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中彬,張 揚,呂興江
(1.空軍航空大學軍事教育訓練系,吉林長春 130022;2.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吉林長春 130025)
基于傳統(tǒng)危機文化的現(xiàn)代危機管理體系之構建
湯中彬1,2,張 揚1,呂興江1
(1.空軍航空大學軍事教育訓練系,吉林長春 130022;2.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吉林長春 130025)
我國傳統(tǒng)危機文化具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臨危不亂、轉危為機、造危為機、慎終如始等六個方面的觀點。它啟示我們危機預防階段應重視培育民眾危機意識,準備階段應發(fā)展應對能力,響應階段應拓寬響應思路,恢復階段應豐富管理經驗?;诖耍F(xiàn)代危機管理體系的構建應重視應急能力培育,完善危機管理法規(guī)制度,堅持信息透明、注重輿情監(jiān)控的原則,管理中主體外移、重心下移,并且注重危機管理體系動態(tài)更新。
危機管理;體系構建;傳統(tǒng)危機文化;危機觀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豐富的思想瑰寶,其中不乏豐富的危機管理智慧,形成了獨特的危機管理文化。傳統(tǒng)危機管理智慧是我國古代先賢在長期的危機應對及對危機的思考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它們不但對我國古代危機管理具有理論價值及實踐指導意義,對當前的危機管理也極具參考價值。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梳理我國古代危機文化,吸收、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其中有益的部分,古為今用,有助于培養(yǎng)社會和民眾的危機意識,完善現(xiàn)代危機管理體系,提高政府與社會的危機管理水平。
(一)歷史起源
《周易》是一部古哲學書籍,是中華人民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1]居安思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沿用的中華文化精髓均出自它,它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哲學、管理學思想,更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危機文化的起點。[1]《周易》中無論是卦象、卦名與辭艾,還是說卦、象傳與系辭,都充滿著危機管理的理念和思想。[2]
第一,《周易》成書于危機之中?!妒酚洝份d:“文王拘而演《周易》”[3],說明了《周易》的成書背景。相傳周文王在被商紂王囚禁于羑里的7年里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辭,爻有爻辭,遂成《周易》。第二,《周易》最早、最鮮明地提出了危機管理的思想。[4]《周易·系辭下》指出:“《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5]這是危機意識的最早表達。第三,《周易》的原功能就是用于危機管理。比如《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保?]厲者危也,表明人不僅要整天自強不息,發(fā)奮有為,而且一天到晚都要心存警惕,好像有危險發(fā)生一樣,才能免除災禍,順利發(fā)展??梢姡吨芤住窂浡湃藦纳a生活中提煉的關于吉兇禍福、利害得失的思想。[6]
(二)主要觀點
在《周易》的基礎上,我國古代先賢在對危機的思考與應對中不斷發(fā)展和豐富著危機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騰涌、百家爭鳴,危機管理思想異彩紛呈。戰(zhàn)爭是一種典型的危機,歷朝歷代當政者和軍隊領導者無不希望處理好戰(zhàn)爭危機,于是以兵學、兵書為代表的著作紛紛問世。其中最為出名的是被譽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的《孫子兵法》,它的戰(zhàn)爭哲學思維和憂患意識不僅可以應用于軍事,更能運用于危機管理??v觀古代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危機文化,主要蘊含如下六種觀點。
1.得寵思辱,居安思危
勤勞智慧的先民,生活在生產落后、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養(yǎng)成了“得寵思辱,居安思危”的習慣,即便生活在和平安寧的年代,也思辨危機發(fā)生的可能,警告人們提高警惕,具備隨時準備應對危機的憂患意識?!拔U?,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5]孟子的至理名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關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7]的忠告以及《孫子兵法》中“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8]等至理名言都蘊含著居安思危的危機預防觀。
2.事先準備,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與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是同義詞。未雨綢繆的典故出自《詩經·豳風·鴟鸮》:“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保?]描述一只失去了子女的鳥媽媽,趁著天還沒有下雨,抓緊時間用桑樹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表達在危機來臨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爭取把引發(fā)危機的各種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的危機準備觀。這種積極準備的危機觀自商周就有,并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相關論述舉不勝舉?!吨芤住窂娬{通過卜筮“早辨”,及早察覺隱患,彰顯著防患于未然、化險為夷、趨吉避兇的目的?!跋戎\后事者昌,先事后謀者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長將有日思無日,莫等無時思有時”、“計能規(guī)于未兆,慮能防于未然”、“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宜未雨綢繆,毋臨渴而掘井”以及《孫子兵法》中“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以虞待不虞者勝”、“廟算多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8]等先賢的觀點都不約而同地強調“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思想,事實上事先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防微杜漸”“消千災于無形”正是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
3.主動應對,臨危不亂
直面危機的心態(tài)是危機處理的精神基礎,中國古人在應對危機時有主動而坦然應對、臨危不亂的傳統(tǒng),在應對危機時不逃避、不退縮?!吨芤住ぴA》有云:“君子以作事始謀”,清楚地表達了事情來臨時要主動應對,而主動應對需要處理危機的勇氣和智慧、臨危不懼的心理素質和從容應對的能力。[10]孫中山先生在其《治國方略》中寫道:“亟解紛者,益其紛;縱理御者,固其御;遏河之奔者,必恣其奔,息人之怒者,必飽其怒?!睆闹幸部梢晕虺觯C處理時應該具有大將風度,處變不驚:“靜以幽,正以治”[8],“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臨利害之際而不失故?!保挥羞@樣才能“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弗詭也”[8],才能上下同欲快速、有效地化解危機,甚至變不利為有利?!熬咏K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良馬逐,利艱貞,日閑輿衛(wèi),利有枚往”,也都清楚地表達了無論遇到什么災難只要臨危不亂、從容應對就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觀點。[11]
4.福禍相依,轉危為機
我國傳統(tǒng)危機觀蘊含著危機具有危險、危害以及契機、機遇兩面性的辯證思想?!吨芤住氛J為“天地不交謂之否,天地交則謂之泰”,“否”和“泰”是八卦中相對的兩個卦名,分別代表不順利和順利,否極則泰來,是對危機兩面性的辨證思考。[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7],“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福禍相宜”,“有無相生”,“物極必反”以及《孫子兵法》中“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以迂為直,以患為利”[8]等辯證思想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告誡人們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危險中往往蘊藏著機遇,要善于在危機發(fā)展過程中掌握時局,冷靜思考危機中的機遇,在危機應對中把握機遇,則可能將談之色變的危機轉化為推動發(fā)展的契機。[12]
5.死地后生,造危為機
傳統(tǒng)危機文化中“主動應對,臨危不亂”,強調危機爆發(fā)后沉著冷靜,正確處理,從而化解危機,屬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被動型的方法;“福禍相依,轉危為機”對危機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強調辯證地看待危機,主動發(fā)現(xiàn)危機中潛藏的機遇,趨利避害,轉危為機。《孫子兵法》中“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8]是對“福禍相依,轉危為機”危機觀的進一步延伸,強調主動創(chuàng)造危機,達到激發(fā)斗志,從危機中漁利的目的。這種危機觀看似違背常理,實則屬于創(chuàng)新型的方法,在理論層面為我國傳統(tǒng)危機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2]漢代名將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楚霸王項羽的破釜沉舟等強調的就是這種危機管理思想。需要提醒的是,“死地后生,造危為機”是兵家迫于形勢、不得已的策略,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千萬不可輕易采用。
6.亡羊補牢,慎終如始
我國傳統(tǒng)危機文化重視災后及時亡羊補牢,慎終如始地做好災后恢復工作。[9]《戰(zhàn)國策·楚策四》中“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是指當危機得到減緩和控制之后,必須將工作重心及時地從危機應對轉入危機恢復,通過重建、評估總結和發(fā)展,恢復生產和生活狀態(tài)。危機善后處理的合理與否,將影響后續(xù)發(fā)展。我國古人認為只有“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5],注重從危機預警、發(fā)生至恢復整個過程,萬事萬物都不偏廢,自始至終保持警懼憂患心態(tài)、謹慎周到,方能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7],使危機的不良影響快速消失。
(一)對現(xiàn)代危機管理階段劃分的啟示
不同的學者對危機管理的階段有不同的看法,少則兩個階段,多則七個階段,學界比較認同的是三段論和四段論。伯奇(Birch)和古斯(Guth)等將危機分為危機前、危機和危機后三段。[13]美國聯(lián)邦安全管理委員會將危機分為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段,即預防危機的發(fā)生;做好準備,防范可能危機因子的影響;對實際發(fā)生的危機進行有效的響應;為危機后的恢復與重建提供計劃和資源。[13]
我國古代傳統(tǒng)危機文化則有明顯的四段論特征?!暗脤櫵既?,居安思?!本褪翘岣呙癖姷奈C意識,思辨地預防可能的危機?!笆孪葴蕚?,未雨綢繆”強調事先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防微杜漸”“消千災于無形”,發(fā)展應對危機的技能。“主動應對,臨危不亂”、“福禍相依,轉危為機”及“死地后生,造危為機”從不同角度刻畫對實際發(fā)生的危機的有效響應,體現(xiàn)了古人危機響應階段思路的開闊性、手段的多樣性。“亡羊補牢,慎終如始”則是災后恢復與重建,以及研究、總結危機管理的經驗,改進應對未來危機的能力。危機管理的生命周期由這四個階段組成,并且是一個閉合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我國古代傳統(tǒng)危機文化中對危機管理階段的劃分,與美國聯(lián)邦安全管理委員會不謀而合,也與世界著名危機管理大師羅森塔爾的觀點一致,可見我國古人的聰明智慧,因此,我們要加緊分析和借鑒傳統(tǒng)危機文化,盡快形成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危機觀,進一步完善危機管理理論體系。
(二)對現(xiàn)代危機管理實踐的啟示
1.關口前移,提高民眾危機意識
古人“得寵思辱,居安思?!钡奈C觀啟示我們“關口前移,提高民眾危機意識”是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凸顯以預防為主的理念,通過提前普及危機意識,可使民眾和政府保持對危機的高度戒備狀態(tài),充分認識危機的非意愿性、不確定性、破壞性等,對危機有一個心理準備,危機來臨時不至于驚慌失措,無所適從,而會沉著冷靜、從容應對。也可以使民眾提前著手應對準備,對“消千災于無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地震頻發(fā)的日本就是很好的例證,他們很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多發(fā)的大地震中,每每能井然有序、應對得體。
2.積極準備,發(fā)展危機應對能力
中國傳統(tǒng)危機文化中“事先準備,未雨綢繆”的觀點,提醒現(xiàn)代人為了應對不期而至的危機,“積極準備,發(fā)展危機應對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2003年在我國以及世界肆虐的“非典”危機中,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準備和能力,充分暴露了我國政府在危機準備工作方面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盡管“非典”之后,政府開始重視危機管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先人的智慧及殘酷的現(xiàn)實,都警示我們要高度重視危機準備工作,積極建立全國危機準備體系和培育全新的危機準備文化,將危機準備提升為一個涵蓋危機生命周期四個階段中各項使命的基礎性工作,努力發(fā)展應對危機的各種能力,有效減少危機的發(fā)生,降低危機發(fā)生后的種種損失。
3.應對得體,拓寬危機響應思路
危機具有突發(fā)性,無論我們如何預防、準備,都不能完全阻止危機的發(fā)生或徹底解決危機帶來的破壞。危機發(fā)生時,政府既要快速響應,及時處理,更要應對得體,拓寬響應思路。首先,危機管理者要臨危不亂,結合危機現(xiàn)狀,采取不同的危機響應策略,將危機的危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并贏得生存和發(fā)展的機遇。既要有古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的勇氣和智慧,“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8]造危為機的素質和能力,更要有合理運用以消除或減輕威脅為目的的現(xiàn)代危機響應策略的能力。其次,要協(xié)調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和軍隊、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充分調動可使用的人財物等資源,形成應對危機的銅墻鐵壁和強大合力。
4.善后重建,豐富危機管理經驗
恩格斯認為一個聰明的民族,是善于從災難和錯誤中吸取經驗的民族。[13]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善于從災難中學會如何應對災難、善于化威脅為機遇的民族。在危機事態(tài)通過各種應對手段而得到基本控制之后,危機管理者開始將工作重心過渡到危機恢復。這一階段既要有亡羊補牢式的重建,更要通過評估總結等手段豐富危機管理經驗,不僅意味著復原,更包含著振興的因素。把恢復重建作為增強社會防災、減災能力的契機,通過總結危機管理的經驗得失,修訂和改進舊的危機管理體系,提高社會應對未來危機的能力,整體提升全社會抵御風險的能力。
我國傳統(tǒng)危機管理文化既注重危機意識的培育、危機應對能力的培養(yǎng),也注重危機響應思路的開拓創(chuàng)新和危機恢復時管理經驗的總結提高。傳統(tǒng)危機管理文化時刻提醒我們要想在危機的生命周期中有效地預防、處理和消弭危機,必須善于管理危機,而危機管理體系的構建則是關鍵所在。[14]
國內層出不窮、性質各異的危機和各類突發(fā)事件也告誡我們要重視危機管理體系的構建。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政府開始著手以“一案三制”為核心的危機管理體系建設。2008年,我國危機管理體系已基本建立。[14]但隨著我國的危機朝著國際化程度高,組織性、暴力性、危害性強,高頻率,領域多元等方向發(fā)展,危機管理的艱巨性、復雜性、挑戰(zhàn)性越來越高。初步建立的危機管理體系已難以滿足科學、和諧發(fā)展的需求,為此必須借鑒我國傳統(tǒng)危機管理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并結合中國國情重構有中國特色的危機管理體系。這種管理體系一方面要符合受幾千年傳統(tǒng)危機文化熏陶的國人所形成的思維習慣和行事方式,另一方面需要結合現(xiàn)階段我國危機的特點、危機管理及危機管理體系的現(xiàn)狀。
(一)教化為先——應急能力培育制度化、規(guī)范化
儒家思想重視通過“富民”和“教民”來“安民”,使社會和諧、國泰民安。在危機管理過程中主張“必教而后刑”,即教化為先?,F(xiàn)代危機管理體系應在“一案三制”中設置體現(xiàn)“教化為先”的方針和預案,并為“教化為先”提供體制、機制及法制方面的機構、人力、資金、時間、法律、法規(guī)方面的保障,使對民眾及危機救援隊伍應急能力的教育和培訓制度化、規(guī)范化。這不僅是對居安思危、預防為主危機觀的貫徹,體現(xiàn)關口前移、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的治理策略,更是提高民眾和危機救援隊伍應急技能和能力的重要準備工作,對避免危機、減少危機損失大有裨益。
首先,專業(yè)化培訓、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定期對危機管理人員進行應急演練,通過實踐提升危機管理能力;定期對救援人員進行分層次、分類別的專業(yè)技能培訓、考核;定期對民眾進行風險防范、應急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其次,專業(yè)化培訓、宣傳教育形式多樣化??梢栽谡闹鲗?,依托科研院所對各級、各類危機救援人員進行培訓和演練;或者有針對性地建立實驗基地或綜合實驗基地,既可以使培訓更貼近實戰(zhàn),更出效益,也可以適度向民眾開放,使民眾對危機有更深層的認識;可以采用網絡、電視、報刊等形式對民眾進行宣傳教育,對少年兒童應盡量采用災難教育或演練的形式。再次,培訓、宣傳教育內容差異化。對不同人員培訓、宣傳教育的內容應考慮實用性,體現(xiàn)差異化。對危機管理人員主要培訓預警、決策、總結等危機管理能力;對危機救援人員應根據其任務性質,突出專業(yè)能力,比如體現(xiàn)防火救災、醫(yī)療救災、維穩(wěn)暴恐等各個類別的專業(yè)能力;對民眾主要是宣傳應急法規(guī)、預案,普及預防、避險、自救、減災等知識,培養(yǎng)自救互救和應急避險能力。
(二)兵先定制——危機管理法制完善化、可操作
《尉繚子·制談》中說:“凡兵,必先定制。”[15]若要用兵,首先必須制定各種軍法條例和規(guī)章制度??梢姡ㄖ剖且?guī)范危機管理行為,推動危機管理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規(guī)范化的基礎。[16]《司馬法·定爵》中說:“凡人之形;由眾之求,試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將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謂之法。”[17]這就是要求法規(guī)制度完善且可操作,某種意義上說法規(guī)制度是否完善、可操作是危機管理法制的核心。目前,我國危機管理法律體系尚不完善,且國家層面的《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缺乏可操作性。[18]因此,要構建和完善我國危機管理體系,迫切要求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完善危機管理中各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抓緊制定各項配套措施,做到內容全面、具體詳細、易于操作和落實。其次,認真使各項法規(guī)和配套措施落實到位,避免法規(guī)制度流于文件、流于形式,真正使危機管理工作納入到制度化、法制化、規(guī)范化的軌道上來。
《韓非子·有度》中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保?]薛瀾認為目前負責應急工作的多是“最后進入領導班子的干部,將一些缺乏危機管理經驗的領導干部推向前臺,既不利于領導干部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危機事件的處置應對?!保?8]這體現(xiàn)了執(zhí)法者的重要性,其實,危機管理法規(guī)制度的完善、可操作,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危機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因此應加強危機管理隊伍人員及其素質建設,注重選賢任能,注重實踐經驗,既有利于提高危機法制的針對性、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法制在落實中得以完善、增強其操作性。
(三)知彼知己——堅持信息透明,注重輿情監(jiān)控
孫子言“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8],強調信息的重要作用。老子則言:“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保?]體現(xiàn)危機處置過程中封堵民眾視聽的“愚民”思想。危機發(fā)生后民眾會產生焦慮、恐慌、絕望的情緒,在權威信息缺失的情況下,會產生流言蜚語,“愚民”的時間越長,矯治流言和謊言的成本會越高。因此,危機管理的全過程應及時、準確地發(fā)布危機信息,并從社會民眾中獲得信息反饋,形成政府與民眾之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各利益相關者之間良性的互動。其次,管理者也必須對輿情進行有效實時監(jiān)控,分析輿情、研究輿情并引導輿情,使得輿情氛圍有利于危機的處置。為此,危機管理體系構建中必須完善信息報送機制、信息發(fā)布機制、輿情監(jiān)控與預測預警機制、輿情監(jiān)控與社會動員機制等。[13]
(四)無為無不為——參與主體外移,管理重心下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遵循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強調無為無不為的危機管理思想。每當危機降臨時,我國曾一度采取“舉國體制”的“政府包攬”模式。這種模式具有響應及時、動員力度大、資源調配迅速等優(yōu)勢,可以快速形成強大的危機響應力量,直面危機,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機的危害、阻止危機的蔓延??墒牵@種體制忽視社會力量的參與,導致政府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精力投放在具體的響應工作中,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或不合理配置。同時,可能使民眾形成對政府的高度依賴心理,弱化自身風險防范、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
因此,應該將政府在危機管理中的職能重新定位,做到無為而無不為。首先,強調政府主導,而非政府包攬,鼓勵非政府組織、企業(yè)、民眾等的積極參與,強化社會力量的作用,使處理危機的參與主體進一步外移。為此,應重建危機管理體制,建立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機制和評價激勵機制。其次,決策、指揮權完全歸屬于中央的體制,會使地方政府消極、被動地等待上級的指使、命令,錯失救援的最佳時機??梢?,在中央與地方的定位上應該分級負責,使危機管理重心下移。為此,在危機管理體系設計中,要明確各部門與上下級之間的權責、科學分工,建立和完善以地方為主的危機管理權責機制。再次,重視地方政府在危機處置中的作用,確立“屬地為主”的處置原則,除特殊情況或特別重大危機,中央和省級政府在危機處置中不必親臨事故現(xiàn)場,上級政府必須在地方政府請求后方可介入,只起輔導作用,并要尊重當?shù)卣?/p>
(五)治不易者亂——危機管理體系與時俱進、動態(tài)更新
《韓非子·心度》中說:“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保?]它強調制度建設應與國情、民情等相適應,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動態(tài)更新。危機管理體系也不能僵化不變,必須依據國情、政治體制、經濟體制、人文和社會環(huán)境特征、危機特征等的變化而適時調整、改善。政府可以把危機管理體系公開化,接受民眾的監(jiān)督和批判,吸收民眾的合理化建議;政府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及危機管理部門定期修訂,尤其要及時修訂危機預案中的方案、組織結構、人力配置、自然情況及法規(guī)制度的變化情況;政府還可以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危機形式及其處置經驗等及時、準確吸納進危機管理體系中。除此之外,堅決摒棄古人“重道輕器”的錯誤思想,加大對應急物資、器具及技術的研究,大膽采用新的物資、器具和技術,必要的情況下,創(chuàng)新危機處理的技術和手段。
面對國際化程度高,組織性、暴力性、危害性強,高頻率,領域多元,處理的艱巨性、復雜性、挑戰(zhàn)性越來越高等諸多特點的危機,必須構建完善的、可操作性強的危機管理體系。國內研究危機管理大多借鑒的是西方危機管理理論與方法,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嚴重不足。因此,研究我國傳統(tǒng)危機文化,并結合西方危機管理理論,能夠為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現(xiàn)代危機管理體系提供更有力的理論依據和經驗借鑒。
第一,我國傳統(tǒng)危機文化的歷史起源是《周易》,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主要形成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臨危不亂、轉危為機、造危為機、慎終如始等六個方面的觀點。這些觀點明確了現(xiàn)代危機管理應劃分為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階段,并且對每個階段的管理實踐都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危機預防階段應重視培育民眾危機意識,準備階段應發(fā)展應對能力,響應階段應拓寬響應思路,恢復階段應豐富管理經驗。
第二,傳統(tǒng)危機文化啟發(fā)我們現(xiàn)代危機管理體系建設應重視應急能力培育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危機管理法規(guī)制度的完善性、可操作性,危機管理生命周期中要堅持信息透明、注重輿情監(jiān)控的原則,要重新定位各級政府的職能,使參與主體外移,提高社會組織、民眾的參與積極性,使管理重心下移,強化地方政府的權責,確立屬地為主的原則。
第三,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傳統(tǒng)危機文化有其精華的一面,也有其糟粕的一面,危機管理者在借鑒時一定要辯證思考,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的原則。另外,危機管理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的過程,必須緊密結合國情、民情、危機特點規(guī)律的發(fā)展變化而及時調整。
[1] 聶琳.中國傳統(tǒng)危機文化的脈絡、特點及成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25-28.
[2] 陳瑞宏.《周易》中危機意識、危機理念及危機管理理論[J].當代經理人,2006(9):152-153.
[3] 米繼軍.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
[4] 黃新根.《周易》管理哲學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5] 來知德.周易集注[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6] 梁韋弦.易學考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179.
[7] 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 孫武.孫子兵法[M].臧憲柱,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
[9] 劉薇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危機觀[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10]陳桂蓉.傳統(tǒng)危機意識的現(xiàn)代價值及其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85-89.
[11]楊愷鈞.《周易》管理思想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4.
[12]劉剛,雷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危機管理思想[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0-57.
[13]王宏偉.公共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14]孫多勇,魯洋.危機管理的理論發(fā)展與現(xiàn)實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11(4):138-143.
[15]徐勇.尉繚子吳子[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6]姜平.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J].理論探討,2011(2):138-142.
[17]吳起,司馬穰苴,孫臏,等.尉繚子吳子司馬法孫臏兵法[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5.
[18]薛瀾,劉冰.應急管理體系新挑戰(zhàn)及其頂層設計[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10-14.
[責任編輯 肖 湘]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he M odern Crisis M 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risis Culture
TANG Zhongbin1,2,ZHANG Yang1,LV Xingjiang1
(1 Department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Air Force Aviatio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2,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5,China)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 are six crisis views,that is,being vigilant in peace,taking precautions,threatened chaos,turning crises into opportunities,making crises and catching opportunities,being consistent from start to finish.They bring usa lot of inspiration.The crisis sense of all people should be fostered at prevention phase.The capacity to respond should be developed at preparation phase.The response idea should be broadened at response phase.And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should be enriched at recovery phase.Based on this,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modern crisismanagement system,we should pay attentionto the emergency capacity to nurture and improve crisismanag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and focus on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and update the crisismanagement system dynamically.
crisismanagement;system construction;traditional crisis culture;crisis view
C93-0;D630.8
:A
:1671-394X(2016)08-0018-06
2016-03-31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3B283)
湯中彬,空軍航空大學講師,博士,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在站博士后,從事危機管理及領導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