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 712100;河南大學,開封 475001)
《語言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方法論思想*
張 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 712100;河南大學,開封 475001)
《語言哲學研究》是中國學者王寅在中西語言哲學領域的創(chuàng)新成果。它既是一部學術著作,又是基礎教科書。本文以中西學術史為基礎,聚焦語言哲學研究,發(fā)掘中國學者當自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指出語言哲學史的探微鉤沉與梳理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思想是這部著作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研讀。
《語言哲學研究》;王寅;語言哲學;創(chuàng)新精神;方法論
《語言哲學研究——21世紀中國后語言哲學沉思錄》(簡稱《語言哲學研究》)共上、下兩卷,縱橫捭闔20章,洋洋灑灑逾72萬字,2014年6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王寅長期致力于語義學、認知語言學和構式語法等研究,成果豐碩,在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墩Z言哲學研究》踐行許國璋、錢冠連、王寅和李洪儒等重視語言哲學的學術思想,打通語言與哲學、西方語言哲學與中國后語言哲學、歷史成果與現實需求間的樞紐,昭示認知語言學或語言學與語言哲學之間的緊密關聯。
欲透徹探究認知語言學和構式語法,在語言學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不能忽視研習語言哲學。該書既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的學術專著,也“堪稱繞不開的基礎教科書”(王寅 2014:序4),勢必“在哲學和語言學領域形成新的發(fā)展動力”(同上:序7)。這部著作之所以獲準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立項,褒揚點贊如潮,發(fā)行不久即售罄,皆因其飽含中國學者當自強的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探微發(fā)掘的哲史功底、梳理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思想。簡言之,這部著作特點鮮明——立意高、探論深、視閾廣。
迄今,書名含有Philosophy of Language 或語言哲學的中外文著作頗多。這些著作或是外國學者撰寫,如Searle(1969)、Dummett(1993)、Lycan(1999)、Martinich(2001)、 Tanesini(2007),或由中國學人編譯,如車銘洲(1989a,b)、徐烈炯等(1992)、克羅齊(1992)、涂紀亮(1993)、???2005),或為中文專著,如周昌忠(1992)、吳禮權(1997)、陳嘉映(2003)、王建平(2003)、李洪儒(2009)、丁言仁(2009)和錢冠連(2015)。在《語言哲學研究》前言中,王寅直截了當地提到,國內“語言哲學”的教材和專著的數量已經不少,但撰寫這部著作仍然顯得很有必要,主要目的:一是中國學者當自強,沉思后當有我國自己的理論,不必總是為老外忙乎!二是清晰梳理西方哲學和語言哲學史,理清各種理論學說之間的關系。
中國學者當自強,這是20世紀中國學者救民強國的心聲和口號。事實上,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西方人曾經廣泛使用中國的技術發(fā)明,千方百計地學習中國的思想文化。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對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曾發(fā)揮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李約瑟 1990)。中國的思想文化也令西方傳教士、思想家著迷,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時期內,有過東學西漸的輝煌。
西班牙人沙勿略(Xavier)在1540年前后到東方傳教,掀開西方人學習漢語、研究中國,即歐洲漢學歷史的序幕。他先后到過日本、印度,發(fā)現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中國是一個物產豐富、文明昌盛的國度,于是想到中國傳播教義(鮑同 2016:11)。但因不懂漢語,又逢明朝實行嚴苛的海禁政策,因此,他至死也沒能踏上中國的土地。在他之后,羅明堅(Ruggieri)、利瑪竇(Matteo Ricci)和金尼閣(Nicolas)等歷代傳教士、漢學家前仆后繼,把中國的語言文字、哲學思想介紹到西方,對歐洲產生深遠影響。
萊布尼茨(Leibniz)是與牛頓齊名的科學家,與康德比肩的哲人(謝群 2009:26),人類史上罕見的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斯多德。他一生都對中國文化具有濃厚興趣,自20歲起至70歲逝世,始終在關注和研究中國。在17世紀末,他利用傳教士的通信和報告,編輯出版《中國新事萃編》,轟動歐洲乃至全世界。他臨終前還在撰寫《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孫小禮 2006:前言)。在奮力擺脫西歐中世紀的神學統治,尋找出路的過程中,他提倡要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學習中國的思想文化,給處于黑暗中的歐洲帶去光明。
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歐洲的良心”。他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被美國人寫進憲法。其實,伏爾泰深受中國思想的影響。他在著作和書信中多次提到孔子,推崇備至,贊譽孔子是真正的圣人,是人類的立法者,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子曾對世界宣布過更有用的真理。此外,黑格爾(Hegel)這位傳統形而上學的終結者也認真學習過中國文化。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洞見入木三分,道出東西方文化和歷史的根本差異及其來歷(卿文光 2005:2)。雨果(Hugo),世稱“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醉心于學習、研究中國文化,他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敘述圓明園的輝煌價值,痛斥英法聯軍毀滅中國文化的罪行。時至今日,這位天才作家的故居從家具擺設、壁畫布局到飾物裝點,仍留有濃郁的中國情懷。
然而,西方人用六百年左右的時間在工業(yè)技術領域趕超中國(李約瑟 1990:157)。發(fā)達的工業(yè)技術還為西方人帶來學術研究的話語權。明清時期的科技翻譯已然拉開西學東漸的帷幕,時至1895年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中國的民族氣節(jié)降到冰點,西學遂以強勁勢頭涌進中國,特別是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胡適等先是提倡中國學術全盤西化,后是提倡“整理國故”,即用西學的學科框架改造中國舊有的學問門類。在一代代學者推動了幾十年之后,中國現在的任何學術研究都無法擺脫西文和西學的影響?!霸谖鲗W的籠罩下討生活,成了20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研究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現實?!?潘文國 2014:扉頁)
面對這一現實,中國學術界,譬如語言學界輪番上演模仿西方與反對模仿、引進理論與自強創(chuàng)新的往復辯難。自從許國璋(1988)和錢冠連(1999)在外語界首開西語哲在中國研究之先河,語言哲學界一直強調創(chuàng)新,其觀點、成果尤其值得關注。因為語言哲學不僅是西方現代語言學的基軸(丁言仁 2009),而且整個“20 世紀以來的哲學研究都屬于語言哲學,而哲學以外的人文社會學科研究都處在語言哲學籠罩之下”(潘文國 2008:17)。錢冠連通過各種方式,或會議發(fā)言,或著書刊文,屢屢強調中國學者不能總為老外忙乎!當有自己的理論。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兩年一次的年會、高層論壇、一年一次的夏日書院為我國外語學界學習和研究語言哲學做出重要貢獻(王天翼 甘霖 2014),努力打造中國學者、培育中國自己的理論。王寅的《語言哲學研究》富有很多獨特見解,譬如SOS理解模型、體驗人本觀、意義體認觀和命名轉喻觀等,是對西方哲學的貢獻(王天翼 王寅 2015)。這些見解、觀點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極具原創(chuàng)性,填補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空白”(王寅 2014:序7),揭示中國學者的自強精神。這種自強精神催生強烈的創(chuàng)新目的,創(chuàng)新目的又由以下方法論得以實現。
讀史可以治愚,觀史可以明今。歷史有助于人們了解過去、認識現在、預判未來。做任何研究,沒有歷史的眼光,不了解相關問題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要想取得預期的成果根本不行。司馬遷在《史記》里寫有3句為歷代學者屢屢引用的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他寫《史記》時為自己立下的規(guī)矩。后世對這幾句話的詮釋,眾說紛紜。照我的理解,這是學術研究的基本準則。3個小句之間是條件關系,只有做到前兩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一家之說。其中,通古今之變就是要有歷史的眼光,要能從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理清頭緒,或從業(yè)已被掩埋的歷史塵埃中披沙淘金,知曉各種理論的歷史背景及來龍去脈。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符合歷史事實的判斷,才能提出真正的新觀點,不變相重復前人的論調。
西方哲學發(fā)展了兩千多年。要鉤沉西哲史,發(fā)掘其中的語哲思想,必要時佐以中國學說,沒有淵博的中西學識、深厚的哲史功底、深邃的學術思想、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礙難完成這一艱巨任務。《語言哲學研究》開篇就提出,“西方哲學史的兩個關鍵詞為‘歷史’和‘體系’……哲學史本質上就是哲學家基于特定立場梳理哲學體系的延伸”(同上:1-2)。要厘清歷史,首先必須溯源。王寅把這一源頭放到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赫拉克利特語言哲學觀與其本體論緊密相聯,他的思想和學說對西方哲學發(fā)展乃至文明進程具有深遠影響,是西方哲學理性的曙光,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思想的基石,是海德格爾、黑格爾和尼采學說的源泉。被海德格爾譽為西方精神之命運的Logos,發(fā)端于赫拉克利特(陳章云 2015)。王寅認為Logos類似于老子論述的“道”,兼具“言說”與“規(guī)則”兩層意思(王寅 2014:37)。這就為語言哲學找到歷史起點。確定起點不易,清理脈絡更難。雖然已經找到起點,但語言哲學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并非清晰可見。它若明若暗,與各個歷史階段的學術思想交織在一起,不經探微發(fā)掘,實難尋得蹤跡,遑論連點成線、盡顯源流?!墩Z言哲學研究》專辟一章,從6個方面勾勒、提煉出語言哲學的歷史泉源。反思傳統形而上學之玄虛,另辟語言邏輯分析之新途;既重經驗主義之實證,也補理性思維的邏輯;力避自然語言之模糊,構造精確人工語;順應邏實論,倡導科學化;現代語言學,促語哲發(fā)展;興語言分析,批心理主義?;谏羁痰臍v史觀察,該章還論證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分析哲學這一歷史新觀點。
除了追根溯源,哲史鉤沉的功底還體現在關鍵術語的界定上。術語是一門學科的骨架,可以說,一門學科就是一套學術話語體系?!墩Z言哲學研究》在關鍵術語方面下足了功夫,用盡了力氣。譬如“形而上學”,在先后考察古希臘哲學系統、黑格爾哲學系統、語言哲學系統的基礎上,王寅從“形”說起,解說Metaphysics的始源,分析嚴復將其譯成“形而上學”的由來——依照《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剝繭抽絲,解說Metaphy-sics常被中國人誤解的根源。在廓清Metaphysics的內涵與漢譯的基礎上,王寅提出如下觀點——形而上學以圖建構人類知識大廈的基礎,探究宇宙萬物大系統背后的根本原理、超驗理由和終極價值(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超驗性),以能形成一個統一的科學體系(同上:9)。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being的意義與翻譯?!墩Z言哲學研究》從10個方面鉤沉語言中being的意義,并與哲學中的“本質”兩相對照。再從being的現有4個含義——存在、有、是、真——出發(fā),逐一分析,提出換一種思路,采用“音義兼有”的方法,將being譯為“畢因”,畢因論乃窮盡世界之因或本原的學問。
王寅諳熟中國傳統小學,研習過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也是我國打通中西語義進行深入對比研究的專家,他從語義學而認知語言學,從認知語言學而構式語法,并水到渠成地鉆研語言哲學。此前練就的深厚的史論鉤沉功夫,在《語言哲學研究》中得以淋漓極致地彰顯。
治語哲的學者,關注焦點不同,研究方法各異。有研究某些國家或某一國別的,如車銘洲(1989a,b)和周昌忠(1992)探討現代西方語言哲學,涂紀亮(1993)關注英美語言哲學,吳禮權(1997)則專治中國語言哲學史。有探索語言哲學與其他學科關系的,如克羅齊(1992)研究美學或藝術與語言哲學,埃科(2005)則討論符號學與語言哲學。還有學者專門研究某位學者的語言哲學思想,如徐烈炯等(1992)編譯喬姆斯基的語言哲學文選,Dummett(1993)探究弗雷格的語哲思想。在具體寫作方法上,或注重學術思想的歷史沿革,或關注學派及其觀點主張,或聚焦代表性的名家名作,或兼而有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不管關注什么,采用何種方法,凡是從事語哲史研究都非常不容易。難怪黑格爾說,哲學史本身就是哲學,趙敦華說哲學史家同時也是哲學家,張汝倫說哲學就是哲學史(王寅 2014:1)。因此,完全可以說,梳理語言哲學史也是在研究語言哲學。
然而,梳理語哲史畢竟不盡同于語言哲學研究,后者更有問題意識和現世關懷。倘若能夠在梳理中創(chuàng)新,不囿于整理既有的語言哲學史料,不止于發(fā)掘歸納各派學說,而是與時俱進,提出新的學術觀點,推動語言哲學的發(fā)展,那必定是更有價值的語言哲學研究(劉輝 2009:21)。既有的語言哲學研究成果重梳理歸納,缺乏必要的問題意識,致使創(chuàng)新驅動力嚴重不足。與之對照,《語言哲學研究》便是梳理創(chuàng)新促發(fā)展的典范之作,它始終關注語言哲學如何發(fā)展、人文科研如何進行這一重要問題。尤其是在西方語言哲學研究漸趨式微的歷史背景下,該書的學術價值顯現得更為真切,可為西方語言哲學的發(fā)展貢獻中國學者的力量。
《語言哲學研究》大力發(fā)展錢冠連等提出的“中國后語言哲學”,將其置于后現代思潮的視閾中,考量全球的人文科學研究。在沉思西方語言哲學和中國后語言哲學之后,不滿足于指摘此前研究的得與失,而是心懷當下及今后語言哲學的發(fā)展大計,思考如何從事人文研究等現實重大問題?!爱斘鞣秸Z哲這盞燈不亮之時,為何不點亮中國語哲這盞燈呢……希冀能給全世界的語哲研究帶來一絲光明……我們認為,可進一步理清西方語哲要旨,盡快進入具有后現代特征的中國后語哲,確立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理念,靈活運用‘分析’之原則,不斷開發(fā)有我國特色的科研創(chuàng)新之路,以期能為我國人文科研提供一種新的運思方案?!?同上:前言2)
自古以來,中西學術交流,你來我往,是為常態(tài)。古代中國有過東學西漸的榮耀,曾為推動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過杰出貢獻。明清以降,西學東漸拉開序幕,歷經三百多年發(fā)展,西方學術話語在中國影響廣泛。而今,西方的發(fā)展遭遇不少問題,智者再一次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中國。在語言哲學領域,正如李洪儒在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第十屆夏哲院上所說,因西方學者過分倚重語言分析,局限于語言系統內部,導致其語言哲學研究路子越走越窄,逐漸式微;中國學者在這種情況下汲取西方語言哲學的研究方法,在后現代哲學思潮中大力發(fā)展中國后語言哲學,在中西語言哲學研究領域貢獻出中國學者的智慧(全明姬 2015:13)?!墩Z言哲學研究》便是貢獻之一,它是一本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更有創(chuàng)新的學術著作,同時還是一本表述清晰易懂、圖表文字并用的“好學、便記、易查”的教科書。這部著作立意高、探論深、視閾遠,既有填補理論空白之功,解決中國問題之計,又收啟蒙年輕學子之效,非常值得研讀。
埃 科. 符號學與語言哲學[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5.
鮑 同. 語言哲學在日本的譯介與研究[J]. 外語學刊, 2016(2).
車銘洲. 西方現代語言哲學[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9a.
車銘洲. 現代西方語言哲學[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b.
陳嘉映. 語言哲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陳章云. 理性的曙光——赫拉克利特語言哲學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1).
丁言仁. 語言哲學:在現代西方語言學的背后[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
克羅齊. 美學或藝術與語言哲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李洪儒. 語言哲學:歷時與共時交叉點上的節(jié)點凸現[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0.
劉 輝. 索緒爾與后期維特根斯坦:繼承與超越[J]. 外語學刊, 2009(3).
潘文國. 從哲學研究的語言轉向到語言研究的哲學轉向[J]. 外語學刊, 2008(2).
潘文國. 論中學與西學[J]. 中國外語, 2014(4).
錢冠連. 哲學軌道上的語言研究[J]. 外國語, 1999(6).
錢冠連. 后語言哲學之路[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5.
卿文光. 論黑格爾的中國文化觀[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全明姬. 分析性語言哲學框架中的語言中心觀[J]. 外語學刊, 2015(3).
孫小禮. 萊布尼茨與中國文化[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涂紀亮. 英美語言哲學[C].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王建平. 語言哲學[M]. 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3.
王天翼 甘 霖. 維特根斯坦研究在中國——記“第八屆中西語言哲學夏日書院”[J]. 外語學刊, 2014(2).
王天翼 王 寅. 認知語言學對西方哲學的貢獻[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4).
王 寅. 語言哲學研究——21世紀中國后語言哲學沉思錄[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吳禮權. 中國語言哲學史[M].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
謝 群. 語言批判: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的基點[J]. 外語學刊, 2009(5).
徐烈炯 尹大貽 程雨民. 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文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2.
許國璋.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8(3).
周昌忠. 西方現代語言哲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Dummett,M.Frege:PhilosophyofLanguage[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Lycan,W.PhilosophyofLanguage:AContemporaryIntroduction[M]. New York:Routledge, 1999.
Martinich, A. P.ThePhilosophyofLanguage[C].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Searle, J.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Tanesini,A.PhilosophyofLanguageA-Z[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7.
定稿日期:2016-09-03
【責任編輯謝 群】
TheInnovationandMethodologyofResearchesonPhilosophyofLanguage
Zhang Ling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ResearchesonPhilosophyofLanguage; Wang Yi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novation; methodology
B089
A
1000-0100(2016)06-0022-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6.006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構式視角下的漢語動量組配認知研究”(15BYY133)、河南省 2013 年博士后項目基金“基于語料庫的漢英概稱句對比與翻譯研究” (2013030)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人文社科項目“英漢詞匯銜接對比與翻譯研究”(2014RWYB21)的階段性成果。
ResearchesonPhilosophyofLanguageis a creative academic work devoted by a Chinese scholar Wang Yin, and it may function as a fundamental textbook. Based upon the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is paper focuses o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has found thatResearchesonPhilosophyofLanguageis worth reading because of its innovation and method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