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廟會,在一些地方是春節(jié)不可或缺的主角,作為凝聚年味的重要方式,備受老百姓喜愛。地道的民俗、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瑯滿目的商品、特色的小吃、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熱鬧的特色廟會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有些年輕人愛找這放松的機會,逛逛廟會,去擠比肩接踵的長街,去聽震耳發(fā)聵的叫賣,去吃地道的鄉(xiāng)土風味小吃,去重溫童年的夢。
因此,廟會成為當代人在春節(jié)里找尋年味、親近傳統(tǒng)的首選之地,廟會也逐步發(fā)展為春節(jié)假日經濟的主力軍。其實,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的。
熱鬧背后細枝末節(jié)的演變
“廟會”何以得名?《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jié)日或規(guī)定的日子里舉行”。廟會起源于寺廟周圍,所以叫“廟”;又由于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最早的廟會是作為重要的祭祀活動出現(xiàn)的,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其祭祀功能的同時,逐漸融入了集市的交易活動,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
《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和戰(zhàn)爭一樣,都是國家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人們聚集在一起,集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這種為祭祀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間廟會的雛形。漢代以后,廟逐漸成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有貢獻的英雄人物,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從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嬗變過程。
現(xiàn)今,廟會又重新成為百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除了在寺廟進行,也有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全國各地的廟會活動隨處可見,比較典型的有北京地壇廟會、上海城隍廟廟會、南京蔣王廟會、山東泰山東岳廟會、天津皇會、福建媽祖廟會等,豐富多彩的地方廟會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廟會文化?,F(xiàn)在的廟會多是每年春節(jié)一次,而舊時的廟會不局限于春節(jié)才有,那時京城幾乎是月月有廟會,但是最熱鬧的還是春節(jié)期間的廟會。
廟會是年味最濃的場所,雖然依舊人潮涌動,但是不斷地吸引人們前往,就連久居北京的外國人都不忘在春節(jié)期間去廟會上湊湊熱鬧。廟會的英文翻譯是“Temple Fair”,但有外國朋友認為這種翻譯容易引起歧義,因為如今的許多廟會不見“廟”,而“Temple”一詞又很容易和宗教掛鉤,他眼中的中國廟會,更像是中國本土嘉年華,應該翻譯成“Canton Carnival”比較好。
文化撞上商業(yè)后聞到錢的味道
在北京過春節(jié)不去逛廟會,那就不叫過年了。每年春節(jié),北京廟會超級火爆,往往一大早,舉辦地就四面八方地被“逛客”們圍了個水泄不通。車流擁堵,人潮洶涌。有“逛客”自嘲說,逛廟會,壓根就是湊熱鬧,純粹是看“人”來了。
作為中國傳統(tǒng)習俗,廟會迎合了人們在喜慶氣氛中的“消費沖動”,“逛廟會就是圖個樂兒”已成為多數(shù)人的共識。一些有眼光的城市,將廟會當作春節(jié)期間的重要項目來運作,促成了“廟會經濟”的興起,讓廟會超出了其“民俗文化的集散地”的內涵,演變成一種“一日能銷百萬錢”的消費形式。
在一些比較發(fā)達的城市,廟會已經被經營成某種意義上的展會,并且建立了“門票+展位租金”的比較成熟的贏利模式。隨著廟會經濟的繁榮,廟會的攤位租金費也是年年上漲,每年都會出現(xiàn)所謂高達幾十萬元的攤位“標王”。許多廟會最高攤位費不斷刷新,讓更多人看到廟會背后的巨大經濟利益,借廟會“創(chuàng)收”也成為廟會舉辦地和攤主的普遍心態(tài)。當然,食品衛(wèi)生難以保障、商戶結構單一等問題也凸顯出廟會管理和廟會經濟中混亂的一面。如何把握廟會在商業(yè)運作和文化承載上的平衡,成為業(yè)界共同思索的問題,使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廟會既讓老百姓過了把民俗文化的癮,也火了當?shù)氐慕洕?。其實,宜轉變辦廟會的觀念,把那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熟語翻過來,“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才是,這樣廟會作為假日經濟的盛會才能扎根。
北京廠甸廟會有400多年歷史,興于康熙年間,是中國“四大廟會”之首,也是唯一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老北京廟會。廠甸廟會依托琉璃廠文市,因不收門票而人流蜂擁。一位女士說,她大年初一帶著孩子去逛廠甸廟會,只能隨著人流往前走,路旁的攤點根本無法靠近。而且那些攤點,小吃因衛(wèi)生環(huán)境不好不敢讓孩子吃,假花、玩具都太粗糙,唯一的收獲是買了一個風車,結果沒回到家就壞了?!昂⒆臃帕思伲焯煸诩疑暇W,想帶他出來見識一下老北京風情,可這廟會也太讓人失望了?!边@位女士無奈地說。
廟會中傳統(tǒng)文化與宗教信仰的成分漸趨淺淡,經濟的味道卻越來越濃。一位網友在微博里寫道:“廟會的攤位費高達20萬元,均被小吃、玩具等低端項目占據(jù)。頭天肉串還20元一串呢,第二天就10元4串了,這價格也太離譜了。廟會,已經找不到民俗、習俗、文化和傳承,都成了烤串大會。”
不過,有專家認為:廟會,顧名思義就是因在廟中祭祀而產生的一種集會,因而祭祀是廟會最核心的功能。有了它,廟會就有靈魂;沒了它,廟會就沒有靈魂。由于每個廟會所祭神靈不同,因此每個廟會所舉行的各種活動也會呈現(xiàn)出很大差別。現(xiàn)在中國許多大城市的新春廟會之所以會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同質化”現(xiàn)象,是因為這些廟會根本沒有廟,即或有廟,也多半沒有了當初的神靈。這種產生于商品社會中的廟會,一旦沒了“靈魂”,勢必就會變成一個大賣場。因為聰明的商家只能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聞到錢的味道。
傳統(tǒng)活動搭上創(chuàng)新號之車
北京的廟會最初創(chuàng)始于遼,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到了清代,廟會的商業(yè)性、娛樂性功能逐漸取代了宗教性,成為北京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樂和購物形式?!侗本R會史料通考》統(tǒng)計:老北京大小各類廟會共有36個之多。京城里每到春節(jié),廟會繁盛,有在公園里舉辦的,有在風景名勝區(qū)舉辦的。近年又出現(xiàn)了在各種公共文化場所舉辦的“迷你”、小型室內春節(jié)廟會,還有反映世界文化的“洋廟會”。廟會不僅僅是京城里獨有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全國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具有當?shù)靥厣膹R會。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也有春節(jié)廟會。而今,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廟會的“集市貿易”功能,已經被“休閑娛樂”功能所代替。
“七朝古都”開封也是一個廟會文化濃郁的地方,每年在翰園舉辦的廟會都吸引了數(shù)萬人前去游玩。翰園廟會除了地處翰園風景區(qū),景色秀麗外,還融入了宋朝風格的文藝表演,在這湖光山色中放飛心情,欣賞著別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別有一番滋味。
廟會要辦出特色和新意,必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探索創(chuàng)新。近年來,北京大觀園的“紅樓”主題、朝陽公園和石景山游樂場的“洋廟會”顯得與眾不同,北京國際雕塑園的相親廟會更是大為火爆,8萬多人來趕此大集,讓人覺得新奇:原來廟會還可以這樣辦。
一些年輕人則認為,目前的廟會多為公園展覽式的靜態(tài)廟會,應當提倡一種行進式的廟會,讓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進來?;蛘咴鰪娀?,多一點兒個人參與的競技活動,讓有一技之長的“達人”們顯一顯身手,露一露崢嶸,不僅可以活躍氣氛,還可以還原廟會傳統(tǒng)中固有的自發(fā)性和節(jié)日狂歡的喜慶勁兒。
這些年,對于年味變淡,人們總是說現(xiàn)代生活方式壓制了過節(jié)習慣,卻忘記了我們對春節(jié)文化缺乏引導、扶持和激活。欣慰地看到,為了提升廟會的文化內涵,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地已經對廟會活動進行了完善和升級,或回歸,或創(chuàng)新,書寫著每個城市不同的文化定位。廟會,是傳統(tǒng)的大集,更是讓人狂歡、釋放激情的公共文化場地,更多的人期待在這里找尋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