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豪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shù)字藝術學院 100024)
永遠的鴻溝
——糟糕世界中勇敢生存下去的方法
郭子豪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shù)字藝術學院 100024)
在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一部叫《禁閉》的戲劇中,出現(xiàn)了“他人即地獄”這樣的一個著名哲學論斷。這一論斷即是在陳述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鴻溝是確實存在的,鴻溝是不可抗和不可改變的,面對它我們只能選擇認識它、理解它,卻不能變革它。在意識并接受這一點之后,我們不因此多一個苦痛的理由,而是要學會在生活中平衡鴻溝,利用鴻溝,積極生活。
詮釋學;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認識論;文藝批評;個體本體;鴻溝
這篇論文說明了兩個問題:世界為何是糟糕的、以及如何面對它的糟糕性。內(nèi)容主要是以現(xiàn)象學、詮釋學、接受理論為切入點,沿著海格德爾的詮釋學走到存在主義哲學,再反思對于人類個體來說文藝作品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世界是糟糕的,其糟糕的本質源自于一種不可知的狀態(tài),一道人類個體與個體外的萬物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究竟應該怎么定義“世界”。事實上,這里所指的世界是指我們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一種對于除自我之外一切存在的認識,一種對于自身外最直觀的體驗的總和。這個概念是建立在世界的物質屬性的基礎上的。世界物質的,而人存在于世界之中,是組成世界的一部分。我們的“世界”因其物質性而必然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時間和空間是人的存在條件,也是我們用來認識世界最直觀的工具。同時,“世界”是一個來描述經(jīng)驗中我們感知到的除我外的一個客觀存在的總和的詞匯。但是“世界本身”和“我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確知這個世界的本來面貌,因為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眼中“看到”的事物。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曾說,“作為我們的感官對象而存在于我們的物是已有的,只是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樣子,我們一點也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它們的表象,也就是它們作用于我們感官時在我們之內(nèi)所產(chǎn)生的表象?!?/p>
當“世界”一詞被創(chuàng)造出來時,它被包含進了兩種意義;它是個體對于外在萬物的直觀感受的存在的定義,它也是個體基于群體對于這存在的經(jīng)驗性總結。對于個體來說,時間和空間對于我們來說是最直接感受方式,同時,這也是我們唯一的感受方式。
如此一來,雖然“我”作為物質單位的一個集合是這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但是就認識而言,“我”和“世界”永遠對立,二者之間隔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這條隔離了自己、隔離了全世界的鴻溝正是世界的糟糕之處的所在。
由胡塞爾所說,雖然我們對事物的獨立存在不能肯定,但不論我們正在經(jīng)驗的實際實物是不是一種幻想,我們都可以肯定它們在我們意識里直接表現(xiàn)的情況。你無法確定你體驗到的東西究竟是真實的呈現(xiàn)還是飄渺的假象,在這樣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下我們的世界變得不可知,從而難免披上一層悲劇色彩——變得糟糕了起來。
我們感到悲劇的另外一個因素是一種“個體”對抗“全部”的孤立感。相比全世界的存在,個體確實是十分渺小的,這是客觀情況。既然“個體”和“世界”的鴻溝是基于“認識”與“本質”的,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我”的重要作用。畢竟“我”才是認識的“主體”,是認識的直接經(jīng)驗者,也是認識動作直接發(fā)出者。當我們重視起“我”或者叫“個體本身”的重要作用后就會明白其實我們在這個糟糕世界中并沒有那么被動,事實上,我們可以很主動的改變自己——改變世界。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從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走向海格德爾的詮釋學。
海格德爾開創(chuàng)的“詮釋學”在做的是一種對于現(xiàn)象的詮釋,對于存在的詮釋,從這門學科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它比現(xiàn)象學強調人或者是“我”的介入因素。我們不是只是以一種很被動的狀態(tài)——“思考和定義”來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應該以一種主動的狀態(tài)積極和世界發(fā)生關聯(lián),我們可以改造并且無時不刻正在改變這個世界。這也是存在主義哲學的開端。當我們接受了存在是先于本質的說法,我們就走出了胡塞爾的“先驗現(xiàn)象學”,肯定了存在的意義,也從此為自己獲得了更多的主動的權利。當你意識到自己有強大的力量來改造世界,意識到自己其實際上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這個糟糕的世界是不是就變得沒有那么糟糕了呢?
而這一切還可以變得更好。“個體”與“世界”之間的鴻溝是普遍存在的,它可以細分成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鴻溝、個體與社會集合之間的鴻溝、個體與自然之間的鴻溝、個體與文明之間的鴻溝、個體與時間之間(歷史或者未來)的鴻溝、個體與空間之間的鴻溝(三維或者其他維)……絕佳的文藝創(chuàng)作素材,也是絕佳的研究方向。至此,我們就成功地接受了世界的糟糕之處,并且成功地賦予了它更多的意義從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優(yōu)質和精彩。
最后我們來談談為何稱此為“勇敢”的生存。
意識到世界的不可知后,世界就開始變得“糟糕”。我們是否可以從一開始就讓這一切變得不那么糟糕呢?有的。比如宗教信仰。當你把一切不可知的東西東交給上帝的時候,一切似乎確實就都變得十分和諧了。
現(xiàn)象學、闡釋學也好,存在主義也好,它們都是一種十分理性的學說,說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德國古典主義,以及在之前的英國經(jīng)驗主義。17世紀的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洛克是一個站在分岔路口的人。經(jīng)驗主義的思想是如果不透過感官的體驗,我們心中將一無所有。所以我們應當從感官經(jīng)驗獲取一切經(jīng)驗認識。由此,洛克提出了兩個觀點:我們的概念從何而來?我們是否可以信賴感官的經(jīng)驗?當洛克不知道該如何解答的時候,他選擇了相信上帝——用上帝來解答無法解答的一切。在洛克之后,終于有人勇敢的邁出了不寄托于宗教信仰而相信自己的一步,往后的哲學家們越走越遠。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人的存在才是一切,才是所謂本質被定義的開始。因為“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徑,他是構成這些行徑的總和、組織和一套關系”。所以存在主義哲學家們高喊“上帝已死”,因為他們把這些問題交給了每個個體自己。我不能說選擇宗教信仰是一種不勇敢的行為,但我可以說選擇相信自己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所以我認為勇敢地保持自己的主動性、相信自己、為自己負責就是在糟糕世界中勇敢生存下去的方法了。勇敢地做出選擇,并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他人負責,雖仰望星空,但腳踏實地,我們應該“永遠不把人當做目的,因為人仍舊在形成中?!边@大概也是人生的意義。
[1][英]特里·伊格爾頓,王逢振譯.現(xiàn)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文藝理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1版.
[2](挪)喬斯坦·賈德,肖寶森譯.蘇菲的世界[M].2012年5月2版.
[3](法)讓-保羅·薩特,周熙良 湯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1988年4月1版.
[4]韓水法.康德物自身學說研究[M].2007年4月1版.
郭子豪,現(xiàn)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動畫與數(shù)字藝術學院2013級動畫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