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在中國經濟增速下行背景下,一定的穩(wěn)增長、反周期措施是必要的。特別是在穩(wěn)增長、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措施當中,應該側重投資,當然必須是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或降低交易費用的投資。
國內學界、輿論界對“投資”有各種爭議,比如一提到投資,就將其等同于過剩產能;或者認為投資會擠占消費;或者說政府在基礎設施的投資會擠占民間投資,而且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低,等等。
這些觀點是有誤解的。
有效投資減少過剩產能
我不是說投資不會造成過剩產能,如果在已經產能過剩部門增加投資,當然會加重過剩產能;但是如果投資在短缺部門,這是在補中國短板的投資,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五大舉措之一,這方面的投資不會加重過剩產能。
具體來講,2014年中國大陸進口了1.3萬億美元的工業(yè)制品,這是中國不能生產、附加價值比較高、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如果在這些領域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升級方面的投資,是在補中國的短板,這樣的投資不會造成產能過剩,而且會在國內形成有效的生產能力后,增加中國的出口。
另外,2014年中國大陸到境外旅游購物的花費大約有1000億美元,這部分大多也是國內自己不能生產,或者國內生產的產品質量比較差。在這方面的投資,也是增加中國的有效供給,并不會造成產能過剩,只是減少了國外購買的量而已。
基礎設施也是一樣,北京和許多大城市的地鐵、管網等還是短缺的。中國正處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現在的城鎮(zhèn)化率只有54%,發(fā)達國家普遍達到80%以上。如果在城鎮(zhèn)化領域進行投資,使得人口集中、規(guī)模經濟提高,可以提升效率。這方面的投資也不會加重產能過剩。
中國現在的過剩產能部門大部分是與建筑行業(yè)相關,鋼筋、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過去中國大陸平均每年的GDP增長率是9.7%,現在降到7%左右,必然有30%的產能會過剩出來。
但是這些行業(yè)的過剩產能有多少,又部分受制于中國下一步的投資有多少。如果投資多了,這些過剩產能就少了,投資少了,這些過剩產能就多了。
所以,和認為投資會增加過剩產能恰恰相反,只要投資是用來補短板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或者降低交易費用的,這種投資不僅不會造成過剩產能,而且可以減少國內現有的過剩產能。
投資沒有擠壓消費
反對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觀點中,有一種說法是,投資會擠占消費。
這個說法被提出的背景是,2003年國際經濟出現不均衡,尤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推行了“4萬億”的刺激政策,投資增量非常猛。
于是國外許多機構和學者就說中國投資太多,消費太少,導致出口太多,造成國際不均衡以及國內的產能過剩。還批評說這個體系維持不了,因此中國為了自己國內的經濟和國際經濟的穩(wěn)定,必須放棄高儲蓄、高投資的增長方式,改成以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這是2003年以來,尤其2008年以后盛行的看法。
這種觀點沒有站在動態(tài)的角度來看。如果投資是提高生產能力的,或者降低交易費用,這樣的投資不僅不會擠占消費,而且可以提高家庭未來收入的預期,從而提高家庭消費水平。
這里可以用一些具體的數字來說明。
從1979年到2014年,中國大陸平均每年的消費增長率是8%,從1982年到2014年平均每年投資增長率是21.2%。
2009年中國大陸的投資增長是30.3%,這是“4萬億”的結果。2010年和2011年的投資增長都是23.8%,2012年投資增長是20.3%,2013年的投資增長是19.1%,2014年的投資增長是15.3%。
2009年到2011年的投資增長高于中國長期的平均增長,2012年以后的投資增長低于長期的平均增長。
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消費增長分別是9.8%、9.6%、11.0%,均高于中國長期8%的消費增長,雖然這幾年的投資增長均高于長期21.2%的年均投資增長率。
反過來,2013年、2014年的中國投資增長率只有19.1%、15.3%,低于長期平均21.2%的增長率,但是中國2013年、2014年的消費增長只有7.3%、7.2%,同樣低于長期平均8%的增長率。
從這些具體的比較來看,反而是投資增長快的時候,消費增長快,投資增長慢時,消費增長慢。
一般老百姓關心的不是消費占GDP的比重是多少,而是關心每年消費的增長,今年的消費跟去年的消費比增長了多少,明年的消費跟今年比又增長多少。
為什么投資增長和消費增長會有上述關系?其實只要投資增長是有效的,就會增加就業(yè),提高勞動生產率,家庭收入就能增長,消費就會增長。
反過來,如果投資下降,創(chuàng)造就業(yè)少,對未來的就業(yè)和收入預期不好,這種情況下消費增長反而會變慢。
所以,不能簡單認為投資就會擠占消費,必須動態(tài)地看投資增長對現在和未來的就業(yè)及收入增長的影響。
基礎設施投資要由政府來做
如果中國要擴大投資,投資有兩塊:一是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一是產業(yè)方面的投資。產業(yè)方面的投資應該以企業(yè)為主。如果要通過政府投資來擴大總需求,政府投資應該更多是在基礎設施方面。
但是最近也有很多人反對政府支持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有兩個反對原因:一是政府在基礎設施的投資會擠占民間投資,二是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低。
這些觀點是否正確?
首先,認為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擠占了民間投資的觀點忽視了政府推出積極財政政策的背景。2008年政府“4萬億”的財政刺激,究竟是因為民間的投資意愿低,政府為了適度擴大需求才去做基礎設施投資呢?還是因為政府擴大了基礎設施投資,擠壓了2008年、2009年民間的投資?
這個答案應該很清楚,是因為民間的投資意愿非常低,當時國際經濟一蹶不振,外貿出口減少一半,產能過剩非常厲害,大家對未來沒信心,過剩產能不僅在出口加工部門,也出現在一些裝備制造部門。那種情況下,為了穩(wěn)增長,政府才做基礎設施投資的。
同樣,中國現在講要穩(wěn)增長,適度擴大政府財政赤字支持投資,也是因為民間投資的意愿不足,才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
其次,投資基礎設施的回報率低,以這個觀點反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學者有很詳細的經驗數據的支持。確實2008年以來,政府做了很多基礎設施的投資,而且投資的回報率較低。但是,是不是政府投資回報率太低,中國政府就不要去做基礎設施投資?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為什么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率比較低,以及,為什么必須由政府來做。
第一,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是長期的,回收期可能是四五十年。一般民營經濟的投資是在產業(yè)部門,產業(yè)部門一般十年以后就全部折舊光了,有的甚至還短于十年。折舊期短的項目回報率一定要高,才有足夠收入來償還投資?;A設施的折舊和回報期長,如果基礎設施的投資回報率和產業(yè)部門的投資回報率一樣,就太高了。
第二,基礎設施投資有許多外部性,例如,交通不擁堵,最大的受益者是企業(yè)和人民,但基礎設施投資很難對外部性的收益直接收費。
如果經濟直接回報比較小的、有外部性的這種基礎設施投資,讓民間去做會怎樣呢?民間是沒有積極性投資的,除非給予壟斷地位,讓民營資本可以靠壟斷來將外部性收益內部化,收取壟斷價格。但如果基礎設施讓民間來壟斷,從投資者來講是合適的,但是從整個經濟發(fā)展來講是不合適的。
實際上,1980年代,包括世界銀行等很多國際機構都倡導,基礎設施投資作為一項經濟活動,應該由民間來投資。結果1980年代以后,發(fā)現民間愿意投的基礎設施只有一種,就是移動通信。民間投資移動通信的積極性很高,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有壟斷性質,規(guī)模經濟太大了,所以形成了自然壟斷;第二,容易收費。
除此之外,民間投資基礎設施的意愿非常低,2014年中國提出要通過PPP投資基礎設施,但是最終落地的項目非常少,除非政府給民間資本壟斷地位,但是這又不利于經濟的發(fā)展。如果要由民間做,由于民間的投資意愿太低,導致的結果就是跟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一樣,到處是基礎設施的瓶頸。
這種情況下,基礎設施的投資,尤其是消除增長瓶頸的基礎設施投資,必然要求政府來做。
若政府應該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負起責任,什么時候投資最好?2008年爆發(fā)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初以來,我一直倡導最好的投資時間是經濟下行的時候。因為這時候政府做基礎設施投資,創(chuàng)造需求、穩(wěn)定增長、增加就業(yè)。而且,在經濟下行時做基礎設施投資,成本也是最低的,因為各種原材料的成本、工資的成本都相對較低。反過來講,如果在經濟發(fā)展非常好的狀況下,去做基礎設施投資,可能造成經濟過熱,各種原材料成本處于高位,基礎設施的成本也就更高。
在經濟下行時成本最低,又能夠穩(wěn)增長。只要項目選擇好,短期是創(chuàng)造需求,長期是提高增長率、增加政府稅收,所以是一石二鳥。我從2009年年初提出以來,這個觀點在國際上已經逐漸成為主流,2014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提出的政策建議就是:在經濟下行時是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