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
書春聯(lián)、貼年畫、放鞭炮、吃年飯、拜大年、逛廟會、耍龍燈……進了臘月門,年的腳步就近了。這項始于農業(yè)文明的歡愉,伴隨著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的風物變遷,成為中國人最隆重的節(jié)期。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年是漢代,但史家推斷,最早的起源可能在原始社會。
對年的叫法,起初并不一致。先秦以前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兩漢時,叫“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稱“元辰”、“元日”、“元首”、“歲朝”;到了唐宋元明,相沿稱“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清代,叫“元旦”或“元日”;民國時期,改農歷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jié),雖然順應世界潮流,但春節(jié)這一節(jié)日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
“年”的本意是農作物的豐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著禾苗的象形字,意指收成。在農作物豐收之后,人們要舉行慶?;顒樱漓肷耢`,感謝賜予,并祈求來年的豐收。因為當時禾谷一年一熟,人們自然將禾谷成熟一次稱為一年。商代并不特別看重禾谷成熟,但周朝以農業(yè)為立國之本,糧食豐收是國家大事,因此直接將禾谷的收獲期作為年度時間名稱。以農作物生長、成熟為時間段落標志是原始先民的習慣,在一些后進民族中保存了很久。
《說文解字》釋“元”為“頭”、為“始”,這一天是一年之頭一天,春季之頭一天,正月之頭一天,大好的“三元”日;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亦是大好的“三朝”日。在好日子里,自然將給予怎樣的態(tài)度呢?發(fā)白凍僵的天地,從此開始解凍,開始綠意萌發(fā)。而人又以怎樣的心情身處這年、月、日之始的一天呢?當然是過節(jié)般的狂歡。
大年、新年由周朝確立后,成為中國人最向往的日子。周人以夏歷11月為歲首,故而在10月末11月初過年。“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薄对娊洝め亠L·七月》中對周人禾谷登場后人們歡慶場景的記載,已經讓后世顯見過年的熱鬧與祝福。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確定以夏歷正月為歲首。此后歷法雖不斷修正變化,但正月歲首時間沒有改變,年也就此固定下來。在中國漫長的農業(yè)社會時期,年體現(xiàn)著弄人的生活節(jié)律。農忙一結束就進行休整,聚在一起開展各種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這一活動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豐富。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簡潔如楊柳沐春風,若臘梅敖冬雪;如朗月照秋水,若樹下飲長夏?!叭f年歷”僅用四句,便為自然立法,使農耕進入了文明時代。
農歷是迄今為止最適合農耕自治的“歷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更替在民生的希望中轉換,沉潛著對古意溫暖的眷戀。
過年,是人以飲食的形式與禾熟的聯(lián)歡。
“年”的原教旨凸顯出來,所以到了西周稱“年”?!吨芏Y·春官》記載了年歲序事的安排。周人很重視“年”的意義,其民生政策也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依然是厚生理想的延伸。
《釋名》解釋“年”為“進”,進是向前的意思,人吃五谷雜糧,跟著“年”走,吃一年飯長一歲,所以年又引申為年齡的意思了,年夜飯一吃,在欣喜的期待中又長了一歲了。
“年”是農耕文明肩起來的第一個希望和夢想,有了禾,這一年人們就可以“鼓腹而游”。過年就是因希望和夢想而生發(fā)的歡愉,在歡愉中一步步貼近萬物興旺的理想,這理想是所有生命的基本底線。所以,傳統(tǒng)過年的狂歡,其實,都是圍繞“禾熟味兒”的延展,在享受各種禾熟的飲食中不斷附加文化值。
其實,過年,是個反復享受禾熟香味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吃臘八粥就開始了。臘,是一種祭禮,夏稱“清祀”,商稱“嘉平”,周時改稱“臘”?!芭D”是從“獵”字演變而來的,所以“臘”“獵”相通。歲終之際,農作物已收曬肩禾完畢,人們終于農閑了,便到野外打禽獵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叫“臘祭”。南北朝時,臘祭節(jié)共識為農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jié)后,人們就開備置大量的吃貨,準備過年了。
除夕吃團年飯的習俗由來已久,根據(jù)宋懔在《荊楚歲時記》中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大多數(shù)百姓都認為年夜飯吃得越久越好,有的甚至要吃到凌晨。
吃過年夜飯,接下來就該守歲。守歲既有對過去一年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守歲》一詩,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痹娙颂K軾也寫下過《守歲》同名詩:“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待到朝陽初升,又是新的一年。幾千年來,年復一年?!澳辍豹q如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明燈,以其獨特的光芒輝映著那一時代的中國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