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子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陜西漢中723001)
?
法律視角下潘金蓮婚姻悲劇原因探析
馬雪子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陜西漢中723001)
潘金蓮的淫婦形象是特定社會和特定個人際遇的產物,隨著社會對女性貞潔觀念的放開與對女性個人需求的尊重,為潘金蓮“翻案”的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由于潘金蓮的悲劇是由古代社會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的倫理文化及倫理文化影響下的法律文化所決定的,所以潘金蓮的悲劇是時代的產物,是不可避免的。
《水滸傳》;潘金蓮;武大;法律文化
潘金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就是一個淫婦的形象,她不僅與西門慶私通,還在王婆和西門慶的鼓動下謀害死自己的丈夫,可謂是心腸歹毒的女人。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人們心中的潘金蓮有了變化,有不少人開始為潘金蓮“翻案”。出現(xiàn)了網(wǎng)絡歌曲《如果我是潘金蓮》歌詞中“如果我是潘金蓮,我就立即到衙門伸冤,不是神仙憑什么還不能抱怨,誰嫁給大郎,誰準紅杏出墻,吆喝炊餅的男人怎么指望,有誰能替她想一想,說風涼話的嘴巴才最臟,就是愛慕西門慶的風流倜儻,誰叫武松愣的像個木頭樁?!备柙~表現(xiàn)出了對潘金蓮的同情,并認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潘金蓮的做法無可厚非,表現(xiàn)出女性追求愛情和幸福的主動與勇氣,認為“嫁人要有選擇權”,女人的情欲應該得到滿足。無獨有偶,另外一首網(wǎng)絡歌曲《醉紅顏》中也表露了為潘金蓮辯解的意思,其中歌詞“自嘆英雄誰能不沾風塵邊,古往今來何必笑人潘金蓮”認為潘金蓮的出軌行為是人之常情,沒必要過于指摘。還有在搜狐網(wǎng)上的一篇名為《女人,真該學學潘金蓮!》的短文,內容是這樣:“女人不要動不動就和男人生氣,這樣他是不喜歡的。學學潘金蓮,不喜歡的毒死就好了,多簡單的事!武則天不是也說過,男人聽話的就留著,不聽話的,就直接弄死。能動手的盡量別吵吵,能滅了的盡量別留活口,磕磣。你想想,為啥妖精都搶著嫁唐僧啊,能過過,不能過吃肉唄?!边@則短文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鳴,曾在朋友圈中大量轉發(fā),這也說明了現(xiàn)代人對潘金蓮態(tài)度的轉變,其實從《水滸傳》的具體描寫中我們便可以找到態(tài)度轉變的合理因素。
潘金蓮是清河縣大戶人家的使女,年方二十余歲,長得貌美如花,可是紅顏禍水,被男主人看中,潘金蓮不肯,便告訴了主人婆。男主人記恨在心,便不要聘禮還倒賠妝奩將潘金蓮嫁給了“三寸丁谷樹皮”的武大,為何稱武大為“三寸丁谷樹皮”呢?原來這武大“高不滿五尺,面目生得猙獰,頭腦可笑”[1]205,對美麗女人最大的懲罰莫過于將其嫁給一個丑陋無能的丈夫了,只可惜了潘金蓮的美貌與堅貞了。
沒有哪個女人生來就是淫婦,而是由一定的生活經歷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從潘金蓮的經歷來看,她原本也是一個心靈手巧、自尊心很強的小丫鬟,被男主人看上卻不依從。能不屈服于主人的淫威,說明她是一個心性較高卻保守本分的女人。如果說她一開始就是貪圖富貴和淫欲享受的女人,她肯定會抓住一切機會得到她想要的財富和滿足,可是她沒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肯定會夢想嫁給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才子,可現(xiàn)實卻讓她嫁給丑陋無能的武大,自己卻還無法反抗,她是何等的不甘與無奈?,F(xiàn)實逼迫一個女人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必然會導致她心理的扭曲,這也比較容易理解潘金蓮隨后的放蕩了,也最終導致了她的人生悲劇。
嫁給大郎之后,潘金蓮的日子并不好過,她對大郎不僅沒有愛情,而且對他充滿了嫌棄。一美一丑的極度反差,常受到貪戀金蓮美色的一班人的譏諷:“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里”。[1]205大郎生性懦弱,并不與人爭執(zhí),當然也不敢爭執(zhí),只好從清河縣搬到陽谷縣。丈夫的懦弱無能讓金蓮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她迫切希望有一個男人能夠滿足她的各種欲望。武松的到來,讓她不禁心花怒放,他不僅是縣里人特別敬重的打虎英雄,而且擁有高大威猛、壯碩的體格,還是縣衙的都頭。武松擁有了所有她在丈夫身上得不到滿足的條件,于是她勾引武松,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武松是個“頂天立地噙齒帶發(fā)男子漢,不是那等敗壞風俗沒人倫的豬狗!”[1]210并不領潘金蓮的情,反倒譏罵了金蓮一通。武松的堅決,使潘金蓮意識到她與小叔子不可能了。武松要去東京之前,擔心哥哥受欺負,擔心嫂嫂紅杏出墻,便囑咐了一番。武松走后,大郎每天只上半天班,回來就把簾子關上,潘金蓮剛開始還十分抗拒和反感,但漸漸的也習慣了,每天到大郎快回家的時候就自覺地把簾子收了。可見,潘金蓮也不是一心想著紅杏出墻的女人。到后來王婆請金蓮幫忙做衣服,金蓮也只是要拿到家里做,只是王婆定要她過去做,她才依得,殊不知這其實都是王婆設的圈套,王婆在將潘金蓮騙至王婆家中后,王婆一直強調西門慶家財萬貫,又與西門慶合伙騙潘金蓮相信西門慶沒有妻子,這使潘金蓮覺得自己有機會成為西門慶的正妻,才冒險與西門慶通奸,直到王婆抓到金蓮和西門慶通奸,并以“我請你來做衣裳,不曾叫你來偷漢子。武大得知,須連累我。不若我先去出首”[1]223為由,脅迫潘金蓮答應她:“從今日為始,瞞著武大,每日不要失約,負了大官人,我便罷休。若是一日不來,我便對你武大說?!盵1]223從這里來看,即使潘金蓮不愿與西門慶繼續(xù)保持關系也不行,她受到王婆和西門慶的威脅,而后面謀害丈夫其實也主要是王婆和西門慶的主意,潘金蓮只是受教唆執(zhí)行的。電視劇《新水滸傳》中也對潘金蓮的形象進行了重塑,加入了現(xiàn)代人對女性合理追求的理解,并沒有將其演繹成一個水性楊花、罪不可赦的女子。
潘金蓮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對女子貞潔十分重視的時代,她婚后的出軌行為自然被人深惡痛絕,殺夫的行為更是讓人對其憤恨不已。而中國自古就有對女子貞潔重視的傳統(tǒng)。中國古代對女子貞操的重視在秦漢形成,到了隋唐又寬泛了起來,到了宋朝中葉以后便開始嚴酷起來,明清則更加嚴重,因此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禁欲最甚、對女子的性壓迫最甚的時期。[2]226-227宋朝中葉以后開始對女子濫淫和通奸深惡痛絕,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宋明理學的“禁欲”思想有關。而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強烈的性欲,如果正常的性欲無法滿足,對女性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有危害的。[3]而古代社會中往往不尊重女子的生理欲望,認為那是“淫欲”,正如潘金蓮嫁與武大后,正常的性欲無法滿足,導致她心理產生變化甚至變態(tài),轉而追求性欲的滿足,因此在見到風流倜儻的西門慶時會那么容易上鉤。
即使現(xiàn)代社會對女子自由追求愛情和婚姻持贊同的態(tài)度,對潘金蓮的出軌行為也表示可以理解,但對于她與西門慶一起毒殺武大卻是無法原諒的,因為“殺人犯法”的觀念早已在法治社會普遍接受,無論怎樣情有可原都不能成為殺人的理由。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對女子通奸殺夫的罪名要比男子殺妻的罪名大得多。
(一)關于女子通奸
中國古代是倫理社會,家族秩序也是國家秩序的基石,家族、血緣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盎橐稣?,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也”[4],奸情破壞了傳統(tǒng)的家族宗法制度,嚴重者甚至可能造成血緣的混亂、家族的解體,故而最為社會倫理所譴責,被冠以“萬惡淫為首”的惡名。[5]139而封建社會是男權社會,尊崇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為確保家族的繁衍、子嗣的純正,所以對女子貞潔的要求要遠遠高于男子,一旦女子有出軌行為,即使妻子有“三不去”的理由,男子也有權利用“七出”中的“淫”一條休掉妻子。女子犯奸,不僅是受人唾棄,受輿論譴責的,而且是法律所不容的。中國古代無論是法律、還是社會文化心理上,都將奸情視為敗壞人倫的嚴重罪行,自然同時也就對受害者給予了格外的同情。元以后的法律都容許丈夫有捉奸的權利,而且丈夫在捉奸時將奸夫奸婦一并殺死是無罪的。不過正所謂“捉奸捉雙”,如果本夫不殺奸夫只殺賤婦,或于事后殺妻則是有罪的往往要受杖刑。[5]147-148所以即使武大郎生性懦弱,在有法律的支持和鄆哥的幫助下,他也敢于理直氣壯地去抓奸。
(二)奸婦奸夫殺死本夫
通奸本已經是重罪了,因奸殺死本夫則懲罰更重。唐律規(guī)定皆為斬刑,元明兩代均處以凌遲。倫理社會的古代中國要求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男女有別,主要是為了維護國家等級秩序及其支配下的家族秩序,奸情破壞了家族秩序,不能保證家族血統(tǒng)的純正,而奸婦奸夫殺死本夫則直接威脅到家族的繼承與血脈,不僅造成家庭的不穩(wěn)定,還會造成社會的混亂。因此嚴懲殺夫行為是威懾破壞家庭制度行為的必然,也是減少類似犯罪的法律要求。
潘金蓮和西門慶通奸殺人眾鄰皆知,已經造成了不小的社會影響,但是眾人都憚于西門慶的勢力不敢報官,并且在沒有能力伸張正義的情況下,“個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雪上霜”的思想便占據(jù)了主導。但是古代社會是不允許通奸殺夫而不被懲罰的事情發(fā)生的,所以便安排既有能力,并且又跟武大郎是直系親屬的武松回來復仇伸張正義,顯得合情合理且有說服力。
中國古代的社會家庭文化與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共同決定了潘金蓮與武大的婚姻悲劇及命運悲劇。事實上,潘金蓮的淫婦形象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和特定人生際遇的特定產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隨著社會對于女子貞潔觀念的放開,隨著社會對女性個體意愿與需求的尊重,自然便會出現(xiàn)為潘金蓮“翻案”的現(xiàn)象。
[1]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劉達臨.性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李榮蘭.女性性欲得不到滿足的后果[J].家庭醫(yī)學,2006(2).
[4]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譚淑娟)
On the Causes of Pan Jinlian’s Marriage Trage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MA Xue-zi
(College of Literature, Sha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China)
The prostitute image of Pan Jinlian was the product of specific social and personal circumstances. With women’s chastity idea opening and respect for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women, the phenomenon of overturning Pan Jinlian has appeared constantly. The tragedy of Pan Jinlian wa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era because her tragedy was determined by the ancient social roles of husband and wife, the ethical culture and legal culture.
Watermargin; Pan Jinlian; Wu Da; legal culture
1673-2103(2016)04-0012-03
2016-01-15
陜西理工學院2015年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SLGYCX1507)
馬雪子(1990-),女,山西澤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和法律與文學研究。
I207.4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