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渤
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動(櫻花科技計劃)是由日本科技振興機構(JST)全額資助以中國為主的亞洲青少年短期訪問日本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yè)等機構,與日本青少年及各前沿領域科學家、研究人員等全面開展科技交流的一項國際交流活動。受邀參加交流活動的對象包括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及青年教師等。根據(jù)交流的形式和對象,訪問時間從1周至3周不等。
該項目于2014年正式啟動,日方當年邀請了200名中國學生赴日。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中心作為項目派遣單位之一,暑假期間首批選派20名來自中國科協(xié)中學生英才計劃學員和數(shù)學、物理、化學、信息學、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獲獎者赴日參加活動。這些學生分別來自北京、上海、湖北、四川、浙江,陜西等12個省市,其中5人為五學科競賽國家一等獎獲得者,由全國學會推薦,其余是從中學生英才計劃項目580名優(yōu)秀中學生中采用大學導師推薦和學科委員會審核等程序,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l5人。
2015年8月22——29日,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中心繼續(xù)受邀選派10名中國學生赴日本東京參加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項目暑期第4批活動。10名學生分別來自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蘇、湖北、安徽、廣東8個省市,均出自中學生英才計劃項目,這些學生通過申報、大學導師推薦、省級初評和全國學科委員會終評等程序最終獲得參加活動機會。參加此次活動的還有來自束埔寨、老撾、蒙古、緬甸的中學生。
日本櫻花科技計劃作為日本官方主辦的青少年科學營活動,其規(guī)格非常高端,在1周時間內安排了2位諾貝爾獲獎者與青少年交流,參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也代表了日本的最高水平,閉幕式中各國大使館均派官員出席,讓參加的學員深刻感受到自己代表祖國的驕傲?;顒觾热莘浅XS富,包括校園參觀、專家交流、實驗室訪問、小組討論、同伴教育、文化體驗等,并且全部活動都緊緊圍繞科技主題,對學生的理科學習基礎有較高要求。
2015年是櫻花科技計劃實施的第2年,參觀內容更加豐富,文化交流更加深入,組織工作更加嚴謹。中國科協(xié)代表團作為最后一批成員,學生的科學基礎扎實,善于思考問題,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全團受到了日本科技振興機構(JST)和中國科技部的認可與肯定。
王聞中
王聞中/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
在橫濱科學前線高中,我參加了諾貝爾獎得主鈴木章教授的報告會,很榮幸地在報告結束后向他提出問題并獲得鈴木教授的解答。鈴木章教授憑借鈀催化交叉偶聯(lián)反應的研究成果,與其他2名科學家一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報告會上,鈴木教授先回顧了2本引領他進入化學領域的有機化學書,其中一本他競反復閱讀了33遍,這令我感到十分詫異。他說,自己在高中時候就對數(shù)學有很強的興趣,但是閱讀完這33遍化學書以后,他的注意力就完全轉移到化學上來了。斗膽猜測,如果不是他執(zhí)著地摸索著讀完這33遍化學書,今天的鈴木教授也許就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數(shù)學家了!
之后鈴木教授詳細介紹了鈀催化交叉偶聯(lián)反應(即鈴木反應)的具體內容和應用。我作為一名高一學生,對有些內容一知半解,但仍被反應物易得、催化物毒性小、便于分離產(chǎn)物等反應的優(yōu)點,和該反應在新材料、生物制藥等方面的廣泛應用迷住了。
報告結束,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向這位尊敬的長者表達感謝和敬意。我抓住機會,用英語向他提出了一個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問題:在您的研究過程中,是如何與同事、伙伴、學生合作的?您認為團隊合作在科學研究中重要嗎?鈴木章聽完,很認真地作出了回答,我也很認真地起立聽他的教誨。他回答第一個問題說,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會聽取團隊里每一個人甚至是青年學生的意見,而且自己從來不排斥這些意見。他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在具體的問題上,他一定牢牢把握住思想的主導,也就是自己獨立地決定最終的想法和做法,然后付諸實踐,最后才走向了成功。對于第二個問題,他說在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中就有體現(xiàn),團隊合作在科學研究中是極其重要的,他的經(jīng)歷也能直接地證明這一點。
在回答部分學生的提問時,鈴木章教授歸納了幾種科學家應有的優(yōu)秀品質:自信,不放棄,執(zhí)著探索,有創(chuàng)造力。當然,鈴木章教授自身就具有這幾種優(yōu)秀品質,同時是受人尊敬的科學大家。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個詞是執(zhí)著探索。鈴木章教授是一位經(jīng)驗老到的長者,他面對挫折始終有永不放棄的信念,始終堅持自己的執(zhí)著探索。這種品質的原動力是什么呢?我想,是他內心擁有的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情懷。他自從選定了化學作為他的研究領域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機化學的事業(yè)當中。哪怕如他自己所言在學術生涯中碰到了障礙和困難,也一定能鼓起勇氣克服困難,翻越一山又一山,終于得出了理想的結果。謙虛的鈴木章教授并未希望自己能拿到諾貝爾獎,直言自己能獲獎是一個意外,是一個驚喜,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淡泊名利、一生扎根化學研究的豁達情懷??偠灾?,鈴木章教授的言傳身教啟示我,如果我選擇了科學事業(yè),一定要做一名有執(zhí)著探索精神的科學家。
白川英樹教授是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也是日本著名的化學家之一。在他的實驗課上,我們跟隨他的指揮完成了制備有機聚合物光電導體的實驗。實驗中,我隨意地用手指夾住一塊ITO導電玻璃的動作,被正好巡視過來的白川教授發(fā)現(xiàn),連忙用手指著我的眼睛。我猛地側過頭去,才發(fā)現(xiàn)是白川教授正對著我說話,突然被嚇了一大跳。他先說日語,可是我聽不明白,他又改用動作告訴我拿取ITO玻璃的正確方法,我才領會他的意思。ITO玻璃的特殊之處在于,一面是導體,另一面非導體,而我直接握住玻璃的兩面,這樣做容易損壞玻璃。我連忙按照他的指示,改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玻璃兩條側邊,白川教授這才微笑著離開。我心里先是吃驚,其后又很感動,一是感動于白川教授嚴肅認真地指出了我做實驗時犯的錯誤,二是感動于他指導學生做實驗時的溫和態(tài)度,三是他自己對萬事萬物嚴謹?shù)木瘛?/p>
高雪瑩
高雪瑩/北京市第八十中學
這次有機會參加櫻花計劃來到日本我非常高興。雖說之前也到過日本,但只是觀光,而這次有機會了解日本的科技和文化,體驗在日本的學習生活,收獲很大。我們聽了諾貝爾獎得主鈴木章和白川英樹的講座,做了實驗,參觀了高科技環(huán)保的屋子和未來科學館等。日本的學校很重視學生自己對科技的研究,中學就會自己研究課題,而不是局限于課本的知識;大學則是導師學生一對一,也是學生研究自己的課題的形式。未來科學館也是讓青少年自己動手研究,不僅僅是展品的陳列,更多是互動性質的,可以看出日本對科技教育的重視。
何鵬飛
何鵬飛/安徽省合肥一中
2015年,我非常幸運地被選人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計劃,獲得寶貴的訪日機會,可以近距離感受日本文化,體驗日本科技。如今,短短1周的交流訪問活動已經(jīng)過去,這期間有參觀大學、研究所的活動,更有諾貝爾獎得主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
這次重點是科技,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地方:一是日本的教育體制,二是日本對科技研究的動機。
首先我對除中國之外的國家的教育方式和體制有很大興趣。我們參觀了立命館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等高校,又和立命館高中和一所超級中學的學生交流,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教育模式的確與中國不同。大學之前的教育是輕松的,他們對學術的要求不嚴苛,除非一些學生立志進入一流大學。課業(yè)少自然活動多,各種社團活動、體育活動種類繁多,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確實有很大好處。即使是高過其他中學的以科學為主的超級中學在課業(yè)壓力上也遠遠比不上國內學校。這有利有弊吧。論知識的多少、基礎的扎實程度,中國學生自然更強;論及綜合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日本學生應該更有優(yōu)勢。
其次,日本科技發(fā)達毋庸置疑。當我走過一個個研究所、實驗室時,高精尖的技術似乎并不多,更多的是接地氣、貼近生活的創(chuàng)造。并且這些科技非常實用,大多從國家或個人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日本科技的實用性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國內眾多科學家投身高精尖領域,如凝聚態(tài)、宇宙學等,無人質疑這些與人類相關,但它們畢竟浮在空中,普通人無法觸及。而更實際的科學卻鮮有人涉及,因此民眾們常問數(shù)學有什么用、物理有什么用,人們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科技強國夢也難以實現(xiàn)。而日本很少有這些狀況,我們也應該從中學到一些什么。
郝志宇
郝志字/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8月22日,我們剛剛到日本那天,就被告知要將垃圾準確分類。到了晚上,我發(fā)現(xiàn)宿舍很安靜,沒有感受到一點喧囂,整個城市仿佛將聲音隔絕了一樣。在飛機上時,我就看見日本對于綠化設施的堅持,在你目光所及之處,海、房屋、樹木構成了一個世界。
參觀立命館大學的研究所時我發(fā)現(xiàn),他們進行的科學實驗對硬件要求很高,很多模型和實際的模塊都是他們親自設計的,而在中國這些技術還不是很普及。參觀橫濱海洋研究所,我見到了比中國早了許多年的深海探測器的維修與更新,看到了日本人對機械的認真程度。隨后他們展示的高水壓下的一些實驗,也讓我驚嘆他們設施之齊全。
8月26日,有幸聽了鈴木章先生關于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演講,令我感觸良多。一是因為他能夠堅持自己的研究這么多年,需要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與信心。二是因為他能堅持拓寬為人們制造便捷材料的途徑而努力。他所發(fā)現(xiàn)的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lián)反應方面的卓越研究讓人們可以便捷地進行材料制造。
在日本的科技未來館,我們看見了日本對于未來科技的理念,以及他們發(fā)達的機器人制造工藝,讓我認識到他們對于兒童的教育是多么不遺余力。隨后我們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白川英樹的實驗室,在那里我們親自做了關于新材料發(fā)光管的實驗,親身經(jīng)歷了一次科學探究,對有機化學新材料的了解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