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江
在學生成績不相上下的時候,我更看重學生做事的態(tài)度與能力。我想,這應該是諸多教師的共識和看法。那么,如何讓學生在不違背學習總要求的前提下,更好地得到鍛煉和提升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文章。
提供“動”起來的平臺,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飽滿
一味地讀書,讓學生圍著分數(shù)轉的直接后果就是精神貧乏、視野狹窄。顯然,這與我們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是相背離的。因此,教師不妨給學生搭建一個“動”起來的平臺,如教室文化氛圍的布置,主題活動的組織、策劃,班內(nèi)慶生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和實施,學生可以獲得書本之外的知識和經(jīng)驗,并從中領悟做人和做事的方法。當然,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與進步,每次活動時教師可以跟學生商定一個妥善的辦法,讓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自定一個參與活動的計劃,并在活動結束之后,及時跟老師探討與反思,以便從活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值得發(fā)揚的地方。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在適當?shù)臅r候,給學生指點迷津,讓學生養(yǎng)成更加積極樂觀的做事態(tài)度和行事風格。
注重“善”文化的傳遞,讓學生的心靈世界更加純凈、陽光
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各種惡性競爭,甚至引發(fā)學生之間的各種矛盾沖突,我和學生在組織學習活動時,將重心放在了“自愿幫扶他人”和“監(jiān)督、檢舉違規(guī)行為”之上,并加大了考核力度。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學生相互幫助,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而“監(jiān)督”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減少一些投機心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之間多一點溝通和對話的機會,在相互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多一些寬容和諒解。同時,這也是教師融入學生群體和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重要契機。當然,這種考核的目的難免會帶有一點兒“功利”色彩,不過,當學生自覺成自然了,這種“善”的種子就播種在了學生的心靈土壤之中,而學生也會逐漸走向樂觀與陽光。
追尋“真”的自我,讓心中充滿希望、力量
讓學生在學生時代有所思考和成長是一件好事,而學生能沿著這樣的“階梯”往上走的確需要我們教師認真思考和實踐。我想,通過日記、書信等形式與學生建立起一種溝通、交流的渠道是很重要的。這樣一來,教師可以直接或間接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看法以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與此同時,也可借用這一途徑來及時疏導和點撥學生,讓學生得以盡快逾越心中障礙。師生之間這樣的對話方式,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和發(fā)展自我,使之在教師的信任和激勵中,獲得一種成長的欲望和前進的力量。
上述三種手段,可以說都是技術手段,但目的不是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指向人的內(nèi)心成長與發(fā)展,它更傾向于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提煉和提純。當然,只要教師心中有“人”,那么,找到一條通往學生心靈世界并引領學生走向美好世界的“綠色通道”是極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