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走出“無用之啟”的誤區(qū)
●徐進
說到課堂上“啟而不發(fā)”的現(xiàn)象,教師一般埋怨學生“無動于衷”,很少反思自己的“無用之啟”。課堂上,怎樣的問題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平時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習慣用成人的知識儲備,居高臨下地看待學生,或者把低年級的學生當高年級的學生對待。這種“想當然”的心態(tài),導致教師提問時“啟”得辛苦,學生學得困頓。
師:請同學們朗讀《灰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灰雀的句子。
生1:描寫灰雀的句子是“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只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
師:描寫灰雀的時候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學生茫然。)
師:大家知道什么是修辭手法嗎?
(學生睜大眼睛望著老師。)
師:那你們知道比喻、擬人嗎?
(很多學生頻頻點頭。)
生2:“歌唱”這個詞把灰雀當人來寫。
師:你答得太好了。這里作者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是小學三年級課堂。學生對超越他們認知起點的所謂“擬人的修辭手法”根本無從知曉。按理說,學生對這段中把灰雀當人來寫的句子很好理解,但由于教師沒有吃透學情,沒有站在學生角度思考他們所處的認知起點,把一個淺顯易懂的問題深奧化,生硬照搬不應在此年段出現(xiàn)的術語,導致了啟而不發(fā)的現(xiàn)象。
課堂上,教師要懂得通過察言觀色來揣度學生內心的真實狀態(tài)。當學生找到教師提問的方向時,欣喜之色就會浮現(xiàn)在他們天真稚嫩的臉上;當學生面對教師的提問目光躲閃,對教師的引導面露猶疑時,那這種引導就有可能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只會疲于應付,課堂就會顯得滯澀。
師:(指名朗讀《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沒有學生舉手。)
師:這一自然段寫了天都峰的什么特點?
(學生舉手者寥寥。)
師:這一自然段寫了天都峰的哪兩個特點?在這一段里面找兩個字來回答。
生:“高”和“陡”。
上課教師的開頭一問有點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因為指向模糊,沒有直指設問的核心,不能顯現(xiàn)問題的真正意圖,所以出現(xiàn)了學生不知如何作答的情況。所幸,上課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學生表現(xiàn)的遲鈍,及時調整預設的啟導方案,最終明確突出了中心問題。
為了避免啟而不發(fā)現(xiàn)象的產生,教師備課之時要多走進學生內心,體察他們的心理特點,要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不斷調整問題指向,使學生的心靈得到調試,在緩沖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學生對經歷過的事情,參與過的活動,記憶尤為深刻。教學時,教師注重將生活與學習融入,啟而不發(fā)的情況就會少之又少。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金色的草地》第二自然段,看看寫了“我”和哥哥在草地上的什么事情。
生1:寫了互相往對方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事。
師:有趣嗎?
生(齊):有趣。
師:你們玩過吹蒲公英絨毛的游戲沒有?誰說說?
(學生笑而無語。)
師:那你們可能玩過類似的游戲。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學生異?;钴S,交流不斷。)
學生的生活起點在哪里,經歷就在哪里,話匣子才能被打開。玩過吹蒲公英絨毛游戲的學生可能有,但不一定很多,這一“特別之啟”無法引起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體驗共鳴。而當教師由玩吹蒲公英絨毛的游戲轉向玩過類似游戲的啟發(fā)拋出之后,學生的靈光瞬間一閃,話語不斷。因為他們的生活里不乏這樣的活動和場景,他們經歷過,體驗過,他們就容易領悟,學習就會變得妙趣橫生。
(作者單位:長陽縣榔坪鎮(zhèn)秀峰橋小學)
責任編輯 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