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需 瑞
中國易學邏輯思想研究述評*
郎 需 瑞
易學邏輯思想研究經(jīng)過百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易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易學邏輯思想研究經(jīng)過了初期萌芽、全面探索、系統(tǒng)研究三個階段,各階段的研究也具有時代的特點。從易學邏輯思想研究的歷史來看,研究主要涉及到八卦或六十四卦的邏輯產(chǎn)生,易學邏輯推理方法,易學邏輯思維方式,易學邏輯在中國邏輯思想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易學邏輯思想的研究方法等內(nèi)容;國內(nèi)易學邏輯研究成果豐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易學邏輯思想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易學邏輯;邏輯史;研究述評
作者郎需瑞,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南開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系辭·下傳》),《周易》通過考察往昔的變化來察辨將來的事態(tài),顯示初微的征象而闡明幽深的道理,其本質(zhì)上是以推理為核心的,易學思想研究與邏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邏輯思想的角度研究易學問題已經(jīng)是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
易學邏輯思想的研究,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分析,筆者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重要階段,1949年之前,1949年至2000年,2000年至今,各個階段對易學邏輯思想的研究也具有時代的特點。
第一階段(1949年之前)作為易學邏輯思想研究的初期萌芽階段。其最初是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展開的,其中涉及到易學邏輯的相關著作有嚴復的《天演論》(1898年)和《穆勒名學》(1903年),與其同時期的胡適在《先秦名學史》(1922年)中也有對易經(jīng)邏輯的論述;除此之外,現(xiàn)代新儒家的學者牟宗三、方東美等人對《周易》的邏輯問題也進行了探討,牟宗三在《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1932年撰成,1935年刊發(fā))一書的導言中對數(shù)理邏輯的方法論有所論述,方東美對易學邏輯問題的見解體現(xiàn)在其《易之邏輯問題》(1939年)一文當中。這一時期,隨著中國與世界之間交流的增多,一些學者已經(jīng)敏銳的認識到中國古代《周易》中涉及的邏輯問題,其研究的特點是:易學邏輯思想的研究僅在小范圍內(nèi),對于易學邏輯研究中的許多問題尚未明確;采取的方法也大都是比照西方邏輯思想方法來解讀《周易》里面的內(nèi)容。
第二階段(1949年-2000年)是易學邏輯思想研究的全面探索時期。這一時期對易學邏輯思想有所涉及的著作主要有尹奈的《智能邏輯初探》(1988年),周山的《易經(jīng)新論》(1991年),李廉的《周易的思維與邏輯》(1994年),張其成的《易經(jīng)應用大百科》(1994年),洛書、韓鵬杰主編的《周易全書》(1998年)等;這一時期的研究論文數(shù)量明顯增多,如鐘啟祿(臺灣)的《易卦與或然律——易經(jīng)研究之一》(1985年),張家龍的《從數(shù)理邏輯觀點看〈周易〉》(1989年),李建釗的《〈易經(jīng)〉:中國古代的符號邏輯》(1990年),李策毅的《試論〈周易〉思維的形式》(1990年),馮契的《〈易傳〉的辯證邏輯思想》(1991年),徐儀明的《論〈易經(jīng)〉與先秦邏輯思維的關系》(1991),李守恬、于春海《論〈周易〉中比附推論的邏輯方法》(1991年),朱志凱的《〈周易〉的類推思維方法》(1992年)等,此外,1990年在上海召開了《周易》邏輯方法研討會,對易學邏輯方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一階段,易學邏輯研究內(nèi)容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點,既包含了周易中的邏輯思維研究,也涵蓋了易學推論方法的探討,并出現(xiàn)了從辯證邏輯、數(shù)理邏輯等角度研究易學思想的傾向,但易學邏輯思想研究顯得有些龐雜,尚未進行系統(tǒng)明確的研究。
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則是易學邏輯思想的系統(tǒng)研究時期。進入21世紀,隨著邏輯學研究的發(fā)展,尤其是中國邏輯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于易學邏輯的研究也呈現(xiàn)出新的突破。比如,由南開大學崔清田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修訂的《中國邏輯史教程》(2001年)首章就以“《周易》的邏輯思想——古代‘推類’的發(fā)軔”為題對易學邏輯進行闡釋,朱伯崑主編的《易學基礎教程》(2002年)也提到了易學邏輯思維,吳克峰的《易學邏輯研究》(2005年)成為對易學邏輯研究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著作,王章陵的《周易思辨哲學——辯證的符號邏輯學》(2007年),周山的《〈周易〉類比推理系統(tǒng)》(2011年),蘇永利的《易學思維研究》(2013),張延生的《象數(shù)易學與邏輯》(2014)等都涉及到易學邏輯思想的相關內(nèi)容。當然,這一時期也有相關的論文,如吳克峰的《邏輯與倫理思想——〈周易〉邏輯思想對古代倫理觀念的影響》(2003),《中國邏輯史視野下的先秦易學與名辯學》(2006),《〈周易〉中的邏輯理論分析》(2006),孔令杰的《邵雍易學邏輯思想研究》(2014),楊效雷,張金平的《數(shù)字歸類、陰陽歸類和八卦歸類——易學推類邏輯的基本前提》(2014)等,總體來說,這一階段的研究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學者通過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對易學邏輯思想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考察,使得易學邏輯的基礎地位進一步提升,易學邏輯思想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易學推理類型進一步明確,其研究方法上也實現(xiàn)了部分革新。
關于易學邏輯思想的研究,從其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其視角主要涉及邏輯的角度、邏輯史的角度以及易學邏輯研究方法的角度,茲分述于下。
(一)從邏輯的角度來認識《周易》
《周易》廣大精微,為歷代學者所重視。從邏輯的角度來認識《周易》涉及到了許多問題:
1.《周易》當中八卦或六十四卦的邏輯產(chǎn)生問題。如方東美在《易之邏輯問題》對于“六十四卦究竟是根據(jù)怎樣的步驟推演出來的?”這一問題進行了考察,針對前人的解釋他認為可以看做是歸納系統(tǒng),如清代的俞樾,也可以看做是演繹系統(tǒng),如漢儒京房、荀爽、虞翻,但他認為這些解釋都有瑕疵,因此他關于六十四卦的產(chǎn)生嘗試以現(xiàn)代邏輯之手續(xù)進行了說明;鐘啟祿(臺灣)在《易卦與或然律——易經(jīng)研究之一》指出,易經(jīng)之所以有八卦及六十四卦,一般傳統(tǒng)的解釋,雖有義理,也頗有哲學意味,但是缺乏中肯,因此他從歸納邏輯所討論的“或然律”去看待八卦及其六十四卦的產(chǎn)生。
2.《周易》推理的主要邏輯方法問題。有學者認為易學邏輯的推理為演繹推理,如嚴復在譯注的《天演論》序論中提到,《周易》的邏輯方法是“據(jù)公理以斷眾事者,設定數(shù)以逆未然者”的“外籀”(即西方演繹推理)的方法;在《穆勒名學》中,他也將《易》中的道理同邏輯演繹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大易所言之時、德、位皆品也,而八卦、六爻所畫、所重皆數(shù)也。其品之變依乎數(shù),故即數(shù)推品,而有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此易道所以為外籀之學也”[1]P202。有的學者則認為其推理類型是類比推理,周山在《〈周易〉類比推理系統(tǒng)》一章提到,“《周易》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類比為特征的符號推理系統(tǒng),其邏輯價值居于首要地位,它不僅是中國邏輯史的起點,也是世界邏輯史的起點”[2]P2,與類比推理相聯(lián)系,有學者從中國古代的推類思想入手,解釋《周易》中的邏輯思想,比如,朱志凱認為,“《周易》主要運用的方法是類推而非演繹”[3]P21-26,吳克峰在其《易學邏輯研究》中認為,易學邏輯的主導推理類型是“推類”,“《易》系統(tǒng)推演的規(guī)則是‘依類相推’,即《系辭》強調(diào)的‘與類行’。這是‘推類’原理中必須遵守的要點?!盵4]P2并對易學中的推類思想進行了細致的研究。
3.《周易》中的邏輯思維方式問題。邏輯學首先被看做是研究人類思維的科學,《周易》一書當中具有多種思維方式,比如,朱伯崑認為易學中的思維方式有直觀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象數(shù)思維[5]P264-307,其中形式邏輯思維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分類、類推和思維的形式化,并且他指出,“中國古代的邏輯學說稱為名辯學說,在戰(zhàn)國時期頗為興盛,但到秦漢以后則銷聲匿跡,人們關于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大都是通過對《周易》經(jīng)傳的研究和解釋來實現(xiàn)的。”[6]P318李廉則指出,《周易》中具有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普通思維與辯證思維,涉及到的邏輯有行為邏輯、辯證邏輯、多值邏輯等,從哲學、思維科學、邏輯學、預測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等角度探討《周易》中的思維方法和邏輯問題,“試圖從中國的思維史、邏輯史角度剖析一番這套特殊的符號系統(tǒng)”[7]P1。
4.《周易》研究中的邏輯類型問題。如張家龍在《從數(shù)理邏輯觀點看〈周易〉》,認為《周易》中有形式化的邏輯思想,并試圖根據(jù)《周易》中的邏輯思想,構造周易的邏輯系統(tǒng)[8];馮契在《〈易傳〉的辯證邏輯思想》中認為《易傳》中的基本邏輯范疇“類、故、理”已經(jīng)有了辯證邏輯的雛形,并敘述了《易傳》辯證邏輯思想的影響[9];李建釗的《〈易經(jīng)〉:中國古代的符號邏輯》認為,《易經(jīng)》的卦爻符號和解釋卦爻意義的文字符號構成一個嚴整有序的符號系統(tǒng),可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符號邏輯”。
(二)從邏輯史的角度看易學邏輯研究
從邏輯史的角度來看易學邏輯,需要明確的問題是易學邏輯在中國邏輯思想中的作用和地位問題。胡適在《先秦名學史》一書“孔子的邏輯”一編中以《易經(jīng)》、象或者“意象”、“辭或者判斷”三章描述了《易經(jīng)》中的邏輯思想,他認為《易經(jīng)》里面最重要的邏輯學說是“象”的學說,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邏輯理論是“辭”的理論,他試圖“打破關于易經(jīng)的傳統(tǒng)的占卜與道學的觀點,并對孔子的附說或者作為邏輯的理論,或者作為關于邏輯的問題加以解釋”[10]P44,這也表明胡適試圖探索易學邏輯在先秦名學中的作用,胡適將其看作是孔子邏輯的一部分,影響著孔子其他的邏輯思想;隨著研究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中西方邏輯比較研究日益興盛,易經(jīng)邏輯思想再次引起學者的注意,對易經(jīng)邏輯思想與中國古代其他領域的關系有了更深的探索,就易學邏輯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作用進行了梳理。比如,通過將易學邏輯的內(nèi)容同先秦名辯學代表人物鄧析、惠施等人的名辯思想相比對,從而說明名辯學尤其是墨家的類推思想是對易學邏輯的總結與提高,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易學與名辯學的關系;從易學推類思想與古代倫理政治的關系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倫理政治的觀念與傳統(tǒng)的易學邏輯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還可以從易學邏輯與傳統(tǒng)醫(yī)學、天文學的關系等角度進行研究。易學邏輯思想的研究將中國邏輯思想史的歷史淵源向前推進了一步,使得易學邏輯在中國邏輯史上的地位得以確立,打破了以往人們對于中國邏輯思想起點的看法。
(三)從研究方法看易學邏輯思想研究
胡適曾經(jīng)說過“我相信我把《易經(jīng)》作為一部邏輯著作的論述所提出的新觀點,似乎比以前任何其他論述都更能解決其中的困難問題”[11]P2,其之所以能夠提出新觀點是因為他“從歐洲哲學史的研究中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只有那些在比較研究中(例如在比較語言學中)有類似經(jīng)驗的人,才能真正領會西方哲學在幫助我解釋中國古代思想體系時的價值?!盵12]P2從這里可以看出,胡適采用的是中西比較研究法,比較法是研究問題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不同的學者對此也有過論述,比如馮契認為,“科學的比較法有兩個方面或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把不同的過程、領域或不同的階段進行比較(類比),比較它們在本質(zhì)上的相同和相異之點;二是對事物過程本身內(nèi)部矛盾的雙方進行比較(對比)。只有對過程本身進行矛盾分析、對比,才能在不同過程之間進行類比;而對不同過程進行類比,又幫助我們?nèi)ド钊虢衣端疾榈倪^程的矛盾?!盵13]P13但不可否認,比較方法也是有局限的,“比較只是一種中介工具而非終極目標,所謂‘如服藥,藥能破病,病得以破,藥亦應出,若藥不出,藥反是病(《大智度論》)’即是。不僅如此,比較很難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它涉及知識的選擇、壓縮、強調(diào)、組合、篩選、過濾,因此必然會產(chǎn)生偏差,由此類推、映射的知識也未必牢靠。(盡管有可能形成自洽自足的內(nèi)部邏輯)?!盵14]P219因此,對于易學邏輯思想研究方法的反思也成為易學邏輯思想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隨著中國邏輯史研究的不斷深入,這種以西方邏輯思想為參照模板的易學邏輯研究方法實現(xiàn)了突破,典型的代表則是吳克峰在研究易學邏輯過程中采取了“歷史的分析與文化的詮釋”,兼顧邏輯研究的“共同性與特殊性”,在研究易學邏輯的推理形式,“求同與求異”相結合,揭示其邏輯共同性的同時,將易學邏輯的解讀放到中國文化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當中,揭示了易學邏輯的特殊性。
從上述易學邏輯研究歷史的狀況來看,國內(nèi)易學邏輯研究成果豐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換句話說,易學邏輯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一)從邏輯的角度來看,對邏輯的理解不同,就會導致研究的結論不同,邏輯不僅是研究推理論證的,與其相關的邏輯哲學的問題也屬于邏輯研究的范圍。易學邏輯思想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容與邏輯哲學中的“意義理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易學研究大致分為象數(shù)派與義理派,象數(shù)派易學是以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為符號元素,建立起來一套較為完整的推理系統(tǒng);義理派易學多根據(jù)《周易》中的哲學文化、政治倫理等內(nèi)容來思考人生社會的問題;兩者的共同之處就是通過《周易》的卦象、卦爻辭尋找其所蘊含的“意義”,并以此作為推理的依據(jù),進行思維運動。但是這種對于卦爻象、卦爻辭的闡釋往往又僅僅是一種“意義的相關性”,“要在一個推理理論中去反映、刻畫這種相關性,所遇到的困難:首先是難以嚴格和確切地說清楚究竟什么是推理所涉及的‘意義’和‘內(nèi)容’?!盵15]P94因此,在易學邏輯研究中,如何對卦爻辭意義的準確把握,確保推理的有效進行,這是易學邏輯研究的一個重點。
(二)從邏輯思想史的發(fā)展角度看,當前易學邏輯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易學領域,涉及到易學邏輯理論,如易學推理的方法、推理的依據(jù)、推理的規(guī)則等,但易學邏輯理論是不斷拓展更新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物對《周易》的解讀不盡相同,風格迥異,因此易學邏輯理論也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比如,漢代易學邏輯內(nèi)容的拓展主要表現(xiàn)在兩點,一是京房等漢代象數(shù)易學家將干支系統(tǒng)納入到八卦系統(tǒng)之中,二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問世[16]P71-72;宋代邵雍用“加一倍法”(程頤語)說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在易學史上自成一家;程頤討論卦爻象、卦爻辭與其義理的關系提出了“因象以明理”的理論,;朱熹的“稽實待虛”易學推理系理論等都是對于易學邏輯理論的發(fā)展,而“只有在對流傳物的‘無休止的’研討中,在對愈來愈新的原始資料的開啟中,以及在對這些原始資料所做的愈來愈新的解釋中,歷史研究才不斷地向‘理念’邁進?!盵17]P278因此,研究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易學家的易學邏輯思想意義重大。
(三)從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易學邏輯思想研究作為中國邏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創(chuàng)新?!爸袊壿嬍返难芯糠秶阂皇侵袊就恋倪壿嬎枷耄欢潜就粱倪壿嬎枷?;三是關于中國邏輯思想的研究。中國本土的邏輯思想主要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名辯學和易學中的邏輯思想”[18],既然易學邏輯思想是中國本土的邏輯思想,那么就不能單純依靠西方的邏輯體系進行解讀,而是需要挖掘易學邏輯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因此,易學邏輯研究應結合中國文化產(chǎn)生的背景加以研究,進行文化詮釋;結合中國的倫理、政治、法律、道德等領域的思想進行動態(tài)分析;運用邏輯的觀念、邏輯的方法來對文本不斷進行新的解讀。
[1]嚴復.穆勒名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周山.中國傳統(tǒng)類比推理系統(tǒng)研究[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3]朱志凱.《周易》的類推思維方法[J].河北學刊,1992,(5).
[4][16]吳克峰著.易學邏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2.
[5][6]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7]李廉著.周易的思維與邏輯[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8]張家龍.從數(shù)理邏輯觀點看《周易》[J].哲學動態(tài),1989,(11).
[9]馮契.《易傳》的辯證邏輯思想[J].周易研究,1991,(4).
[10][11][12]胡適.先秦名學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3]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上卷)[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2009.
[14]張沛.隱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5]陳波.邏輯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17][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18]翟錦程.用邏輯的觀念審視中國邏輯研究——兼論邏輯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責任編輯:陳 剛
ReviewofResearchontheLogicIdeasinChina’sYi-ology
LANG Xurui
The research on the logic ideas of Yi-ology (Science of Chang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research on Yi-ology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development. It is argued that it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namely, formation, full exploration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in each stage. In terms of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Yi-ology logic ideas, mainly Eight Diagrams or Sixty-four Diagrams were involved as well as inference methods, logic thinking ways, role of Yi-ology logic in Chinese logic thinking hist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Yi-ology logic thinking. Despite the rich fruits,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addressed properly.
Yi-ology logic; logic history; review of research
B81
A
1003-6644(2016)01-0108-06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zhì)及其歷史文化因素研究”[項目編號:14BZX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