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志娟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作品教學是一個困擾我多年的問題,近來,我對如何在教學中將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格魅力有效地融入課堂,讓學生感知經典的豐富內涵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總結出實施經典教育的三個方法。
一、環(huán)境陶冶法
經典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上,生活中很多場所都可以實施,校園中更是有很多適合經典教育的地方。如,可以在校園的板報上定期更換經典作品,像《石灰吟》《墨梅》《如夢令》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學生每天早上來到學校,就會看到板報上諸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詞句,他們會不自覺地在心里默念。也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貼在學生的課桌上,學生時時刻刻都能夠看到經典詞句,時間長了,自然就會明白“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等名句所表達的深層意義。舉辦課外閱讀競賽、經典詩文朗誦會、名句接龍等也是不錯的方式,因為學生喜歡參加這樣形式活潑的活動,在活動中自然地會感悟經典,接受熏陶。還可以將誦讀設計成固定活動,如每天在語文課前開展5分鐘的誦讀比賽,或每天輪流選擇一個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都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誦讀對話法
經典作品源遠流長,誦讀經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文學素養(yǎng)。所以,在實施經典教育中,要重視誦讀的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實現(xiàn)人人誦讀、天天誦讀。如教學《如夢令》,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古琴、古箏的音樂,讓學生在優(yōu)雅的琴韻中反復誦讀,體會字中深意。這樣的意境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到一種忘我的境界,當有音樂響起時,學生就會產生吟誦的興致。音樂抑揚頓挫,還能幫助學生把握誦讀速度,仔細品味漢字、漢語的節(jié)奏與韻律。在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下,學生充滿感情、富有韻律地誦讀,這樣可以更好地感悟和理解詩歌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經典,在腦海中想象詩歌展示的畫面,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感知詩歌語言的優(yōu)美細膩。需要注意的是,反復誦讀并不等同于背誦,要讓學生將所讀的內容吸收、內化在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三、情境激發(fā)法
過去的教學模式,教師單一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制約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在經典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和諧的師生關系,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凸顯出來。課堂教學不單單是老師傳授知識,而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共鳴,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經典作品往往歷史久遠,內容也比較深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需要選準切入點,尋找貼近學生實際的話題,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更好地感悟經典文本。創(chuàng)設經典情境可以喚醒學生的經典記憶,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如教學《石灰吟》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作品產生的背景。少年于謙非常喜歡學習,從小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有一天,他經過一座石灰窯,看到工人們在煅燒石灰,山石經過熊熊烈火的燒烤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謙對所看到的場景進行了藝術加工,創(chuàng)作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從這首詩的表面來看,是對石灰進行歌頌,其實詩人是將自己的遠大理想蘊涵其中。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就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凜然正氣。
經典教育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可以陶冶學生心靈,讓其感受到祖國傳統(tǒng)文化和經典作品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經典情境,讓經典教育深入學生的心中。
(責 編 肖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