年代,一個女孩一旦被強暴了,只能與強奸犯結婚。但苔絲并沒有那么做,她相信她會找到真愛的,她不理會世俗的眼光,她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就算她失去了貞潔,她依然抗拒著亞雷。苔絲在她最艱難的時刻再次遇到亞雷,面對誘惑,她仍不為所動。其次,她做出了那個年代最勇敢的事情:為了追求真愛,殺死了亞雷。但是勇敢的代價就是她被社會拋棄了,她逃脫不了所謂的“法律制裁”而失去了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苔絲也是一個叛逆的女子, 十九世紀晚期的英國是不允許一個男人同已故妻子的姐妹結婚的,但苔絲卻不顧教義和法律的規(guī)定,她讓她的丈夫在她死后和她的妹妹結婚,這無異于對當時盛行的宗教信條宣戰(zhàn)。生在那個弱肉強食的社會,生性善良卻不甘屈服,她以不堪一擊的微薄之力去與邪惡強大的統(tǒng)治階級相拼,無異于以卵擊石,毀滅是必然的。
嘉莉的性格特征。與苔絲相似,嘉莉也是一個未受教育的鄉(xiāng)村女孩。她是一個天真善良,懵懂無知的女孩,后來她卻蛻變?yōu)橐粋€現實而自私、虛榮而獨立的女人。首先,她容易被異性的甜言蜜語所迷惑。在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上,她邂逅了杜洛埃,他幫她拿行李,她便說:“你真是太好了!”她覺得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有人照顧她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其實杜洛埃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取悅她。當嘉莉生病失業(yè)的時候,她再次遇見他。杜洛埃請她吃飯并給了她10美元買衣服買鞋子。那個時候,嘉莉的感受是非常復雜而又矛盾的,她為不勞而獲而羞愧,所以便拒絕了他。但是杜洛埃一直用金錢誘惑她,最后她屈服了。盡管她很需要錢,有錢會讓她快樂,但她還是感到羞愧。那個時候,她愈發(fā)覺得杜洛埃是一個慷慨大方的男人,她壓根兒就不知道其實他就是一個以追求女人為樂的男人。她的姐姐和姐夫根本不相信她會找到工作,他們覺得她就是一個負擔。當杜洛埃提出跟她同居并幫她找工作,嘉莉就完全被這個男人所征服了,并理所當然地成了他的情婦。她想著有一天杜洛埃會跟她結婚,然而杜洛埃就是一個以玩弄女性為樂的花花公子。當嘉莉一提到結婚的時候,他總是借口說要等他事業(yè)有所成就,最后嘉莉就不再對結婚抱有幻想了。這時候赫斯渥出現了,他是杜洛埃的朋友。他的俊朗外表和甜言蜜語給嘉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赫斯渥隱瞞已婚的身份與嘉莉談情說愛。直至嘉莉發(fā)現自己上當受騙就離開了赫斯渥。有一天,狡猾的赫斯渥突然間跑來告訴她杜洛埃生病住院了,她毫不懷疑地就跟他走了,當她發(fā)現自己正在一列開往陌生城市的火車上時,她才知道自己又被騙了,但是她別無選擇,只能繼續(xù)跟著赫斯渥。嘉莉的單純讓她淪為兩個男人的獵物。這種行為在鄉(xiāng)下肯定是為人唾棄的,但是在芝加哥這個工業(yè)城市里人們卻能接受,因為在大城市里,金錢和權力高于一切。消費主義的盛行刺激了人們一味地追求享樂,古老的傳統(tǒng)道德已經徹底坍塌。當嘉莉徹底淪為情婦,她的性情也產生了變化。她變得更加現實和獨立。這兩個性格特征正是苔絲所缺乏的,這正是造成她們命運不同的原因之一。相比于苔絲的淳樸,嘉莉的虛榮心讓她成為男人的玩物,但也促成了她日后的成功。她渴望錦衣華服和珠寶首飾,她的虛榮表現在對物質的欲望和與別人的攀比,也體現在她對名利的追求。她永不滿足于現狀,因而奮力追求自己的夢想。結婚的幻想最終破滅了,她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女孩。此外,在和杜洛埃分手后,她遇見了赫斯渥,被他騙去紐約。赫斯渥生意破產了,嘉莉忍受不了貧窮。赫斯渥找不到工作,生活成了一個大問題。她不得不去找工作,幾經曲折,最后終于從一名普通的合唱演員成為百老匯的明星。
二、社會背景
資本主義的興起。苔絲的遭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社會悲劇,是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社會矛盾的必然產物。她生活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工業(yè)化資本主義制度下,新興的工業(yè)化進程和城市文明給鄉(xiāng)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隨著資本化的加深,小農經濟逐漸瓦解,農民失去了土地,陷入了貧困。苔絲家的經濟狀況是當時鄉(xiāng)村生活的真實寫照。苔絲很漂亮也很勤勞,但依然扭轉不了局面。她的父親是個懶惰、無知而又虛榮的小販,經常酗酒。當他得知自己是個貴族傳人之后,他每天都沉浸在興奮之中。她有一個粗俗而膚淺的母親和七個兄弟姐妹。家庭的重擔給她的命運埋下了伏筆。為了讓家里的情況好轉,苔絲輟學分擔家務。當家里唯一的一匹馬死了以后,家里的經濟急轉直下。因為貧窮,她遇見了亞雷,為了讓家里度過難關,她不得已和他同居。
特定的社會發(fā)展時期對人物命運產生深遠的影響。首先,從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早期,正是兩位女主人公生活的年代,美國廢除了農奴制,北方城市快速興起,發(fā)展工業(yè)經濟,加速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由于大機器被應用于農業(yè)生產,以家庭為核心的農業(yè)經濟迅速解體了。因此,很多年輕人都離開家庭,紛紛涌至大城市。嘉莉是第三代城市移民中的一員。懷著年輕的沖動和勇氣,她獨自來到芝加哥,憧憬這能擺脫底層社會的生活,融入這個城市。其次,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進程以及美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商品。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經濟,美國政府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來刺激和鼓舞國民消費。整個國家由生產為本向消費為本轉型。羅斯福政府鼓勵人們肆意花錢購買商品和裝修房屋等奢侈行為。也就是說消費成了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成了他們生活唯一目的和樂趣。因此,購物成了女人主要的社會行為,也成了她們彰顯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在那個年代里,人們總是把物質財富與成功聯(lián)系在一起,實用主義成了人們的行為準則。嘉莉展示出了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強的適應能力,她離開了寧靜和諧的鄉(xiāng)村,來到國際化的大都市,期待著實現她的“美國夢”。
男性主導的社會。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由男性支配的,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禁欲思想盛行。人們普遍認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在男權社會里,男人代表著權威、尊貴和力量,而女人要為男人而生,為男人服務。
首先,在男權社會里,女人處于附屬地位,女人的貞潔決定其社會地位。一旦一個女人失去了貞潔,她將會受到公眾的譴責,失去她的社會地位,這一傳統(tǒng)在苔絲生活的時期尤甚。苔絲被亞雷誘奸了,加害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受害者卻飽受指責,村民們把苔絲當成一個放蕩的女人。面對這種情況,苔絲敢于大膽反抗社會的不公平,但卻不能徹底擺脫傳統(tǒng)道德對自身的羈絆。在種種壓力之下,她深埋在心里的痛苦漸漸扭曲了。
其次,男人的自私和偏見也促成了悲劇。毫無疑問,亞雷是苔絲悲劇的始作俑者,但另一個關鍵人物克萊爾卻是悲劇的決定因素??巳R爾是一個有著自由想法的進步青年。他出生在牧師家庭,對階層偏見和等級觀念嗤之以鼻。然而,他卻自私冷漠,克萊爾向苔絲坦誠在倫敦時,他經常跟女人鬼混,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他請求苔絲原諒他,善良的苔絲完全寬恕了他。他們都有著“骯臟”的過往,女人原諒了男人,男人卻不能原諒女人,這正是封建社會里女人的悲哀。男人用雙重標準來對待女人和自己,他們一面要求自己的女人要純潔,另一面自己卻可以放浪形骸。這樣的標準讓苔絲一直蒙受道德恥辱,而克萊爾卻始終無法原諒她。
苔絲悲劇是維多利亞時期男權社會的產物,嘉莉也如出一轍,在整部小說中,嘉莉從未有過自己的想法,她總是按照別人的指示生活,在整個男性社會里她都處于被動地位。
首先,嘉莉在失業(yè)的時候遇見了杜洛埃,他的出現對她來說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她要緊緊抓住。女性的被動讓她放棄了找工作的想法,而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別人身上。在她心里,她有著很強的被保護欲望,就像在家里受父親和哥哥的保護一樣,這種經歷養(yǎng)成了她依靠男人的習慣。當她遇見困難時,她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而是依靠別人。杜洛埃的慷慨熱情讓她倍感安全溫暖,因此她決定不再繼續(xù)找工作了,她要在杜洛埃身上尋找幸福。
嘉莉與赫斯渥的無效婚姻也是由她的被動性格所造成的。赫斯渥是一個酒店經理,嘉莉的美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相識后,他經常趁杜洛埃出差的時候和嘉莉約會。有一次聊天的時候,赫斯渥試探性地碰了她的手,按常理講,那時候嘉莉就應該斷然抽出她的手,理直氣壯地譴責他的不道德行為,并把他趕出公寓。然而,她什么都沒做,僅僅只是哭著說:“你不能這樣做?!币驗樗J為把他趕出去是不合適的。這種被動性格鼓舞著赫斯渥越來越肆意妄為,直到最后嘉莉被他騙去了紐約。雖然嘉莉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但她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夢想。她在戲院找到一份工作,并最終成了一個明星,她要跟男人平起平坐,這是她與苔絲最大的區(qū)別。
嘉莉與苔絲之間在個性上有著顯著的差別,苔絲一邊質疑陳舊的傳統(tǒng),一邊卻以此來作為道德標準。而嘉莉卻絲毫不理會傳統(tǒng)觀念,她工作交友兩不誤,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待男人。當嘉莉自力更生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和男人平起平坐了。
宗教觀念和倫理道德。苔絲和強大的社會壓力作斗爭,同時,她還要生存在這個世俗的社會里。在很大程度上,傳統(tǒng)的道德法則導致了她的悲劇。首先,亞雷因為富有,代表著所謂的上流社會。他引誘苔絲并讓她失去了貞潔,但是宗教觀念卻把責任歸咎于苔絲。事實上,宗教就是統(tǒng)治階級欺騙和愚弄人民的工具,它是一股不可抵抗的力量,最終讓苔絲失去了未來。其次,苔絲被亞雷強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她覺得她是一個罪人,她的負罪感是受長久以來耳濡目染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而形成的。如果沒有這種陳舊觀念,她的命運就不會這么凄苦。如果不是被人指指點點,她只會吸取不幸的教訓,重新融入社會,不至于她的生活完全被摧毀。第三,克萊爾從小就覺得傳統(tǒng)觀念是有偏見的,然而他卻對這種粗鄙的道德視若無睹,也忽視了苔絲真正意義上的純潔。他心里有著根深蒂固的道德傳統(tǒng),他也曾經有過放蕩的生活,苔絲原諒了他,可他卻無法原諒無辜的苔絲。雖然他也反叛傳統(tǒng)觀念和階級偏見,但他的靈魂卻深深地打上了階級標簽:他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人。他用傳統(tǒng)的貞操觀念來衡量一個女人是不是“純潔”的,他非但不同情苔絲,就連寬恕她都不可能。他絲毫不在意苔絲的善良還無情地拋棄了她,最終讓苔絲絕望了。
嘉莉生活在工業(yè)生產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大多數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在人們心里已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成了追名逐利的機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勤勞樸素的傳統(tǒng)道德文明漸漸被追求消費和享樂的價值觀所取代。嘉莉的命運軌跡折射出了這一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內心的道德觀念。首先,嘉莉和苔絲一樣,都是一個傳統(tǒng)的女性,都追求正常的婚姻。一開始嘉莉也有很強的家庭觀念,她和杜洛埃同居時,她就處在深深的自責和矛盾中。杜洛埃幫助她度過了生命中最艱難的時期,承諾會和她結婚卻一推再推。嘉莉也知道做情婦是可恥的,她也為此深深不安,迫切地想結婚,情婦這個身份讓她尷尬至極。后來,她覺得只要和赫斯渥結婚,別人就不會輕視她。當赫斯渥向她求愛的時候,嘉莉問他:“你想跟我結婚嗎?” 她想要結婚的想法反映了她想要被社會認可的迫切渴望和想成為一個“好女人”的夢想。所以在嘉莉和苔絲的心靈深處,她們都有很強的道德觀念,渴望當一個傳統(tǒng)的女人,過上正常的婚姻生活。其次,嘉莉寧愿離開自己的姐姐,而去和杜洛埃這個推銷員同居,從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嘉莉作為一個道德的激進分子與代表守舊觀念的姐姐徹底決裂了。她接受了時下流行的“消費意識”的新觀念。為達目的,她不擇手段,甚至出賣肉體。當她發(fā)現杜洛埃喜歡她,她就利用這個機會擺脫了困境。最初她也很猶豫,畢竟她的欲望違背了傳統(tǒng)道德。但是杜洛埃的金錢讓她嘗到了甜頭,這正說明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靠金錢來維系,而不是因為愛。嘉莉是美國消費文化的象征,她對金錢的態(tài)度證實了在美國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里,財富的誘惑已經深入人心了。那時候的所有人的人生信條就是:金錢就是真理,金錢就是道德;那些貧窮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所拋棄。
三、愛情觀
愛情觀決定了人們對待愛情和處理愛情問題的態(tài)度。哈代認為苔絲對愛情的追求是對生命的贊美。首先,苔絲愛她的家人,為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她愿意去和那個有錢女人攀親,希望以此來改變家庭經濟狀況。其次,她的愛純潔而謹慎。當她初見亞雷,她并不喜歡他,還有意躲著他。被強暴之后,她并沒有屈服于亞雷的財富和社會壓力。她決定離開亞雷,不為別的,只為她并不愛他。雖然她也和克萊爾深深相愛,但她始終堅持愛情是純潔的不能有一絲欺騙,因此她一再拒絕他的求婚,甚至還在新婚之夜寫信告訴克萊爾她的過往。但是,她的愛情觀也是有瑕疵的,在愛情中始終很被動,她過分依賴克萊爾,把他當成精神支柱,甚至是生命的全部。在婚后三星期,她還沒有回娘家,她并沒有抓住機會修補他們的婚姻,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苔絲的愛是勇敢的,她帶著極大的痛苦和憤怒殺死了亞力克,用生命捍衛(wèi)了愛情。最終,她和她摯愛的克萊爾度過了五天甜蜜而幸福的時光。
嘉莉的出身與經歷和苔絲相似。為了追求純真的愛情,苔絲愿意放棄一切物質享受,最終獲得了短暫的幸福。而嘉莉雖然先后有過兩個男人,但她從未收獲愛情,她只是一味地追求金錢來滿足她的物質欲望。嘉莉從未感受過愛情的溫暖,她把錢看得很重要。嘉莉和杜洛埃懷著不同的目的同居在一起:嘉莉為了躋身上流社會而追求金錢;杜洛埃則垂涎于她的美色。他們并沒有真正的感情基礎,愛情在他們眼里,無足輕重,一文不值。同居只是滿足各自欲望的一種手段。有錢才有愛情,金錢就是真愛。杜洛埃是一個精于世故的推銷員,他深諳如何騙取女人的歡心,他利用嘉莉的脆弱來達到目的。他并不愛嘉莉,他一直在玩弄她,他一再找借口不跟她結婚卻一直和其他女人玩樂。頻繁的社交活動讓嘉莉慢慢地成熟了,她的內心隨之產生了變化,她不再是一個無知的女人。她向往并嫉妒鄰居那種體面的生活,她覺得她低人一等,她要發(fā)憤圖強要讓自己過上好生活。嘉莉傾心于赫斯渥不是因為愛他,而是因為他比杜洛埃更富有更有社會地位。當赫斯渥窮困潦倒的時候,嘉莉毫不留情地離開了他。嘉莉與赫斯渥之間此類的金錢關系在當時的社會里隨處可見,小說里的愛情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盡管嘉莉一直為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而奮斗,最終她也名利雙收,然而她并不快樂,她無法驅散內心的孤獨,她從未收獲真愛。
總結
二十世紀初,德萊塞筆下嘉莉美麗的外貌、被動的心理、不斷膨脹的欲望致使她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逐漸走向墮落迷失自我。《嘉莉妹妹》揭露了當時丑陋的社會現實,展現了在物欲橫流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最終成為命運的奴仆。托馬斯·哈代擅長以悲劇的眼光來審視人生,以悲劇性的感悟及獨特的方式來描繪人生的苦難,因此被評論家譽為“英國小說界的莎士比亞”。苔絲的悲劇命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她的毀滅是必然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無法避免的。縱觀這兩部文學巨制,我們不難看出任何悲劇的產生都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由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陳鈺,黎清群.論《嘉莉妹妹》的消費文化[J].莆田學院學報,2012(1):56-59.
[2]范琳,趙晴.《嘉莉妹妹》中嘉莉在物質追求中的命運轉變[J]. 遼寧科技大學學報. 2014(1):72-76.
[3]侯曉荷.嘉莉妹妹的悲劇分析——試論物欲對女性道德的腐蝕[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1):55-59.
[4]謝海燕.《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悲劇的淺析[J].海外英語,2012(4):32-35.
[5]李梅菊. 從《德伯家的苔絲》看哈代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宿命論思想[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1(5):45-49.
[6]李晶晶. 試析《俄狄浦斯王》和《德伯家的苔絲》的悲劇模式.貴州大學學報,2011(5):67-69.
(責任編輯:譚淑娟)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eroines’ Fate inSisterCarrieandTessofTheD’Urbervilles
LIN Hui-zhen
(Department of English, F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 Fuzhou Fujian 350202, China)
Abstract:Sister Carri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ere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writer Theodore Dreiser and British Writer Thomas Hardy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novels, the heroines both came from rural area. They had the similar family background but different f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which led to different fate of the hero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character, social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 and view of love.
Key words:Sister Carri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at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IO-0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林慧真(1981- ),女, 福建莆田人, 講師,從事英語翻譯和教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0
文章編號:1673-2103(2016)01-00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