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
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療效的影響
馬越
目的研究與分析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及影響。方法對100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進行面罩通氣治療,治療結束后,根據(jù)患者的血氣指標和身體指標,例如氧飽和度、收縮壓、脈搏和呼吸頻率等,對比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療效,并觀察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結果通氣后,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及pH指標均高于通氣前,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低于通氣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氣后,收縮壓為(113.23±7.31)mm Hg(1mm Hg=0.133 kPa),脈搏為(82.16±8.45)次/min,呼吸頻率為(16.24±2.34)次/min,優(yōu)于通氣前的(70.35±6.21)mm Hg、(115.46±7.54)次/min、(28.73±2.26)次/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過程中,僅有6例患者出現(xiàn)了胃脹氣,通過肛門排氣后癥狀得到了較好的改善,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00%。結論通氣技術對于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明顯的改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體征,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將此方法進行推廣。
通氣技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療效
慢阻肺呼吸衰竭是一類致死率較高的疾病,其臨床病理表現(xiàn)為氣流受限癥狀,此癥狀具有進行性和不可逆性的特點,且此病具有較高的患病率及復發(fā)率[1]。臨床上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的方法主要是機械通氣法,通過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但其缺點是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且并發(fā)癥也較多,對呼吸機產(chǎn)生一定的依賴性,而經(jīng)面罩機械通氣治療則可以彌補或者減輕以上的缺陷,并且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也在逐步提升[2]。本研究選取了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就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療效的影響進行近一步的探討與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0.20±5.12)歲。所有患者處于Ⅰ期的38例,Ⅱ期的45例,Ⅲ期的17例。
1.2 方法 通過調節(jié)平衡水、酸堿以及電解質等條件對所有患者進行面罩機械通氣的治療,并針對患者進行平喘、止咳、解痙攣等干預治療。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對通氣設備的相關參數(shù)進行設置,其中機械的工作模式為S/T,BPM參數(shù)為16~21次/min,吸氣壓(IPAP)為9~20cm H2O (1cm H2O= 0.098 kPa),呼氣壓(EPAP)為2.5~6.5cm H2O ,氧濃度為35%~55%,通氣時間為(3.02±0.65)h,吸氣時間為40min。通氣次數(shù)為3~4次/d,并且在接入設備的前2 h以及解除設備的后2 h對患者的血氣指標和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及記錄,并記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通氣前后的血氣指標(SaO2、PaO2、PaCO2以及pH)和生命體征(收縮壓、脈搏和呼吸頻率),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通氣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通氣后,SaO2、PaO2及pH指標均高于通氣前,PaCO2低于通氣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通氣前后生命體征比較 通氣后,收縮壓指標高于通氣前,脈搏及呼吸頻率指標低于通氣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100例患者通氣前后血氣指標的變化(±s)
表1 100例患者通氣前后血氣指標的變化(±s)
注:與通氣前比較,aP<0.05
時間 SaO2(%) PaO2(kPa) PaCO2(kPa) pH通氣前 0.72±0.03 10.82±3.23 10.72±1.73 7.26±0.05通氣后 0.94±0.09a 11.94±4.57a 8.04±1.42a 7.36±0.07a
表2 100例患者通氣前后生命體征的變化(±s)
表2 100例患者通氣前后生命體征的變化(±s)
注:與通氣前比較,aP<0.05
時間 收縮壓(mm Hg) 脈搏(次/min) 呼吸頻率(次/min)通氣前 70.35±6.21 115.46±7.54 28.73±2.26通氣后 113.23±7.31a 82.16±8.45a 16.24±2.34at-44.71 29.40 38.39P<0.05 <0.05 <0.05
2.3 不良反應 100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僅有6例患者出現(xiàn)了胃脹氣,通過肛門排氣后癥狀得到了較好的改善,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00%。
在臨床上,慢阻肺呼吸衰竭病是一類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老年人屬于該病的易發(fā)人群。該疾病對人體生理的改變主要是因為慢性炎癥的出現(xiàn)使小氣道的結構發(fā)生改變,肺部的彈性回縮力明顯減弱,與此同時肺部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和傷害。最終因呼吸肌的超負荷工作導致成為呼吸衰竭。所以,在臨床治療上可以通過改善患者的肺部通氣、改變高碳酸血癥狀態(tài)和低氧血癥等手段以控制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惡化。
目前,臨床上對于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疾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4]。研究發(fā)現(xiàn)此方法能夠顯著的改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肺部的氧合功能,同時降低氧耗量,以達到能夠讓呼吸肌減壓的目的,最終改善二氧化碳在肺部的潴留以及低氧血癥的緩解,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臨床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顯示,面罩機械通氣治療能幫助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進行自主呼吸,改善患者體內的血氣情況,降低PaCO2水平,對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進行糾正,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這次研究為以后患者的臨床治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科學參考依據(jù)。研究還發(fā)現(xiàn),通過面罩機械通氣治療后,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收縮壓指標水平較通氣前明顯提高,而脈搏、呼吸頻率指標水平較通氣前明顯降低(P<0.05),這種治療方式對穩(wěn)定患者生命體征十分有效,患者生命體征在治療后也有所好轉,另外這種治療方式可以很好的保護患者重要臟器,降低或避免其他并發(fā)癥,由于操作簡單靈活,不會影響患者的基本活動(說話、咳嗽、進食以及大小便),在本次試驗中,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僅為6.00%,證明此治療方法臨床不良反應較少,也驗證了結論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通氣技術對于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明顯的改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體征,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值得將此方法進行推廣。
[1]李明生,石大環(huán),張萍,等.通氣技術對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療效的影響.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0):116-117.
[2]李君.影響經(jīng)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的因素分析.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21(14):188-189.
[3]陳飛.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5):166-167.
[4]屈朝法,董西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序貫機械通氣技術成功的影響因素分析.臨床內科雜志,2012,29(2):92-9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044
2016-10-10]
021000 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