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煊?周桂君
(東北師范大學(xué),長春 130117)
近現(xiàn)代中英語言接觸與漢語詞匯借用*
張?zhí)煊?周桂君
(東北師范大學(xué),長春 130117)
詞匯借用是由語言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類型之一。本文以《牛津英語詞典》為標(biāo)準(zhǔn),探討近現(xiàn)代中英語言接觸如何觸發(fā)并影響英語對漢語詞匯的借用。分析發(fā)現(xiàn),近現(xiàn)代中英語言的接觸總體屬于“偶然接觸”和“強度不高的接觸”,因此英語中漢語借詞多為非基本詞匯,同化程度不高,借用形式多樣;其主要借用機制是語碼轉(zhuǎn)換、語碼選擇和“協(xié)商”;借用動機是填補語言系統(tǒng)的語義缺項和強調(diào)借詞背后的中國文化身份。
語言接觸;詞匯借用;借用動因;借用機制
英語的全球傳播使其與很多語言都產(chǎn)生不同程度接觸,從中借用大量外來詞匯。這種“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貫穿著英語發(fā)展的整個歷程。奧托·葉斯柏森曾說,“整個英語語言史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一個借詞組成的鏈條”(Jespersen 1982:67)。中英語言的直接接觸有近380年的歷史,早期由于地理距離和文化接觸的制約,英語中漢語詞匯的借用并不多見。隨著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敲開中國的大門,世界最大的兩門語言的持續(xù)界面逐步展開。本文以《牛津英語詞典》為標(biāo)準(zhǔn),探討近現(xiàn)代中英語言接觸對英語中漢語詞匯借用的影響及其借用機理。
詞匯的借用伴隨著文化交流。由于早期中國與外界沒有直接接觸,少數(shù)幾個有代表性的詞匯silk,China,sino,tea等都是隨著貿(mào)易的輾轉(zhuǎn)間接進入英語的。據(jù)《牛津英語詞典》記載,最早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silk是在公元888年經(jīng)絲綢之路由拉丁語sericus和希臘語seres進入英語。China這個詞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指華夏,原義為“智巧”。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在元朝時來到中國,稱中國為Cathay. 秦朝的“秦”字進入拉丁語變成Sinae,由于絲綢之路的影響,古希臘、羅馬等把中國稱為Serice,即“絲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越來越多的歐洲商人來到中國,他們發(fā)現(xiàn)古羅馬人稱為Serice和Sinae的人是同一個民族,馬可波羅稱為Cathay的國家和Cina所在地理位置相同。后來China成為歐洲人對中國的統(tǒng)一稱呼,Sino則成為英語的一個構(gòu)詞成分,表示中華民族或漢民族,如sinological(漢學(xué)的)、Sino-Tibetan(漢藏的)、Sino-Soviet(中蘇的)等。 Tea最早出現(xiàn)在1601年,是廈門方言,由葡萄牙人從爪哇帶到歐洲。明朝中葉以后,貿(mào)易往來使中英語言直接接觸,表示中國食品、度量單位、貨幣等與貿(mào)易相關(guān)的漢語詞匯開始進入英語,如 ginseng(人參,1691)、samshu(燒酒,1697)、longan(龍眼,1732)、ginkgo (銀杏,1733)、ketchup(番茄醬,1711)、sycee(銀錠,1711)等。馬禮遜的到來開辟中英語言交流的新紀(jì)元,中西交流從物質(zhì)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表示中國社會傳統(tǒng)文化的漢語詞匯被帶到英語中,如 kuan(官,1814)、Confucian(儒家的、孔子的,1837)、Taoism(道教,1838)、 cumshaw(感謝(閩南語),1839)、kylin(麒麟,1857)、yamen(衙門,1858)、yin & yang(陰陽,1893)等。鴉片戰(zhàn)爭使得 yen(癮、渴望,1908)、yen-shee(煙屎,1912)等詞語進入英語。近代國外的華人勞工生活艱辛,他們?yōu)榱讼r間經(jīng)常會參與賭博游戲,fantan(賭博游戲的一種,1878)進入英語。辛亥革命將 SunYat-senism(三民主義)等詞帶入英語。新文化運動使得 Pai-hua(白話文,1923)、mahjong(麻將,1920)等進入英語。民國時期的中西方交流空前深入,使得漢語借用詞匯的數(shù)量和語義場迅速增長。
詞匯的借用并不完全等同于人們所關(guān)注的“借詞”。薩拉·托馬森和特倫斯·考夫曼將“借用”定義為外來成分被某種語言的使用者并入該語言社團的母語:這個語言社團的母語被保持,但由于增加外來成分而發(fā)生變化(Thomason, Kaufman 1988:37)。唐納德·溫福德將“詞匯的借用”定義為一個語言社區(qū)世代保持其母語,但借用外來語言的詞匯和結(jié)構(gòu)特征引發(fā)語言接觸性演變(Winford 2003:11)??梢姡~匯借用后將受到受語系統(tǒng)的同化和使用頻率的篩選,最后才能進入權(quán)威的英語詞典,我們稱之為“詞典借詞”。換言之,詞匯的借用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其結(jié)果是“詞典借詞”。因此從“詞典借詞”入手能更準(zhǔn)確地看到語言接觸對詞匯借用的影響。
根據(jù)愛娜·豪根基于語言層面對于借詞范疇的歸類(Haugen 1950:220),以《牛津英語詞典》為標(biāo)準(zhǔn),按照借用過程中對漢語語素替換程度遞減的順序,英語中漢語借詞類型可概括如下:
1840-1949年間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共有200個,其中名詞193個,占96.5%;動詞5個;形容詞2個。這與托馬森的等級理論(Thomason 2001:70-71)完全吻合,即“偶然接觸”的詞匯借用只有非基本詞匯;“強度不高的接觸”的詞匯借用多為功能詞(如連詞及英語then這類副詞性小品詞)和實義詞,但仍屬于非基本詞匯。從同化程度來看,早期借入英語的詞匯已經(jīng)高度同化,讀音和書寫都更接近英語,并具有很強的構(gòu)詞功能。比如tea傳入英國后很受歡迎,tea既指“茶葉”又指“茶樹”,還指喝的“茶水”、“茶點”、“茶會”;作動詞指“喝茶”、“吃茶點”;派生出復(fù)合詞teaer“喝茶的人”、teaette“沏茶勺”、teaey“濃茶的、像茶的”等多達190余個。Silk借入英語后派生、復(fù)合、功能轉(zhuǎn)換組成的詞有65個:silk作名詞表示“絲”,作形容詞指“絲的”,作動詞表示“玉米抽穗絲”,派生 silked(穿似的、蒙絲的)、silken(絲制的)、silkly(有光澤的)、silkiness(柔軟光潔)、silk+nouns(41個)、silky+nouns(15個)。China在英語中的派生詞更多,Chinese(漢語、中國人)、China+nouns(61個)、Chinese+nouns(128個),如果再加上China和Chinese作為第二成分的復(fù)合詞,China的派生詞可達到200多個。近代傳入的 yen(渴望)和現(xiàn)代的 Maoist等詞同化程度也較高,但多數(shù)漢語借詞屬于必要借入,其屈折變化和派生現(xiàn)象很少,呈現(xiàn)的同化程度不高。(Jiang 2009:90-106)
借詞的語義場分布與語言接觸領(lǐng)域相關(guān)。按照加蘭德·卡農(nóng)提出的19個語義場的分類標(biāo)準(zhǔn)(Cannon 1988:3-33),其中藝術(shù)50個,飲食與炊具27個,語言及書寫18個,政府與政治17個,娛樂11個,人種11個,宗教和哲學(xué)10個,度量衡10個,動植物9個,朝代7個,社團組織4個,服飾4個,社會地位及職業(yè)3個,武術(shù)2個,地理2個,醫(yī)藥1個,其他14個。從語源角度來講,作為源語言的漢語,可以分為漢語普通話和各地方言,普通話是中國的官方用語,它的前身叫“官話”,是漢語諸方言中分布最廣、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一種。除此之外,漢語還包含北方方言、晉語、吳語、徽語、贛語、湘語、閩語、粵語、平話、客家語等10種方言,其中以閩南語和粵語使用較廣泛,方言作為漢語的變體在語音、語匯、語法等方面都與普通話有相應(yīng)的差別。近現(xiàn)代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shù)的詞音譯借詞34個,其中包括樂器如 erhu(二胡,1908)、paiban(拍板,1884)、se(瑟,1874);青銅器如 lei(罍,1929)、ting(鼎,1904);瓷器如 Ko(哥窯瓷,1882)、meiping(梅瓶,1915)等,全部來源于“官話”。1637年英國艦隊登陸中國開始貿(mào)易是在澳門和廣州一帶粵語使用區(qū),加之由于早期移民到英語國家的中國人多來自廣東和香港等粵語使用區(qū),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海外以開餐館為生。近現(xiàn)代時期英語中有關(guān)食物的漢語音譯借詞有16個,其中源自粵語12個,疑似粵語1個,占81.25%。
從借用形式來看,由于早期沒有將漢語轉(zhuǎn)化成羅馬字母的標(biāo)準(zhǔn)體系,利瑪竇(Matteo Ricci)的《西學(xué)奇跡》、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的《西儒耳目資》以及后來馬禮遜的《華英字典》、麥杜思(Medhurst)的《漢英字典》等都采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1859年英國人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制定威妥瑪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又稱威式拼音,并于1867年開始推廣使用,現(xiàn)代時期成為中國和國際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直到1958年我國統(tǒng)一漢語拼音方法。分析中發(fā)現(xiàn),近現(xiàn)代時期威式拼音形式借入的詞匯比例很高。近現(xiàn)代時期英語中漢語音譯借詞有122個,其中可確認(rèn)的拉丁拼法詞匯占30個,威式拼音占67個,疑似9個,占54.9%。
借詞的產(chǎn)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些特殊的程序讓外部語言的成分進入一種語言”(Thomason 2001:129)。針對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托馬森提出7個主要機制:語碼轉(zhuǎn)換(code-switching)、語碼交替(code-alternation)、被動熟悉(passive familiarity)、協(xié)商(negotiation)、第二語言習(xí)得策略(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雙語人的第一語言習(xí)得(bilingual first-language acquisition)及蓄意決定(change by deliberate decision)(Thomason 2001:129-156)。其中,語碼轉(zhuǎn)換、語碼交替和協(xié)商是中英語言接觸過程中的漢語詞匯借入的主要機制。
語碼轉(zhuǎn)換指的是同樣的說話人在同樣的會話里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成分。在發(fā)生語碼轉(zhuǎn)換的會話中,發(fā)話人和受話人往往都是雙語者。語碼交替指同樣說話人跟不同的交談對象(通常是單語人)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吳福祥 2007:3-22) 語碼交替也發(fā)生在雙語者身上,但雙語者往往在一類環(huán)境里使用一種語言,在完全不同的另一類環(huán)境里使用另一種語言。李楚成的研究表明,在香港社區(qū)的交流中粵語與英語之間存在語碼轉(zhuǎn)換,在形式上以粵語/中文為主,當(dāng)中插入英語單詞或詞組,這種語碼轉(zhuǎn)換已經(jīng)成為大部分香港人生活習(xí)慣的重要組成部分(李楚成 2003:13-19)。語碼轉(zhuǎn)換與借用之間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當(dāng)一個語碼轉(zhuǎn)換的詞匯使用越來越頻繁,直至成為受語系統(tǒng)內(nèi)部的一個穩(wěn)定成分,并被新的學(xué)習(xí)者學(xué)習(xí),那么它就成為借用成分。
協(xié)商指的是母語為語言A的說話人改變語言模式以接近另一語言B的模式。在協(xié)商導(dǎo)致語言演變的情形里,發(fā)起這種變化的語言A的說話人可以是完全的雙語者(語言B流利使用者),也可以不是完全的雙語者(不是語言B流利使用者)。在最極端的雙語者的接觸情形里,如果語言A的使用者和語言B的使用者均參與“協(xié)商”過程,那么結(jié)果將是兩種情形:或是語言A和語言B都發(fā)生改變,或是產(chǎn)生一種全新的語言C(吳福祥 2007:3-22)。 “洋涇浜英語”作為中英語碼混合的產(chǎn)物就是在這種極端情形下產(chǎn)生的。在勃姆(Bohem)的《來自貴族的軍隊》(OftheNobelArmy)中記載了女主人公——一位中國婦女使用的一段“洋涇浜英語”:You no go outside!(You can’t go outside! / 你不可以出去);You go outside, you quick die(If you go outside, you will be killed at once. / 如果你敢外出,你就會被打死。)(馬偉林 2005:191-193)。可見,“洋涇浜英語”沒有標(biāo)準(zhǔn)的語法體系,常常將漢語語法、粵語方言的發(fā)音等因素帶入英語。但這種“破英語”在中國近現(xiàn)代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漢語詞匯融入英語的主要渠道之一。如當(dāng)代英語中的習(xí)慣用語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明顯留有洋涇浜英語的痕跡。美國人列文森評價“洋涇浜英語”的作用時指出,“西方給予中國的是改變它的語言,而中國給予西方的是豐富它的詞匯”(Levenson 1965:134)。
這些演變機制發(fā)生的原因,也正是英語中漢語詞匯借用的動因。尤里埃爾·懷恩萊希將其概括為“需要論”(need)和“聲望論”(prestige)(Weinreich 1953:57)。即從語言內(nèi)部的因素來講,借用是語言系統(tǒng)需要一些特定的詞語來指稱新事物,而從語言外部因素來講,如果一種語言被公認(rèn)為是有“聲望”的語言,那么使用者很可能從中借用,以彰顯自己的學(xué)識和社會地位。豪根將其進一步闡述為:由弱勢語言向強勢語言的借用是一種帶有社會地位和社會名望的借用,反之則往往是一種必須的借用(Haugen 1956:210-31)。在近現(xiàn)代中英語言的接觸中,漢語相對于英語一直屬于弱勢語言,“必須借用”占據(jù)借用的主要動因——即填補語言系統(tǒng)的語義缺項。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存在借用的潛在機制,即不同民族的語言在相互接觸過程中出現(xiàn)“詞匯空缺”。在食品、傳統(tǒng)藝術(shù)等語義場的借用中,這個動機表現(xiàn)比較明顯。對于中國特色的食物或傳統(tǒng)藝術(shù)如 chowmein(炒面)、towcok(豆角)、so-na(嗩吶)、wu ts’ai(五彩)等,英文中沒有對應(yīng)的表達,甚至很難簡潔地形容,直接借入則最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
此外,強調(diào)詞語隱含的中國文化身份是漢語詞匯借用的社會和心理動因?!拔幕矸荨笔悄骋晃幕后w成員對其成員身份即文化歸屬的認(rèn)同感,它包括自我認(rèn)同和外部認(rèn)同。英語中漢語借詞作為“異文化的使者”,是母語語言文化認(rèn)同的一部分,也是受語對源語文化認(rèn)同的體現(xiàn)。由于不同時期中國國際地位的差異,借用漢語詞匯的隱含意義也有所不同,如早期移民英語國家的華人多靠苦力生活,他們語言不通、技能缺乏、找工作很難,Chinaman’s chance被譯為“微乎其微的希望”或“毫無希望”;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嘲諷,koutou(叩頭)隱含有“自己毫無主見地服從別人的意見”的意思。近年來,英語中漢語詞匯的借入出現(xiàn)音譯回流現(xiàn)象,即直接以漢語拼音形式借入,如guanxi(關(guān)系)、hongbao(紅包)、ganbu(干部)等直接取代relationship, red pocket, leader頻頻出現(xiàn)在英文媒體中,其原因在于強調(diào)詞語背后所指的“中國特色”。近年來英文報道中提到中國的高考,都直接使用漢語拼音gaokao(高考)。與西方國家不同,“高考”是具有鮮明特色的一個概念,由于教育資源有限、在符合我國國情的情況下保護公民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使得高考在中國的人才選拔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上個世紀(jì)高校招生數(shù)量相對較小的情況下,高考甚至成為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機會。因此,中國的高考用“gaokao”更能夠準(zhǔn)確地表達其涵義。
中英語言的接觸歷經(jīng)“間接接觸”(接觸雙方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離的語言接觸,常表現(xiàn)為通過其他語言或翻譯實現(xiàn))和“直接接觸”(接觸雙方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不分離的語言接觸)。國際交流合作的加強和科技的發(fā)展,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中英語言接觸呈現(xiàn)出多樣化態(tài)勢。近期美國的專門跟蹤世界語言的權(quán)威機構(gòu)“全球語言檢測中心”統(tǒng)計,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詞匯中,“中文借用詞”數(shù)量領(lǐng)先,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世界最大的兩個語言的持續(xù)界面正進一步展開,而借詞也將迎來新的變化。
丁思志. 香港-語言接觸的實驗室[J]. 青海民族研究, 2013(24).
李楚成. 香港粵語與英語的語碼轉(zhuǎn)換[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 2003(35).
馬偉林. 中國皮欽英語的歷史地位[J]. 學(xué)術(shù)界, 2005(2).
吳福祥. 關(guān)于語言接觸引發(fā)的演變[J]. 民族語文, 2007(2).
袁 詠. 社會變化與語言接觸類型及變異探究[J]. 新疆社會科學(xué), 2014(5).
Cannon, G. Chinese Borrowing in English[J].AmericanSpeech, 1988(63).
Haugen, E.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J].Language, 1950(26).
Haugen, E.BilingualismintheAmericas:ABibliographyandResearchGuide[M].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56.
Jesperson, O.TheGrowthandStructureoftheEnglishLanguage[M]. Oxford: Oxford Press, 1982.
Jiang, Y.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J].WorldEnglishes, 2009(28).
Levenson, J.R.ConfucianChinaandItsModernFate[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5.
Thomason, S.G., Kaufman, T.LanguageContact,Creolization,andGeneticLinguitistic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Thomason, S.LanguageContact:An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1.
Weinreich, U.LanguagesinContact:FindingsandProblems[M]. The Hague:Mouton, 1953.
Winford, D.AnIntroductiontoContactLinguistics[M]. Oxford: Blackwell, 2003.
LexicalBorrowingfromChineseinEnglishinModernTimesfromtheLinguisticContactPerspective
Zhang Tian-yu Zhou Gui-j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Lexical borrowing is one of the contact-induced linguistic changes. Taking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as a corpu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contac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has resulted in and influenced the lexical borrowing from Chinese in English language in modern times. It is found that the general level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act is accidental contact and low-frequent contact, which leads to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xical borrowing: non-basic vocabulary, part assimilation, different source languages. The main possible mechanisms via which borrowings occur are code-switching, code-alternation and negotiation. To fill in the lexical gap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o mark the Chinese identity are the motivations for lexical borrowing.
language contact; lexical borrowing; borrowing motivation; borrowing mechanism
*本文系東北師范大學(xué)社科重點培育項目“英美語言政策與英語全球化歷史進程研究——我國語言文化推廣的借鑒與反思”(15ZD012)的階段性成果。
H039
A
1000-0100(2016)01-0054-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1.010
定稿日期:2015-08-29
【責(zé)任編輯孫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