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Devereux
歷史上遇爾會出現科幻小說變成科學事實的時刻,飛機和互聯(lián)網就是例子,兩者同樣超乎想象,最少在發(fā)明它們的人走進辦公室宣布“你知道你所說的概念斷不可能實現嗎?嘿嘿,看看這個吧……”之前,成事機會都好像十分渺茫。
距離舊金山灣數公里外,置身于加州奧克蘭某個破落小區(qū)一座墻上滿布涂鴉的簡陋鐵皮貨倉中,很難不興起劃時代一刻降臨我身的莫名感慨。眼前所見也許有點像一個超大科學項目,然而這個根據《鋼鐵俠》簡簡單單昵稱為Mark 2的四米半高機器人,卻很可能代表著你我所知的電玩和巨大機器人的未來。
最讓人興奮的一點?這個鐵甲威龍并非生性溫和良善的巨人,而是真真正正的戰(zhàn)士,設計目的就是要做到唯有多種武器傍身的大型鐵甲人才能進行的肉搏戰(zhàn),與其他巨型機器人展開UFC終極格斗錦標賽結合怪物卡車一樣的惡斗,而且這些碎片橫飛殺聲震天的火爆場面即將在你家附近的體育館和大銀幕上演。
呃,應該算是即將吧。因為整件事得以成真之前,MegaBot背后的血肉之軀隊伍仍有許多功夫要做。跟其他真正完成品的制作過程一樣,你在這里所見的只不過是驗證概念可行的具體實驗,接下來還得招商引資,方能正式著手準備參與機器人世紀大戰(zhàn)——2016年末舉行的美日對抗賽。
不過現在就大談機器人盤腸大戰(zhàn),未免時機尚早。在此之前,且讓我們查明÷下這件東西背后的隊伍是何方神圣,居然興起這么瘋狂的念頭,以為這種事真的可行。我的意思是這種東西不可能是幾個死忠電玩迷玩了一場《機甲戰(zhàn)士》或《機甲世界》游戲大戰(zhàn)后有感而發(fā)一夜之間構思出來,抑或……
“整件事始于我們在學校打電玩和觀看科幻電影,故事中常常出現人類駕駛的巨大機器人。”MegaBot的生父及首席執(zhí)行長GuiCavalcanti說,“這股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過去五十年幾乎無遠弗屆。所以幾年前我參與設計及建筑節(jié)目《The Big Brain Theory》時不禁有此一問一一如果擁有花不盡的金錢,可以心無旁騖從事工程項目,你會打造什么呢?我的答案是‘建造巨大人型機器,?!?/p>
對于大部分人,這種念頭通常甫一浮現便告煙消云散,因為那是絕不可能實現的白日夢,但Gui有兩點令他有別于大部分人。第一點是他曾在Boston Dynamics當了幾年工程師及系統(tǒng)整合員,Boston Dynamics則是目前正在生產Big Dog、Atlas等擬態(tài)機器人的公司(這些機器人有點叫人毛骨悚然,因為它們太似活生生的東西),2013年更獲得谷歌的X部門垂青收歸旗下。
第二點是不同于十年前的發(fā)明家,Gui可以通過天使投資和眾籌獲得近乎實時到手的融資。所以本來要花幾年籌集資金、招募志同道合游戲玩家和強打怪杰的過程,Gui只消幾個月就可以一一辦妥,何況他現已找到一位實力派搭檔Matt Oehrlein。作為現任MegaBot財務總監(jiān),Matt曾經在電力公司Eaton的研發(fā)部任職,專門研究控制理論和水力系統(tǒng)。若把機器人比作真人,Gui制造的部分就是骨骼,Matt負責的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
這對搭檔因為組織MakerSpace活動而結識(參與MakerSpace的都是喜歡制作東西的同道中人,組織性質基本上好像健身房,但所用器材并非舉重器械或構圓機,而是車床和3D打印機),兩人第一時間便發(fā)覺雙方在手工技能上可以互補長短,而且同樣胸懷遠大目標,遂應承對方保持聯(lián)系,一旦遇有什么大型項目便會鼎力相助。
所以當天使投資者Josh Adler某天現身于Gui在Boston Dynamics的辦公室,問他有沒有大型項目可以投資,Gui便第一時間致電Matt,一談之下即拍板決定馬上著手工作。討論過一兩個最終胎死腹中的概念后,主題就此落在機器人身上?!爱斨杏泻紊虣C?我們可以投資嗎?”Adler問。
Gui和Matt可沒有慢半拍,立刻繪形繪聲形容他們打算怎樣制造一個巨型機器人,并確保所有組件可以跟他人共享,以便其他隊伍輕易制作他們的機器戰(zhàn)士,然后創(chuàng)辦一項環(huán)球體育聯(lián)賽,讓這些機器人在擂臺上較量,把對方打成爛鐵以娛大眾。換言之就是繞了一個大彎說“對,你可以投資這個項目,結果不單成就一場大混戰(zhàn),還有利可圖。”
2014年5月,Adler籌得足夠資金建造圖中機器人的軀干和右臂(也就是Mark 1)。他們認為這個初步成果已足夠激起外界的投資欲,遂發(fā)起了180萬美元的Kickstarter眾籌運動,一心想著可以坐下來靜待鈔票滾滾來。問題是市場反應并未如想象般熱烈?!暗谝淮伪娀I時,我們推銷的體育概念實在太新穎,外界根本無法理解?!盙ui說。在其他人眼中,這個概念實在太難一時三刻消化得來,未免太過曲高和寡。
不過他們總算引來了Autodesk的CAD設計軟件部老總注意。由于初號機設計期間使用了他們的軟件,Autodesk提議出資贊助完成機器人的余下機體,條件是他們在拉斯維加斯年度大會Maker Faire上發(fā)表專題講演時,有權借用機器人助威。Maker Faire是制作者和發(fā)明家必到的科技盛宴,也是Gui-伙結識第三名成員Brinkley Warren的地點。Brinkley本身是連環(huán)創(chuàng)業(yè)的老手,尤其精于構建和推銷嶄新概念。
結果Mark 2迅即走紅,吸引了許多人注意,但MegaBot隊伍覺得這樣尚未足夠,反而更想實現他們的戰(zhàn)斗方程式,所以放棄了打造另一臺終須報廢的MegaBot,直接下戰(zhàn)書挑戰(zhàn)日本同道一一水道橋重工和他們制作的Kuratas巨型機器人。他們拍了一部視頻,在7月4日上傳到YouTube公開挑釁對方(當然嘛,7月4日是美國大日子)。Kuratas一方也以視頻回應:好啊,即管放馬過來。不過日本隊伍提出了一個條件一一這場比試須采用格斗方式,不能光靠大口徑槍炮。
2016年大決戰(zhàn)鐵定會成為相當轟動的大事。為了建造鐵拳無敵機器人,MegaBot在Kickstarter發(fā)起了另一次眾籌募集50萬美元。拿著7857名微眾投資者集腋成裘的資金,這幫好漢現正累死累活把Mark 3變成事實。套用他們在眾籌的陳述,這一次的作品“速度和動力最少提升五倍,全副武裝足以進行亂戰(zhàn)和編程戰(zhàn)斗”。
哪一方會勝出?“我相信日本隊最得民心。”Matt雖然這樣說,卻顯得胸有成竹,似乎深信他們的機械人會把日本對手打個螺絲盡碎。結果是否這樣,大家不妨拭目以待,但我最少可以肯定一件事一一大戰(zhàn)當天,TG將會在擂臺邊直擊報道。這可是TG絕對不想錯過的歷史陛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