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鋒
(鄢陵縣人民醫(yī)院 兒科 河南 許昌 461200)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80例臨床分析
李亞鋒
(鄢陵縣人民醫(yī)院 兒科 河南 許昌 461200)
目的 對80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進行探討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鄢陵縣人民醫(yī)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資料。結果 80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相關因素中,圍產因素32例(40.00%),母乳性黃疸17例(21.25%),感染因素21例(26.25%),溶血因素9例(11.25%),其他1例(1.25%)。經治療,痊愈68例(85.00%),好轉10例(12.50%),放棄治療1例(1.25%),轉至上級醫(yī)院1例(1.25%)。結論 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有效措施是加強圍產期保健,預防胎兒缺氧,積極防治新生兒感染和正確指導母乳喂養(yǎng)。
新生兒;黃疸;病因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的一種常見疾病,多是由于新生兒時期膽紅素增高,在體內積聚而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嚴重者可出現(xiàn)膽紅素腦病,損害神經系統(tǒng),甚至會危及患兒生命。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及時了解和掌握病因,早期防治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研究對80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臨床病因及治療效果進行探討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組病例男46例,女34例。其中足月兒67例,早產兒10例,過期產兒 3例。61例發(fā)病日齡<7 d,14例7~14 d,5例14~28 d。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①出生后24 h內出現(xiàn)黃疸;②血清膽紅素足月兒>221 μmol/L(12.9 mg/dl),早產兒>257 μmol/L(15 mg/dl),或每日上升超過85 μmol/L(5 mg/dl);③黃疸持續(xù)時間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④黃疸退而復現(xiàn);⑤血清結合膽紅素>34 μmol/L(2 mg/dl)。若具備其中任何1項者即可診斷為病理性黃疸[1]。
1.3 治療方法 采取綜合治療方法,排除光照禁忌后,給予藍光治療,每日照射時間為12~14 h,間歇14~12 h,應用肝酶誘導劑藥物治療,對于不同病因輔以抗感染、白蛋白等藥物,并針對原發(fā)疾病進行治療,包括糾正缺氧、代謝性酸中毒及心血管疾病,早發(fā)性母乳性黃疸需勤喂奶,晚發(fā)性則停母乳3~5 d,必要時行血漿置換。
1.4 療效判斷標準 ①治愈:一般情況好,皮膚黃疸消退,小便顏色正常,血清總膽紅素<171 μmol/L;②好轉:一般情況好,皮膚黃疸較前減輕,血清總膽紅素較前下降。
2.1 病因分類 80例病例中圍產因素32例(40.00%),母乳性黃疸17例(21.25%),感染因素21例(26.25%),溶血因素9例(11.25%),其他1例(1.25%)。圍產因素包括新生兒窒息13例,早產6例,胎膜早破5例,宮內窘迫2例,羊水糞染3例,高齡初產3例;感染因素為新生兒敗血癥15例,新生兒肺炎2例,皮膚感染2例,臍炎2例。ABO母子血型不合溶血性黃疸9例,紅細胞增多癥1例。
2.2 治療情況 痊愈68例(85.00%),好轉10例(12.50%),放棄治療1例(1.25%),轉至上級醫(yī)院1例(1.25%)。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血清膽紅素升高,進而出現(xiàn)皮膚、黏膜黃疸等癥狀,根據(jù)病因及臨床表現(xiàn)不同,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學黃疸及病理性黃疸,生理學黃疸持續(xù)時間短,癥狀較輕,通常無需治療,而病理性黃疸病因相對復雜,可能伴隨有原發(fā)疾病,如不及時處理,嚴重者可能會導致膽紅素腦病,甚至危及患兒生命。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國外有資料統(tǒng)計顯示60%的患兒有高膽紅素血癥,國內有學者報道因黃疸收住入院的患兒高達30%左右[2],提示在臨床工作中應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加以重視。
本組研究中圍生期因素占新生兒黃疸病因的40.00%,巨各種病因首位,早產兒因體質量較輕,易合并低體溫、低血糖及低蛋白血癥,影響膽紅素與清蛋白結合,增加膽紅素腸道吸收,導致黃疸。應防治妊娠期合并癥,做好產前保健,減少異常妊娠發(fā)生率,進而減少新生兒黃疸的發(fā)生。
感染因素占本組病例的26.25%,以新生兒敗血癥常見,感染可引起新生兒膽紅素代謝障礙,導致黃疸。定期產前檢查,加強新生兒管理,進行消毒隔離,防治感染,可減少病理性黃疸的發(fā)生。
母乳性黃疸占本組病例的21.25%。可能因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當其進入腸內,使未結合膽紅素生成增加,引起黃疸。黃疸多于生后3~8 d出現(xiàn)。也有學者認為,母乳性黃疸與催產素的應用有關[3]。對于此類患兒,輕度者可進一步觀察,對中重度患兒可停母乳喂養(yǎng)3~5 d,必要時予光療等處理,有研究認為母乳喂養(yǎng)增加次數(shù),刺激胃腸蠕動,減少膽紅素重吸收,或可預防母乳性黃疸發(fā)生[4]。
溶血性黃疸多見于母親為O型血,患兒為A型或B型血。溶血導致紅細胞破壞,膽紅素產生過多而致黃疸。本組病例中溶血性黃疸占11.25%。應加強對于高危人群的早期監(jiān)測,及時處理,降低新生兒溶血發(fā)生率。當有溶血性黃疸發(fā)生時,應盡早進行干預,藍光照射治療,必要時可行血漿置換,如不具備條件,應及時轉至上級醫(yī)院進一步治療。
綜上所述,導致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相對復雜,包括圍產期因素、感染因素、母乳性、溶血性等多方面因素。新生兒溶血性黃疸以預防為主,對于不同原因導致的病理性黃疸,應采取不同的干預方案,當明確病因后,應及時進行進一步針對性治療,可避免和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在臨床工作中,應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多加重視,提高診治水平。
[1] 沈曉明,王衛(wèi)平主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 包克珍.109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分析[J].西南軍醫(yī),2010,12(1):42-43.
[3] 馮尚克,韋紅,李勝立.催產素對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2):131.
[4] 賀瑩瑩.藍光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46例護理體會[J].山西醫(yī)藥,2012,41(10):1104-1105.
R 722.1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2.076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