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會市江谷中學 邱燕萍
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進,應試教育正逐步退出歷史的舞臺,素質教育被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和學生所接受,被社會各界人士所贊賞。而中學歷史學科教學工作,由于其知識的創(chuàng)新余地不大,且由于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加之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不夠,不少的中學歷史教師還沒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方向轉變,嚴重地影響了歷史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歷史學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學生介紹人類歷史上一切文明進步的成果,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的、發(fā)展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用所學歷史知識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要做好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改變落后觀念,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著手歷史教學的創(chuàng)新呢?筆者經過對中學歷史學科教育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了一些經驗。筆者認為,推進中學歷史學科教學創(chuàng)新,應該從“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以及“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去努力。
教師具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決定了其教學方法的選用和教學的效果。歷史學科教育要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筆者認為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是基礎和關鍵。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從教學理念上作到以下幾點。
歷史學科教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都是歷史上所發(fā)生的各種事件。教師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將整個歷史教學變成歷史事實的教育。這樣一來教授給學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歷史史實。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在授課前就必須十分注意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知識的分析。不僅要告訴學生在歷史上發(fā)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學生一起分析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事件以及我們應該得到的經驗和教訓。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們在教授中國古代史三國史部分的時候,我們首先肯定要向學生介紹東漢末年的政治割據局面以及三國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們忽視了對東漢末年政治形勢的分析以及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大勢力的形成和他們各自的有利條件的分析和講解,學生就不易理解為什么說東漢的滅亡和三國的鼎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同時,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具有了這樣一種將史實教育為學史教育的觀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課堂教學中的氣氛變得活躍,使學生能開動大腦考慮問題。
中學歷史學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學生熟記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事實。但在這個過程中歷史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去熟記這些歷史知識呢?
筆者從調查得知,不少中學歷史教師在新課結束之后,時常指定出一些知識點或重要的歷史事實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死記硬背,并且要求學生在記憶某些歷史知識時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錯。筆者對此舉深表擔憂。誠然,讓學生記得較多的知識點,掌握一些基本的歷史史實,是保證學生學好歷史學科的一個必要前提。一般說來,學生對歷史史實掌握得越多,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及運用的過程中越顯得得心應手。但是,如果僅僅是強制性地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來掌握歷史知識,倒不如通過教師的系統(tǒng)講解以及對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分析,讓學生充分地理解歷史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拉線索、作對比、找相似等各種方法對歷史知識進行靈活的記憶和掌握。這樣一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就是系統(tǒng)的、靈活的,可以保證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作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比如我們在教授學生學習法國大革命等章節(jié)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將法國大革命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美國獨立戰(zhàn)爭等史實作對比分析,找出這幾次資產階級的背景,參與階級,領導階級,革命的結果以及意義等各個方面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各自的原因,這樣學生學習到的就是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由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他們在記憶的過程中也就不知不覺地形成了歷史知識網絡,便于他們學習之后的運用。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中學歷史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灌輸。這樣往往造成學生在歷史學科考試時能得高分,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無法運用歷史知識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解釋,無法做到學以致用。
我們不能否認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知識教授的重要性。因為知識的教授畢竟是歷史教育乃至各個學科教育的基礎。但是,如果我們只知道給學生知識而忽視了給學生能力,忽視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yǎng),那么我們教授出來的學生就無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這樣一來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就往往只重視書本而不理現(xiàn)實,只注重學習知識而忽視培養(yǎng)能力。
例如我們在教授抗日戰(zhàn)爭這一段歷史知識的時候,如果僅僅告訴學生們抗日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只教授學生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事實,那么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就只能達到一個淺層次的理解。而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師如果能結合抗戰(zhàn)前的中日關系和兩國社會經濟政治軍事各個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就今天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的猖獗和中日兩國之間在“釣魚島”等問題上的沖突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就可以使學生在宏觀和微觀,歷史和現(xiàn)實等各個方面去把握抗日戰(zhàn)爭和中日關系,并使學生真正領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這樣的教學就能保證學生既學習了知識,也培養(yǎng)了素質,提高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