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宋初僧人釋智圓與古文運動

        2016-03-15 22:21:54袁九生
        文化學刊 2016年12期
        關鍵詞:交游韓愈復古

        袁九生

        (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

        【文史論苑】

        宋初僧人釋智圓與古文運動

        袁九生

        (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釋智圓是宋初重要的詩文僧。他站在僧人的角度,積極參與文壇思想斗爭,推尊韓愈“尊儒復古”,并與志同道合的僧人儒士談古論道,并提出“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論,積極撰寫古文、教授古文等,承續(xù)了韓愈以來古文運動的做法,也與宋初古文家相呼應,為宋初古文運動的發(fā)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釋智圓;尊儒復古;古文理論;古文運動

        一、推尊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

        宋初文壇承接晚唐五代文風余緒,盛行駢麗聲偶之辭,文風輕靡侈淫,儒學亦消寂一時,正如釋智圓《閑居編》(本文所引《閑居編》,均據(jù)《續(xù)藏經(jīng)》第10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53-215頁。以下凡引此書,僅列卷數(shù)及篇名)在卷二十一《與駱偃節(jié)判書》一文中所說:“自五代以來,文道駁雜,儒術陵夷”。

        文道大壞是時代的大憂,如何重建“文”“道”成為有心推動儒學振興和文壇改革者的當務之急?!盀榱藢崿F(xiàn)這一儒學兼文學的雙重復興,他們重新抬出了韓愈這一尊偶像。他們之推尊韓愈,目的就是要恢復晚唐五代以來中斷了的韓愈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既是文學的,又是思想的,亦即文統(tǒng)與道統(tǒng)?!盵1]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宋初師韓、尊韓之風依然比較冷清。如穆修在《答喬適書》中所說:

        蓋古道息絕,不行于時已久,今世士子,習尚淺近,非章句聲偶之辭不置耳目,浮軌濫轍,相跡而奔,靡有異途焉。其間獨敢以古文語者,則與語怪者同也。眾又排詬之,罪毀之,不目以為迂則指以為惑,謂之背時遠名、闊于富貴。先進則莫有譽之者,同儕則莫有附之者。[2]

        足見當時治古道、習韓文的文士受冷落的尷尬處境。然而,宋初古文運動就是在這種“古道息絕”,時人不“敢以古文語者”的艱難處境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

        這種重古道、師韓愈、復興儒學之理想,除了在文學史教材中提到的柳開、王禹偁、穆修等少數(shù)文士之外,也在宋初的佛門中悄然興起,智圓正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宋初佛門出現(xiàn)尊儒之風,在智圓《師韓議》一文中就給我們提供了相關史料,文中有云:

        吾門中有為文者,而反斥本教以尊儒術,乃曰:“師韓愈之為人也,師韓愈之為文也,則于佛不得不斥,于儒不得不尊,理固然也?!?卷二十八)

        智圓寫該文是對當時僧人學韓的方法提出評批。從引文中這幾句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宋初佛門之內(nèi)已有尊韓尊儒之風。

        智圓關心古道、古文和儒學,而且以實際行動來推尊韓愈。智圓在其《自序》中云:

        于講佛經(jīng)外,好讀周、孔、楊、孟書,往往學為古文,以宗其道,又愛吟五七言詩,以樂其性情。(卷首)

        文中言學古文,即是學韓。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智圓主張師韓,并提倡古道。智圓在《梵天寺二首》其二有云:“城中泉石詩中景,閑對文公盡日論。”(卷四十一)由于主張師韓,所以研讀韓文也就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該詩道出智圓對韓文非常感興趣,以至于能夠“盡日”研討韓文。智圓對韓文的興趣不在于其文章的形式結(jié)構(gòu),而在學習韓愈尊儒復古,這可以從其《讀韓文詩》中看出:

        女媧煉五石,能補青天缺。共工觸不周,能令地維絕。楊孟既云沒,儒風幾殘滅。妖辭惑常聽,淫文蠹正說。南朝尚徐庾,唐興重盧駱。雕篆斗呈巧,仁義咸遺落。王霸道不明,煙花心所托。文不可終否,天生韓吏部。叱偽俾歸真,鞭今使復古。異端維既絕,儒宗缺皆補。高文七百篇,炳若日月懸。力扶姬孔道,手持文章權(quán)。來者知尊儒,孰不由茲焉!我生好古風,服讀長灑蒙。何必唐一經(jīng),文道方可崇。(卷三十九)

        該詩稱贊韓愈在“儒風幾殘滅”“淫文蠹正說”“雕篆斗呈巧,仁義咸遺落”的情況下力挽狂瀾,振興儒學,恢復古道。透過該詩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智圓推尊韓愈,并認為其“炳若日月懸”。正因為韓愈能在“文道大壞”的情況下振興儒學,所以韓愈也就成為重振時代秩序的精神導師。同時,也就讓智圓相信以韓愈為導師,能給“文道大壞”的宋初帶來新秩序。

        智圓還倡導學習韓愈應固志守道而不隨俗,如《送庶幾序》有云:

        夫為文者,固其志,守其道,無隨俗之好惡而變其學也。李唐韓文公《與馮宿書》曰:“仆為文久,每自則,意中以為好,則人為惡矣;小稱意,人亦小怪;大稱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時時應事作俗下者,下筆令人慚,及示人,人以為好矣。小慚者亦蒙謂之小好,大慚者即必以為大好矣?!庇^文公之言,則古文非時所尚久矣,非稟粹和之氣,樂淳正之道,胡能好之哉!若年齒且壯,茍于斯道加鞭不止,無使俗謂大好,無令心有大慚,然后砥礪名節(jié),不混庸類,則吾將期若于圣賢之域也。(卷二十九)

        這與古文家穆修提出的“固守而弗離,堅持而弗奪,力行而弗止,則必立夫名之大者矣”意見完全一致。他們的這一觀點,在當時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當時古文運動處于低潮,古文作者的處境十分艱難,以此可以鼓舞古文作者;另一方面,倡導古文作者應樹立固志守道的思想修養(yǎng)。正因為古文作者能固志守道,所以從唐代韓愈到宋代歐、蘇,古文才得以不絕如縷,直到取得勝利。

        智圓將韓愈和孟子、荀子、揚雄、王通、柳宗元等大儒,并列為孔子之下的傳道圣賢,作為各個時期儒家道統(tǒng)的代表人物。從《敘傳神》一文中可以看出:

        仲尼既沒,千百年間,能嗣仲尼之道者,唯孟軻、荀卿、楊子云、王仲淹、韓退之、柳子厚而已,可謂寫其貌、傳其神者矣。(卷二十七)

        對此,智圓還在卷一十六《對友人問》一文中作了進一步論述。

        綜上所述,智圓對韓愈的推重確實非常高。智圓推重韓愈足以“嗣仲尼之道”,稱許其文章“炳若日月懸”,和宋初的一些古文家柳開、王禹偁、穆修等基本相同。智圓如此推尊韓愈,不僅在其以前的僧人中鮮有所見,而且通過其行動與宋初古文家相呼應,是宋初古文運動的重要一環(huán)。

        二、提出“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論

        智圓積極參與當時文壇思想斗爭,反對當時浮靡之時風。在卷二十九《錢唐聞聰師詩集序》中,智圓對“變其聲,耦其字,寫山容水態(tài),述游仙洞房”的詩風提出了批評,并說:“豈如今之人謂之詩者,盈簡累牘皆華而無根,不可以訓者乎?”還說:“今之世粗能偶其句、累其章者,非兩制名臣之辭,則不肯求也”。聯(lián)系他所活動的真宗時代,他所謂的“今之世”“今之人”,很可能是指“西昆派”末流詩人,因“西昆體”正是以“雕章麗句”為創(chuàng)作宗旨,末流更以聲律對偶、浮靡侈麗為能,受到當時有識之士的批評。卷三十三《遠上人湖居詩序》中,他再次批評“拘四聲、辟八病、敘別離、狀物色”的詩歌模式。卷二十九《聯(lián)句照湖詩序》則講得更具體:“洎齊、梁而下,限以偶對聲律。逮于李唐,拘忌彌甚。故辭有余而理不足,理可觀而辭無取,兼美之難,不其然乎!”與論詩一樣,智圓論文也把矛頭指向當世。

        智圓密切聯(lián)系當時的文壇實際,與為數(shù)不多的古文家站在一起,向駢麗文風展開斗爭,并提出了重要的文論。如智圓在《送庶幾序》一文中云:

        夫所謂古文者,宗古道而立言,言必明乎古道也。古道者何?圣師仲尼所行之道也。昔者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六經(jīng)大備。要其所歸,無越仁義五常也,仁義五常謂之古道也。若將有志于斯文也,必也研幾乎!五常之道,不失于中,而達乎變。變而通,通則久,久而合道。既得之于心矣,然后吐之為文章,敷之為教化,俾為君者如勛華,為臣者如元愷,天下之民如堯舜之民。救時之弊,明政之失,不順非,不多愛。(卷二十九)

        在文中,智圓對“古文”和“古道”給出了明確的定義?!肮诺馈奔础叭柿x五常”,亦即“圣師仲尼所行之道”。至于“古文”,即是宗此仁義五常而立言之文。可以得知,在智圓看來,“古文”融“文”與“道”于一體,故“斯文”即“斯道”,即“文道合一”。同時,在文中他還強調(diào)文章的“致用”價值,主張“吐之為文章,敷之為教化”的實際功效,同時重視文章的“經(jīng)世”目的,亦即“救時之弊,明政之失”的使命感。[3]智圓將作文的意義及目的完全和經(jīng)世致用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形成了“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論。再如,智圓在《答李秀才書》一文中也闡述了其古文理論:

        竊謂文之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德,文之本也;功,文之用也;言,文之辭也。德者何?所以畜仁而守義,敦禮而播樂,使物化之也。功者何?仁義禮樂之有失,則假威刑以防之,所以除其災而捍其患也。言者何?述其二者以訓世,使履其言,則德與功其可至矣。然則本以正守,用以權(quán)既,辭而辟之,皆文也。故曰“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焉。堯舜非德邪?文武非功邪?故愚嘗以仁義之謂文,故能兼于三也。以三者,豈越仁義哉?(卷二十四)

        智圓認為“文之道”有“立德、立功、立言”等不同層次的功用,也有“文之本”“文之用”及“文字辭”之區(qū)分,最后“以仁義之謂文,故能兼于三也”強調(diào)“文以致用”。文章之所以能“致用”,當然在于其具載道之功能。故宣揚仁與義是文章的根本,維護仁與義是文章的用處,敘述仁與義是文章應有之辭。智圓以仁義五常統(tǒng)攝三不朽之道,將文章的政教意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智圓在上述文章中提出了“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論,而這些古文理論不但和當時的古文家相近,也繼承和發(fā)展了韓愈“文以載道”的古文理論,正如漆俠所說:“釋智圓《送庶幾序》《錢唐聞聰師詩集序》詩文,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繼韓愈‘文以載道’論述之后的重要文論。文章強調(diào),不論作詩還是寫文章,必須以仁義禮智信等孔子之道為本,勸善刺惡,有補于世道,把政治內(nèi)容放在首位,是非常明白的。這些文章不是無的放矢,而是針對五代以來,‘文道駁雜,儒術陵替’的社會現(xiàn)狀,直到宋太宗、真宗時候還一直流行著的四六駢體和只追求聲律形式美的西昆體,提出尖銳而又形象的批評,從而把儒學振興和文壇改革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4]不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力求“文以致用”的觀念,智圓則較韓愈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評錢唐郡碑文》一文中說:“夫文者,明道之具,救時而作也?!?卷二十五)又在《中庸子傳》一文中說:“于是撰《福善禍淫論》《擇日說》,以矯時俗?!?卷一十九)又在《貽葉秀才詩》一詩中說:“須知君子言,唯為仁義彰?!?卷三十九)智圓的詩作和文章都帶有明顯的“致用”及“針砭”之用意。如智圓《錢唐聞聰師詩集序》說:

        或問詩之道,曰:“善善,惡惡?!闭堃妫唬骸吧粕祈炑?,惡惡刺焉。如斯而已乎?”曰:“刺焉俾遠,頌焉俾遷,樂仁而忲義,黜回而崇見,則王道可復矣。故厚人倫、移風俗者,莫大于詩教歟!(卷二十九)

        又《湖西雜感詩》(并序)說:

        《湖西雜感詩》者,中庸子居西湖之西孤山之墟,傷風俗之浮薄而作也。雖山謳野詠而善善惡惡頌焉、刺焉,亦風人之旨也。(卷二十四)

        再如在卷二十五《評錢唐郡碑文》中,智圓認為白居易《石函記》反映了禮刑得中、民無失所的仁心仁政思想,而盧元輔《胥山碑銘》、元稹《石經(jīng)記》、白居易《冷泉亭記》或為先儒舊說,或夸飾山水,為“無用之文”。他說他之所以推崇《石函記》,標準是“以道取”,而不是“以辭取”。還有智圓在卷三十九《贈詩僧保暹師》對保暹詩十分稱道,認為其詩“上以裨王化,下以正人倫”。智圓談詩論文均重視儒道、教化,這實際上是在彰顯其“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文學理念。

        綜上所述,智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論,承續(xù)了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也因時代的需要,發(fā)展出“文以致用”的理念,并與宋初古文家的文學觀相呼應,為宋初古文運動助力,“釋智圓的這一實踐,也就把他自己推進到宋初古文運動中。雖然在這個還不夠成熟的古文運動中,由于倡導者柳開、穆修本身文學素養(yǎng)不足,沒有發(fā)揮較大的作用。……但畢竟為歐陽修、尹洙、蘇舜欽等后繼者開辟了一條道路”[5]。

        三、積極撰寫古文與教授古文

        智圓在有生之年撰寫了許多古文,其中《閑居編》收錄了一些。智圓提倡古道、撰寫古文,在當時頗負名望,并得到了“知古人道,有古人文”的美稱(卷二四《答李秀才書》)。因此,很多僧侶邀他為講堂題名、寺院結(jié)界作序,如《大宋錢唐律德梧公講堂題名序》《華亭興圣院界相榜序》《真覺院界相榜序》《錢唐孤山智果院結(jié)大界序》《天臺國清寺重結(jié)大界序》《錢唐兜率院界相榜序》等;還請他為高僧大德撰寫碑文、行狀等,如《錢唐慈光院備法師行狀》《故錢唐白蓮社主碑文》《故梵天寺昭阇梨行業(yè)記》。更有許多僧侶追隨他學習古文,如《送庶幾序》:

        秋八月,律僧庶幾謁吾甚謹,既坐而避席,且言欲從吾受古圣人書,學古圣人之為文,冀吾采納以誨之也。吾甚壯其志,以其能倍俗之好尚,慕淳古之道,斯則睎驥之徒也。(卷二十九)

        該文就記錄僧人庶幾追隨智圓學習古文的情形。另外,因為智圓“知古人道,有古人文”而享譽當時,所以也促使部分僧人以智圓為榜樣,也學習古文,行古人之道[6]。如天臺宗的山家派宗師四明知禮曾鼓勵他的弟子學習智圓,應博覽儒典,他說:

        此外宜覽儒家文集,博究五經(jīng)雅言,圖于筆削之間,不墮凡鄙之說。吾素乖此學,常所恨焉,汝既少年,不宜守拙,當效圓阇梨之作也。[7]

        不管僧侶博究五經(jīng)的目的為何,但仍可看出受智圓的影響,宋初佛門仍不乏重視儒學涵養(yǎng)及文學修養(yǎng)之僧侶。此外,還有文士對智圓這一舉動也表示肯定,如吳遵路,他對于智圓的學養(yǎng)與文章都相當推重,他說:

        質(zhì)而不野,文而不華。敷演真宗,辟圣人之戶牖;導揚名教,示來者之楷摸,則于圓公上人之文而見之矣?!仑炗娘@,學該內(nèi)外。開卷游目,必沿波而討源;屬筆綴辭,率勸善而懲惡。(卷首《序》)

        吳遵路認為智圓的古文“質(zhì)而不野,文而不華”,同時認為其文章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即“率勸善而懲惡”。

        綜上所述,智圓撰寫古文、教授古文,享譽當時,在一定范圍內(nèi)引起了文士僧人重視古文,因而智圓以實際行動促進了宋初古文運動的發(fā)展。

        四、以“尊儒復古”為志趣與僧人文士交游

        《閑居編》中保留了很多以“尊儒復古”為志趣和智圓作方外之游的文士。這些人雖然名不見經(jīng)傳,也談不上有重要之影響力,但是他們的出現(xiàn),除了見證智圓的尊儒復古等活動外,也證實宋初的古文運動及儒學復興已經(jīng)潛伏在各個角落,只是這些文士人卑言微,故不為人所知罷了。

        與葉授的交游。智圓《贈進士葉授》有云:

        旅跡飄然與俗分,動時高價逐新文。寄眠僧舍扃秋雨,牽夢家山隔海云。學慕丘軻方共語,道歸楊墨任離群。名場好應同人舉,垂拱明堂有圣君。(卷四十一)

        從詩中,可以看出葉授是一位尊儒的古文學者,故智圓首句以“與俗分”三字,表達出葉授的與眾不同?!顿O葉秀才詩》更進一步敘述了兩人的交往情誼,其詩云:

        松柏異眾木,歲寒陵嚴霜。蘭茞異眾草,林深發(fā)幽香。須知君子道,不為窮困傷。須知君子言,唯為仁義彰。夫君真儒者,言行何優(yōu)長。文宗軻兼雄,志嫉墨與楊。攘袂叱浮偽,百感生剛腸。峨冠事禮容,群小畏矜莊。去年游霅溪,相逢秋氣涼。傾蓋既如舊,寄宿林間房。開懷黜二霸,議道歸三王。月席屢更仆,風軒時飄霜。相遇分既洽,相別情彌傷,今年住孤山,夫君又來杭。泛舟頻相尋,道舊皆夕陽。君惟儒家流,才術況汪洋。終期正禮樂,勿事和塵光。青云即奮飛,庶見儒風揚。(卷三十九)

        在詩中,智圓甚是稱贊葉秀才,認為他是“真儒者”,且是一位“文宗軻兼雄,志嫉墨與楊”的文士。另外,該詩還講述了兩人就儒道進行討論的情況,“開懷黜二霸,議道歸三王”,詩末更以“終期正禮樂,勿事和塵光。青云即奮飛,庶見儒風揚”相勉勵。可惜,這位古文學者英才早逝,年僅三十而亡(卷四十八《哭葉授》)。

        與駱偃的交游。智圓《與駱偃節(jié)判書》有云:

        自五代以來,文道駁雜,儒術陵夷,而于先朝牽復淳古,擯黜浮華,搴旗乎異端,鼓行乎百氏者,惟吾丈與叔微爾,是故“盧駱”之名于今藉藉于眾口矣。矧以博聞洽覽,開談則四坐傾聽,華藻飛動,落筆則群賢服膺,皇王帝霸之道,釋李孔墨之學,悉包并于心胸間矣。向所謂長儒林、老文學者,非吾丈而誰歟!(卷二十一)

        還有《贈駱偃》有云:

        才高淹下位,圣代尚遺賢。賈誼方流涕,楊雄正草玄。開琴逢皓月,試茗選清泉。篋有文編在,時容后學傳。(卷四十七)

        可見這也是一位淹居下位的儒士。從“皇王帝霸之道,釋李孔墨之學,悉包并于心胸間矣”,可知駱偃較前二位儒士學術范圍更廣。智圓對他評價非常高,認為他是“長儒林、老文學者”,而且是可以和賈誼、楊雄相提并論的大儒。

        智圓和這些文士的交游,雖然記載的文字不多,但如果把注意力放到當時智圓與這些儒士交游的日常生活點滴,完全可以得出:智圓以尊儒復古為志趣與文士就古文、儒道相互切磋琢磨,不僅見證了智圓個人及佛門內(nèi)部的儒學活動,也反映出宋初的儒學復興已經(jīng)在下層的儒士中悄然展開。

        智圓不僅以尊儒復古為志趣與文士交游,也以尊儒復古為志趣與僧人交游。

        與守能的交游。智圓《暮秋書齋述懷寄守能師》云:

        杜門無俗交,塵事任浩浩??正S學佛外,六經(jīng)恣論討。仁義志不移,貧病誰相惱。天命唯我樂,百神非吾禱。為文宗孔孟,開談黜莊老。諛諂音聲惡,寂寥滋味好。褰帷愁緒絕,憑欄寒氣早。雁影沈遠空,蟲鳴咽衰草。伊余何為者,力擬行正道。愿揚君子風,澆浮一除掃。(卷三十九)

        從詩中,可以得出守能和智圓一樣都是倡導尊儒復古的僧人,他們兩人志同道合,一起討論古文、古道,主張振興儒學,“伊余何為者,力擬行正道。愿揚君子風,澆浮一除掃”。

        與聞聰?shù)慕挥巍V菆A和聞聰兩人為同鄉(xiāng),兩人的交游事跡主要見《錢唐聞聰師詩集序》:

        釋迦氏聞聰師,字元敏。錢唐人也。道甚明,行甚修,偃仰閑居,不與庸者雜,事佛之余力,則為歌為詩,以適性情。清賢巨儒必籍其名,由是為邦者必欲識其面焉。聰師與吾實有舊矣,雖一往一來,宵盤晝憩,而未嘗言及詩道。吾初亦謂其昂頭翕目、以詩自負者,患道之不同,雖熟其面,久其交,且不敢扣之也。去年冬,訪吾于林下,袖出詩一軸。吾覽之,悉古其辭者,研其旨,則向所謂刺焉頌焉之道矣。吾由是方知聰之道不類于悠悠徒。噫,聰師不我示,則吾幾失聰師矣。適欲辨而序之,俄而曰:“今之世粗能耦其句、累其章者,非兩制名臣之辭,則不肯求也,矧聰之道詩,豈欲吾林間一病夫之言乎?”遂止。今年夏,聰師復來訪吾,緘其古今詩三編,且曰:“欲足下序之。”吾以去冬之意告焉,乃曰:“足下知我也,是故求知音而序之。誰能胎肩俛眉,附會于有位,以茍其虛言乎?我非斯人徒也。”吾既辭不得命,遂直書于卷首,庶后之人知聰之道之辭之為人,于今之代實拔乎其萃、出乎其類者也。(卷二十九)

        這段引文完整地道出智圓和聞聰?shù)慕煌^程與交游情誼。起初兩人交往雖多但交情較淺,智圓還一度認為聞聰也是附庸風雅之徒,不值得自己深交,“聰師與吾實有舊矣,雖一往一來,宵盤晝憩,而未嘗言及詩道。吾初亦謂其昂頭翕目、以詩自負者,患道之不同,雖熟其面,久其交,且不敢扣之也”。在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的冬天,聞聰造訪智圓并請智圓為其詩集作序。因此,智圓得以深入了解聞聰其人其詩,其詩“悉古其辭者,研其旨,則向所謂刺焉頌焉之道矣”,其人“拔乎其萃、出乎其類”。可見,聞聰與智圓志同道合,都不滿時風,推尊儒道。天禧二年(1018)的夏天,聞聰再次造訪智圓,并再次要求智圓為其詩集作序,還把智圓當作自己的知音,“足下知我也,是故求知音而序之”。

        與匯征的交游。智圓《佛氏匯征別集序》云:

        唐祚既滅,五代之間,亂亡相繼,錢氏霸吳越、奉王室者凡百年。羅昭諫、陸魯望、孫希韓輩既沒,文道大壞,作雕篆四六者鯨吞古風,為下俚謳歌者掃滅雅頌。大夫士皆世及,故子弟恥服儒服,恥道儒言,而必以儒為戲。當是時也,孰肯作苦澀辭句,張皇正道,速謗于己,背利于時,為世之棄物耶?佛氏匯征,永嘉人也,學古文于樂安孫郃,而不變所守,扶其墜風,作《玉璽》《刺傳》《禪述》《儉德》《指迷》《化成》之篇,頗有新意。(卷十)

        從文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匯征與智圓一樣也是一位致力于古文、古道且尊儒復古的僧人;另一方面,匯征與智圓一樣也是具有強烈使命感的古文學者,反對時風,而且立志“不變所守”,以力圖“扶其墜風”。五代的僧人匯征曾向唐末五代的古文家孫郃學習古文,孫郃何許人也?智圓《讀孫郃集》一詩說:

        唐祚將亡王澤枯,四明歸隱泣窮涂。而今若撰才名志,更有閑僧得入無。(卷四十六)

        可見孫郃是位晚唐遺民,唐代滅亡后,棄官歸隱于四明。再查閱相關史料,其中《唐詩紀事》有載:

        郃,字希韓,四明人。與方干友善。乾寧中,登進士第。好荀、楊、孟子之書,學退之為文。[8]

        從上述可以略知其學術思想。首先,他以“希韓”稱字,可見與宋初柳開自號“肩愈”一樣,除了仰慕韓愈其人其文,亦懷尊儒復古的歷史使命感。其次,孫郃慕韓愈,“學退之為文”亦“好荀、楊、孟子之書”,與智圓所好如此相近,難怪智圓的《讀孫郃集》流露出惺惺相惜之情。匯征向?qū)O郃學習古文,說明唐代的古文運動并沒有因韓柳等古文家的老去而銷聲匿跡,孫郃正是其中致力于維護古文不墜的儒者,他雖身處唐末五代亂亡之際,但仍然繼續(xù)教授古文,而傳授的對象也不止于儒者,佛門中的有心之士也是其教授的對象,僧侶匯征就是其中之一。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該文實際上還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古文運動的發(fā)展脈絡。從韓愈到晚唐古文家孫郃,再到五代匯征,再到宋初智圓,唐代的古文運動之部分脈絡在儒釋的交游中,由儒門轉(zhuǎn)入佛門,由晚唐度過五代傳到宋初佛門。當然,晚唐的古文運動能傳入五代佛門并非孫郃一人之力,晚唐的其他好與僧人交游的儒者也是值得留意的。

        在宋初的佛門,智圓等人通過以“尊儒復古”為志趣與僧人交游,相互之間就古文、儒學相互切磋,相互琢磨,促進了古文運動在佛門內(nèi)部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智圓以“尊儒復古”為志趣與僧人文士交游,使尊儒復古之風在下層文士和佛門僧人中悄然蔓延,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營造了宋初古文運動的氛圍。

        [1]黃寶華.北宋古文運動發(fā)微[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5,(4):43.

        [2]北宋·穆修.答喬適書[A].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一六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21.

        [3]祝尚書.論宋釋智圓的文學觀[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5):46-50.

        [4][5]漆俠.宋學的發(fā)展和演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57.157.

        [6]孫力平,袁九生.孤山智圓生平及著述考[J].浙江學刊,2010,(1):129-134.

        [7][南宋]釋宗曉.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五)之四明付門人矩法師書(第一書)[A].大正藏(第46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904.

        [8][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一)[M].北京:中華書局,1965.928.

        【責任編輯:王 崇】

        I206.2

        A

        1673-7725(2016)12-0203-07

        2016-09-10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2012年度科研計劃項目“孤山智圓之詩文研究”(項目編號:Y201223131)的研究成果。

        袁九生(1979-),男,江西分宜人,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交游韓愈復古
        Old Is Gold
        漢語世界(2023年3期)2023-09-15 10:00:04
        晚春
        鄭巢與僧人交游詩歌考
        秋日的復古之約
        晚春
        兒童繪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湯顯祖與明代理學家交游考略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0
        周樂清戲曲活動及交游考
        中華戲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09
        黃公渚與周至元交游考論
        東方論壇(2015年2期)2015-12-29 23:23:10
        復古“輕”暗黑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30:04
        聰明的韓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日韩av免费在线不卡一区| 大香蕉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l|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av|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亚洲无码夜夜操| 国产另类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一区|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国产自国产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片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熟女 | 麻豆91免费视频| 色婷婷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av在线播放男人天堂| 熟妇丰满多毛的大隂户| 亚洲VA欧美VA国产VA综合|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av|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乱码|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av91在线播放| 日本人妻免费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视频一二三区| 女主播国产专区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欧美日产久久|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高清| 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 在线va免费看成|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在线| 白天躁晚上躁麻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