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卿, 周洋洋,涂會引
(鄭州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鄭州 450001)
綜述
中藥與西藥治療慢性疼痛比較*
劉紹卿, 周洋洋,涂會引Δ
(鄭州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鄭州 450001)
[摘要]慢性疼痛發(fā)病率高,通常給患者生理、心理造成極大損害。目前針對慢性疼痛的治療方法較多。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對近年來有關慢性疼痛鎮(zhèn)痛的中、西藥物的治療方法,應用于臨床鎮(zhèn)痛的優(yōu)缺點,以及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了綜述和比較。
[關鍵詞]慢性疼痛; 鎮(zhèn)痛; 西藥; 中藥; 藥物療法
慢性疼痛通常是指發(fā)病緩慢或急性病因種種原因疼痛持續(xù)1個月以上或超過正常治愈時間或緩解后數(shù)月至數(shù)年又復發(fā)者[1]。慢性病疼痛的鎮(zhèn)痛治療在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慢性疼痛的藥物治療包括外周性鎮(zhèn)痛藥、中樞性鎮(zhèn)痛藥和鎮(zhèn)痛輔助藥,它們通過減少致痛物質的產生和積累、干擾痛覺信號的傳遞,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目前我國臨床使用鎮(zhèn)痛藥有西藥和中藥,它們各有優(yōu)缺點,檢索相關文獻,綜述如下。
1西藥
1.1阿片肽類
1.1.1機制阿片肽類藥物屬中樞性鎮(zhèn)痛藥,主要是通過與阿片肽類受體的結合從而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阿片肽類物質可作用于大腦和腦干的疼痛中樞發(fā)揮下行性疼痛的抑制作用[2]。臨床上大多數(shù)藥物主要是通過與μ受體相結合,κ受體激動劑在臨床上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其主要是在脊髓水平發(fā)揮鎮(zhèn)痛效果。但因為有較明顯的中樞副作用如煩躁、幻覺等而很少用于臨床慢性疼痛的治療。
1.1.2藥物應用嗎啡是麻醉性中樞鎮(zhèn)痛藥的代表藥。主要作用于延髓、脊髓等痛覺傳導區(qū)阿片受體提高痛閾且當椎管內給藥時可產生階段性鎮(zhèn)痛,不影響意識和其他感覺。嗎啡對于各種疼痛均有效,一般情況下嗎啡對慢性鈍痛的效力強于間斷性銳痛,因其成癮性,一般除長期應用于癌痛外,僅短期用于其他鎮(zhèn)痛藥無效時的急性銳痛。嗎啡有多種給藥途徑[3]:口服用藥、皮下患者自控鎮(zhèn)痛術(PCA)、呼吸道給藥、椎管內給藥及硬膜外注射給藥。嗎啡[4]硬膜外注射和硬膜外緩釋嗎啡能夠有效減輕嗎啡引起的不良反應,且術后鎮(zhèn)痛效果明顯,可有效減輕麻醉藥總用量,從而成為手術鎮(zhèn)痛常用的方法。
曲馬多是一種μ受體的弱非阿片肽類激動劑,與阿片受體有微弱的親和力,可輕度抑制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曲馬多通過CYPZD6(異喹胍羥化酶)代謝。其代謝后產物中的M1(1-O-去甲基曲馬多)對阿片受體親和力比曲馬多大200倍,而且相比曲馬多6 h的半衰期,M1的半衰期為9 h[5]。曲馬多一般不與5-羥色胺再攝取藥物同時使用,嚴重情況下會導致5-羥色胺綜合征發(fā)生,具有潛在的生命危險,伴有認知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定、共濟失調等反應。在使用時,初始劑量可以為每日50 mg,一次或分兩次服用,如肝腎功能正常,可增加藥量至每日400 mg,老年人可增至每日300 mg。
美沙酮具有天門冬氨酸(N Methyl D Aspartate, NMDA)受體拮抗劑和阿片受體激動劑的雙重效應,對臨床慢性疼痛的治療效果比其他u阿片受體激動劑好得多。美沙酮半衰期長而不穩(wěn)定可達15~60 h,用藥后要很長一段時間后才達穩(wěn)定的用藥狀態(tài),因此需要注意初始給藥低劑量和緩慢逐漸增加劑量。推薦起始劑量為2.5 mg,每8小時使用一次,劑量增加頻率小于每周1次[6]。
羥考酮是一種新型的阿片類藥物,有人指出羥考酮屬于k型阿片受體激動劑。但對于慢性疼痛的治療,未進行系統(tǒng)研究。Thibault等[7]發(fā)現(xiàn)羥考酮可有效減輕化學治療所致的慢性病理性疼痛。
1.1.3不良反應伴隨著阿片肽類藥物的使用,會出現(xiàn)短時間(幾天至兩周)、中時間(數(shù)月至1 a)、長時間(1 a以上)耐受性的不良反應;呼吸抑制、尿潴留、嗜睡、惡心、鎮(zhèn)靜、幻覺、嘔吐等為短時間反應;瞳孔縮小等為中時間反應;最持久的反應為便秘,是終身不良反應。治療這些不良反應,可采用地塞米松、納洛酮、咖啡因、去甲納曲酮等藥物,針對相應的不良反應癥狀進行治療,同時也可以采用阿片肽類藥物與非甾體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或其他局部麻醉藥合用來減少使用阿片肽類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癥狀[2,8]。
1.1.4小結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阿片肽類藥物應用于慢性疼痛的研究,有較好的鎮(zhèn)痛療效,而且可以改善神經功能,減少成癮,沖擊了傳統(tǒng)觀念上的阿片肽類藥物針對慢性疼痛療效小且伴有危險的觀點。但目前關于阿片肽類藥物長期應用于慢性疼痛的研究依舊很少,隨著它的不斷研究,控、緩釋等劑型的不斷開發(fā),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阿片肽類藥物應用于慢性疼痛。
1.2非甾體類抗炎藥
1.2.1機制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屬外周性鎮(zhèn)痛藥,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阻斷花生四烯酸轉化為前列腺素(PG),從而減少炎性介質的生成釋放,達到鎮(zhèn)痛目的。其中COX分為結構型的COX1和誘導型的COX2。
1.2.2藥物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應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療,一般僅限于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骨關節(jié)病等炎癥性骨關節(jié)系統(tǒng)的疼痛以及頭痛和痛經等。臨床上,通常也采用鞘膜內注射COX抑制劑來治療慢性疼痛。一般情況下,NSAIDs分為酸類和非酸類。酸類NSAIDs可開放血管內皮層,在腸、腎和脊髓內濃度較高。非酸類藥物的代表藥是對乙酰氨基酚。NSAIDs類藥物具有封頂效應。乙酰氨基酚可口服、直腸或靜脈給藥。在單一鎮(zhèn)痛時,1 g/6 h。在肝功能不全或用酶P-450誘導藥時,劑量每天不超過4 g,與NSAIDs合用劑量每天不超過4 g,直腸給藥吸收較慢且不穩(wěn)定,首劑不少于2 g,繼之1 g/4 h[8]。對乙酰氨基酚經常作為輔助藥物與其他類藥物合用,尤其是阿片肽類藥物。
1.2.3不良反應COX1存在的范圍較廣,幾乎處于所有組織中,而COX2較為集中,多位于炎癥處。NSAIDs對炎癥的治療作用則主要是對COX2的選擇性抑制。COX1抑制藥在消炎止痛的同時會導致胃腸道反應、血小板凝集、腎功能損害等。而COX2抑制藥在這些方面的損害相對較輕[9]。
1.3抗抑郁類藥物
1.3.1機制抗抑郁類藥物屬鎮(zhèn)痛輔助藥,臨床上主要應用抗抑郁類藥物來治療慢性疼痛有三環(huán)類抗抑郁類藥物(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和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和選擇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雙重再攝取抑制藥(Serotom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三類。TCAs主要是阻斷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下行防感受傷害通路中釋放的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而起效,也可以阻斷鈉和鈣還有腺苷和NMDA受體抑制神經元的高興奮性。而SSRIs只能抑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從而達到鎮(zhèn)痛的目的[10]。
1.3.2藥物應用抗抑郁藥在癌痛、纖維肌痛、燒傷痛、頭痛、術后痛、神經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的治療效果[11]。TCAs產生鎮(zhèn)痛所需的劑量要小于治療抑郁癥所需的劑量,且治療的效果也明顯快于抗抑郁作用。其代表的藥物是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和丙咪嗪(Imipramine)。TCAs經典的起始劑量為10~25 mg/晚。每3~7天可增加10~25 mg。通常最大劑量為150 mg/晚,需6~8周觀察療效。在新一類的抗抑郁類藥物中,以伏沙明(Fluvoxamine)為例的SNRIs安全性最佳。用量50 mg/d,睡前服用。度洛西丁(Duloxetine)起始劑量為20~30 mg/d,每周可增加20~30 mg/d至60~120 mg/d,然后持續(xù)至少四周觀察治療效果。研究表明度洛西丁持續(xù)治療1 a仍持續(xù)獲益。文拉法辛(Venlafaxine)有緩釋劑及普通劑兩種,起始劑量為37.5 mg,1次/d或2次/d,最大劑量為225 mg/d,維持至少150 mg并持續(xù)4~6周用以評價治療效果[12]。由于沒有抗膽堿能作用,更具有優(yōu)勢。
1.3.3不良反應服用抗抑郁類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主要是由于抗膽堿能反應,例如:口干、尿潴留、便秘、水腫、腸麻痹等。另外在心血管方面會出現(xiàn)心律失常、直立性高血壓、意識消失、傳導阻滯等不良反應。 據(jù)研究所知[10],SSRIs所帶來的副作用可能少于TCAs,包括焦慮、失眠、頭痛、嗜睡和性功能障礙。
1.4抗癲癇類藥物
1.4.1機制抗癲癇類藥物可以針對疼痛發(fā)生機制中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作為鎮(zhèn)痛輔助藥。如阻滯神經元Na+和Ca2+內流,提高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水平或抑制GABA降解;通過消耗神經遞質谷氨酸的存儲或阻斷谷氨酸的NMDA受體作用位點,以減少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的活性,從而減少疼痛的產生或抑制疼痛的形成。
1.4.2藥物應用臨床上常把抗癲癇類藥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Na+通道阻滯劑,常用藥物有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拉莫三嗪(lamotrigine);另一類是Ca2+阻滯劑,常用的藥物有加巴噴丁(gabapentin)和普瑞巴林(pregabalin),屬GABA衍生物,可減少Ca2+依賴的神經遞質釋放??R西平是第一代有鈉通道阻滯作用的抗癲癇藥,降低細胞膜對Na+、Ca2+的通透性,以治療三叉神經疼痛而被廣泛認識,但隨著臨床的使用,有較明顯的不良反應以及患者難耐受而逐漸減少使用。而奧卡西平以較少的不良反應及藥物相互作用而成為三叉神經疼痛的更好選擇。拉莫三嗪是新一代抗癲癇藥已經被證實可用于三叉神經痛和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其療效呈劑量依賴性。低于300 mg/d時效能很有限,大于300 mg/d時就變?yōu)楦咝堋?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是新一代的抗癲癇藥,目前在皰疹性疼痛、痛性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中樞神經痛等有較好的療效。
1.4.3不良反應臨床上應用卡馬西平,多數(shù)情況下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如:頭暈、困倦、乏力、水腫、體重增加、惡心,而相對而言,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帶來的不良反應較小。
1.5NMDA受體阻斷藥
神經和軟組織損傷時引起慢性痛,可致中樞敏化。部分原因是通過興奮NMDA受體激動所致。NMDA受體阻斷藥則是阻斷位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內興奮性谷氨酸受體,從而達到鎮(zhèn)痛目的。氨胺酮、右美沙芬、美金剛和金剛烷胺屬于此類藥物。此類藥物對痛敏狀態(tài)的抑制和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療均有效,但會出現(xiàn)鎮(zhèn)靜、幻覺、煩躁等不良反應。
2中藥
2.1機制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認為,外感六淫、內傷情志、痰飲、淤血、蟲擾、食積、素體虛弱、結石外傷皆會導致氣血逆亂、經絡閉阻、痰濕阻滯,從而產生疼痛,即“不通則痛,不榮則通”。在鎮(zhèn)痛時通過理氣、活血、散寒、祛濕、補虛等來改善癥狀。隨著實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中藥鎮(zhèn)痛機理又有新的進展。根據(jù)研究[13]表明,現(xiàn)代中藥鎮(zhèn)痛是由于:①減少外周致痛物質及誘導痛敏物質產生。②減輕局部致痛物質堆積。③增加內源性鎮(zhèn)痛物質的釋放。④調節(jié)c—fos基因。⑤增加單胺類遞質釋放。⑥增加NO在外周及脊髓水平濃度和SOD活性等。
2.2藥物分類鎮(zhèn)痛藥物主要來源于毛莨科、菊科、罌粟科、豆科、傘形科植物,偏于溫性,藥味以辛、苦為主。近四分之一的藥物明確記載有毒。歸經以肝、肺、心、脾經為主。功效以止痛兼具祛風濕、止痛兼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主治風濕痹痛,胃脘疼痛、出血癥、外傷疼痛、牙痛等[14]。
2.2.1理氣活血類中藥常見的藥物有川芎、郁金、乳香、延胡索、三菱等。罌粟科植物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為消旋體,其無成癮性、毒性小、安全性大之特點成為鎮(zhèn)痛的常用藥[15]。延胡索是含有生物堿類活性成分的鎮(zhèn)痛中藥,主要治療氣血凝滯引起的各種疼痛尤其對胃脘痛。三菱總黃酮能明顯降低小鼠因醋酸刺激引起的痛閾值,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16]。川芎主要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能,主要治療各種頭痛等。
2.2.2活血化瘀類中藥常見的中藥有三七、丹參、紅花、烏藤等。三七是屬于皂苷類鎮(zhèn)痛活性成分的鎮(zhèn)痛中藥,三七活血行瘀,適用于淤滯疼痛。三七總皂苷對化學和熱刺激性引起的疼痛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且三七總皂苷是一種阿片肽樣受體激動劑,不具有成癮的副作用[17]。丹參的化學成分主要是脂溶性的丹參酮類和水溶性的酚酸類。研究表明[18],復方丹參顆??擅黠@抑制小鼠耳腫脹、大鼠棉球肉芽腫生長及小鼠扭體反應,其具有明顯的抗炎與鎮(zhèn)痛作用。紅花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紅花黃色素和羥基紅花黃色素,主要用于活血化瘀和祛瘀止痛等治療。烏藤是屬于生物堿類鎮(zhèn)痛活性成分的鎮(zhèn)痛中藥,其有效成分為青藤堿,有較強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19]。
2.2.3散寒止痛類中藥常見的散寒止痛中藥有吳茱萸、艾葉、干姜、羌活等。吳茱萸功能溫中散寒,常用于治療脘腹冷痛、肋痛、頭痛、寒疝腹痛等。肉桂補血助陽,溫中散寒之痛,治療虛冷性脘腹疼痛、痛經較常見。艾葉的主要成分是脂溶性的揮發(fā)油和水溶性的黃酮類、三萜類。據(jù)研究,艾葉揮發(fā)油、水提組分不同劑量組在給藥后1、3、7 d均可提高小鼠熱板痛閾,減少扭動次數(shù),且鎮(zhèn)痛效果呈現(xiàn)一定的時間和劑量依賴關系[20]。干姜屬溫里之藥,具有溫經止痛的功效。羌活功能解表,祛風濕、止痛,以治療感冒風寒兼頭身痛為主。
2.2.4祛濕止痛類中藥祛濕止痛類中藥有徐長卿、秦艽、木瓜等。徐長卿可用于風濕類關節(jié)酸痛、牙痛、跌打酸痛等痛癥。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丹皮酚,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催眠、解熱、抗炎、抗過敏等多種藥理生理活性,其水煎劑有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21]。秦艽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jié)痛。主要成分為龍膽苦苷,具有保肝、利膽、抗炎的生物活性[22]。聶繼紅等[23]試驗表明:中藥秦艽可明顯減少醋酸引起的小鼠疼痛模型的扭動次數(shù),提高熱板所致小鼠疼痛的痛閾值,說明該藥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
2.2.5補虛類中藥可用中藥有當歸、雞血藤、白術、甘草、菟絲子等[24]。當歸是一種含有揮發(fā)油類活性成分的中藥,具有活血通經,治療虛寒腹痛的作用。當歸水煮液在大鼠痛覺調節(jié)中起到重要影響,即當歸對機械性刺激具有顯著的鎮(zhèn)痛作用[25]。雞血藤是豆科密花屬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莖藤,用小鼠熱板法、小鼠醋酸扭體法和小鼠熱水縮尾法觀察,不同濃度的雞血藤水煎液均可使熱板所致小鼠舔足的痛閾值明顯提高[26]。
3疼痛類中西藥的優(yōu)缺點
中藥歷史悠久,以藥性良好、不良反應少、無成癮性且資源豐富的優(yōu)點而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對于一些頑固性疼痛的治療,體現(xiàn)出其獨有的中醫(yī)特色。但同時,由于對中藥止痛傳統(tǒng)理論研究尚少,對方藥的系統(tǒng)性的研究尚少,對疼痛治療缺乏指導性資料,且對于開發(fā)新藥形成很大的困難。
西藥應用于臨床鎮(zhèn)痛有獨特的優(yōu)點,見效快、用藥便捷、給藥方便、針對性較強、劑型較多,方便各類患者的需求。但同時在臨床應用上也有不容忽視的缺點,副反應較強、依賴性、耐藥性、成癮性等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缺點極大程度地限制了西藥在臨床鎮(zhèn)痛上的應用。
4中西藥疼痛治療的比較
在對于疼痛致病原因的認識上:中醫(yī)以傳統(tǒng)理論“不通則痛,不榮則痛”闡述疼痛的發(fā)病原因。其成因也概括在內因七情、外因六淫及傷食、勞倦等范疇。通過辨體、辨病、辨癥等了解病因病機,并以急者治其標以及標本同治確立治則治法。西醫(yī)隨著對疼痛研究的不斷深入,形成“閘門控制學說”“特異性學說”等[27]多種理論。閘門控制學說提出的中樞調制理論極大地影響了當代慢性疼痛機制研究。特異性學說強調的是正常生理性疼痛的感知和傳遞系統(tǒng),而閘門控制學說更適合解釋病理狀態(tài)下中樞敏化的過程。因此,中西醫(yī)在疼痛致病原因上明顯不同。中醫(yī)主張由外而內,由表及里去發(fā)現(xiàn)病因并解決之;西醫(yī)則是從內而外分析其中原因。
在對于藥物作用的靶位上:中醫(yī)反其疼痛理論而行之,即“通則不痛,榮則不痛”。中藥鎮(zhèn)痛以經絡氣血水平為主要對象。因此中醫(yī)的作用靶位主要為整體。西醫(yī)藥則以中樞,外周神經系統(tǒng)為作用靶位。西醫(yī)是以某一局部來鎮(zhèn)痛。
在治療思路上:中藥主要以使經絡氣血達到暢通,辯證而治,從而緩解疼痛。中醫(yī)從藥用植物的科屬,疼痛的基本病理,中醫(yī)的治則治法等治療緩解疼痛。而西藥則是阻滯疼痛遞質的傳遞而達到鎮(zhèn)痛的目的。西藥屬于化學性藥物,由化學分子組成,它的治病機理是用藥物產生化學反應來減弱或消除疼痛。所以一般疼痛用西藥治療,效果非??焖佟?/p>
在藥物組成上:鎮(zhèn)痛中藥一般沒有或很少含有鎮(zhèn)痛物質,其主要是通過藥物解表、清熱、溫里、祛濕、理氣、化淤等途徑從而達到鎮(zhèn)痛目的。黃酮、生物堿、有機酸、香豆素、木脂素、一部分的皂苷、具有清熱解毒抗炎鎮(zhèn)痛作用。然而,當分離是具體何種物質在起作用時,無法得到確定的結果,多認為是相互協(xié)調中發(fā)揮作用。從中醫(yī)治則治法研究角度可以看出, 鎮(zhèn)痛與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活血化瘀 、鎮(zhèn)靜安神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相反,西藥多為直接鎮(zhèn)痛,含有大量的鎮(zhèn)痛物質。阿片受體部分激動藥共同特點:大多數(shù)具有部分激動劑特點。有些藥物對某些受體亞型是激動劑,而對另外一些亞型則是拮抗劑。以鎮(zhèn)痛作用為主,依賴性較小。
5展望
慢性疼痛的治療涵蓋生物—心理—社會等各個層面。藥物鎮(zhèn)痛是一種最基礎的鎮(zhèn)痛方法。人們應該以一種辯證的眼光去看待中藥與西藥優(yōu)缺點,并以此指導中西藥鎮(zhèn)痛的聯(lián)合療法。中西藥合用或先后序貫使用時,所引起的藥物作用與藥效的變化,利用藥物相互作用可以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防止耐藥性[28-29]。因為種類或量的不合適,甚至會產生副作用。然而,西藥多為單一成分,針對性強,療效好,但副作用大。中藥成分復雜,療效慢,但能對機體進行全方位調節(jié)。因此,研究中西藥聯(lián)合應用鎮(zhèn)痛時,應合理地進行中西藥配伍,可顯示出兩者的優(yōu)越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
隨著對疼痛認識的不斷加深,新的機制、新的觀點將為疼痛新藥的開發(fā)不斷提供方向,期待新的鎮(zhèn)痛中西藥的開發(fā),為更多疼痛患者送去健康。
參考文獻:
[1]譚冠先.疼痛診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8.
[2]徐建國.慢性疼痛的藥物治療進展[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7,20(2):113-119.
[3]王金鵬.麻醉性鎮(zhèn)痛藥嗎啡臨床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3):123-124.
[4]孟祥柳,胡彬.硬膜外單次注射嗎啡鎮(zhèn)痛的新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4,20(18):3381-3383.
[5]Goeringer KE,Logan BK,Christian GD.Identification of tramadol and its mwtabolites in blood from drug-related deaths and drug-impaired drivers.J Anal Toxicol 1997 Nov-Dec:21(7):529-37.
[6]盧光,陶蔚,朱宏偉,等.慢性疼痛的藥物規(guī)范化治療進展[J]. 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2,18(12):746-756.
[7]Thibault K, Dubacq S, Calvino in alleva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in rats:pharmacological study and microarray analysis.Abstracts of the 12th world congress on pain,2008.
[8]徐建國 慢性疼痛的藥物治療[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3,19(5):298-301.
[9]顧希鈞,周昕. 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概述[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5,14:388-390.
[10]安志明,王杰軍.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藥物治療進展[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8,14(1)42-45.
[11]王青青,王勝杰,良玉榮. 抗抑郁類藥物在非精神科疾病的臨床應用[J]. 中國基層醫(yī)藥,2004,11(3):369-370.
[12]O’Connor AB,Dworkin RH.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an overview of recent guidelines[J].Am J Ned,2009,122(10 Suppl):S22-S23.
[13]俞珊,秦志豐,施俊,等. 中藥鎮(zhèn)痛機理的概述[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1(5):667-668.
[14]李明,郭瑞華 《中華本草》收載止痛中藥藥性規(guī)律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4,33.
[15]彭媛.植物藥鎮(zhèn)痛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4(1):20-22.
[16]邱魯嬰. 三菱總黃酮鎮(zhèn)痛作用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0,11(4):291-292.
[17]Cicero AF,Vitale G. ,Savion G. ,et al. Panax notoginseng(Burk) effects fibrinogen and lipid plasma lever in rats fed on a high-fat diet[J]. Phytother.Res. ,2003,17;174-178.
[18]何汝幫,楊安平. 復方丹參顆??寡?、鎮(zhèn)痛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2):143-144.
[19]汪倪萍.中藥活性成分的抗炎免疫和鎮(zhèn)痛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3,19(4):70-366.
[20]王會,黃偉,遲雪潔,等.艾葉不同組分對小鼠鎮(zhèn)痛及伴隨毒副作用研究[J].中國藥物警戒,2012,9(4):193-197.
[21]許青松,張紅英,李迎軍,等. 徐長卿水煎劑抗炎及鎮(zhèn)痛作用的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6):1407-1408.
[22]陳千良,石張燕,涂光忠,等. 陜西產秦艽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 2005,30(19):1519-1522.
[23]聶繼紅,張海英,郭亭亭. 中藥秦艽抗炎鎮(zhèn)痛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0,12(12):12-14.
[24]張琪,蔡倩云,朱潔,等. 止痛中藥臨床運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15,30(3):655-657.
[25]張鏡宇,王宏,王學斌. 當歸對正常大鼠痛覺調節(jié)活動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792-2793.
[26]許蓬娟,辛曉林,艾洪濱.中藥雞血藤的鎮(zhèn)痛實驗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研究,2008,27(4):291-293.
[27]王群,呂巖. 疼痛特異性學說與閘門控制學說:爭論還在持續(xù)[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4,20(9):609-613.
[28]黎奔,陳朝,段曉紅,等.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0,17,(6):243-245.
[29]張琬迎,吳潔,崔崢.淺談中西藥的相互作用[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12):1148-1149.
[責任編校:柯莉]
Comparision of the Chronic Pain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Western Medicine*
LIU Shao-qing, ZHOU Yang-yang, TU Hui-yin△
(BasisMedicalCollegeof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1,China)
[Abstract]Chronic pain has a high morbidity and it usually does great damage to the physiology and mentality of patients . At present ,there are lots of therapies aiming at curing chronic pain.The article takes both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clues.It summarizes some related pharmacotherapies about chronic pain and twinge in the last few years.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ppl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linical twing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applications.
[Key words]chronic pain; analgesia;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therapy
收稿日期:2015-05-04
作者簡介:劉紹卿 (1995-), 男,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人,現(xiàn)就讀鄭州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七年制。 △通訊作者:涂會引,Email:tuhuiyin@zzu.edu.cn。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編號:31471093)。
[中圖分類號]R 441.1;R 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76(2016)02-01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