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致愛學校 梁敏濤
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事業(yè)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由于他的專業(yè)技術,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人際關系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中重度智力低下和自閉癥等特殊兒童由于其大腦功能發(fā)育受阻,發(fā)展水平低于同齡正常兒童。更重要的是,特殊兒童沒有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并且沒有形成一定的社交意識和個性品質(zhì),以致于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表現(xiàn)出如下適應困難: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擊。由此經(jīng)常遭受社會的拒絕或是被孤立。由此可見,努力培養(yǎng)特殊兒童社交的興趣和能力,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人際交往的成功與否往往會對人的個性及其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而特殊兒童由于其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特殊個性,使其與正常兒童缺乏良性交往,導致其社交能力發(fā)展低下。
目前,提高社交成功在專家們的論述中主要針對如何通過音樂和故事等形式去提高正常兒童的社交技能,但對如何提高特殊兒童社交成功的分析較少。由于箱庭游戲很容易被兒童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指導,特殊兒童就能夠很快進入游戲過程之中,特殊兒童的投入與合作程度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治療無法達到的。有鑒于此,本研究將開展利用箱庭療法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的一系列個案研究,探討如何利用箱庭療法提高特殊兒童社交成功的研究。
人際交往是智障兒童適應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智障兒童自身生存于社會的重要保證。我校智障兒童社會交往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交往范圍小
由于智力障礙,智障兒童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學校與家庭,獲取的信息量較小。交往范圍主要是家庭和學校中自己熟悉認識的人群,交往最多的是父母;學校與人的交往主要是本班老師和同班的同學,不熟悉的老師和學生很少主動與他們交往。
2.交往機會少
我校的智障兒童,由于家長工作忙,或忙于照顧其他兒女的學業(yè),沒太多時間和孩子溝通,孩子常常一人在家,即使大人或其他家人在家,也是大人忙家務,孩子自己玩。
3.交往技能差
智障兒童在交往中,不懂得怎樣遵守行為準則,不懂得尊重別人,不會禮貌待人,爭搶多、哭鬧多,主要表現(xiàn)為小霸王型、懦弱型、退縮型和獨行俠型。
智障兒童在交往能力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師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教師正確系統(tǒng)的指導和引導方法策略,可以為智障兒童一生的社會交往的能力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針對智障兒童的需求,創(chuàng)設交往環(huán)境
智障兒童對于單一的知識很難掌握,所以我們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交往是一種社會行為,因此光有書本知識是不夠的,情境是交往活動的要素之一,因此智障兒童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環(huán)境和更多的交往實踐中,才能得到鍛煉和發(fā)展。而對于一些有退縮行為的智障兒童,箱庭游戲是鼓勵他們邁出交往第一步的很好的干預方式。
2.注重個體差異,教授交往技能
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也要注重個體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智障兒童與同伴交往的愿望日益強烈,但是還缺乏足夠的文明交往技能。因此,同伴間的矛盾沖突也時常發(fā)生,如果教師教給智障兒童正確的社會交往技能,就能幫助智障兒童克服自我中心,增進積極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同時也能滿足智障兒童與同伴相處的社會需要。
3.支持鼓勵孩子,增強交往信心
智障兒童都需要交往,更渴望交往。但智障兒童由于缺乏正確的交往技巧,交往中容易受到打擊和挫折,導致交往信心下降。因此,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老師要做一個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引導者,培養(yǎng)智障兒童交往的信心,促進智障兒童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從我校符合條件的 10 名智障兒童中選取5 名低年段的智障兒童作為研究對象。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低年段的智障兒童心智相當于正常4-7 歲的正常兒童,這剛好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智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的關鍵時期,選擇此年齡段兒童進行干預治療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其次,選取年齡相近的智障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意在降低研究對象彼此間存在的差異,以便本研究能夠取得更加明顯的康復效果。
1.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診斷評估量表為《情緒行為觀察評量表》。由臺北教育大學鄭麗月教授編制,主要分為十八個大項:能以溫和的態(tài)度接受他人、能尊重他人、對他人的責難能表現(xiàn)正面的態(tài)度、能表現(xiàn)幽默避免與人沖突打架等。
箱庭療法材料: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箱庭療法材料包括:沙盤、沙、玩具、錄像機、數(shù)碼相機、記錄表。
2.研究程序
實驗對象的測試本實驗共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基線期;二是干預期;三是穩(wěn)定期?;€期為實驗開始前1個月,此階段對實驗對象進行前測,主要獲得研究對象最初始的數(shù)據(jù)。干預期是對實驗對象進行指導性主題沙盤干預的時期,該時期結(jié)束后分別對實驗對象進行后測,并與原始基線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穩(wěn)定期是實驗處理結(jié)束1個月之后,對實驗對象進行觀察并進行再次測試。最后,整理各種測試材料和數(shù)據(jù)并加工處理,對其進行討論分析。
最終分析結(jié)果表明,箱庭療法與傳統(tǒng)的講授相比,以弱語言的要求特性對智障兒童的社會交往進行干預,讓智障兒童在創(chuàng)造性的游戲和塑造過程中獲得持續(xù)的快樂,一定程度地改善和提高智障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最后,由于智障兒童是一個有著特殊困難的群體,各種缺陷的存在,使他們與常人和社會的交往面臨著更大更多的困難,而智障兒童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需要教師將教育的意識貫穿于智障兒童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同時更需要教師們用心去開發(fā)各種有效的教育資源,使孩子獲得交往的機會、積累交往的經(jīng)驗,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