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熊春蘭
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熊春蘭
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在長期發(fā)展變革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形成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滲透于學校教學、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中。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和全體師生員工來共同完成和實現(xiàn)。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包括三個子系統(tǒng)——黨委系統(tǒng)、行政系統(tǒng)和群團系統(tǒng),群團系統(tǒng)又包括工會、團委、學生會等,它們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撐,形成一個有效循環(huán)的運行機制, 進而構建出一個完整的校園文化體系。在這個運行機制中,高校工會作為連接黨和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具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六條規(guī)定“工會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本單位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薄秾W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guī)定》中明確教職工代表大會的職權是,“聽取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教職工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改革、校園建設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和重大問題解決方案的報告,提出意見和建議……”因此,依法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高校的改革與發(fā)展,是高校工會的重要職責和神圣使命。這種“維權使者”的特殊身份和工作職責,使工會有資格、有機會從源頭上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發(fā)展規(guī)劃討論和活動方案設計,為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獻計獻策。可以說,高校工會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策劃者或者說設計者。
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lián)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會員和職工利益的代表,可以說,工會組織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廣大職工利益的代言人。這種“代言人”的身份使高校工會在廣大教職工中有著較高的信任度和較強的號召力,這成為工會組織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使其具備了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組織者和號召者的有力條件。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成校園內在的精神文化,并將之有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各類活動形式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程的重要目標,高校工會在實現(xiàn)這一重要目標中擔當著方向引導者的重要作用。
《中國工會章程》規(guī)定,工會基層委員會的基本任務是“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勵支持職工學習文化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開展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辦好工會文化、教育、體育事業(yè)。”這決定了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負有“文化引導”的重要職責。高校工會可以通過知識講座、社會實踐、座談會等方式履行其教育職能。而在數(shù)字化時代,工會的宣傳教育工作更是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網(wǎng)絡化、信息化的工作領域,工會不僅可以使用宣傳欄、海報等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而且可以通過網(wǎng)頁、微信、微博等數(shù)字化媒體,宣傳學校的歷史傳承、辦學理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建立正確而積極的文化輿論導向,為師生員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引導教職員工正確認識和理解校園文化的豐富內涵。
高校工會是高校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直接參與大學文化建設規(guī)劃和方案的制定與完善;高校工會同時又是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具體參與者和實踐者。每位教職工都是工會組織的一員,工會的任何活動都依賴于教職工的積極參與,因此,高校工會即是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活動的實踐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直接踐行者。高校工會通過知識講座、社會實踐、文體活動等,組織教職工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組織教代會討論、修改學校(院系)規(guī)章制度、長遠規(guī)劃、重大決策等,推動校務公開、民主辦學等等。工會的這些活動,融管理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寓教于樂,既能使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深入人心, 又能讓每位教職工都成為校園文化的傳承人和推廣者。工會的直接參與和實踐, 是校園文化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