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仝瑞中
(1.武昌首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湖北武漢430064;2.武昌辛亥革命研究室,湖北武漢430070)
?
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
張瑾1,仝瑞中2
(1.武昌首義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湖北武漢430064;2.武昌辛亥革命研究室,湖北武漢430070)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我黨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推進需要更多的結合地方特色,發(fā)揮地方資源的優(yōu)勢。文化底蘊深厚的武漢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和利用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的運用途徑,可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實現(xiàn)。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武漢
中國共產(chǎn)黨自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下簡稱“核心價值體系”)以來,就不斷深化對該命題的認識,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提出要求必須加強“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因此,加快推進“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我黨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但是,從實際推進過程來看,要使“核心價值體系”能更好的被群眾所理解和掌握,就必須根據(jù)各個地域的差異,結合地域的特征來推進[1]。同樣,“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也必須與地方的特點緊密結合,充分發(fā)揮各地資源與文化的特色與優(yōu)勢,將“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通過歷史文化資源這一重要載體融入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保證“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效果。武漢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留下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資源,地域性特征十分明顯,是進行“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以武漢為個案,探索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價值與運用途徑。
武漢地處華中腹地,位于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水陸交通發(fā)達,自古有“九省通衢”之譽。尤其是當近代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建成之后,武漢便成為了全國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之一。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與悠久的歷史淵源孕育了武漢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一)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主題鮮明
武漢擁有十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從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成立、“二七大罷工”、國民大革命再到抗日戰(zhàn)爭,這里都曾是革命先輩們領導革命、開展活動的重要基地,留下了數(shù)量眾多的歷史遺跡。20世紀初,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革命家成立共產(chǎn)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見證了林詳謙等人領導的震驚中外的“二七大罷工”。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都至武漢,使這里一度成為全國的革命中心??箲?zhàn)初期,由南京撤往武漢的國民政府將武漢作為臨時首都,指揮全國抗戰(zhàn),留下了大量的有關武漢會戰(zhàn)的遺跡、紀念館、烈士墓等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
(二)工業(yè)文化和首義文化資源獨具特色,影響深遠
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主要發(fā)祥地。自1889年洋務派領袖張之洞來到湖北,擔任湖廣總督之后,武漢逐漸成為清末洋務運動的重要基地。張之洞在湖北的18年里,大力興辦實業(yè),開辦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紗、布、絲、麻四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yè),為武漢建立完整的近代工業(yè)體系奠定了基礎,也使武漢成為僅次于上海的近代大都會和中國早期工業(yè)基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首義的成功使清王朝逐步走向了滅亡,武漢在這一歷史時期留下了“抱冰堂”、漢陽鐵廠博物館、三烈士亭、起義軍政府舊址、起義門、楚望臺、辛亥革命烈士墓等一系列獨具特色、影響深遠的辛亥首義文化資源。
(三)歷史名人資源絢麗多彩,聞名天下
武漢燦爛的文化培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明末抗清愛國將領熊廷弼、巾幗英雄花木蘭、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地質學家李四光、文學家聞一多、哲學家韋卓民等。首義之城的武漢,在辛亥革命時期還涌現(xiàn)了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劉靜庵、黃興、孫武、蔣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此外,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曾兩次來漢,高度評價了辛亥首義的地位與作用;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董必武、陳潭秋等多名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也曾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林祥謙、施洋、夏明翰、向警予等烈士在這里為了黨和國家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武漢名人文化資源絢麗多彩,聞名天下,是城市發(fā)展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資源。
(四)傳統(tǒng)文化資源底蘊深厚,博大精深
武漢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輩在此繁衍生息。龜山大禹治水的傳說代表了人們對艱苦奮斗、以公忘私的“大禹精神”的肯定。殷商“盤龍文化”是燦爛的青銅文化的杰出代表,它開啟了江城的文明之光,見證了武漢由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社會的歷程。戰(zhàn)國時期漢陽的伯牙和鐘子期的傳奇故事經(jīng)過代代相傳形成了重情重義、踐諾守信的“知音文化”。北魏時期黃陂的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展現(xiàn)了巾幗不讓須眉的中國女性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尊老孝老的傳統(tǒng)美德?!疤煜陆降谝粯恰钡奈幕麡屈S鶴樓呈現(xiàn)了愛國憂民、“天人合一”的“黃鶴文化”。此外,山水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碼頭文化等共同構成了武漢底蘊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
我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在全黨開展“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的任務,強調要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全過程[2]。事實上,“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面臨著理論教育多,現(xiàn)實案例少;學術性針對強,結合學生少;生硬說教多,教育效果差等問題。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由于貼近大眾,接近現(xiàn)實,大多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因此,它們?yōu)椤昂诵膬r值體系”教育提供了優(yōu)質的資源、鮮活的素材、典型的學習榜樣及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解決目前“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遇到的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
(一)武漢紅色文化資源為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優(yōu)質的資源
中華民族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武漢,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集中地體現(xiàn)了這種民族精神。武漢的紅色文化資源,既包括八七會議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等等物質文化資源,也包括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愛國精神”、“革命精神”、“抗戰(zhàn)精神”等精神文化資源。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既是武漢人民的寶貴物質財富,更是值得后人永遠珍惜和傳承的精神財富。辛亥革命期間,以“彭瀏陽”為代表的革命志士為改變中華民族落后挨打、受人奴役的悲慘命運進行的艱辛探索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所表現(xiàn)出的舍生忘死的報國之志和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施洋、林祥謙等革命烈士為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的解放事業(yè)血灑江城所表現(xiàn)出的堅定的革命立場、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民族危急關頭,為拯救國家危亡和民族災難的武漢人民在抗日救亡運動中所表現(xiàn)的舍身救國的抗戰(zhàn)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現(xiàn)。這些真實存在的紅色資源傳承著這座城市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先輩們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蘊涵了豐富的民族精神,為“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供了優(yōu)質的資源,成為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動力。
(二)武漢工業(yè)文化和首義文化資源為時代精神的弘揚提供鮮活的素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準確地把握了當今時代的主題,形成了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武漢人民在近代革命和改革實踐中也將這種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晚清張之洞在國勢衰弱、民生凋敝之時殫精竭慮地主持“振興洋務”的新政展現(xiàn)出了開拓創(chuàng)新、務實求強的精神;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武昌起義表達了“敢為天下先”、勇于拼搏、敢于創(chuàng)新的首義精神,無論是張之洞的洋務新政還是轟動天下的辛亥革命都生動地詮釋著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當今時代精神高度契合。因此,武漢近代工業(yè)文化和首義文化資源能夠讓人們在直觀鮮活的事例中去領悟時代精神的內涵,為新時期時代精神的傳承、發(fā)揚與創(chuàng)新提供鮮活生動的素材。
(三)武漢名人文化資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建立提供典型的學習榜樣
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是“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名人資源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僅代表著歷史人物的思想,還體現(xiàn)著地方的精神魅力,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這種資源能拉近人們與歷史名人的距離,讓人們覺得他們就在身邊。尤其是革命英雄人物,他們作為榜樣所產(chǎn)生的說服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是真實深刻的。這種存在于人們周圍、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人物是對人們進行“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天然素材,對“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武漢在幾千年歷史發(fā)展中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榜樣人物,革命烈士林祥謙、施洋、夏明翰,辛亥革命志士向警予,黃興、孫武、蔣翊武,還有無數(shù)為國家民族獻出寶貴生命和做出杰出貢獻的仁人志士,他們對崇高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對革命事業(yè)鍥而不舍的信念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建立提供了典型的學習榜樣。通過這些名人的導向和示范作用,有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觀念,從而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四)武漢傳統(tǒng)文化資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樹立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社會主義榮辱觀并非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繼承自源遠流長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武漢傳統(tǒng)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大禹精神”、“盤龍文化”、“知音文化”、“木蘭文化”、“黃鶴文化”等所折射出的愛國情感、高尚品德、憂國情懷、誠信精神、堅定信念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所提倡的熱愛祖國、誠信友善、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等內容一致,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內涵。這些家喻戶曉、直觀生動、感染力強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樹立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利用武漢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進行道德情操的教育,不僅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夠引導人們分清美丑、明辨是非、辨別善惡、知曉榮辱,進而增強教育的感染和說服力。
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為“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供了優(yōu)質的資源和有效的途徑,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要想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最大化地實現(xiàn)該價值,還必須發(fā)揮政府、學校和社會三者的力量。
(一)大力宣傳武漢歷史文化,發(fā)揮政府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要人們自覺地踐行正確的價值體系,必須以人民群眾普遍接受、自覺把握并轉化為社會共同意識為前提?!保?]因此,要使人們能夠自覺地遵守和奉行“核心價值體系”,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必須讓人民群眾普遍地接受、理解和掌握這一理論。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具有天然的真實感和親和力,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利于增加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性。因而,在推進“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圍繞“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結合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利用各種新聞媒體、精神文化產(chǎn)品等手段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發(fā)揮政府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傳播思想文化、推廣主流價值觀念,新聞媒體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載體和渠道?!保?]我們一定要抓住媒體這一有力的武器,將武漢歷史文化的宣傳貫徹到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的日常宣傳中,通過公益廣告、征文活動、演講比賽、專題講座等方式發(fā)揮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對“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有利的氛圍。媒體在宣傳的過程中,既可以按照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工業(yè)文化、首義文化等類型進行專題介紹,也可以根據(jù)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對武漢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立體化的報道。
二是利用精神文化產(chǎn)品大力宣傳。精神文化產(chǎn)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有助于開展“核心價值體系”教育[5]。因此,要加大對體現(xiàn)武漢歷史文化的精神文化產(chǎn)品的研究,精心制作一批通俗易懂又符合“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的高水平、高質量、高品位的歌曲、舞蹈、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戲劇作品等精神文化產(chǎn)品。讓人們借助這些內涵豐富、形式新穎、視角獨特、主題鮮明的精神文化產(chǎn)品愉悅地領悟“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真諦和真正內涵。
三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大力宣傳。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普及率高等特點也使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核心價值體系”宣傳與教育的嶄新平臺。我們應該發(fā)揮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在武漢歷史文化資源挖掘、開發(fā)、利用和傳播等方面的優(yōu)勢,建立武漢歷史文化宣傳網(wǎng)站,以專題講座、專家解讀、網(wǎng)絡對話、在線互動等方式向全社會宣傳武漢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資源,構筑“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新陣地,發(fā)揮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作用。
(二)充分運用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發(fā)揮學?!昂诵膬r值體系”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作為祖國未來主人的青少年既是當前“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點對象,也是將來“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力軍。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優(yōu)秀的接班人,必須針對青少年的特點對其進行深入的“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培養(yǎng)他們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作為青少年“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要陣地,各級學校應將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引入校園與日常教學結合,孕育新的校園文化并開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是傳播武漢歷史文化和開展“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是把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相對于其它形式,課堂教學是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講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要使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真正地進入課堂,首先要根據(jù)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與特色,聯(lián)系“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充分挖掘資源中體現(xiàn)“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涵并對“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用的資源,撰寫教學案例,形成科學系統(tǒng)的教學資源庫。其次要結合“核心價值體系”的教學目的、要求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最后還需要采用圖文并茂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讓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愉悅地接受“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
二是把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對青少年開展“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與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與“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開展“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必須發(fā)揮校園文化這塊輔助陣地,把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梢酝ㄟ^在校園中設置與武漢歷史文化有關的宣傳墻或宣傳標語、利用校園網(wǎng)開設武漢歷史文化專欄、依托社團開展具有武漢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等創(chuàng)造良好的“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情景和氛圍,發(fā)揮校園文化教育的輔助作用。
三是把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社會實踐是開展“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路徑,學校應該將“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到社會實踐中,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依托當?shù)氐臍v史文化資源創(chuàng)建實踐教學基地并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從而引導和教育青少年將“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武漢作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擁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革命遺址和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chǎn),還擁有十分寶貴的漢繡、楚劇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這些珍貴的資源為“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教學基地,學校應該依托這些實踐教學基地組織學生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青少年“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將“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落到實處。
(三)依托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廣泛動員人民群眾,發(fā)揮社會團體對“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協(xié)同作用
只有人民群眾真正接受,內心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主導作用。要人民群眾對“核心價值體系”廣泛認同,就必須加強對人民群眾的教育,并保證“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方式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挖掘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將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社區(qū)文化活動、紅色旅游活動、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的建設結合起來,發(fā)揮社會團體的協(xié)同作用,是開展“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途徑。
一是把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社區(qū)文化活動結合起來。社區(qū)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重要地方,也是傳播和踐行“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場所。因此,完全可以利用武漢歷史文化資源這座“橋梁”將“核心價值體系”與社區(qū)文化活動對接起來。借助社區(qū)這個平臺,通過開展各種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鮮活生動、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如在社區(qū)打造武漢歷史文化長廊、開展與武漢歷史文化有關的書畫作品展覽、舉辦武漢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堂等等。通過深入挖掘武漢歷史文化資源,最終將嚴肅、深奧的價值理論真正滲透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
二是把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紅色旅游活動結合起來。武漢紅色文化資源傳承了光輝的革命歷史、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具有主題鮮明、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群眾接受度高等特點,為新時期深入開展“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徑。當前,要開展“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必須充分挖掘武漢紅色資源的優(yōu)勢,大力推動武漢紅色旅游。利用紅色旅游貼近人民群眾的特點,創(chuàng)新“核心價值體系”在紅色旅游中的實現(xiàn)方式,如改進紅色旅游的宣講和展陳方式,充分展現(xiàn)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而增強紅色旅游產(chǎn)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6]
三是把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公益性文化機構的建設結合起來。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展覽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是宣傳“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推動“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加大公益性文化機構的建設力度,使之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其次要擴大公益性文化機構的免費服務范圍,使之能夠做到真正的服務于民。最后還必須把武漢歷史文化資源與文化公益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公益文化活動,吸引人們主動地參與進來,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
總之,武漢悠久的歷史積淀留下的文化資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們詮釋了“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深入挖掘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創(chuàng)新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在“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方式,充分發(fā)揮政府、學校、社會三者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推動“核心價值體系”在普通民眾中的實現(xiàn)。
[1]岳奎,邵彥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地域性思考—以湖北為中心的考察[J].社會主義研究,2012(3).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3]“相約北京”的啟示——為何越是思想多樣化越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人民日報,2009-09-02(16).
[4]劉云山.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J].黨建,2008(5).
[5]韓麗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在建設 貴在實踐[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9(8).
[6]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意見(國發(fā)[2009]41號)[EB/OL].http://www.gov.cn/zwgk/2009-12/ 03/content_1479523.htm.
責任編輯:譚大友
D64
A
1004-941(2016)02-0143-05
2015-06-29
2015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武漢歷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的研究成果(2011B216)。
張瑾(1980-),女,四川廣安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仝瑞中(1973-),男,山東鄄城人,武昌辛亥革命研究室聯(lián)絡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