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輝
(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010011)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創(chuàng)刊以來“寫作學欄目”的學術視野和組稿設計
李春輝
(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010011)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自1998年創(chuàng)刊以來,堅持十幾年如一日的開設寫作學研究欄目,重視對寫作基礎理論的深入探討和對古代寫作理論的追源溯流,關注各種文體寫作,加強應用文寫作研究,探索寫作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對提高寫作學的學科地位進行探索和呼吁,重視寫作學學科的學術史總結。組稿設計緊抓學科重點熱點問題,勇于探索學科前沿,選稿、用稿都精心策劃,注重培養(yǎng)作者隊伍。欄目成為寫作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一個有力的陣地。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寫作學研究;欄目;學術視野;組稿設計
《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創(chuàng)辦于1998年,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委托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tǒng)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期刊。截止2016年第1期,學報已經(jīng)累計出刊73期,刊登近2200篇學術文章,為內(nèi)蒙古地區(qū)、廣播電視大學系統(tǒng)、乃至全國教育文化事業(yè)做出了重要的學術積累和貢獻。自1998年創(chuàng)刊以來,寫作學研究就作為常設欄目堅持開設,一般是每年開設二期,有時個別情況開設一期或三期,從1998年創(chuàng)刊到2016年1期為止,共開設36期寫作學研究。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發(fā)表寫作學研究的論文131篇,約占到總發(fā)稿量的百分之六。鑒于寫作學研究在全國大多數(shù)學報或多數(shù)哲社類學術刊物一般很少開設,更不用說成為常設的欄目,雖然武漢有《寫作》雜志,但該刊更多是發(fā)表短小的應用層面的文章,理論色彩不強。我們堅持十幾年如一日的開設寫作學研究欄目,使其成為寫作學理論研究的一個園地、一個學界同行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臺,這本身就很有意義,欄目成為寫作理論研究的一個有力的陣地、為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的作用,完成了大量學術積淀工作。
寫作學研究欄目從設立之初就緊緊抓住學科的重點問題和熱點問題,體現(xiàn)出一種高屋建瓴的理論高度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氣度,同時又緊扣時代脈搏,很接地氣。創(chuàng)刊伊始,寫作學欄目就主要顯示出下面七個方面的學術關注點。
(一)重視對寫作基礎理論的探討
1.寫作基本原理、規(guī)律、技法、策略的探討和闡發(fā)。有尉天驕《新時期寫作學的研究原則》、杜福磊《新世紀現(xiàn)代寫作學研究的新發(fā)展》、王正《試論現(xiàn)代寫作學理論范疇的邏輯系統(tǒng)》 、趙可新《新時期寫作技法的發(fā)展》、蘇亞《新時期寫作基本規(guī)律研究綜述》、廖鴻荃《試論系統(tǒng)視角下寫作主體的優(yōu)化》、孟建偉《廣義的技術概念與典型的寫作技術》、《對寫作策略研究若干問題的認識》等。如,孟建偉認為:“現(xiàn)階段,寫作策略的研究,應該在表達和傳播、‘整體’和‘聯(lián)系’的意義上做好概念界定工作;在認清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基礎上,選擇可行的研究路徑和可以‘為我所用’的理論借鑒;以滿足不同作者的需求為基本目的,在‘社會場’中做好研究成果的應用推廣工作?!盵1]
2.寫作學科理論發(fā)展的前沿和趨勢。有裴顯生的《回顧與前瞻——寫作學專論二題》、林宇《二十世紀中國寫作理論發(fā)展的兩個高峰》、萬奇《20世紀中國寫作理論概論》、李保初《現(xiàn)代寫作理論的成就與不足》、孟建偉《新時期寫作學科建設中普遍爭鳴的若干問題述要》等。如,林宇認為“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寫作理論高峰出現(xiàn)的背景,闡釋其內(nèi)涵 ,揭示其原因,辨析、澄清發(fā)展中的幾個疑點,對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寫作理論體系 ,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2]
3.探討寫作學與諸如語言、文學、哲學等一些基礎學科的關系。有余國瑞《語言學的發(fā)展對寫作理論研究的啟示》 《哲學發(fā)展對寫作學理論建設的啟示》 、張繼緬《試論語言在寫作中的地位》 、潘新和《人是寫作的動物》等。如,潘新和 “試圖對‘人是什么’作出新的闡釋:人是寫作的動物。寫作的生命沖動,是人類的‘原欲’,也是人類自我救贖、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的基本方式?!盵3]從而對寫作本質的研究上升到人性哲學的新高度。
4.新的時代背景下探索寫作學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形態(tài)。如,研究網(wǎng)絡寫作有金振邦的《網(wǎng)絡時代寫作學科的現(xiàn)代化》 《web2.0寫作研究新課題》 ,研究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的寫作形式的有尹德剛《媒體的變遷與文體的嬗變》。
(二)重視對古代寫作理論的追源溯流
對古代寫作理論的探討從1999年4期王志彬(筆名林杉)《劉勰論文敘筆今辨》開始,從歷年的發(fā)文情況可以看出欄目重視對古代寫作理論進行追源溯流的研究探討的學術用心。對古代寫作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學術視角:
1.對文心雕龍的文章學理論的持久的學術興趣和反復深入的探究和挖掘。從林杉的《劉勰論文敘筆今辨》開始,有侯攀峰《文心雕龍文體論新探》、錢淑芳《文心雕龍原道述要》、余國瑞《先秦諸子和劉勰對文本語境的認識》、張曉麗《用人若即說:文心雕龍事篇淺說》、孫偉志《文心雕龍論說與學術論文寫作》、孔祥麗《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之謀篇布局論》、孫俊秀《文心雕龍本體性質辨》、孫慧娟《黃侃文心雕龍的文章聲律論》等一系列文章發(fā)表,為文心雕龍文章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可貴的學術積累。
2.對古代小說理論、特別是古代小說評點的深入研究和探討。2000年、2001年欄目曾先后策劃以古代小說評點為主題的系列稿件,有連星羅(筆名聯(lián)群)《明清小說評點藝術今觀》、劉春宇《署名李卓吾<水滸傳>》評點的人物形象論》、張登勤《一評允為萬世功——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的貢獻》、李紅茹《<西游記>陳評李評本中的“虛實論”研究》、楊愛君《<儒林外史>臥評和天評中的諷刺藝術論》、錢淑芳《<紅樓夢>脂評的意境論》、宋鳳娣《<三國演義>》毛評的情節(jié)結構倫、夏惠績《<三國演義>毛評的敘事之妙研究》、岳曉寧《金圣嘆<水滸傳》評點的藝術虛構論》、張曉麗的《金圣嘆<水滸傳>評點動機談》、姚朝文《小說線索對結構的單值對應關系》等??梢钥闯鰴谀繉糯≌f理論、特別是古代小說評點這一獨具民族特色的古代小說寫作理論所蘊含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的高度重視。
3.對古代散文理論以及晚晴近代文章學大家的理論關注??捎姥妒酚洖橹腥A民族塑像鑄魂的偉大意義和價值》、安源《唐彪<讀書作文譜>述論》、安安《公安派性靈說今辨》、萬奇《劉熙載散文理論探微》、蘭培《試析吳曾祺賴乎意匠的謀篇論》 、《吳曾祺主于識見淺論》和《涵芬樓文談性靈說淺論》、朱麗芳《林紓文微之真情實通論》、董麗娟《劉師培文章辯體》、韓李茁《吳曾祺涵芬樓文談之求古從今說》、朱吉勒《起承轉合章法論探析》等文章,體現(xiàn)出欄目對我國古代散文理論、特別是對劉熙載、吳曾祺、林紓等晚清近代文章學大家文章理論的自覺關注。
(三)加強應用文寫作研究
1.對應用文寫作的特征、內(nèi)在模式、研究對象、邏輯話語系統(tǒng)、寫作對象、讀者分析、要素及格式、功能、制約因素、文類劃分、人文性、不同制度文化背景下的比較、發(fā)展趨勢等等方面的闡釋和探究。有洪威雷《論當代應用寫作學的三個主要特征──兼論應用寫作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發(fā)展趨勢》,沈國芳《論法定行政公文的內(nèi)在模式》、孟建偉《邏輯話語系統(tǒng)的應用寫作規(guī)范》、《論應用文寫作的“模式先行”》、劉曉存《計算機應用對公文寫作發(fā)展的制約》、洪威雷《論應用文發(fā)展生產(chǎn)力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功能》、望云、李杉《應用文寫作的對象、矛盾、構想研究》、蘇亞《行政公文讀者分析》、侯玉珍《香港公文與內(nèi)地公文比較》、凌煥新《論應用文寫作的人文性》、余國瑞《實用寫作理論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劉孝存《緣事而發(fā) 因事說事——試運用系統(tǒng)功能理論解析公文正文要素及格式》、趙映城《國家行政機關公文的重大改革》、郭小琲《時運交移,質文代變——現(xiàn)代應用文寫作文化初探》、洪威雷等 《當前我國行政公文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危害》等文章。
2.具體應用文體的研究,包括文類劃分、名稱混用、古代應用文體的研究、具體文種的研究。有于成鯤《現(xiàn)代應用文類型劃分的幾個認識問題》、郭小菲《應用文名稱混用現(xiàn)象分析》、焦集群《古代告語類文體在三國演義中的成功運用》、萬奇《漢語書信寫作楷式》、陸雅慧《淺談“意見”的使用和寫作》、聯(lián)群等《試說大學生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時新《大學生讀書筆記的寫作》等。
(四)對寫作學科地位的思索和呼吁,為寫作學科的健康發(fā)展鼓與呼
對寫作學科地位的思索和呼吁。有尹均生《提高寫作學科的地位刻不容緩》、劉錫慶《漫談讀與寫》、裴顯生、王志彬《基礎寫作學二人談》、潘新和《朱光潛談寫作教育》等。特別是王景科《對中國寫作學科的困境與出路的思考》與聯(lián)群、 時新《漫話中國寫作學科之現(xiàn)狀——兼與王景科教授商榷》同期刊登,由兩種觀點引發(fā)爭論,引起關注。
(五)寫作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創(chuàng)新
1.寫作課程體系的整體關照和系統(tǒng)的思考。李白堅《 “硬”寫作教學和“軟”寫作教學》、馬明奎《大學寫作學的體系建構及其學理的增補和異延》 、李葆初《寫作學研究生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反思》、羅清萍、 余國瑞《新舊寫作課程理論本質試析》、蘇亞、趙可新、郭曉飛《大學寫作教學改革三人談》、黃悠純、 金玲玲《建設網(wǎng)絡空間,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馬明奎認為:“寫作學成為獨立學科既是學界同仁多年來奮斗的目標對象,也是一個不證自明的事實。但是,學術是要求證明的,首先是寫作學理論體系的問題,由此指涉思想資源、學術典范以及從學理性增補和異延的意義上確立其命題域,從而建構一個立體的寫作學體系。”[4]
2.應用文寫作教學研究,包括對應用文寫作中思維能力的強調(diào)、智能訓練的重視、課堂設計的原則、教學內(nèi)容的調(diào)整、教學改革的探索、具體文類的教學、教材的研究等。有尉天驕的《現(xiàn)代應用文教學中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朱家華《應用寫作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王穎等《應用寫作智能訓練研究》、孟建偉《從“現(xiàn)用現(xiàn)查”看大學應用文寫作教學內(nèi)容的調(diào)整》、陳心穎《應用寫作教學改革芻議》、陳學璞《申論考試命題問題研究》、洪威雷等《申論考試中潛在分值的發(fā)掘》、《基礎寫作教程》5人筆談等。
(六)各種文體寫作研究
1.文學寫作研究。有萬奇《論散文寫作藝術》、《漢語文學結構論》、于曉冰、 楊瑞芳《文學鑒賞寫作路徑初探》等。陶長坤《文學的生命貴在創(chuàng)新——<靜靜地大運河>創(chuàng)作談》,象丑?!兑宰x書為本,以名為師,自有別裁——盜龍者、牲人祭、廢墟創(chuàng)作談》是作家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來談文學寫作的例子。
2.翻譯寫作研究。有姜澤陽(筆名克冰)《翻譯,不自由的寫作——論翻譯寫作》等??吮Y合自身的大量翻譯創(chuàng)作實踐談翻譯寫作,認為:“翻譯(筆譯)是寫作,但是不自由的寫作。”“譯者須聽從他者,即聽從一個以詞語形式存在的文本。從而把對原文文本的理解轉述為另一種語言,變成一個新的文本。”“翻譯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叛逆”,亦即“應用”。但是“創(chuàng)造”“不可以任意曲解原文所指的意義?!盵5]
3.電視文本寫作研究。有徐新民、 侯攀峰《試述電視文字稿本材料的選擇》、張曉萍《試論電視聲畫關系與電視解說詞寫作》等。
(七)寫作學學術總結
1.對著名寫作學者的學術貢獻作出總結和評價。如程民《瞿秋白寫作實踐與分期研究》、尉天驕《朱自清、朱光潛的寫作理論》、萬奇《參古定法 望今制奇——評劉錫慶的寫作理論》、徐新民《現(xiàn)代寫作學理論的建構者——裴顯生對寫作學的貢獻》。
2.對寫作學科或寫作學科分支的學術總結和評價。如杜福磊《新時期30年:現(xiàn)代寫作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
3.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寫作學科的學術總結。如岳筱寧《內(nèi)蒙古寫作學30年》、萬奇《內(nèi)蒙古文心雕龍研究述略》等。
寫作學欄目之所以取得較好的成績,根本原因在于,自始至終欄目主持人和編輯貫穿著如下三個方面的組稿和編輯思路:
一是緊抓學科重點熱點問題,不怕矛盾,不避困難,具有直面真正的學術問題、破解學術難題的勇氣、探索學科前沿的可貴精神。如2002年1期組織的一期稿件包括:尉天驕《新時期寫作學的研究原則》、杜福磊《新世紀現(xiàn)代寫作學研究的新發(fā)展》、金振邦《網(wǎng)絡時代寫作學科的現(xiàn)代化》,就是探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寫作所面臨的新課題和新問題,探索寫作學研究的新方向和新使命,關注網(wǎng)絡時代的寫作研究的新形態(tài)和新格局,因而稿件刊發(fā)后,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是每期欄目選稿、用稿都精心策劃、合理安排,精心選擇內(nèi)容主題,設計學術話題,研究切入角度,注重和作者約稿,認真組織作者撰寫,注重文章的集束效益和精品意識。2000年、2001年刊發(fā)的系列“評點”文章從最具民族特色的文論形式入手,探求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民族特性和獨特文化特點,因為它“厚積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洋溢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其精華部分對文學理論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具有普遍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6]類似頗具匠心的學術構想和學術策劃在《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寫作學研究”欄目的稿件組織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三是注重培養(yǎng)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具有較大包容性的作者和人才隊伍。老一輩的專家學者包括著名寫作學專家裴顯生(已故)、劉錫慶,以及尹均生、可永雪、王志彬、李保初、余國瑞等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學者都曾經(jīng)為欄目積極撰稿;許多中青年學者則成為作者隊伍中的主力和骨干,如:尉天驕、潘新和、凌煥新、克冰、張繼緬、安源、洪威雷、杜福磊、金振邦、孟建偉、馬明奎、蘇婭、趙可新、萬奇、徐新民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專家學者都是欄目的重要作者;另外欄目也大力鼓勵和吸納大量青年學人、包括青年寫作學教師或從事寫作的相關人士,以及在讀的博士生、研究生不斷加入到我們的作者隊伍,甚至還有臺灣、港澳地區(qū)的作者都曾經(jīng)為欄目撰稿。欄目用心打造合理的作者梯隊,保障作者隊伍的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顯示出較為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和風格迥異的學術風格。
十幾年來,欄目發(fā)表了大量有分量的寫作學研究論文,使其成為寫作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一個有力的陣地,為寫作學科的建設完成了大量的學術積淀工作,為寫作學科的健康發(fā)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這既匯聚著廣大作者的辛勤的研究成果,凝聚著欄目主持人的智慧和心血,也離不開各位編輯大量細致繁瑣的辛勤勞動。可以說,這一切促成了這朵學術奇葩的綻放。
[1]孟建偉.對寫作策略研究若干問題的認識[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
[2]林宇.二十世紀中國寫作理論發(fā)展的兩個高峰[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1).
[3]潘新和.人是寫作的動物[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2).
[4]馬明奎.大學寫作學的體系建構及其學理的增補和異延[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
[5]克冰.翻譯,不自由的寫作——論翻譯寫作[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
[6]聯(lián)群.明清小說評點藝術今觀[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3).
[責任編輯:李春輝]
Academic Vision and Design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Research Column" Since Journal of RTV University Publication
LI Chun-hui
(InnerMongoliaRadioandTVUniversity,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11)
2016-09-20
李春輝,男,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大學科研處副教授,《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編輯。
D
A
1008-0597(2016)03-070-04
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