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東
提高農村初中生心理素質,促進農村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和諧發(fā)展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縱觀當前農村初中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現狀,我們可以看到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在校時間長,留守兒童所占比例較大,長期生活在學校當中,他們缺少與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缺乏家庭溫暖氛圍的滋潤,在學習和生活中暴露出各種心理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動走進寄宿學生的身邊,想方設法融入他們的精神世界,才能引導他們不斷適應當前學校、家庭、社會的基本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為他們的學習和正常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礎。
一、農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1.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皆缺失
眾所周知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導致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不均衡,農村寄宿制初中大多無力開展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沒有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對學生更是很少開展有計劃、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班主任偶爾擔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但也僅僅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教育效果不明顯。讓人感到難過的還有寄宿學生的家庭教育也嚴重缺失。很多寄宿學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寄宿學生周末回家一般也很難見到父母,依靠祖輩維持家計的寄宿學生,很難得到來自父母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2.寄宿學生的精神壓力大
社會的發(fā)展導致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無望攀登到事業(yè)的高峰,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種情況已經蔓延到了農村寄宿制初中孩子的身上。在外打工的父母感受到社會競爭所帶來的緊張與疲勞,感受到競爭的殘酷,感受到競爭失敗后的挫折與失落,他們深深感知到學習與知識的重要性,于是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高分,使得孩子過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學習包袱,導致他們的精神壓力過大,造成學生自卑、焦慮、沮喪。加之寄宿學生每天在校時間長,使他們本該青春靚麗的校園生活陷入暗淡之中,兩三年下來,農村初中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
3.寄宿學生大多學習存在障礙
農村寄宿制初中一般都實行封閉式管理,學生從周日下午到校到周五下午離校都是待在校園里。封閉的學習空間和狹小的活動場地,讓學生幾乎和外界失去了聯系。周末回家又常常見不到父母,長此以往,導致許多寄宿在學校的學生和父母缺乏共同的語言。更為關鍵的是,由于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對寄宿生活的不適應,父母監(jiān)管的缺失,他們在學習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更加突出。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無計劃,學習成績一團糟,久而久之,學習上就存在嚴重的障礙。
二、農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途徑與方法
1.營造和創(chuàng)設積極的育人氛圍
為了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彰顯積極進取的校園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我校在校園內一號樓前、二號樓前及周邊共設置了班級文化園地櫥窗16個,分給各年級組作為年級文化園地,由各班每兩周更換一次,內容涉及文明禮儀、心理健康、體育運動、年級動態(tài)、師生作品、先進榜示、號召倡議等方方面面,豐富多彩,各成特色。各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在廣泛征求師生意見的基礎上,選用最符合農村寄宿制初中學校特色、最富有教育意義的經典格言、最引人深思的古今優(yōu)美詩文,統(tǒng)一規(guī)劃、布置,建成校園文化墻,墻面上鑲嵌著六副鋁合金文化窗,使整座文化墻古樸莊重中透出現代靈動的氣息,避免了呆板與沉悶。每至朝陽初升,映照碑上,藍天為幕,白墻映襯,綠樹掩映,紅瓦彩櫥,煞是美麗。這一系列育人氛圍的營造,給我校師生送上了頗為管用“心靈雞湯”,使校園成為了寄宿學生課余閑暇陶冶情操、和諧發(fā)展的樂園。
2.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學校領導對寄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充分調動現有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園內電子屏、校園廣播、展示櫥窗、教室內黑板報等,及時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類信息。另一方面注重家校聯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學校要求各班級要定期召開家長會,或者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要經常主動進行家訪,全面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況,督促家長或者孩子的監(jiān)護人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促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3.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對孩子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農村寄宿學生每周在校時間都會超過五天,每天都在學校內,除了必要的學習和上課時間,不注意調節(jié)的話,他們的校園生活將會顯得非常單調和枯燥。為了豐富寄宿學生的課余生活,我們要求各班級、各年級要經常組織開展一些活動。每學期的運動會、籃球比賽、跳繩比賽、文藝匯演、藝術節(jié)都是寄宿學生的節(jié)日。各個年級分別組織的書法作品展、魔方比賽、大合唱、經典誦讀、講故事比賽等各類活動異彩紛呈,同樣吸引了寄宿學生的注意力。這些有益活動的開展,在充分展示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特色的基礎上,使寄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使寄宿學生的心理成長朝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農村寄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堅持科學的育人觀念,采用科學的育人方法,運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不斷加強對寄宿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最終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長。
【本文為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農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BY[2015]G087?!?/p>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