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祿飛 浙江財經大學; 劉友平 浙江理工大學
德國社會福利住房運行機制研究
鄭祿飛 浙江財經大學; 劉友平 浙江理工大學
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是具有長期性的世界性難題。各國在不同發(fā)展階段都積極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保障房運行機制,而本文通過運用米爾法對德國社會福利住房的保障對象、租金、資金來源、實施主體、房屋來源、面積標準、退出機制進行政策效果研究,從而挖掘其不斷變化的保障房運行機制。
德國 社會福利住房 運行機制
1.戰(zhàn)后德國先后建造了近1000萬套福利房。其福利住宅因住房緊張狀況緩解及房屋市場私有化正逐年減少,但社會福利房依然在平衡貧富差別、實現社會和諧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作用。在德國低于一定收入標準的家庭均可申請福利住房,不對收入等級作過細劃分,但不同收入的家庭可以得到金額不等的住房補貼,且政府提供的房源充足。因而德國不存在“夾心層”問題。德國的社會福利住房實際涵蓋我國的廉租房、公共租賃房和經濟適用房等各類保障房,保障住房管理制度頗為完善。
(1)保障對象。德國社會福利住房保障范圍能達到城市家庭數的1/3,且家庭成員數不同收入上限標準也不同,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可以進行小幅修改。其他準入條件采取按分數綜合排序的方法確定優(yōu)先保障對象。從實施的情況看,能分配到社會福利住房的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多子女家庭、老年人和殘疾人。
(2)租金確定。德國社會福利住房的房租不與承租家庭的收入直接掛鉤,而由政府根據房屋情況核定。對于政府直接建造的住房,由政府確定房租,分配給低收入家庭;對于政府通過優(yōu)惠政策幫助私人建造的住房,則政府對房租上限進行控制,并允許小幅上浮??傮w上看,社會福利住房的平均租金大致相當于市場租金的50-60%,低于成本租金。
(3)資金來源。德國住房保障支出中,社會福利住房建設資金和住房補貼資金是其最大的兩部分。德國對低收入階層房租補貼主要是住房金,根據家庭人口、收入高低和房租決定補貼額,補貼期15年,1991年底德國有300多萬個家庭享受了住房補貼[1];同時,政府對于年收入低于7萬歐元的無子女家庭每年給予2556歐元補貼,每增加一個小孩再增加767歐元[2],連續(xù)補貼8年。房租補貼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負擔50%,補助金的主要來源是養(yǎng)老金、退休金和保險基金。政府直接興建社會福利住房資金來自中央財政預算,政府支持私人投資的福利住房資金來源主要包括15-30%的自有資金、政策性銀行低息貸款(50-60%)以及少量商業(yè)貸款。
(4)實施主體。80年代以前,德國并不成立全國性的住宅開發(fā)公司,而是由政府控股的開發(fā)公司等組織來承擔社會福利住房建設任務,同時,國家通過財稅政策鼓勵私人投資建造出租;80年代以后,隨著德國住房總量過剩以及資金壓力的增加,私人投資建設社會福利住宅成為主流。私人投資者擁有15%以上的自有資金,利用自有土地,可向住房援助機構申請低息(0.5%)貸款,按政府限定的租金出租一定年限(15-20年)后,可以轉成普通商品住宅出租、出售。
(5)房屋來源。在住房總量不足階段,社會福利住房主要靠分散新建和開發(fā)商配建方式來快速積累房源;當住房總量充足,則轉為依靠收購、翻建舊住宅為主,新建社會福利住房數量大大減少。1987年,德國社會福利住宅存量390萬套,占總量的10%左右,基本上是通過新建和配建方式獲得,比如,慕尼黑市要求開發(fā)商配建的社會福利住房比例達到20%,開發(fā)商按政府規(guī)定的租金收取房租和管理這些住房,一定年限后可以出售。
(6)面積標準。德國聯邦政府對不同家庭人數的住房保障面積做了相應規(guī)定,標準比較高,其中,單身家庭使用面積50㎡,2人家庭使用面積60㎡,3人家庭75㎡,4人家庭90平方米[3]。
(7)退出機制。由于德國社會福利住宅總量多,因而并未實行嚴格的退出制度,低收入家庭收入超過政府規(guī)定的上限也可以不搬出,但要按市場租金繳納房租。因而,到目前為止,大約有14%的超過收入線的家庭仍住在政府提供的福利住房中。但對于連續(xù)三個月不繳房租的,經營商有權終止合同。
德國的住房保障采取“補人頭”和“補磚頭”相結合模式,不同歷史時期側重點不同。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德國住房短缺和城市化加速發(fā)展的階段,政府建設了大量的公共福利住房提供給低收入家庭租住。90年代后,住房供求關系比較緩和,改以房租補貼為主,公共福利住房為輔的方式。另外,德國主要通過低息貸款和房租補貼政策,鼓勵私人開發(fā)商投資興建社會福利住宅的做法提高了產出效率,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使私人開發(fā)商成為主要供給者。同時,房租補貼和社會住宅配建制不僅使低收入家庭在空間上相對分散,而且減輕了政府管理公房的負擔。
但是,德國保障住房問題解決依靠大量的財政補貼,國家財政負擔沉重,1980年補貼達到183.2億馬克,而同期GDP為8098億美元,為住房保障投入的財政資金占GDP的比例為1.65%。所以,兩德統一后,德國政府逐步通過大量出售(每年約10萬套)社會福利住房來緩解財政壓。
[1]沈璐,德國的社會福利住房,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7(4),第51頁
[2]姚玲珍,中國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87頁
[3]黃清,德國低收入家庭及公務員住房保障政策,城鄉(xiāng)建設,2009(4),第73頁
鄭祿飛,男,浙江衢州人,管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房地產投資與評價。劉友平,男,江西臨川人,副教授,注冊咨詢工程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房地產經濟與管理。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青年課題成果(10CGYD66Y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