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誰 是“胡”?
        ——也談中古時期的“胡”稱

        2016-03-15 09:29:03徐漢杰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漢人鮮卑中古

        徐漢杰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眾所周知,“胡”的概念一般是指與“漢”相對的外民族群體。但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如果細究,“胡”的概念從產(chǎn)生以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在中古中國,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內(nèi)遷,“胡”作為一個敏感的概念其指代含義發(fā)生過一些變化。我們認為這種現(xiàn)象的行成主要與華、夷雙方對于“胡”概念的重構有關。

        一、“華夷”:兩種立場下的“胡”稱

        在漢文文獻中“胡”最早是作為指代匈奴的專名而出現(xiàn)的。①后來可能受匈奴的“胡”稱影響,漢人在其他北族后面也加上了“胡”字,諸如“東胡”、“西胡”、“羌胡”、“林胡”等等。于是乎諸多與中原農(nóng)耕人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群體就與“胡”稱扯上了關系。但如同岑仲勉先生所說“《史記》、《漢書》中單稱‘胡’者,率指匈奴言之”。②較之先秦、秦漢的其他文獻,情況也多相似,其實在東漢以前若單言“胡”則仍是匈奴的專名。

        東漢初年,匈奴南北分立,勢力大不如前。與此同時,伴隨著其他北族地興起,改變了匈奴在中國北方“一家獨大”的形勢。與此同時,原本作為匈奴專名的“胡”稱在漢人的腦海里開始模糊,或者說對于當時北族的更替,反映到漢人的眼里產(chǎn)生了這樣的印象:前代的“胡(匈奴)”和如今的北族一脈相承,從而在稱謂上亦可以延續(xù)。因此最晚到東漢末年,文獻上就開始出現(xiàn)單言“胡”稱來指代北方諸族的現(xiàn)象。如《太平御覽》卷706引《風俗通》曰:“靈帝好胡床,董卓權胡兵之應也。”③此處“胡床”、“胡兵”之“胡”并非特指匈奴,而指其他北族已很明顯。所以專指匈奴的“胡”畢竟只是一個屬于歷史特定時期的稱謂,準確地說它只在東漢以前適用。

        從魏晉開始,中國進入了北族大量內(nèi)遷的時代,而此時漢人也幾乎把北來的諸族都稱之為“胡”。《晉書·元帝紀》載:

        晉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滔天方駕,則民懷其舊德者矣。④

        又《梁書·西北諸戎傳》載:

        晉氏平吳以后,少獲寧息,徒置戊己之官、諸國亦未賓從也。繼以中原喪亂,胡人遞起,西域與江東隔礙,重譯不交。⑤

        可見東漢以后除匈奴之外,漢人把羯、鮮卑、氐、羌等民族也納入了單言之“胡”的范圍??梢哉f此時在漢人的觀念里“胡”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與“華(漢)”相對的概念,它幾乎就成了漢人對北方外族的通稱。

        但是在那些體現(xiàn)中古時期北族民族意志的文獻上,對于“胡”的記載我們看到的又是另一種景象。《宋書·臧質(zhì)傳》保存了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給臧質(zhì)書信,說:

        吾今所遣斗兵盡非我國人。城東北是丁零與胡,南是三秦氐、羌。設使丁零死者正可減常山趙郡賊,胡死正減并州賊,氐、羌死正減關中賊,卿若殺丁零、胡無不利質(zhì)。⑥

        拓跋燾以“胡”與“丁零”、“氐”、“羌”對舉,可見這里的“胡”僅僅表示的是某個民族,而非北方民族的統(tǒng)稱。那么鮮卑人口中之“胡”到底是何人?根據(jù)《魏書·尉元傳》記載,北魏大臣尉元的上表云:

        今計彼戍兵,多是胡人,臣前鎮(zhèn)徐州之日,胡人子都將呼延籠達因于負罪,便爾叛亂,鳩引胡類,一時扇動。賴威靈遐被,罪人斯戮。又圍城子都將胡人王敕勤負釁南叛,每懼奸圖,狡誘同黨。愚誠所見,宜以彭城胡軍換取南豫州徙民之兵,轉(zhuǎn)戍彭城;又以中州鮮卑增實兵數(shù),于事為宜。⑦

        周一良先生根據(jù)胡人子呼延之姓,認為此“所謂胡人者為匈奴無疑”。⑧因此前文拓跋燾所言與“丁零”、“氐”、“羌”對舉之“胡”很有可能也是依附于北魏鮮卑政權下的匈奴人(或其別部)。另外,由于鮮卑和“胡”的混血,在中古時期還形成了“鐵弗”這個部落?!段簳よF弗劉虎傳》載:

        鐵弗劉虎,南單于之苗裔,左賢王去卑之孫,北部帥劉猛之從子。居于新興慮虒之北,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⑨

        劉虎為南單于之苗裔,此南單于確指匈奴無疑。故北人所謂“胡父”就是“匈奴父”已很明顯。

        那么在鮮卑人觀念里的“胡”多指匈奴人,是否說明鮮卑人依然延續(xù)著秦漢時期的傳統(tǒng)不像漢人那樣恣意建構“胡”的概念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中古中國流行著一種“自古誠胡人而為名臣者實有之,帝王則未之有也”的觀念。⑩東漢以后,漢人世界里出現(xiàn)的這種泛化的“胡”稱,后來被作為阻礙外族對中原政權攫取的意識形態(tài)保留下來。根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南梁大臣陳慶之出使洛陽時在宴會上對北朝大臣蕭彪、張嵩等說:“魏朝甚盛,猶曰五胡,正朔相承,當在江左?!盵11]可見胡人政權想要統(tǒng)治中國,不管它實力多么強大,首先在正統(tǒng)性上它是很難得到論證。這種觀念甚至還影響了一些北族?!稌x書·姚弋仲載記》載:

        (姚弋仲)常戒諸子曰:“吾本以晉室大亂,石氏待吾厚,故欲討其賊臣以報其德。今石氏已滅,中原無主,自古以來未有戎狄作天子者。我死,汝便歸晉,當竭盡臣節(jié),無為不義之事。”[12]

        可以說中古時期漢人把外族稱為“胡”旨在標榜自己的“華夏正統(tǒng)”。與漢人一樣鮮卑人多以“胡”專指匈奴也是出于政治目的的考慮。在漢人的建構下,當時的“胡”稱已經(jīng)不僅僅表示一種種族區(qū)分了,鮮卑人要想名正言順的攫取中原政權,光有武力是不夠的,在意識形態(tài)上他們必須脫離漢人所建構的“胡”的范圍,所以他們常用舊俗,“胡”還是多用來指代匈奴人。另外,為了迎合這種趨勢,鮮卑人甚至還學習漢人,把當時內(nèi)遷的其他北族也稱為“胡”?!稄V弘明集》載:

        (北周武帝宇文邕)詔曰:“佛生西域寄傳東夏,原其風教殊乖中國。漢魏晉世似有若無,五胡亂治風化方盛。朕非五胡心無敬事,既非正教所以廢之?!弊嘣唬骸胺鸾號|傳時過七代劉淵篡晉元,非中夏以非正朔,稱為五胡。其漢魏晉世,佛化已弘宋、趙、苻、燕,久習崇盛。陛下恥同五胡,盛修佛法。請如漢魏不絕其宗?!盵13]

        可見鮮卑人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漢文化的強烈影響,也認同胡人“非中夏以非正朔”,盜取中原政權是不合法的。[14]但鮮卑人為了其自身的政治目的考慮,他們并不認同漢人的那套區(qū)分華夷的概念,于是鮮卑人開始標榜自己并非“五胡”,并建構符合其民族利益的“胡”的概念體系,甚至還附會出鮮卑拓跋氏出于黃帝,[15]宇文氏出于神農(nóng)的世系,[16]標榜鮮卑與漢人同根同源。因而我們看到在體現(xiàn)鮮卑人意志的文獻中的“胡”也并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對前代“胡”稱的繼承。這種做法更多的是在中古這個非常時期,為了讓鮮卑人脫離“胡”的指代范圍而對當時情況的一種妥協(xié)。

        上述主要論述了建立北魏、北周的鮮卑人,其實想要從漢人建構的“胡”稱下脫離出來的現(xiàn)象在有心與漢人爭奪天下的北族之間是普遍存在的。后趙的建立者羯人石勒的例子也極具代表性?!稌x書·石勒載記》載:

        (石勒)乃遣其舍人王子春、董肇等多赍珍寶,奉表推崇(王)浚為天子。曰:“勒本小胡,出于戎裔。”[17]

        石勒當時自稱“小胡”主要是出于向擁有漢人血統(tǒng)的王浚示弱、麻痹對方的考慮。而等石勒政權穩(wěn)固之后,他立馬下令禁言“胡”稱,[18]甚至改胡物名稱以“胡餅曰麻餅,胡綏曰香綏,胡豆曰國豆”[19],似乎想把后趙政權從“胡國”中脫離出來。

        綜上所述,中古時期漢人與北族之間對“胡”稱的不同認識主要源于“胡”的概念在政治需要或民族意志下而進行建構與改造的結果。對于漢人來說他們往往并不在意北方諸族具體的種族區(qū)分,他們的視野更多的僅停留下“非我族類”的華夷之別,故在匈奴衰敗之后,作為其專名的“胡”其指代范圍反被擴大。而此時對于覬覦中原政權已久的北族來說,他們?nèi)胫髦袊笊钍苋A夏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都想試圖脫離漢人用來指代外族的“胡”的范圍,于是他們也試圖建構有利于自身的“胡”稱。另一方面,中古時期的北族也不同于前代擾邊爭奪財物的外族,他們在武力上的優(yōu)勢促使了他們與漢人爭奪中原統(tǒng)治權的野心,也為他們爭取到了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話語權,所以北族建構之“胡”和漢人建構之“胡”就一同被文獻記載下來,從而導致中古文獻中的“胡”稱出現(xiàn)華夷之間指代不一的現(xiàn)象。

        二、“異類”:西域人與“胡”稱

        上文論述了華夷之間的建構導致了中古時期“胡”稱的混亂。另外六朝以后,“胡”稱又開始向?qū)V肝饔蛉宿D(zhuǎn)移。筆者認為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也是在漢人和北族的主觀意識下建構完成的。

        眾所周知,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從此西域人和漢人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為密切。而對于廣大的西域人的命名,起初漢人以匈奴(“胡”)為方位標準把在其西邊的西域人稱為“西胡”。如《說文解字》邑部云:“鄯善,西胡國也?!盵20]有時亦稱作“西域胡”。如《漢書·元帝紀》:“秋,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撟發(fā)戊已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單于?!盵21]但是,考西漢之前的文獻,單言“胡”則一般不指代西域人。后來,漢人把“胡”的指代范圍擴大,作為北方諸族的通稱,那么位于中國西北方向的西域人自然也包括其中。據(jù)《后漢書·五行志》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盵22]此所言“胡某”物很多為西域之產(chǎn)。當然此處“胡”的概念很可能只是廣義的北族,并非西域人的專指。

        魏晉之后,以“胡”專指西域人的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稌x書·石季龍載記上》載:

        太子詹事孫珍問侍中崔約曰:“吾患目疾,何方療之?”約素狎珍,戲之曰:“溺中則愈?!闭湓唬骸澳亢慰赡??”約曰:“卿目睕睕,正耐溺中?!闭浜拗?,以白宣。宣諸子中最胡狀,目深,聞之大怒,誅約父子。[23]

        睕睕,作目深陷貌,此為西域人的特征。按,過去學者討論羯人是來自中亞的白種人,[24]我們并不否認羯人中有中亞血統(tǒng)的混入,此處石宣很有可能就是羯人與中亞混血的產(chǎn)物,但“宣諸子中最胡狀”之語至少說明羯人石氏以高鼻深目之種為異類。文中以“胡狀”形容石宣,此“胡”稱西域人已很明顯。

        六朝以后“胡”稱用來專指西域人就更加常見了。《舊唐書·突厥傳》載:

        思摩,頡利族人也,父曰咄六設。始,啟民奔隋,磧北諸部奉思摩為可汗,啟民歸國,乃去可汗號。性開敏,善占對,始畢、處羅皆愛之。然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種,故但為夾畢特勒,而不得為設。[25]

        《安祿山事跡》載:

        鞠仁令城中殺胡者重賞,于是羯胡盡殪小兒擲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類胡而濫死者甚眾。[26]

        又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在記載西域諸國時說:

        至建馱國,此王及兵馬,總是突厥,土人是胡,兼有婆羅門······從此罽賓國西行七日,至謝?國。彼自呼云社護羅薩他郍,土人是胡,王及兵馬皆是突厥。[27]

        上述所載高鼻胡人,亦或建馱國、謝國的土人,都是西域人無疑,可見不管是漢人還是北族六朝以后很多情況下北族已經(jīng)脫離了“胡”的范圍,而“胡”多用來專指西域人已是個不爭的事實。

        討論到此,一個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為什么此時的“胡”又被用來指代西域人了呢?20世紀初,王國維先生考證在“胡”與西域人的關系時,根據(jù)匈奴別部胡羯高鼻深目的體貌特征,認為“胡”群體最顯著的特點是高鼻深目,它的借代義的轉(zhuǎn)移主要是匈奴人和西域人在形貌特征相似,故匈奴衰敗后西域人就繼承了其“胡”稱。[28]岑仲勉先生則根據(jù)《火教經(jīng)》語ahu(主)一詞,指出西域人稱之為“胡”,是因“其信仰火教而得名,或者取家主(Hauoherr)之義而得名”,并認為由于匈奴之先與西域(中亞)人存在“尚為明了之一種關系”,匈奴之“胡”稱很可能亦是“直接或間接輸入波斯語言”,[29]得出了與王國維正好相反的結論,但兩者都認為匈奴之“胡”與西域人之“胡”存在著繼承或被繼承的關系。

        其實我們并不同意王國維所說的,西域人之“胡”稱是因為形貌與匈奴同,而從匈奴那里繼承下來的。其一,匈奴別部羯胡并不能代表秦漢匈奴之族屬,而且根據(jù)現(xiàn)在的研究,匈奴也并不只有高鼻深目之種,他其實是一個歐羅巴和蒙古利亞人種的混合群體。[30]其二,如果“胡”稱只能用來稱呼高鼻深目之人,是無法解釋魏晉時期鮮卑、氐、羌等東方種也被稱為“胡”的現(xiàn)象。另外岑仲勉先生所說的匈奴之“胡”本來源與西域人,匈奴消失之后,“胡”稱回歸西域人也是不能解釋“胡”的概念曾經(jīng)被擴大的事實。另外,漢人以單言“胡”用來稱西域人和稱其他北族(除匈奴外)幾乎是在魏晉時期同時出現(xiàn)的。而且“胡”稱趨向于西域人時,匈奴還未完全“消失”,所以兩者之間存在直接繼承關系是值得懷疑的。

        我們認為“胡”稱在六朝以后多專指西域人主要是當時重新建構的概念。中古時期的“胡”含有一個潛在的含義:“異類”。漢人稱外族為“胡”自不必言說,即便是對于當時突厥、羯等北族言“胡”也多了一種異類的味道。前面所舉的石宣被人嘲笑,阿史那思摩不得為設都是因為長相另類。中古時期作為東方種的北族其實形貌和漢人類似,生活習性上即便開始有些不同,但入主中國后受漢文化影響,其實是很容易改變的,發(fā)展到后期可以做到和漢人無異。例如:唐代的代北貴族幾乎都是外族血統(tǒng),但論閥閱世家,甚至還高于許多漢姓高門。而西域人則不同,即便在生活習性上一如漢人,但其形貌不易更變,其很難融入華夏群體。因此,北族也抓住了西域人這個的特點在提到“胡”時經(jīng)常會提到其高鼻深目與東方種迥異的形貌特征。呂思勉先生根據(jù)《南史·鄧琬傳》記載的“劉胡南陽涅陽人也,本以面坳黑似胡,故名坳胡,及長單名胡焉”認為南人亦可以稱為“胡”。[31]其實這個現(xiàn)象還是因為其長相異類,不同于“中國人”罷了。六朝之后,西域人大量入華,中國人接觸之“異類”多是西域人,所以這個“胡”稱變慢慢多用來指代他們了。最后我們也不得不認識到:雖然六朝以后的“胡”有專指西域人的趨勢,但如果把此擴大到如王國維所說:“后漢以降,匈奴浸微,西域諸國,遂專是號·······六朝以后,史傳釋典所用“胡”字,皆不以之斥北狄,而以之斥西戎”,[32]這種逢“胡”便是西域人的理論也未必盡善。中古時期漢人與北族之間由于立場不同,對“胡”稱的建構存在的差異其實在六朝以后還是沒能很好的統(tǒng)合。即便到了唐代,對于漢人來說作為區(qū)分華夷的“胡”稱,他們一直沒有放棄過。因此漢人有時為了炫耀自身身份還是會把“胡”的概念擴大到北族。如《舊唐書·高祖紀》記載了高祖在未央宮設宴,“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盵33]此處的“胡”指代的是突厥。顯然,這里的“胡”與慧超在《往五天竺國傳》所記載的“突厥”和“胡”的概念截然不同。而且這樣的例子在唐代的文獻中還有很多。如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盵34]此“胡”也是泛指北方諸族,而非專指西域人。唐人崔融則說的更加直白:“夫胡者,北狄之總名也。其地南接燕趙,北窮沙漠,東接九夷,西界六戎?!盵35]可見六朝之后“胡”確實有向西域人專名的情況發(fā)展,但像“胡”這樣被漢人長期沿用作為指代外族的概念一時想要完全消除也是非常困難的。

        三、結論

        在古代中國,漢人的惡習總是喜歡用一些帶有侮辱性的詞匯來給外族命名。“胡”這個詞即便早期含有“天之驕子”之褒美,[36]但到了中古時期,可能因為漢民族在文化上擁有強烈的自我優(yōu)越感,亦或是對此時大量外族內(nèi)遷的反感情緒下產(chǎn)生的故意貶低,此時的“胡”已如美國學者丹尼斯·塞諾所說已“用作‘野蠻人’的通稱”。[37]在這種貶義化影響下,北族紛紛希望與“胡”稱脫離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偟恼f來,“胡”這個稱謂是一個具有很強時代性的概念,“胡”這類敏感的詞出于政治目地被華夷兩族建構,從而不斷注入新的含義。中古時期漢人因為出于自身正統(tǒng)性的考慮以“胡”區(qū)分華夷,而北族為了使其能真正融入中國,也開始建構“胡”的概念,這些都導致了此時對“胡”概念的重新認識。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國人的“天下”觀,實際上是“對這個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長期以來,“中國”被視為一個文化體,而不是一定的政治疆域。[38]故華夷之間在爭奪實際權力時又需要一種文化上的認同,因而雙方都樂此不疲的去解釋華夏正統(tǒng)觀下“胡”的概念。但雙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造成的認識上的偏差又不能很好的統(tǒng)合,就使中古時期“胡”的概念復雜化。

        另外,中華民族又是一個包容的民族共同體,“胡”字概念變遷的背后其實蘊藏這一個“種族”與“文化”的認識問題。被文獻記載而保留下來的漢人與北族之間關于“胡”稱的分歧其實反映了中古時期北族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的上升?!昂钡母拍钤谥泄胚@個奔潰與擴大的時代被重新塑造,其實也是漢人與北族之間交流與融合的一種表現(xiàn)。

        注釋:

        ①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卷13《史林五·西胡續(xù)考》,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3頁;(日)白鳥庫吉著,方壯猷譯:《東胡民族考》,上海: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第11頁;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戊帙《胡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78頁。

        ②岑仲勉:《伊蘭之胡與匈奴之胡》,原載1944年5月《真理雜志》第1卷第3期,收入林幹編《匈奴史論文選集(1991一1997》,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0頁。

        ③《太平御覽》卷706《服用部八》,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147頁。

        ④《晉書》卷6《元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58頁。

        ⑤《梁書》卷54《西北諸戎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809頁。

        ⑥《宋書》卷74《臧質(zhì)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12頁。

        ⑦《魏書》卷50《尉元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113-1114頁。

        ⑧周一良:《論宇文周之種族》原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4分冊,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55頁。

        ⑨《魏書》卷95《鐵弗劉虎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054頁。

        ⑩《晉書》卷104《石勒載記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21頁。

        [11][魏]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90頁。

        [12]《晉書》卷116《姚弋仲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961頁。

        [13][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卷10,上海: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

        [14]即使有學者提出北周宇文氏很可能出自匈奴族(詳見周一良:《論宇文周之種族》原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第4分冊,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但宇文氏諱言其出于匈奴而自稱鮮卑人,故至少在族群認同上宇文氏依然是鮮卑人的代表。

        [15]參見《魏書》卷1《序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頁。

        [16]參見《周書》卷1《文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第1頁。

        [17]《晉書》卷104《石勒載記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21頁。

        [18]詳見《晉書》卷105《石勒載記下》,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37頁。

        [19]詳見《藝文類聚》卷85,“豆”條引晉人陸翙所著《鄴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53頁)

        [20][漢]許慎:《說文解字》卷6下,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132頁。

        [21]《漢書》卷9《元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95頁。

        [22][晉]司馬彪,[梁]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13《五行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3272頁。

        [23]《晉書》卷106《石季龍載記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776頁。

        [24]參見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5年,第416-417頁。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2頁。童超:《關于五胡內(nèi)遷的幾個考證》,《山西大學學報》,1978年第4期等。

        [2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163頁。

        [26][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安祿山事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12頁。

        [27][唐]慧超撰,張毅箋釋:《往五天竺國傳箋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71、93頁。

        [28]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卷13《史林五·西胡續(xù)考》,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3-314頁。

        [29]參見岑仲勉:《伊蘭之胡與匈奴之胡》,原載1944年5月《真理雜志》第1卷第3期,收入林幹編《匈奴史論文選集(1991一1997》,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4-35頁。

        [30]詳見陳立柱:《三十年間國內(nèi)匈奴族源研究評議》,《學術界》,2011年第9期。

        [31]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戊帙《胡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78頁。

        [32]王國維:《觀堂集林》卷13《史林五·西胡考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8頁。

        [33]《舊唐書》卷1《高祖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8頁。

        [34]《全唐詩》卷18《出塞》,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84頁。

        [35]《全唐文》卷219《拔四鎮(zhèn)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216頁.

        [36]詳見《漢書》卷94上《匈奴傳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780頁。

        [37][美]丹尼斯·塞諾著;羅新譯:《突厥文明的某些成分(6—8世紀)》,載《丹尼斯·塞諾內(nèi)亞研究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5頁。

        [38]邢義田:《天下一家——傳統(tǒng)中國天下觀的形成》收入《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第3頁。

        猜你喜歡
        漢人鮮卑中古
        中古之家
        關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zhuǎn)變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30
        內(nèi)蒙古東北部地區(qū)早期鮮卑生計方式探討
        東方考古(2018年0期)2018-08-28 10:05:08
        論中古時期佛教類書的編纂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29
        秦人稱謂小議
        遼代壁畫墓?jié)h人出行圖淺議——以關山4號墓為例
        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鮮卑興起的原因分析
        鮮卑神話考實
        民族整合與文化認同:努爾哈赤漢人“恩養(yǎng)”政策
        佛教傳入遼朝原因及來源探析
        亚洲一区二区蜜桃视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探花国产精品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涩涩| 国产成人自拍视频播放| 少妇裸体性生交| 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一本大道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av毛片大全| 免费午夜爽爽爽www视频十八禁|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看大片| 97碰碰碰人妻视频无码| 色男色女午夜福利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 插鸡网站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久久精品日韩av无码| 久久迷青品着产亚洲av网站| 黑人玩弄极品人妻系列视频|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九色|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 少妇高潮精品正在线播放|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2020|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加勒比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1日韩东京热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 久久久国产精品樱花网站|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女同舌吻1区2区|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草莓视频成人| 有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手机免费在线观看av网址| 国产午夜福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