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商洛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
龔賢黑與白的藝術構思
張 梅
(商洛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龔賢是明末清初之際遺民派國畫大師,被譽為“金陵八家”之首。他最擅長的繪畫技法是積墨法,這是在繼承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來的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繪畫語言形式。他還成功地完成了從“白龔”到“灰龔”再到“黑龔”的風格轉變,但其主要的畫風是“白龔”和“黑龔”。龔賢的藝術語言給人一種靜穆、簡潔的視覺感觸,形成一種寧靜、潔凈的獨特意境。
龔賢;黑龔;白龔;藝術風格
龔賢是明末清初之際遺民派國畫大師。作為“金陵八家”之首,他的繪畫藝術臻于成熟,尤其他創(chuàng)造的積墨法對后世影響頗深,是中國山水畫史上有著承前啟后作用的大家。他打破了當時一味繼承傳統(tǒng)的習慣,提倡親近大自然,尊重客觀規(guī)律。文章試圖對龔賢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思想觀念及藝術風格特點等進行分析,探討龔賢黑與白的藝術構思。
龔賢的藝術成就主要集中在他的山水畫方面,他的山水畫技法主要師承五代的董巨、北宋的二米、元代的黃公望、倪瓚、明代的董其昌等繪畫大師。他深入了解觀察自然造化,致力于挖掘自然表象中的內(nèi)在意蘊,探尋能夠與自己的精神相吻合、又不同于古人傳統(tǒng)的山水語匯。他反對當時盛行于清初以“四王”為首的正統(tǒng)派思想,而效仿黃公望、倪瓚他們的那種平淡悠遠。龔賢晚年創(chuàng)作了許多大幅長卷,其中《千巖萬壑圖卷》、《山水通景屏》、《溪山無盡圖卷》等均為那個時期代表之作。這些作品構圖雄邁宏偉,山水重疊,煙霧迷蒙,在繁復沉郁的氣氛之中又透出了蕭索冷寂的氣氛。龔賢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理論對當時的金陵畫派的諸多畫家影響巨大。后來他的學生王概與其兄王蓍共同編繪的《芥子園畫譜》也廣為流傳,對后世學習山水畫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龔賢對近、現(xiàn)代山水畫也產(chǎn)生了非常顯著的影響,其中黃賓虹、李可染等一代國畫大師均學習、借鑒過他的積墨山水的技法。另外,由于他的許多作品曾流落到日本和歐美各國,因此國外學者對他也有過比較深入的研究。
龔賢是一位既注重傳統(tǒng)筆墨,又注重筆墨革新的山水畫大家。他的創(chuàng)作以五代時期南派董源、巨然的山水畫畫法為基礎,又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表現(xiàn)語言為主體,參照米芾、米友仁、吳鎮(zhèn)等人的筆墨風韻,同時又結合了自己對大自然山水的觀察和了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山水畫技法——積墨法。這種筆墨技法是不同于當時“四王”所倡導的每筆都學習傳統(tǒng)筆墨的繪畫技法。他的積墨山水畫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他的積墨法也是很多繪畫大師紛紛借鑒的筆墨技法。龔賢的貢獻還在于,他在氣韻、丘壑、筆墨諸方面,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同時更使五代北宋畫派中的董、巨、李、郭以及元明意趣融匯于一爐——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成就。龔賢將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主要歸納為四個方面,其一要求筆法要古、要??;其二要求墨氣要厚、要活;其三丘壑要穩(wěn)、要奇;其四表達氣韻要渾、要雅;四者兼得則氣韻生矣。而其氣韻的特點是深厚、沉郁、雄奇。龔賢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繼承發(fā)展上,更加重視外師造化和生活感受,在筆與墨的應用關系上,堅持要求筆與墨要融合統(tǒng)一。正所謂“無筆法墨氣之分”“筆墨互為表里”。他將米家父子的積墨法靈活運用,并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用墨技法。
龔賢的藝術風格主要是表現(xiàn)在他黑與白的用墨風格上。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宋人的積墨法,所繪山石林木,大都經(jīng)過多遍皴擦暈染,墨色濃郁,對比強烈,被稱為“黑龔”,此外,他也有一種被稱為“白龔”的畫風,全幅純用干筆淡墨,只加少量濃色和苔點,使得畫面秀雅、明麗。龔賢的山水畫經(jīng)歷從“白龔”到“灰龔”再到“黑龔”三個階段的風格轉變,最終自成一家,但其中最主要的畫風是“白龔”與“黑龔”。
(一)“白龔”
龔賢早期的山水畫風格就是“白龔”。“白龔”其實就是用簡略化的線條勾勒出山石、樹木等山水物象,通過極少的皴擦點染來表現(xiàn)畫面的空間感以及物象的體積感。用筆用墨的簡略化,可不是丘壑簡略、構圖簡略,而是用筆簡略。早期的繪畫多用干筆勾畫樹干,用犀利的筆觸刻畫松針、雜樹葉子,還常用濃淡墨點點出,加上稀稀疏疏的苔點來表現(xiàn)山水。如《清江茅舍圖》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它是屬于比較寫實的作品,畫中的景物層次比較豐富,布局也是實中帶虛,全幅基本上就是用干筆淡墨,用墨少,用筆觸多,其中還加了少量的濃墨及苔點,是代表龔賢“白龔”時期的繪畫特色。其實用這種方式繪畫小幅作品不會對畫面造成什么影響,但是如果繪畫大幅的作品則在近的地方看幾乎無畫,在遠處才能看見他繪畫的山石樹木。
(二)“黑龔”
龔賢中晚期的山水畫風格是“黑龔”。“黑龔”是運用反復皴染的方式,使樹石顯得更加厚實,其特點就是積墨法的層層積染。這種畫風可以說是龔賢最具有代表性的繪畫風格。龔賢“黑龔”墨法的建立,是對水墨互化、明暗藏顯的獨到認識,體現(xiàn)了他對畫面黑白明晦的敏感。這個時期龔賢的山水畫作品更加成熟,形成了一種渾厚華潤的獨特風格。這個時期龔賢生活閑適,創(chuàng)作頗多,有《溪山人家圖》《云林西園圖》《重山煙樹圖》等。龔賢晚期的作品一者“黑”,二者“濃”,三者“重”,四者“精”,五者“奇”。其墨黑而不死,濃而不昏,墨色氣象萬千,氣韻變化絕倫,山重、石重、墨重、畫重;但雖重而卻清、靈、活、動,筆筆精確,用墨精湛,氣韻渾然一律,簡繁相間,不可不謂之大成。
(三)黑白交融
龔賢的繪畫藝術其實就是一個從簡到繁,從白到黑的發(fā)展過程。晚期他善于用黑白對比的技法,前者濃密蒼茫,后者簡淡雅潔。他在所作畫論《龔半千課徒畫說》中稱:“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庇秩缙竭h小景圖中所畫的房屋樓榭,簡潔明麗,在周圍濃郁的筆墨映襯下,潔白的屋墻似乎都能透出些光亮。此處即用黑白對比的技法。他畫中的空白處常常不著一筆,卻能讓人在空白處讀出那種空朦彌漫的霧氣,山林氤氳的靈動,草林華滋的欣榮和清澈透明的平寧湖泊與寂靜河流。他畫的山石,輪廓筆跡嚴整渾成,經(jīng)過多次皴擦渲染,僅僅在山石的陽面稍高處留下些空白。但這種運用黑白強烈對比的處理方法,使得山石整體的厚重感、體積感凸顯出來,而且能表現(xiàn)出山石質(zhì)地堅硬的特點,以及在江南煙雨朦朧的濕潤空氣中浸潤的質(zhì)感。其技法也可表現(xiàn)出“黑龔”的主要特色,凸顯出它的實質(zhì)特點就是用積墨法層層積染,在反反復復的皴染中求“亮墨”。孫世昌在《美術觀察》中寫道:“文人畫形式規(guī)范建構之時,就隱含著與繪畫視覺本性及象形造境的自身因素存在矛盾,加之文人的繪畫造型功力不足,一直存在繪畫性逐漸減弱的問題”。而龔賢的繪畫風格,從“白龔”演變到“黑龔”,這不僅僅是筆墨風格重建的問題。其“黑龔”繪畫造型的實體感、明暗感,空間境象的實境感、層次感、氣象氤氳感,筆墨的豐厚感、蒼潤感,繪畫技巧的有序感、黑白灰的節(jié)奏感,形式的純粹感等,都顯示了“黑龔”在清初文人畫向繪畫性回歸的特性。
(一)靜穆、簡潔、沉雄、滋華
龔賢通過對山水的寫生,來描繪和刻畫山水的意境美,從而表達他淡泊寧靜的品格。描繪山水的難處就在于意境的表現(xiàn)。龔賢的山水畫的意境的表現(xiàn)上既有渾厚、沉雄的一面,又有靜穆、簡潔、淡雅的一面。在龔賢的構圖中最為明顯的一個特色就是強烈的黑白對比。龔賢山水畫中黑色的面積往往比其他畫家的要多一些,白色則相應的減少。在大幅山水畫中,大面積的黑色和小面積的白色對比則會使畫面呈現(xiàn)出靜穆、沉雄的特點;而在小幅山水中,黑、白的分割會使構圖更加的巧妙,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正是因為龔賢山水畫面中黑的元素,才使得構圖深厚而富有變化,畫家就是需要在“黑”中尋求層次感。這也正是龔賢筆墨中呈現(xiàn)出的造型。
龔賢的山水畫風格成熟穩(wěn)重,給人一種淡遠蒼秀的感覺,作品《千巖萬壑圖》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畫面布局飽滿,山勢宏大,如果只展現(xiàn)中間部分,縮小畫面的空間,就會使畫面中的重點部分突出,使畫面更具有厚重感,也會吸引觀者的視線,會給人一種“山外有山”、“畫外有畫”,而且似有似無的感覺,會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龔賢的畫就像是很多年的美酒,只有去除心中的浮躁,靜下心來,才能慢慢地感受他作品中風平浪盡后的波濤洶涌。在龔賢的山水畫中大面積積墨塊的黑白對比,表現(xiàn)的是一種沉雄、渾厚的氣質(zhì)。畫面中看似混亂的近景,其實錯落有致。龔賢非常重視對近景的刻畫,近實遠虛,會使得畫面更具有空間感。明暗、黑白、虛實的變化,使得畫面協(xié)調(diào)一致。作品《水墨煙云》畫面靜穆而簡潔,人物房屋的點綴,靜靜流淌的小河,虛無縹緲若隱若現(xiàn)的云霧,給畫面營造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獨特意境。龔賢的筆墨很容易讓人模仿,但其山水的意境是別人繪畫不出來的,因為意境表達的是畫家內(nèi)心世界。所有我們只有不斷地臨摹學習龔賢的筆墨,才能更深層次地感悟到龔賢畫作里靜穆、簡潔、沉雄、滋華的獨特意境,提升我們的藝術感悟。
(二)靜、凈
一直以來龔賢的山水畫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黑”、“厚”,其實這只是視覺上的效果,但當我們長時間欣賞他的作品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靈正在慢慢的靜下來,可以感受到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積墨法只是繪畫山水的手段,“黑”、“厚”也只是第一感覺,龔賢山水畫真正的內(nèi)在特質(zhì)就是“靜”、“凈”。比如《夏山過雨圖》的濃黑之處,表現(xiàn)了夏雨淋漓,山林浸透,空氣虛明,虛淡處如神明現(xiàn)于迷霧之中,強烈的黑白對比給人以靜如太古、凈若冰雪之感,頓悟六根清靜。
中國的山水畫發(fā)展上千年,是社會發(fā)展遺留下來的巨大財富,是值得發(fā)揚與繼承的,而龔賢作為金陵八家之首,他獨特的繪畫風格特點在清朝獨樹一幟,成為后世許多畫家模仿和學習的對象,他為近現(xiàn)代山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他在寫生山水與寫意山水之間開創(chuàng)了新的山水世界,為中國山水畫壇帶來了新的生命力。龔賢是傳統(tǒng)山水繪畫的杰出繼承者,也是積極創(chuàng)造的開發(fā)者。從早期的白龔到最后臻于成熟的黑龔,是龔賢對墨法運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筆墨的濃淡,層層的疊加,多遍的積染,無疑為觀者展現(xiàn)著一幅明暗交織的畫面,而且他的山水用墨比較復雜,用筆也是非常的嚴謹,他很好地將黑白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他自己的山水畫風貌,并深深影響著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道路。
[1]孫世昌.“黑龔”山水畫.文人畫繪畫性回歸的探索[J].美術觀察,2006.
[2]劉墨.龔賢[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夢武.白龔向黑龔轉變的深思[J].美術大觀,2009(12).
[4]王靜.寂靜的世界 純凈的藝術——論龔賢的藝術風格[D].南京師范大學,2007.
[5]楊洋.水墨煙云——龔賢藝術精神對我的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13.
[6]堯瑤.蔚然深厚——淺論龔賢的藝術成就及影響[J].劍南文學,2013(7).
Gong Xian's Artistic Conception with Black and White
ZHANG Mei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Shaanxi)
Gong Xian is the adherent of painting master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is known as the first of "Eight Painters of Nanjing ". His good at painting technique is the accumulated layers of ink,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through innovation, created his own unique form of painting language. He also successfully completed from the "white Gong" to the "grey Gong" to "black Gong" style change, but its main style is "white Gong" and "black Gong". Gong Xian's artistic language gives people a solemn, simple visual feeling, and forms a quiet, clean and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Gong Xian; black Gong; white Gong; artistic style
2016-04-27
張梅(1985- ),女,碩士,商洛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教學。
J207.22
A
1671-3974(2016)03-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