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墨 陳 義 林友寶 王坤根*
(浙江省中醫(yī)院第三臨床醫(yī)學院·杭州 310053)
王坤根教授運用自擬“柔肝和胃飲”驗案舉隅*
王雨墨 陳 義 林友寶**王坤根***
(浙江省中醫(yī)院第三臨床醫(yī)學院·杭州 310053)
通過介紹王坤根教授運用自擬“柔肝和胃飲”治療常見證屬肝胃陰虛型內(nèi)科疾病的部分驗案,分析該方的組成配伍、適應病機特點,以期為中醫(yī)臨床提供幫助。
肝胃陰虛 柔肝和胃飲 王坤根
王坤根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及教學工作近五十年,系第四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王師在多年的不斷實踐總結中,自擬柔肝和胃飲運用臨床,每獲良效,特獻病案,以饗同仁。
柔肝和胃飲由枸杞子、生地、當歸、白芍、麥冬、北沙參、百合、烏藥組成。方中甘平之枸杞子配甘寒之生地,滋養(yǎng)肝腎之陰,滋水以含木,共為君藥,其中枸杞尤長于滋肝陰,而生地偏于滋腎陰且有清熱之功。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以補肝體;麥冬、北沙參、百合滋養(yǎng)肺胃,滋陰生津,旨在佐金平木、制木扶土,此五藥共為臣藥。在大隊的滋陰之平當中用烏藥為佐使,可避免甘潤之品的滋膩,使烏藥行氣理氣而不溫燥。諸藥合用,可甘寒養(yǎng)陰,潤燥理氣。
(1)徐某,女,44歲,2016年01月8日
刻診:胃脘隱痛半年,伴有脹滿,夜間寐劣,不易入睡,頭暈,口略干,目糊目干,白睛紅赤,心煩易怒,苔薄舌淡紅,脈細滑。診斷:胃痛(肝胃陰虛,胃失濡養(yǎng))。治則:柔肝和胃。
方藥:北沙參15g,麥冬15g,當歸12g,生地15g,白芍12g,甘草6g,合30g,烏藥9g,枸杞子15g,山藥30g,太子參15g,白術12g,7貼。
按語:本例胃脘隱痛因肝胃陰虛,使得肝失所養(yǎng)、胃失濡潤。較為矛盾之點在于患者雖胃脘隱痛但有“脹滿”的氣滯表現(xiàn),養(yǎng)陰之品此時是否會滋膩礙氣而加重脹滿?中醫(yī)學認為肝主疏泄,肝體陰而用陽,若陰虧血少,肝體失用,則亦可肝失疏泄,氣機不暢,發(fā)為氣滯。
(2)陳某,女,50歲,2015年03月12日
刻診:胃脘痞塞,延今1年,稍多食則作,寐劣,多思多慮,心煩易怒,心煩,頭暈腿酸,耳鳴,兩肩冷感,lmp2.20,量少苔薄舌紅,脈細滑。診斷:痞證(肝胃陰虛,胃氣不和)。治則:柔肝和胃。
方藥:當歸12g,白芍12g,柴胡9g,玫瑰花3g,佛手10g,陽春砂3g,郁金12g,蒲公英30g,生地15g,北沙參15g,枸杞子12g,麥冬15g,百合12g,烏藥9g,14貼。
按語:本例患年有五旬,沖任趨衰,素易多思,暗耗陰血,肝失濡養(yǎng),胃失濡潤,腎陰虧損,故見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諸竅不聰諸癥。但本例較為不解之處當為雖有陰虧陽亢之象,患者卻“兩肩冷感”,王師教導:因為衛(wèi)氣、營氣司職迥異卻相屬有聯(lián),前者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后者滋養(yǎng)濡潤,分布血脈中,故亦有營血之稱,二者相別又相依,衛(wèi)氣需營血攜帶以達四肢百骸,營血賴衛(wèi)氣推動溫煦而行周身。此例陰血虧虛,營血不足,使衛(wèi)氣失所載,故肢體少于溫而見“兩肩冷感”,治療當審證查因,養(yǎng)陰滋血,不可見“寒”治寒。
(3)龔某,男,69歲,2016年04月21日
刻診:刻診:大便溏薄3月余,更衣日行2~3次,質軟,起于服用外院“膏方”后(具體不詳),易饑思食,心下空然,夜間口干,小便頻數(shù),左少腹脹感。既往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前列腺增生,肝囊腫,左側腹股溝斜疝史。苔黃糙,舌紅中有裂紋。診斷:泄瀉(胃陰不足)。治則:養(yǎng)陰清熱,益氣止瀉。
方藥:北沙參15g,麥冬12g,當歸12g,生地15g,枸杞子15g,百合15g,烏藥9g,鮮蘆根20g,淡竹茹20g,陳皮10g,白術12g,炒川連3g,7貼
按語:對于泄瀉一癥,醫(yī)家常以虛損、濕盛論治,但本例處方中卻以養(yǎng)陰之品為多,看似矛盾,但治病當求本。本患因調補不當,泄瀉傷陰,陰虧熱盛,熱擾下焦,更進熱迫腸出則泄瀉甚,熱擾膀胱則小便數(shù)多,先賢亦早有此類醫(yī)理論述:《傷寒論》云:“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碧岢鲫幪撚袩?,水氣不利的證治[1],廣泛為經(jīng)方家用于臨床,每獲良效;但久泄確可耗傷脾氣,脾虛濡瀉,但治療當突出主要病機以養(yǎng)陰清熱為主,益氣止瀉為輔。
(4)吳某,女,51歲,2016年06月21日
刻診:胸骨后痞悶感連及背部,延今3年,素情懷不舒,寐劣,易驚醒,夢擾,頭脹不適,苔薄黃舌淡暗乏津,脈細弦。當?shù)匦难軝z查無殊。既往有慢性淺表性胃竇炎,胃下垂病史。絕經(jīng)2年余。診斷:胸痹(肝郁氣滯,陰虧血瘀)。治則:理氣柔肝,化瘀通痹。
方藥:柴胡9g,白芍12g,枳殼10g,甘草6g,北沙參15g,枸杞子15g,當歸12g,生地15g,百合15g,烏藥9g,麥冬12g,丹參12g,檀香3g,陽春砂(后)3g,7貼。
按語:胸痹一病,總因胸脈痹阻,原因各異,本例雖胸悶,但仍治以甘寒滋潤之品,因婦人年老,陰虧血少,肝失所養(yǎng),繼而肝失疏泄,氣機痹阻,又血行瘀滯,使胸膺不暢,終發(fā)為胸痹。故治療當追本溯源,針對根本,體現(xiàn)中醫(yī)學“通因通用”之理,切不可見“痹”治痹,若反投大量辛燥之理氣活血藥,必然更耗血傷陰,惡性循環(huán),病終不解。
(5)支某,女,44歲,2015年12月31日
刻診:月經(jīng)量少,有血塊,9日凈,lmp:12.22,雙乳脹痛,偶有腹痛,胃脘嘈刮易饑,口干,面起褐斑,夜寐多夢,苔薄黃舌略暗乏津,脈細弦。診斷:月經(jīng)量少(肝陰虧虛,瘀血內(nèi)阻)。治則:和血理氣,調沖安神。
方藥:炒當歸12g,白芍12g,川芎9g,生地12g,熟地12g,炒棗仁24g,知母10g,茯苓15g,北沙參15g,麥冬15g,枸杞子15g,百合30g,烏藥9g,蒲公英15g,夜交藤30g,14貼。
按語:中醫(yī)對月經(jīng)過少一病有較為完整的認識,或因實證:氣滯、血瘀、寒凝,阻滯沖任,血行不暢;或因虛癥:血虛、腎虛、脾虛化源不足,沖任無源。本例不但有“雙乳脹痛”的氣滯表現(xiàn),“血塊、舌略暗”、月經(jīng)時長的瘀血表現(xiàn),“胃脘嘈雜易饑,口干”的陰血不足虛熱內(nèi)生表現(xiàn)。可見臨證中各證型??上嗉鏋榛迹瑧龅街?jīng)典之常理,達臨床之變通。
王師時常教導,中醫(yī)的臨證、學習當做到兩點:“有積累”,即熟悉各常用處方所適應的病機;“有能力”,即可以通過一定的四診方式,收集患者當時的癥狀表現(xiàn),以推斷出患者的病機,這樣的二者相對,才能切實做到“方證相對”。王師認為本方所適應的病機為肝胃陰虛,雖然臨床中常用來治療各種病癥,但均不離此病機,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異病同治”之理。
[1] 魏敏. 活用豬苓湯治泄瀉[J]. 廣西中醫(yī)藥,2005,04:37.
(2016-12-26 收稿)
王坤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浙江省中醫(yī)藥重點研究計劃(2013ZZ004)
** 溫州市人民醫(yī)院·325000
*** 通訊作者: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杭州 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