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冬
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分析
宋曉冬
目的對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方法50例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根據(jù)患者生存情況分為生存組(27例)和死亡組(23例)。對兩組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死亡組患者的死亡因素。結果死亡組>65歲患者多于生存組,死亡組機械通氣時間及氣管切開時間長于生存組,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生存組(P<0.05)。死亡組患者的機械通氣并發(fā)癥多于生存組(P<0.05)。結論在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進行長期機械通氣的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主要有年齡>65歲、機械通氣時間和氣管切開時間過長、血清白蛋白降低及機械通氣并發(fā)癥,要在患者進行長期機械通氣時進行及早預防,提高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長期機械通氣;死亡因素
機械通氣是在呼吸機的幫助下,維持患者的氣道通暢、改善通氣氧合、防止機體缺氧和CO2潴留,糾正患者的呼吸衰竭,改善組織缺氧的狀態(tài),為患者基礎疾病的治療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機械通氣就是利用機械裝置代替或者改變患者的呼吸運動的一種通氣方式,對呼吸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以維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及生命[1]。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機械通氣已廣泛應用于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特別是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雖然機械通氣為患者爭取了挽救生命的時間,但長期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不但死亡率較高,而且還要承擔巨額費用,給患者和家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財產(chǎn)的雙重打擊。因此如何減少機械通氣患者死亡率,已成為所有醫(y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共同關注的一個課題?,F(xiàn)作者對50例長期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研究,通過對生存組和死亡組基本資料的對比,分析在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根據(jù)患者的生存情況分為生存組(27例)和死亡組(23例)。其中生存組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齡58~78歲,平均年齡(67.4±1.6)歲;9例重癥肺炎,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呼吸衰竭。死亡組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齡54~75歲,平均年齡(64.9±2.1)歲;6例重癥肺炎,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呼吸衰竭。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原發(fā)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連續(xù)機械通氣>1周,患者家屬同意加入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18歲以下者,在進入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前已進行機械通氣治療>12 h者,中途放棄治療者,低血容量導致休克者,張力性氣胸者,伴有肺大泡和肺氣囊腫的呼吸衰竭者,拒絕加入實驗者[3]。
1.3分析方法 生存組:(撤機成功標準)撤除呼吸機后,患者未訴任何不適癥狀,無呼吸窘迫、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xiàn),能夠進行自主呼吸,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穩(wěn)定,行血氣分析檢查中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正常,無低氧血癥、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死亡組:(撤機失敗標準)患者在進行機械通氣過程中死亡或者在呼吸機撤除后,24 h內(nèi)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年齡、機械通氣時間、血清白蛋白、氣管切開時間、機械通氣并發(fā)癥(心功能不全、呼吸機相關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不全等)。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死亡組>65歲患者多于生存組,死亡組機械通氣時間及氣管切開時間長于生存組,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生存組(P<0.05)。見表1。死亡組患者的機械通氣并發(fā)癥多于生存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年齡、機械通氣時間、血清白蛋白、氣管切開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年齡、機械通氣時間、血清白蛋白、氣管切開時間對比(±s)
注:與死亡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65歲 機械通氣時間(h) 血清白蛋白(g/L) 氣管切開時間(min)生存組 27 9a18.62±16.84a36.84±4.06a2.31±2.54a死亡組 23 16 31.54±29.81 27.32±5.91 6.98±4.65
表2 兩組患者的機械通氣并發(fā)癥對比(n)
機械通氣是一種在患者發(fā)生呼吸衰竭后在呼吸機的幫助下進行搶救的呼吸支持技術,以維持氣道通暢、改善患者的通氣和氧合,防止機體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從而為患者度過原發(fā)病所導致的呼吸衰竭提供條件,為治療原發(fā)病爭取時間[4]。機械通氣是通過機械裝置代替、控制或改變自主呼吸運動的一種通氣方式,它是通過機械的刺激損傷作用將氣管、肺泡上皮細胞及巨噬細胞活化,促進這些細胞釋放炎癥因子,激活炎癥反應,使全身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并且患者在使用機械通氣時,由于自身呼吸肌休息,減少氧耗,而使用不當自主呼吸與呼吸肌對抗,會增加呼吸肌做功,增加氧耗,造成患者體內(nèi)的血氧飽和度不夠,從而導致心輸出量下降,組織器官血氧灌注不足。較長時間的機械通氣,導致多器官進行性損害,發(fā)生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故而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衰竭,這種患者則需要通過機械通氣進行治療,長期進行機械通氣會影響患者的心臟代償功能,造成心輸出量的下降。機械通氣可以改善腎功能,但過度機械通氣可以使腎血流量減少,加重腎功能損傷。機械通氣可以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復,但過度機械通氣可以影響靜脈回流,造成肝淤血,加重肝功能損傷;同時門靜脈壓力增加能夠引發(fā)消化道出血,長期機械通氣也會引發(fā)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生,從而加重消化道出血的癥狀。
在本次實驗中,從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中觀察分析,得到以下結論:①年齡因素:試驗中,死亡組中>65歲老年人的數(shù)量較多,表明年齡越大的患者在進行長期機械通氣時發(fā)生死亡的幾率較高,這可能與>65歲老年患者不僅存在著慢性肺部疾病,還由于年齡偏大,身體素質較差,抵抗力下降,且呼吸功能下降,導致不能進行有效的咳嗽、咳痰;老年人的氣道老化,氣道中纖毛的清除能力減弱,對外界的刺激及異物消除不足,很容易造成肺部的感染。②機械通氣時間因素:機械通氣時間越長就會造成機械通氣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增加,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危及生命?;颊唛L時間進行機械通氣,易引起營養(yǎng)不良,造成營養(yǎng)不良型的呼吸機及膈肌的萎縮,造成呼吸無力,在撤機后患者的呼吸功能未能及時恢復,造成急性呼吸衰竭,危及生命。③血清白蛋白因素:患者長時間進行機械通氣,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無法維持消耗,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不良,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而血清白蛋白就是評價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患者出現(xiàn)低蛋白血癥后,血清白蛋白的含量就會降低,而血清白蛋白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主要參與抗凝、血小板聚集、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等正常生活活動?;颊哌^低的血清白蛋白會使血漿中的膠體滲透壓降低,引發(fā)肺間質水腫,影響患者的氣體交換功能,使患者在撤機后,肺的氣體交換及肺功能受到影響,直接關系到患者撤機后的呼吸狀況。嚴重者可能會使患者難以撤除呼吸機,以便維持患者的正常呼吸狀況,一旦撤除呼吸機,患者就會由于無法進行氣體交換而死亡。④ 器官切開時間因素:長期進行機械通氣患者都會進行氣管切開,氣管切開早期可以使患者的氣道阻力降低,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還可以促進氣道內(nèi)分泌物的排除,從而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幾率,同時還可以在機械通氣過程中進食。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患者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還可以增強體質,增加抵抗力,從而可以較好的幫助患者恢復呼吸功能,以便可以及早撤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一旦患者的氣管切開時間過長,就會增加患者感染的發(fā)生機率,造成氣道及肺部感染,從而危及生命。⑤機械通氣的并發(fā)癥因素:機械通氣并發(fā)癥會直接影響機械通氣患者的預后情況,心功能不全、呼吸機相關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不全等都會造成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的死亡,因此在進行長期機械通氣時要考慮到并發(fā)癥的危害,進行早期干預,盡量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長期機械通氣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綜上所述,在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進行長期機械通氣的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主要有年齡>65歲、機械通氣時間和氣管切開時間過長、血清白蛋白降低及機械通氣并發(fā)癥(心功能不全、呼吸機相關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不全等),要在患者進行長期機械通氣時進行及早預防,提高長期機械通氣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1]連曉峰.中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死亡危險因素分析.臨床醫(yī)學,2013,33(1):31-32.
[2]于洪濤.呼吸重癥監(jiān)護病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1,10(1):69-71.
[3]顧玉虹.肺結核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5):555-557.
[4]王鴻濤.高齡昏迷患者長期機械通氣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感染、炎癥、修復,2010,11(4):2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72
2016-06-24]
453000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E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