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臣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
【文化與教育】
文化動態(tài)性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啟示
張曉臣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廉政文化建設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本身具有動態(tài)性,如文化的流動、交流傳播等,并且這種動態(tài)性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規(guī)律。把握并合理利用這些特征規(guī)律對于廉政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將結合文化在動態(tài)過程中表現出的部分特征規(guī)律,探討其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啟示。
文化;動態(tài)性;高校;廉政
廉政文化是關于廉政的思想、知識、行為規(guī)范和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及社會評價的總和。十八大以來,廉政文化建設已成為新時期的重大課題。高校作為人才聚集地,應當走在廉政文化建設前列。文化本身具有動態(tài)性[1],如流動、交流和傳播等。文化在動態(tài)變化過程中具有一定特征和規(guī)律,這為文化建設的研究提供了幫助。
(一)文化在流動中的定向性
文化流動具有定向性,因此不等同于交流或傳播。[2]文化在流動中遵循“由高向低”的規(guī)律[3],即從發(fā)達的強勢文化向不發(fā)達的弱勢文化流動。這種流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古代歷史中,有很多軍事占領與文化同化結果不一致的現象,就是文化流動定向性很好的證明。
(二)不同層次文化的傳播速度不同
文化是復雜的綜合體,包含不同的組成部分,這些組成部分在傳播速度上并不相同。文化中物質層面成分的傳播速度高于思想層面[4],即“具象”的文化,如器物和技術文化更易傳播。例如數年前傳入國內的“圣誕節(jié)”等洋節(jié)日,雖然圣誕樹等文化符號廣泛流行,但許多人對圣誕節(jié)的內涵卻并不了解。
(三)文化傳播的“以人為本”性
人貫穿于文化傳播全過程。從傳播條件來說,人們對先進文化的需求和興趣是其傳播的重要動力;從傳播過程來說,文化傳播最終依賴于人的思想活動;從傳播結果來說,文化傳播以“影響人的意識及行為”為落腳點。
廉政文化屬于文化范疇,因而上述特征和規(guī)律同樣體現在廉政文化中。在高校廉政文化研究領域,研究人員逐漸認識到校園廉政文化建設不只是對在校大學生開展廉政教育,而是要將領導干部、教職員工一同列入建設體系中。當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正確認識和把握文化動態(tài)性特征和規(guī)律,能使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更加科學地開展。
(一)加強廉政文化強勢群體的源頭作用
文化的流動具有定向性,因此源頭尤為重要。源頭多才能匯聚力量,源頭清才能確保干凈。高校應利用廉政文化強勢群體,向弱勢群體持續(xù)輸出健康的文化流。這里的廉政文化強勢群體,包含校園內外的個人和組織。例如廉政機構和學生社團、政治教師、學校領導干部以及校外廉政專家學者等。
(二)結合不同文化層次的傳播特點合理開展工作
文化中物質層面的成分傳播速率快,短時間內鋪開范圍廣,但不能建立深刻的文化認同;而思想層面成分的傳播恰恰相反。高校一定要合理利用這種傳播的差異性,以物質和技術層次的文化傳播為基礎,例如短時間內先建立一些具體的廉政文化標志,使廉政概念入腦入心,培育廉政文化建設的土壤;而后以思想認識層次上的文化傳播為最終目的,逐步建立牢固的廉政文化體系。
(三)將廉政文化融入到基本文化需求中
人對文化的興趣與需求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動力。文化需求分為基本需求、中級需求和高級需求,基本需求是最基礎的文化需要,受眾最廣,中級需求和高級需求的受眾依次遞減。[5]人們許多日?;净顒佣紝儆诨疚幕枨螅缈匆粓鲭娪?、上一次網等。想擴大廉政文化的影響,首先應考慮將其融入師生的基本文化需求中,增強文化的傳遞交流。
(四)探索廉政文化風格和提升廉政文化品質
文化傳播與其自身特征密切相關,如風格比較活潑的文化傳播速度較快。此外,文化品質的提升也會提高傳播速度。因此,高校應注重結合自身特點,在確保核心不變的前提下,使廉政文化的風格平易近人,提升校園廉政文化品質,注重文化宣傳及文化活動的質量。
(五)促進廉政文化創(chuàng)新并避免廉政文化衰減
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設方面要注重積累和更新,抵抗社會慣性等文化創(chuàng)新阻力[6],促進校園廉政文化健康發(fā)展。一些外部因素,如習俗改變、技術更新和思維發(fā)展等,都對文化的動態(tài)性有重要影響,有可能導致廉政文化的衰減。[7]為避免這種情況,要緊跟時代步伐,探索出適合自身的廉政文化發(fā)展之路。
[1]王熙.以溝通為核心的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建構——基于文化動態(tài)性的理論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19-23.
[2]顧乃忠.文化流動的規(guī)律性[J].江蘇社會科學,2003,(5):13-18.
[3]周有光.文化的流動規(guī)律(文化的新陳代謝規(guī)律之三)[J].群言,1992,(12):27-29.
[4]劉寬亮.關于文化傳播規(guī)律的思考[J].運城學院學報,2003,(2):9-12.
[5]李軍,徐志先.群眾文化需求層次與國家公益文化事業(yè)建設對策[J].環(huán)渤海經濟瞭望,2013,(9):27-30.
[6]周有光.文化的創(chuàng)新規(guī)律(文化的新陳代謝規(guī)律之一)[J].群言,1992,(9):12-14.
[7]周有光.文化的衰減規(guī)律(文化的新陳代謝規(guī)律之二)[J].群言,1992,(11):27-29.
【責任編輯:王 崇】
D262.6
A
1673-7725(2016)12-0163-02
2016-10-20
本文系大連海洋大學2016年黨建、思政、統戰(zhàn)和文化重點課題“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zd2016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張曉臣(1981-),男,山東平度人,講師,主要從事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