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權振
(商丘市傳染病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商丘 476100)
凝血四項檢測在病毒性肝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穆權振
(商丘市傳染病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商丘 476100)
目的探討凝血四項檢測在病毒性肝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商丘市傳染病醫(yī)院檢驗科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0例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I)及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結果觀察組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的TT、FIB、APTI及PT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急性肝炎患者的TT、APTI及PT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急性肝炎患者的FIB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硬化患者TT、APTI及PT水平明顯高于慢性肝炎和急性肝炎患者,但FIB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用凝血四項檢測利于發(fā)現(xiàn)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臟功能損害程度,可為臨床診斷及評估患者病情提供科學依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凝血四項檢測;病毒性肝炎;應用價值
病毒性肝炎是因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乏力、食欲不振及肝區(qū)痛等,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若治療不及時可引發(fā)肝硬化的發(fā)生,增加了患者肝癌的患病風險[1]。肝臟為凝血因子、蛋白質及凝血酶原等合成場所,當患者肝臟受損時,其中凝血因子水平會發(fā)生相應變化,故臨床通過檢測凝血四項變化可判斷出患者肝臟受損程度[2]。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凝血四項檢測在病毒性肝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商丘市傳染病醫(yī)院檢驗科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0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7.51±4.25)歲;其中急性肝炎11例,慢性肝炎9例,肝硬化1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4~78歲,平均年齡(48.37±4.97)歲。兩組基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采取兩組患者3ml靜脈血,加入含有0.2ml的枸櫞酸鈉的采血管中進行抗凝,并在60min內進行凝血四項檢測測定,包括:TT、FIB、APTI及PT。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凝血四項TT、FIB、APTI及PT檢測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TT、FIB、APTI及PT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的TT、APTI及PT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FIB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硬化患者TT、APTI及PT水平明顯高于慢性肝炎與急性肝炎患者,但FIB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各組患者凝血四項檢測結果對比(±s)
表1 各組患者凝血四項檢測結果對比(±s)
組別TT(s)FIB (g/L)APTI(s)PT(s)對照組15.01±0.68 2.95±0.48 30.57±2.37 12.45±1.09肝硬化28.27±3.45 1.43±0.51 51.67±6.21 22.65±3.08慢性肝炎20.71±2.01 2.14±0.69 45.82±3.16 17.39±1.93急性肝炎16.99±2.02 3.02±0.27 42.91±3.51 16.98±1.81觀察組
肝臟是蛋白質合成的主要臟器,機體內多種凝血因子(如:抗凝血蛋白質、纖溶酶蛋白質)均可在肝臟內合成[3]。同時肝臟是人體主要的解毒及代謝器官,可有效清除滅活肝素及纖溶激活物等,對機體的凝血-抗凝血平衡系統(tǒng)起到調節(jié)作用[4]。隨著臨床對病毒性肝炎患者深入治療發(fā)現(xiàn),肝臟和凝血功能及止血功能之間聯(lián)系密切,因此,當肝臟功能異常時,人體的凝血功能會發(fā)生紊亂[5]。
臨床凝血四項檢測包括TT、FIB、APTI及PT,為肝病患者臨床常規(guī)檢查項目。臨床通過檢測其水平可反映出患者機體內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活性狀態(tài)表現(xiàn),當抗凝系統(tǒng)或凝血系統(tǒng)發(fā)生異常時,人體正常的凝血-抗凝血平衡系統(tǒng)將會發(fā)生紊亂,出現(xiàn)凝血異常。其中TT為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轉化為纖維蛋白所用時間,當TT延長時,表明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及纖溶活動均相應增多,說明肝素的抗凝增加。FIB為急性相蛋白,是一種高效凝血功能蛋白質,若患者機體內FIB水平下降,則表明肝功能受到損傷,通過檢測FIB水平,可反映出凝血功能水平。APTI的檢測是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比較敏感試驗,當APTI延長時,表明Ⅻ、Ⅸ、Ⅷ及Ⅺ等因子缺乏。PT的檢測是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比較敏感試驗,當PT延長時,表明X、V、Ⅱ及Ⅷ等因子活性異常。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的TT、FIB、APTI及PT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觀察組患者的TT、APTI及PT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肝硬化患者TT、APTI及PT水平明顯高于慢性肝炎和急性肝炎患者,但FIB明顯降低。與閆震[6]等研究結果相似,進一步表明凝血四項的檢測結果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情況,通過檢測可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利于彌補臨床其他檢查的不足。
綜上所述,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用凝血四項檢測,利于發(fā)現(xiàn)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臟功能損害程度,可為臨床診斷及評估患者病情提供科學依據,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徐鳳玲,呂江峰,莊 偉,等.病毒性肝炎臨床檢測指標的診斷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9):4362-4364.
[2] 許尚文,陳自謙,夏加林,等.MR擴散加權成像與超聲彈性成像診斷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分級的對比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50(07):518-521.
[3] 吳明兵,袁方超,龔建平,等.Kupffer細胞在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05):390-394.
[4] 張紅勝,張 敏.血清RB P、凝血四項和血小板指標檢測在重癥肝病輔助診斷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17):2413-2415.
[5] 武 婷,李 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期間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的變化[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32(15):1363-1366.
[6] 閆 震,葉峰山,張 軍,等.肝病患者凝血四項的檢測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04):576-577.
R512.6
B
ISSN.2095-8803.2016.12.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