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飛
(嵩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 嵩縣 471400)
臨床檢驗
受血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測與分析
高宇飛
(嵩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 嵩縣 471400)
[摘要]目的分析對受血患者進行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測的價值。方法選取該院收治的10 000例受血患者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分析其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體抗體(抗-TP)、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的檢測情況。結(jié)果10 000例受血者中共檢測出500例HBsAg陽性患者,陽性率為5.0%,抗-HIV未見陽性患者,抗-HCV陽性者150例,占1.5%,抗-TP陽性者150例,占1.5%。結(jié)論輸血之前,受血患者的各項血清感染指標均存在一定的感染比率,應(yīng)引起臨床重視。
[關(guān)鍵詞]受血患者;血清感染;檢測;陽性
輸血是臨床治療中的一項重要手段,對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輸血治療的同時也伴隨著輸血感染性疾病傳播的風(fēng)險,為減少輸血治療中的病毒傳播,相關(guān)部門采取無償獻血、成分血等措施,使其發(fā)生率明顯減低[1]。但是因病毒檢測“窗口期”等問題,使輸血引起的血源性傳播問題仍然無法避免。筆者對嵩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 000例受血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分析,探究其血清病原體免疫指標情況,獲得有益啟示,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入選對象均為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嵩縣人民醫(yī)院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共10 000例,其中男6 400例,女性3 600例,患者年齡6~83(49.04±3.22)歲。所有住院患者均由科室中的護理工作人員抽取3 mL靜脈血后送檢。
1.2方法
1.2.1儀器與試劑所用儀器為雷杜RT-2100C酶標儀,雷杜RT-2600C洗板機???TP、抗-HIV、抗-HCV、HBsAg試劑均由英科新創(chuàng)(廈門)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2檢測方法血清感染指標檢測均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進行,并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檢測操作嚴格按照檢驗操作程序和試劑說明書進行。
1.3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jié)果
10000例受血者中共檢測出500例HBsAg陽性患者,陽性率為5.0%,抗-HCV陽性者150例,占1.5%,抗-TP陽性者150例,占1.5%,其中7例患者同時為抗-HCV和HBsAg陽性,10例患者同時為抗-TP陽性和HBsAg陽性,15例患者同時為抗-TP陽性和抗-HCV陽性。男性抗-HCV和HBsAg陽性率高于女性,但男性、女性的抗-TP水平相似,所有患者均未檢測出抗T-HTV。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受血者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測結(jié)果分析[n(%)]
3討論
輸血是臨床搶救和治療中的一項重要治療手段,隨著《血液制品管理條例》、《獻血法》、《血站管理辦法》[2]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的頒布和實施,以及對獻血者篩查的逐漸完善,血液質(zhì)量有明顯提高,對經(jīng)血液途徑傳播疾病具有良好的預(yù)防效果。但是,盡管目前血站對血液進行嚴格的檢查,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可克服和不可預(yù)測的因素,如“窗口期”[3],也就是人體感染早期,機體中存在病毒復(fù)制,且有病毒血癥發(fā)生,但患者無癥狀表現(xiàn),亦無血清學(xué)改變;傳染性指標測定對實驗室條件的要求逐漸提高,試劑的特異性及靈敏性也逐漸提高,故容易導(dǎo)致漏檢的發(fā)生[4];部分工作人員責(zé)任心不強,致使不能避免輸血風(fēng)險。此外,輸血不是艾滋病、HCV、HBV、梅毒等疾病傳播的唯一途徑[5],能否明確患者為血源性感染十分重要,也突顯了對受血者進行感染性檢測的意義所在。
該項研究中,針對10 000例受血者進行血清感染指標的檢測,結(jié)果顯示500例HBsAg陽性患者,陽性率為5.0%,抗-HIV未見陽性患者,抗-HCV陽性者150例,占1.5%,抗-TP陽性者150例,占1.5%,總陽性檢出率為8.0%,略低于文獻研究報道結(jié)果。該文結(jié)果提示,男性抗-HCV和HBsAg陽性率高于女性,而抗-TP水平男性與女性相似,與文獻研究結(jié)果相近。另有研究顯示,HIV合并HCV感染患者的發(fā)生率較高,是慢性肝病成為HIV合并HCV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該研究中7例患者同時為抗-HCV和HBsAg陽性,10例患者同時為抗-TP陽性和HBsAg陽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慢性肝病患者機體抵抗力,較易同時合并性感染所致。
綜上所述,對受血者患者進行輸血前檢查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血液感染情況,對預(yù)防院內(nèi)傳染疾病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提醒醫(yī)務(wù)工作者在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積極地采取有效的預(yù)防措施,避免臨床操作時或在與患者接觸時傳播疾病,可見輸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標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在某種意義上為防控醫(yī)療糾紛提供了依據(jù)。
參考文獻:
[1]侯春梅.輸血前感染性指標檢測的臨床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31):119.
[2]馬吉聯(lián).手術(shù)及輸血前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學(xué)指標檢測的臨床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2,6(1):52-53.
[3]唐滿玲,李見紅,吳瑩,等.輸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標的檢測與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3):259-260.
[4]趙軍,趙靜,劉愛霞,等.降鈣素原和白介素-6在感染性疾病病原體診斷中的聯(lián)合檢測價值[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xué)雜志,2014,28(5):380-382.
[5]李宏奎.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yīng)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yīng)用[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3,27(3):123-124.
[責(zé)任編校:張亞光]
收稿日期:2015-07-16
作者簡介:高宇飛(1983-),男,河南省嵩縣人, 本科,主管檢驗師,從事醫(yī)學(xué)檢驗及輸血工作。
[中圖分類號]R 44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9276(2016)02-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