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新
(廣東省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救治二區(qū),廣東 廣州 510430)
社交恐懼癥又稱社交焦慮障礙,屬于恐懼癥的一種亞型,與神經(jīng)生化異常、遺傳等因素有關(guān)。患者存在社交恐懼,在公眾場合表現(xiàn)出過度、不合理的恐懼,害怕與人交往或當眾說話。目前臨床多采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類藥物作為一線治療藥物。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預在社交恐懼癥的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本研究分析了社交恐懼癥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護理措施,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社交恐懼癥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關(guān)于社交恐懼癥的診斷標準。研究對象剔除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抑郁癥、癲癇、對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類藥物過敏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對藥物、酒精依賴者。
將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原則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20例,包括男8例,女12 例;年 齡 16~41歲, 平 均(28.35±7.61) 歲; 體 重45~90 kg,平均(63.76±12.58)kg;婚姻狀況包括未婚9例、已婚6例、離異3例、喪偶2例;文化程度包括大專2例、高中5例、初中10例及小學3例。實驗組患者20例,包括男7例,女13 例;年 齡 18~40歲, 平 均(27.93±8.02) 歲; 體 重46~92 kg,平均(63.53±12.23)kg;婚姻狀況包括未婚8例、已婚7例、離異4例、喪偶1例;文化程度包括大專1例、高中6例、初中9例及小學4例。
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入組前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兩組在性別、年齡、體重、婚姻狀況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SSRIs類藥物治療和護理,口服舍曲林50 mg/d。合并嚴重焦慮或驚恐發(fā)作者加服阿普唑侖1.2 mg/d。用藥期間進行用藥護理,告知患者藥物使用方法,服藥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和應對措施[2]。
給予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與護理基礎上采用綜合心理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點:①主動與患者進行接觸,做好溝通和交流,指導患者主動與別人交流。營造真誠、共情的心理治療氛圍,充分肯定患者的優(yōu)點,增強患者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3]。②糾正患者對社交恐懼癥的不正確認識,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充分了解患者的發(fā)病經(jīng)過、主要刺激原因及既往治療情況,尋找引起社交恐懼癥的根源,并進行針對性的講解,使患者認識到社交恐懼癥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不會對大腦造成器質(zhì)性損害,積極配合科學的治療完全可以治愈,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及時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對患者承受的身心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鼓勵患者主動傾訴,矯正患者不合理的負面思維。③對患者進行社交技能訓練,提供輕松、愉悅的交流機會。鼓勵患者多與人溝通,勇敢地保持與他人的目光接觸,和陌生人交談、去商店購物、當眾講話或唱歌,積極地融入到公共場合[4]。
連續(xù)干預8周,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
分別于干預前、治療8周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評分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SAS量表共包括20項內(nèi)容,每項采取4 級評分法。將各項得分相加后乘以系數(shù)1.25,取整數(shù)部分得到標準分。標準分臨界值為50分,超過臨界值認為存在焦慮心理,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
SDS量表共包括20項內(nèi)容,每項采取4級評分法。將各項得分相加后乘以系數(shù)1.25,取整數(shù)部分得到標準分。標準分臨界值為53分,超過臨界值認為存在抑郁心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5]。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干預后SAS評分由(68.75±12.35)分下降至(60.28±10.26) 分;SDS評 分 由(69.56±12.48) 分 下 降 至(61.21±10.35) 分。實驗組患者干預后SAS評分由(68.93±12.41)分下降至(51.42±8.20) 分;SDS評分由(69.82±12.27)分下降至(53.40±8.21)分。干預后所有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實驗組SAS評分、SDS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s,分)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s,分)
注:1)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 <0.05;2)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P <0.05。
組別 例數(shù) SAS評分 t值 P值 SDS評分 t值 P值對照組 20 2.3592 0.0236 2.3032 0.0268干預前 68.75±12.35 69.56±12.48干預后 60.28±10.261) 61.21±10.351)實驗組 20 5.2645 0.0000 4.8379 0.0000干預前 68.93±12.41 69.82±12.27干預后 51.42±8.201)2) 53.40±8.211)2)t值 3.0168 2.6438 P值 0.0045 0.0118
社交恐懼癥是輕度精神障礙性疾病,在面對特定對象或特定環(huán)境時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恐懼心理,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不利影響。目前臨床對于社交恐懼癥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大多數(shù)學者公認本病與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有關(guān)。遺傳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是導致社交恐懼癥發(fā)作的主要原因[6]。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懼癥患者體內(nèi)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水平異常,這與社交恐懼癥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存在著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另外年幼時期受到的挫折、過度保護及虐待等不良的教育方式也與社交恐懼癥的發(fā)生關(guān)系密切。患者出現(xiàn)顯著的操作性社交恐懼,在公眾場合或與他人的交往中過度恐懼,一般自發(fā)緩解的可能性很小,需要及時接受科學治療。以SSRIs為代表的第二代抗抑郁藥物對緩解患者自卑情緒、提高心理應激能力效果良好,且無心血管不良反應和抗膽堿能作用,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于社交恐懼癥的治療[7]。
需要注意的是,社交恐懼癥患者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均較差,害怕受到他人的批評。因此對患者進行綜合心理護理十分必要,心理護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護理過程中應具備足夠的耐心,避免操之過急[8]。
具體來說,針對社交恐懼癥來說,其也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社交焦慮障礙,該疾病往往產(chǎn)生在青少年群體當中,該疾病發(fā)病原因往往不明確[9]。當患者患上社交恐懼癥之后,就會出現(xiàn)性格內(nèi)向問題和思想消極問題,另外還會出現(xiàn)一系列神經(jīng)質(zhì)的行 為[10]。
在以往的社交恐懼癥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往往應用傳統(tǒng)脫敏方法以及傳統(tǒng)沖擊方法,盡管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其療效還是比較低。近年來,社交恐懼癥患者臨床治療方法得到了創(chuàng)新和完善,在結(jié)合患者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應用相應的綜合治療方法,可以從患者身體、意識、認知以及行為上進行改善。但對于社交恐懼癥患者來說,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更加重要,其內(nèi)心焦慮和不安癥狀的存在,才是導致其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醫(yī)院護理人員來說,必須加強對社交恐懼癥患者的心理護理,要在加強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干預,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病情。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均有所下降,這一結(jié)果提示,SSRIs類藥物治療社交恐懼癥具有滿意的療效。其中,輔以綜合心理護理措施的患者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僅采用藥物治療者。這一結(jié)果提示,綜合心理護理措施可提高藥物療效,進一步緩解病情。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社交恐懼癥患者的心理特點以焦慮、抑郁為主,在SSRIs類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綜合心理護理措施有助于緩解病情。
[1]趙春陽, 楊少珍, 周英. 1例社交恐懼癥患者的心理護理[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 2013, 12(3): 77-79.
[2]楊建瓊. SSRIs藥物聯(lián)合心理干預在社交恐懼癥治療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研究, 2015, 28(5): 667-667.
[3]陳冠軍, 楊興潔, 夏莉華, 等. 伴與不伴敏感性關(guān)系妄想的社交恐懼癥癥狀及個性因素研究[J]. 精神醫(yī)學雜志, 2012, 25(2): 95-97.
[4]何筱衍, 李金章, 陳康, 等. 上海市某綜合醫(yī)院急診患者抑郁和焦慮障礙現(xiàn)狀調(diào)查[J]. 白求恩醫(yī)學雜志, 2014, 12(6): 556-557.
[5]劉成立, 童碧懷, 陶永乾. 中學生社交恐懼癥心理治療分析16例[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2, 14(26): 37.
[6]曾慶枝, 何燕玲, 劉哲寧, 等. 綜合醫(yī)院抑郁焦慮障礙患者軀體癥狀與軀體疾病診斷分布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2, 15(8B):2656-2661.
[7]Chapman L K, Vines L, Petrie J. Fear factors: cross validation of specific phobia domains in a community-based sample of African American adults[J]. J Anxiety Disord, 2011, 25(4): 539-544.
[8]周鳳娟, 李鳳君. 綜合醫(yī)院患者心理障礙的臨床分析[J]. 中國臨床研究, 2011, 24(8): 705-706.
[9]馬玉紅, 李志榕, 楊建華. 社交恐懼癥患者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人格特征及心理防御機制的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0,18(8): 924-926.
[10]陳冠軍, 楊興潔, 夏莉華, 等. 伴與不伴敏感性關(guān)系妄想的社交恐懼癥癥狀及個性因素研究[J]. 精神醫(yī)學雜志, 2012, 25(2):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