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一些高海拔地區(qū)旅游時,常??梢钥吹揭恍┘t色的石頭,遠遠望去,紅紅的一片,非常耀眼,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美麗。那么,這些石頭為什么是紅色的?是鐵礦石嗎?它們源于何處?下面,讓我們請著名冰川學家張文敬教授來解密——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張文敬教授系著名冰川學家,科普作家,長期從事冰川與生態(tài)地貌和環(huán)境研究,曾先后多次赴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F(xiàn)為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常務理事,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
如果你來到四川著名的海螺溝風景區(qū),海螺溝的麗色美景就像一座蘊藏著無盡真金白銀和玉璧翡翠的寶庫,定會令你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海螺溝的紅石景觀,就是這麗色美景中綻放得異常燦爛的奇葩。
紅石,顧名思義,就是紅色的石頭?
其實非也!這里所說的紅石,是指生長在石頭表面上的一種生物,這些生物中有苔蘚、有地衣、更多的卻是一種特殊的藻類植物。這種藻類本來屬于橘色藻,它們在一定的溫度、濕度和氣壓條件下,能夠產(chǎn)生大量的類胡蘿卜素,正是這些類胡蘿卜素使得橘色藻的顏色呈現(xiàn)出大紅大紫一片火紅……遠遠望去,那些石頭也就失卻了自己本來的模樣,變成了“秀色可餐”的紅石世界了。這些紅色的石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著,往往是一片一片地分布在海螺溝景區(qū)幾乎所有的山谷之中,因此,按照中國人的叫法,這一片一片的紅石頭就是海螺溝無處不在的“紅石灘”。
如果將海螺溝和其他地區(qū)的紅石景觀相比較的話,那么其他地區(qū)的紅石可以說是一棵棵“樹木”,而海螺溝地區(qū)的紅石灘分明就是一片片浩瀚無垠的“海洋”了!
海螺溝的紅石景觀
紅石灘,在世界上不少的冰川區(qū)都可以見到。在中國西藏東南部和橫斷山區(qū)有冰川分布的谷地里都可以看見這種紅石景觀??墒?,在四川的海螺溝風景名勝區(qū),包括整個貢嘎山東坡和東北坡的海螺溝、磨子溝、燕子溝、南門關溝和情人海,以及磨西臺地到雅家梗之間的河灘中,這種紅石景觀不僅隨處可見,而且灘連著灘,景連著景,讓來到這里觀景的朋友不停地駐足觀看,流連忘返。
在貢嘎山四周的現(xiàn)代冰川區(qū)附近,包括海螺溝冰川前端和兩側的冰磧石塊上,你會發(fā)現(xiàn)密密匝匝地覆蓋著一層紅紅的東西。紅得光鮮,紅得亮麗,紅得惹人憐愛,生怕用手觸摸一下,它們就會從視野中消失。
如果將海螺溝和其他地區(qū)的紅石灘景觀相比較,那么可以說,在其他的地區(qū)見到的紅石只是一棵棵“樹木”,而海螺溝地區(qū)紅石灘的規(guī)模那簡直就是一片片浩瀚無垠的“森林”了!
“紅石”的來歷
在現(xiàn)代冰川區(qū),由于冰川的減薄、退縮,就會有一道道堆積的石磧顯現(xiàn)出來,冰川學家稱之為“冰磧”。這些石磧從冰天雪地中“重見天日”后便與空氣、水分和陽光發(fā)生各種化學的、物理的還有生物的相互作用。其中不少含鐵冰磧礫石表層和空氣中的氧分子發(fā)生氧化作用,于是便形成一層褐紅的氧化鐵殼層。遠遠望去,這些褐紅色的冰磧石塊讓人眼睛一亮,以為發(fā)現(xiàn)了滿山遍野的奇石寶貝。內行的科學家略加鑒別就可以知道,這種冰磧礫石表層被氧化后形成了氧化鐵的膜皮,被稱為“漆皮化”現(xiàn)象。漆皮化之后的冰磧礫石十分堅硬,很難風化。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qū)將它們用作筑路建房的天然石材,既經(jīng)濟又耐用。隨著高原旅游業(yè)的方興未艾,這些褐紅礫石的原始堆積自然也是科考、探險、觀光和旅游的好去處、好景點。
貢嘎山冰川區(qū)也有這樣的“漆皮化”的冰磧礫石堆積景觀。
然而,貢嘎山冰川區(qū)還廣泛地分布著另外一種并非“漆皮化”的紅色石礫堆積,它們便是更為耀眼、更加美麗的紅石景觀。在磨西面臺地的上游去雅家埂的河灘中,在去情人海的途中,在燕子溝、南門關溝、貢嘎山東坡和北坡的幾乎每一條支溝內,在磨子溝谷地、海螺溝冰川前端和兩側的冰磧垅上,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連著片的這種水嫩水嫩的紅色礫石堆積!
那么這種“紅石頭”的水嫩紅是如何形成的?形成這種美麗的艷紅色彩的又是一種什么物質呢?
之前,有專家考證說,貢嘎山冰川區(qū)附近的紅石頭表面上那紅色的物質是一種叫“地衣”的植物。
其實,“地衣”是一種與苔蘚藻類共生的菌類生物,它們不具備光合作用的“本事”,因此不能夠產(chǎn)生葉綠素。準確地講,地衣并非植物,而是屬于一種菌類生物。
在海螺溝這樣的冰川地區(qū),的確有幾種紅色或紅黃色甚或黃綠的地衣廣泛分布著,紅黃色的地衣又叫“黃石紅地圖衣”,黃綠色的又叫“黃綠地圖衣”。它們的存在不僅表明這些冰川退縮后形成的跡地區(qū)域環(huán)境不曾受污染,也末受到人類生產(chǎn)活動和生活活動的干擾,而且還可以通過它們的直徑和面積的大小變化確定此處冰川后退的年齡(科學家稱其為“年輪”)。因此,在一些冰川與環(huán)境研究論著中,總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有關黃石紅地圖衣、黃綠地圖衣具有可以測定年輪的神奇功能的科學論述!
不過,無論是黃石紅地圖衣還是黃綠地圖衣,它們的形狀大致呈圓環(huán)狀,雖也有許多個體彼此相連的,但總可以區(qū)別出彼此獨立生存的界線??墒窃诤B轀稀⒀嘧訙虾湍ノ髋_地的上游所見紅石灘中的那些紅色物體,在礫石外露的一面幾乎全部覆蓋著那嬌艷誘人的紅色,尤其在向陽的一面,那色澤的嬌嫩猶如少女的臉龐,好比盛開的花蕊,仿佛用手一戳就能流出美艷的膏脂。
紅石解密
受到之前一些專家的影響,一開始我也以為這些紅色的物體大概也是類似黃石紅地圖衣一樣的地衣吧。
直到2009年5月,著名藻類專家——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的劉建國研究員給我的一則“長信息”才讓我搞清了個中奧秘。話還得從頭說起——
2002年,我赴北極科學考察時曾在北極北緯78°13′的朗伊爾濱1號冰川上觀察到成片的紅色雪藻。這一消息首先由原《人民日報》副總編李仁臣教授撰文刊登在《人民日報》上,同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記者現(xiàn)場采訪后也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晚間新聞等新聞節(jié)目中滾動播出。這一新聞引起了專注藻類研究的劉建國研究員的極大興趣,他便通過自己在成都學外語的在讀研究生與我取得聯(lián)系,從此我們便成了未見面的“石趣相投”的朋友。
2009年4月份,劉教授來到四川,在考察了海螺溝、燕子溝的冰川區(qū)“紅石頭”后,來到成都,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見面。我建議他再去我的家鄉(xiāng)川北米倉山一游,并告訴他那里也有使他迷戀的“紅石”。
他在貢嘎山和米倉山考察時,采集了大量的“紅石頭”等標本,并帶回實驗室進行了鑒定。這一條來自黃海之濱青島的“五·一”長信息便是鑒定結果:
“造成貢嘎山海螺溝、燕子溝一帶紅石灘呈紅色景觀的是一種叫作‘橘色藻的植物,在一定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它們可以積淀大量的類胡蘿卜素,而類胡蘿卜素則正是讓石頭變成美麗紅顏色的基礎元素!”
劉教授還告訴我,他們在旺蒼米倉山龍?zhí)蹲语L景區(qū)發(fā)現(xiàn),在潭邊溪旁生長著另外一種單細胞的綠藻,也就是“紅球藻”。而“紅球藻”在一定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它們可以積累“蝦青素”,并使自己的顏色同樣變成美麗的紅色。而“蝦青素”則是可以讓人類長壽的一種貴重藥物,俗稱“長生不老素”。
貢嘎山緯度(北緯29°30′)要比米倉山(北緯32°30′左右)偏南3度,也就是說,在海螺溝一帶不僅有大量可以產(chǎn)類胡蘿卜素的橘色藻,還有可能分布著可生成蝦青素的紅球藻。這個發(fā)現(xiàn)令我非常高興!但愿我的朋友劉教授和其他研究藻類的專家、學者有機會再到貢嘎山、米倉山以及我國西部的名川大山中去發(fā)現(xiàn)更多更有價值的生物資源!
中國第一個“紅石公園”
海螺溝的紅石橘色藻越來越紅,海螺溝的紅石景觀越來越美,海螺溝“紅石灘”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以前,但凡來海螺溝的人們主要是來看冰川、看冰川上的大冰瀑布、看金山銀山、看原始森林,并體驗在原始森林和冰雪樹掛環(huán)抱中的優(yōu)質溫泉的沐浴。而現(xiàn)在,來海螺溝的客人除了上面提到的項目之外,還一定要去觀賞海螺溝景區(qū)的紅石美景。
為了更好地滿足客人的紅石體驗之旅,也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這些靈動的大自然精靈,景區(qū)管理局已經(jīng)在海螺溝風景名勝區(qū)內就紅石主題建立起了一個被稱為“園中園”的“紅石公園”。
美國有一個黃石公園,那是因為公園內有著名的溫泉和溫泉形成的黃色凝華喀斯特地貌有關。中國即將有一個紅石公園,如果說美國“黃石公園”的黃石僅僅是無機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的話,那么,中國“紅石公園”的紅石景觀更多地則是紅石身上那一層層鮮活而燦爛的生命現(xiàn)象!
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天晴下雨,海螺溝紅石都會以它們那美麗無痕的斑斕色彩歡迎您。即使是冬季,漫天的飛雪也掩蓋不住紅石灘那火紅的身段,只會襯托出紅石身影的更加婀娜多姿;要是春末夏初,在此起彼伏的康定木蘭和各色各樣杜鵑花的掩映下,朋友們一定會目不暇接,眼前的木蘭花美麗,杜鵑花美麗,紅石灘美麗,就連朋友們自己也在這美麗的畫卷里變得美不自禁了;如果是盛夏,陽光的恩賜,雨水的滋潤,紅石灘的色彩變幻得讓人分不清究竟是嫣紅紫紅粉紅還是別的什么紅了,于是我就給了它們一個“水嫩紅”的“愛稱”!
愿海螺溝景區(qū)的“園中園”——中國第一個“紅石公園”的名聲走出海螺溝,走出四川,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