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時候,最早不畏嚴(yán)寒破土而出的野菜當(dāng)屬薺菜了。古人陸游有詩為證:“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倍良谲幐前阉j菜花當(dāng)成了春天的真正使者,留下了“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名句。
民諺說:吃了薺菜,百蔬不鮮。薺菜的鮮美,非一般菜蔬所能比擬。然而,童年的我卻對這鄉(xiāng)野之菜不屑一顧,天真地認(rèn)為它沒有油菜、大白菜等人工種植的菜好吃,那些菜經(jīng)過精心移栽、除草、施肥,營養(yǎng)應(yīng)該更為豐富。這薺菜自生自長,瘦不拉幾,有什么可吃的?所以,第一次看到母親挖了滿滿一籃子薺菜回家,我有些好奇:“娘,你挖這么多野菜干什么???喂豬的嗎?”母親笑笑說:“喂什么豬?喂人!”
母親說完,就動手洗薺菜。吃午飯時,便端上來一盤香噴噴的薺菜炒雞蛋。我專揀雞蛋吃,把薺菜撇在一邊。母親搛了一筷薺菜放在我碗中,說:“嘗嘗看,可香了!”我搖搖頭:“不吃不吃,肯定很苦?!蹦赣H微笑著說:“你還沒吃,怎么就知道它是苦是香呢?”望著這鮮嫩翠綠的菜,我有點(diǎn)動心了,挑了一點(diǎn)放在嘴中,嗬,還真有點(diǎn)香氣。嚼一嚼,一縷清香自舌尖上蔓延開來,頃刻滿口生津。食后三日薺菜的清香仍留芳齒頰間,不絕如縷。
從此,每到早春,我便跟從母親去河邊地頭挖薺菜。熬過了一冬的薺菜剛剛返青,數(shù)量雖少,味道卻最鮮美。母親能用薺菜做出各種珍饈:薺菜炒肉絲、薺菜豆腐羹、薺菜春卷、薺菜餛飩等等。薺菜豆腐羹,是母親用薺菜做的最拿手的一道佳肴。她把豆腐放進(jìn)油鍋里煸,加鹽后邊煸邊用鏟子將豆腐壓碎。再將切得極細(xì)的薺菜,放進(jìn)滾燙的豆腐里炒,最后勾芡。一道色青白、味純香的薺菜豆腐羹,便做成了。還未及端上桌,就香氣撲鼻,入口綿軟甘香,清新鮮美,堪稱世間美味。
薺菜入饌歷史悠久,《詩經(jīng)》中就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之詠嘆; 《爾雅》也稱“薺味甘,人取其葉作菹及羹亦佳”,足見人們食用薺菜的歷史源遠(yuǎn)流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留下了“薺花榆莢深村里,亦道春風(fēng)為我來”等詩句。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軾將薺菜贊為“天然之珍”,他詠薺菜“雖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名句“時繞麥田求野薺”,非常形象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村婦和兒童握著小鏟、挎著菜籃,紛紛到麥田采摘薺菜的生動場景。明代戲劇家高濂品嘗薺菜之后,更是形容道“若知此物,海陸八珍皆可厭也”。
薺菜富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胡蘿卜素、維生素C及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和礦物質(zhì),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三國時期,神醫(yī)華佗在三月初三這天,給一些患者只開一味藥,名曰“薺菜煮雞蛋”,一聽就讓人涎水漣漣,未等入口,病情就好了大半。
很久沒有去過鄉(xiāng)野了,故鄉(xiāng)并不遙遠(yuǎn),遠(yuǎn)去的是我的童年。然而,在不時穿越的風(fēng)里,薺菜的靚影依稀。多么想在一個閑適的春日,拎一只小竹籃,陪同年老的母親,融進(jìn)春綠里,聽春風(fēng)與薺菜低語,讓自己不再年輕的心重回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