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花
一次,在五年級一班聽了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語文課《金色的魚鉤》。之所以說這節(jié)課特別,是因為這節(jié)課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自己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自己制作PPT,自己主持講解。語文老師坐在教室的后面,偶爾點撥幾句。
聽這位語文老師說,本學期他們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大膽地將講臺交給學生。全班學生分成了7個學習團隊,每個團隊6個人,輪流主講,老師只適當做課前指導和課后評價。
這天負責上課的是第4團隊。上課鈴響,6名同學一字排開站在講臺上,沒有膽怯,沒有忸怩,臉上帶著自信和興奮的神情。一名學生操作著電腦,隨著跳躍的動畫形象和字幕提示,團隊進行自我介紹后進入課堂學習。
一、導入文章背景
1.聽寫詞語。聽寫完畢后,每一排同學自后向前收齊,三名“小老師”當堂批閱。
2.出示毛澤東的《七律·長征》,齊讀,導入新課。
課后我問他們:“你們怎么會想到用《七律·長征》做導入?”學生說:“《七律·長征》是四年級時學過的,印象很深?!督鹕聂~鉤》講的是長征途中的故事,讓同學們先回顧《七律·長征》,能更好地進入本文學習?!编?,跨年度整合教材,孩子們了不起!
二、學習過程既兼顧雙基,又注重理解感悟
1.出示本課生字詞,領(lǐng)學字詞。此時批閱聽寫詞語的同學已批閱完畢,回到講臺。
2.出示投影:閱讀課文,體會感悟。提問:文章的線索是什么?長滿紅銹的魚鉤為什么是金色的?老班長是一個怎樣的人?對他有什么感受?學生討論后爭相發(fā)言,“小老師”隨機點評。
3.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金色的魚鉤先寫了什么,又寫了什么,最后寫什么。理清文章脈絡(luò)。依次板書:做魚鉤、用魚鉤、藏魚鉤,并以投影輔助。
4.出示投影,再讀課文,做好批注。課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動你,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并有感情地讀一讀重點文段。
三、當堂訓練,讀寫結(jié)合
1.回歸全文,復述課文內(nèi)容,完成訓練題。出示投影:
這篇課文運用了(〓〓)描寫、(〓〓)描寫、(〓〓)描寫、(〓〓)描寫等手法,塑造了(〓〓)高大光輝的英雄形象,我們?yōu)槔习嚅L(〓〓)和(〓〓)的革命精神而深受感動、鼓舞和震撼。
2.有感情地朗讀重點段落,出示投影:
“當我俯下身子,把魚湯送到老班長嘴邊的時候……但是老班長,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閉上了。”
3.熟讀課文后再次思考,出示投影:
“擦干了眼淚,我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貼身的衣兜里?!?/p>
我這樣做是想(〓〓),是想(〓〓)。
4.讀寫結(jié)合談感受。一位學生出示自己寫的一段話:
讀了這篇課文,我們都應(yīng)該明白,戰(zhàn)爭時期革命前輩們?yōu)槲覀兘裉斓男腋I罡冻隽撕艽蟠鷥r。如今的我們快樂地成長,是否想過在很久以前的同一片土地上,紅軍戰(zhàn)士帶著堅強的心和磅礴的力量所進行的奮斗。在這一片他們揮灑過熱血的地方生活,才能明白這和平的環(huán)境來之不易,才能知道如今的生活多么美好!
四、拓展閱讀,讓課堂更加高效
1.速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七根火柴》和《血染行軍路》,并將感受和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
2.全體同學起立,隨音樂齊唱《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
伴隨著音樂,孩子們的情感已達到高潮,這堂課到了這里也應(yīng)該結(jié)束了,但是“小老師”們沒有忘記上課伊始的聽寫任務(wù)。負責批閱聽寫的“小老師”上臺及時反饋了聽寫情況,總結(jié)了聽寫中存在的問題。這時第4團隊的6名學生再次站上講臺,接受全體同學的點評。大家的點評有的側(cè)重于所學內(nèi)容,有的側(cè)重于“小老師”的臺風,毫無保留。“小老師”們居然都能虛心接受,其中有個剛才顯得頗為自得的學生,此時雖然有點臉紅,卻是心悅誠服的表情。
這堂課加上大課間時間提前開課,用時接近1個小時,孩子們卻毫無倦意,全都參與到學習當中,興致勃勃,意猶未盡。聽語文老師說,從前一天中午開始,負責領(lǐng)學的團隊的學生就湊在一起,利用自習課和課間時間,研讀教材,查閱資料,制作課件,共同商量這堂課應(yīng)該學什么、怎么學。
下課鈴響過,又有幾個孩子迅速湊在了一起,原來他們是第5團隊的孩子們,明天將由他們領(lǐng)學新的一課——《白衣天使》。
聽了這節(jié)課,我覺得教師確實應(yīng)該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很長時間以來,我們一直在呼吁,要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然而我們卻總是不放心把講臺交給學生。李希貴校長在《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中指出——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教育是發(fā)現(xiàn),是喚醒。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上海特級教師倪閩景在關(guān)于《教育信息化的八個預言》的報告中說,生產(chǎn)者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成為一個生產(chǎn)者,有自己的設(shè)計和創(chuàng)新,他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就會產(chǎn)生生產(chǎn)者的快樂,而不是做作業(yè)的負擔。老師更多的責任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源與平臺。
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方式可以不同,不能強求一致。語文課堂教學也有多種模式,學生主宰的課堂僅是多種方式中的一種。不管哪種教學模式,我們評價的標準都應(yīng)該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了落實。這節(jié)課可謂是一節(jié)合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好課。
精彩在課內(nèi),積累在課外。課堂上的語文老師之所以能退到教室一角輕松地觀看,是因為在上課之前,孩子們做的PPT他都已看過,也提出不少修改意見,尤其是引導學生做了大量相關(guān)資料的研究,共同探討了“如何讀懂一篇文章,五年級的孩子需要從哪些方面有效掌握一篇文章”等問題。這不,一下課,又有很多同學圍在了老師身邊專心討教呢!學生能如此渴求知識,為師者當滿足矣!
(本欄責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