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敏
(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
《懺悔錄》中的超越與自審意識
羅 敏
(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盧梭是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中重要的精神引導者,也是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他的作品《懺悔錄》表達出其真摯的自審和超越俗塵的意識。在時代精神的參照下,盧梭評判性地對社會現(xiàn)實和封建價值觀進行了審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本文主要圍繞《懺悔錄》中的超越與自審意識展開討論。
《懺悔錄》 ;超越;自審意識
《懺悔錄》是歷史自傳作品中,最具文學價值的著作,其思想的大膽、風格的獨特、藝術的價值,使其長期占據(jù)文學作品中不可撼動的地位。這種地位不是一種普通的文學地位,而是一種崇高的、被人尊重的、受人長期敬仰的地位。無論觀看的角度是出自于政治、社會、思想,還是文學內(nèi)涵、風格、情調(diào),其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其作者盧梭,是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中的精神領袖,他性格激進,自從發(fā)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愛彌兒》以來,就開始被各方圍攻和迫害。教會下令將他的作品進行焚燒處理,并且要捉他入獄,對外宣稱他是“上帝的敵人”,他在其他國家短暫停留時也遭到驅逐。然而,讓盧梭最為痛心的是自己的好友伏爾泰,在暗地里給了自己重重的一擊。他通過一篇短文,對盧梭進行詆毀和污蔑。被昔日的好友及教會、官方不斷地抹黑,盧梭強烈地感覺到為自己申辯的重要性:“既然我的名字會流傳于世,那么我就決不允許被人抹黑,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罪犯,我要讓世人知道我的真實面目?!本瓦@樣,為了回擊社會、政府、過往朋友對自己的攻擊和誹謗,盧梭一邊過著流離轉徙的生活,一邊開始《懺悔錄》的創(chuàng)作。面對來自各方的污蔑和指責,盧梭大膽的向社會宣告對抗:“不管什么時候是我的末日,我都會毫不畏懼地走向宣判者,手里拿著這本書,高聲對人們說:‘看吧!這些都曾經(jīng)是我做過的事情,我也確實曾經(jīng)這么想過,在那個時候我就是書里這樣的人……’”這是維護自己尊嚴的申辯,《懺悔錄》這本自傳回憶錄,句句字字都浸透著作者真誠的自審意識和超越意識。
《懺悔錄》分為前后兩部分,風格和內(nèi)容各異。在前半部分,主要是盧梭的一些兒時回憶。回憶里,有著美麗的田園風光,有著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里面大多都是處于社會中下階層的小人物,比如女傭、農(nóng)民、技師等。作品中呈現(xiàn)出這些人物的淳樸生活和自然健康,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而后半部分,描述的場景則停留在男主人公所接觸到的上層階級的人物,奢靡的生活、齷齪的本質、偽善無恥,以及毫無高尚可言的道德品質。前后兩部分的人物特征具有鮮明的對比性,引人深思。在這部作品中,盧梭一邊不斷真誠的懺悔,大膽的披露自己的錯誤,一邊鞭笞那些對自己造成傷害和不幸的人。小說中,男主人公在童年時代就已經(jīng)對閱讀充滿了興趣,常常徹夜讀書,所讀的作品形形色色,范圍廣闊。雖然生活較為清貧,但是家庭氛圍卻十分溫馨和諧,這樣的環(huán)境使其自幼就養(yǎng)成溫柔而又非常高傲的靈魂,性格優(yōu)柔卻也不喜受到束縛,崇尚自由。歷史人物給了男主人公精神上的啟發(fā),使他熱愛自由,熱愛共和,“我本可以聽從自己的性格,在我的故鄉(xiāng)、我的宗教、我的家庭和我的朋友間,在我所喜歡的工作里,在和諧安穩(wěn)的人際交往里,安安靜靜、舒舒服服的過完自己的一生。我會是一個被社會接納和歡迎的普通民眾、一個勤勞的耕作者、一個和藹可親的友人、一個被所有人稱贊的老好人……可是現(xiàn)實不是這個樣子,我該以什么面貌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呢?”“我認為,我最適合干一些不用費腦子的工作,精神不受約束的工作?!薄翱墒俏疑硖幰粋€淫靡不公的社會,我的純真多情都受到生活的摧殘,而且沾上一些讓自己后悔不已的壞習慣,直到寫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難以克制自己去盜取一些小東西?!痹?jīng)撒謊,把盜竊的罪名推給女傭,自己備受良心的煎熬,直到《懺悔錄》的完成,披露了自己的這些問題,盧梭心里才得到少許安慰;在緊要關頭放棄了最需自己幫助的培養(yǎng)勒·麥特爾;和女人之間的身體欲望關系以及感情糾葛;為了活下來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
一個出于貧困之家,通過自己努力和奮斗之后才脫離貧窮的平民思想家,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他的思想和時代是對立的。在被各方攻擊、舉步維艱的困境中,盧梭作為一個在法國十分有名的思想家,自主的對自身進行披露,揭露自己身上的惡習和不堪,這樣真誠的自審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驚人的魄力。他一直認為人性深處應該是純真和善良的,人們對異性的喜歡,對好的事物的喜愛,對自由的崇尚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污濁,人性中的善良純真慢慢的被抹殺。因此,盧梭的自審就從披露自己的身不由己轉向對社會的控訴和指責,將對自身人性的污點的批判和懺悔轉換成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從這些可以看出來,盧梭的自審及懺悔是把時代精神作為參照,批判性地對現(xiàn)實社會和世俗的價值觀進行審察,而不是順應當時封閉消極的壞境,對照世俗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進行自我反省,進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這樣的自審,已經(jīng)超越了男主角自身的狹小范圍,而是變成了對社會的聲討和譴責。
在等級分明的社會里,盧梭敢于公開自己清貧的出身,本就是一種超越。而正是由于出身的清貧,造就了他自由的精神、健康的節(jié)操,加之,盧梭長期沉浸在書本的海洋中,情操也得到了熏陶,他的精神境界早已超過上流社會,不圖名不貪利,將貧窮和富貴拋之腦后,無視統(tǒng)治者的召見和權貴給予的賞賜,在公眾場合吐露自己對上層社會的淫靡的討厭,以及對首都繁華的厭惡,無畏與“高等級”進行激辯和譴責,選擇離開塵世的喧囂隱退于鄉(xiāng)間小鎮(zhèn),這些都突出的表現(xiàn)為他對自然與愛情的感悟。
(一)追尋純真的愛情
不同于貴族權勢的奢靡淫癡,在盧梭看來,女性應該是一種美,應當被贊賞和溫情以待,而不是被權貴玩弄的工具和霸占的對象。他對愛情的領悟和看法沒有流于世俗,對男人與女人二者的真摯感情尤為崇拜,他對情感的純真和高貴十分在意。在現(xiàn)實中,盧梭所追求的是長久深刻、無關功名利祿、超越肉欲的真摯情感。在戀愛中,盧梭感情真摯強烈,對女性的關懷十分真誠。小說中其與華倫夫人一起生活過幾年,其實他真正追尋的并非華倫夫人,而是一種靈魂與靈魂的碰撞,那種感覺溫柔幸福,難以用語言來進行描繪。盡管男主人公一生動蕩不羈、顛沛流離,但是這樣愛的感覺讓他的心靈得到安慰,使他逐漸改掉了自己身上的愚昧和自私,變得善良。高尚的愛超越了當時社會的淫靡風潮,潛在的呼吁人們超越現(xiàn)實,感受真誠的情感。
(二)回歸自然
在上層社會中,男主人公一直鼎鼎有名,但卻以憤世嫉俗和不合時代潮流被人排斥。他處在一個等級分明、處處毫無公平可言、缺少自然情感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但卻自始至終保持不同流合污,如同一朵處于污泥而不染的蓮花,超越時代束縛,始終對人類的美德進行維護。從小就養(yǎng)成的“一顆多情的心”將他召喚回自然生活,在1756年4月9日,盧梭歸隱田園,和普通民眾相處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釋放自己的壓抑情緒,陶冶清凈淡雅的生活情趣。
小說中,每當男主人公回想起這段歸隱時光,腦海里都呈現(xiàn)出秀麗的風景,輕松而優(yōu)美。童年的曲調(diào)在耳邊緩緩響起,清新的旋律讓人神往,那么純真,那么真摯,直到他經(jīng)受各種磨難和苦痛,變成一個顫顫巍巍的老人時,還會時不時的哼起這些童年小調(diào)。每次哼唱時都難免落淚,以至于無法完整的哼唱完一整首歌曲??梢?,那樣親近自然的退隱生活是男主人公一直向往的,在那里,他始終保持美好健康的生活情趣。
在男主人公眼里看來,那個時代的社會已經(jīng)污濁不堪,將純真的人性逐漸磨滅,但是回歸自然卻可以釋放這種漸被磨滅的人性,神奇的自然給了人性回歸的場所,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各種被囚禁的靈魂都可以得到釋放。他喜歡徒步行走,因為在那個過程中,可以用主人的身份來對大自然進行駕馭。同時,他喜歡生活在鄉(xiāng)間,喜歡那種遠離塵世喧囂以及與大自然近距離擁抱的感覺,通過空寂的宇宙和純真的自然對自己遭受重重打擊的痛苦心靈進行安撫。
雖然為了超越凡塵而選擇了退隱,但是并不代表男主人公和社會完全脫離。實際上,他選擇退隱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抗。相繼出版的作品表明,雖然盧梭在隱居,但是并沒有忘記現(xiàn)實。始終追求自由和追求共和,使得他和污濁的社會不斷發(fā)生沖突。在這些沖突里,盧梭憤世嫉俗的思想展露無遺,也展現(xiàn)出作者超越俗塵的精神境界。多愁善感的心靈使他很早就意識到生命的悲劇,對人類無法在純凈的自然環(huán)境中探尋肉與靈的和諧發(fā)展無限感慨,追尋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對弱者加以保護;對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披露和抨擊。身為一個藝術家,作者把他超越塵俗的意識轉化到對自然的回歸,尊重人的主體性、崇尚自由、追尋并且感受真摯的愛情,通過這些來對自己的心靈進行凈化。
假如說男主人公真誠的自審披露了自身靈魂的污點和丑惡,呈現(xiàn)出其自身的軟弱怯懦和無賴的不良習慣,那么這樣自審的超越塵世的認識,將男主人公高尚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志力展現(xiàn)出來。一個出身清貧家庭的下層平民,擁有這樣的光輝,必然會成為社會所關注的代表人物。他的精神早已超越當時社會的整個精神發(fā)展層面,展現(xiàn)出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因而其成為了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的思想領袖。作為一名思想領袖,盧梭對社會乃至世界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但在當時那個環(huán)境下,他難以得到支持,而自身的力量也非常薄弱。國家的統(tǒng)治者和上層階級、教會、封建貴族都將他稱作“上帝的敵人”、“瘋子”;讓盧梭尤為痛心的是,那些他曾經(jīng)保護和幫助過的平民,受到權貴和教會的教唆迷惑,紛紛叛離他,不支持也不理解他,朋友們也離他而去。男主人公一生顛沛流離,受盡迫害和折磨,被各方污蔑和羞辱,直到晚年,也無法平靜的在大自然中度過余生。盡管曾經(jīng)享受過一段美好的生活,也體會到了真摯的愛情,但是縱觀其一生,充斥著貧苦、折磨、迫害和苦痛,雖然被黑暗勢力壓迫,但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堅強的走完一生。
《懺悔錄》里所展現(xiàn)出來的自審意識,都來源于資產(chǎn)階級文學,而且是獨特的,因為在那個封建時代,它不可能出現(xiàn)在貴族階級文學中。而超越,則是盧梭自己的反思和大膽,超越了自己,超越了世俗觀念。在那個年代,封建思想禁錮著人們的觀念,人的個性難以形成,在雛形的時候,就被國家及家族的觀念漸漸磨滅,直至消失不見。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xiàn)和不斷發(fā)展,人們的觀念發(fā)生改變,個性發(fā)展、自由競爭逐漸成為人們所向往的方向,促使人們開始漸漸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尋求自由。進而,個性解放的思想和自審意識的觀念也逐漸成為社會文學的主旋律。而在法國,直到兩百年之后,才慢慢地將這一思想主旋律豐富,并且逐漸融入到文學作品當中。在16世紀,拉伯雷在其作品中,通過一個修道院,表達了自己對于幸福和純真愿望的期許,但是,卻太過夢幻,和現(xiàn)實的狀況不太吻合。17世紀,高乃依在《勒西德》中,作者就對追求個性、向往自由加以了充分肯定,同時對于純真的愛情給予了深深的支持。但是,其作品還是有一些局限,思想受制于家族、國家的榮譽和利益。在莫里哀看來,社會中缺少的個性和自由,可以借由一些朝氣蓬勃、追求解放的青年的逐步填補,但是,其作品還是局限于其慣常的說教之道。直到盧梭《懺悔錄》的問世,使得世人大吃所驚,他所認為的自由超乎人們的想象,其所提出的個性被人們所驚奇,而且其指出,這樣的個性自由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這是一種高度的自我認可。他大膽而真誠的自審,以及突破世俗的超越,使得資產(chǎn)階級個性和現(xiàn)實社會之間的沖突,赤裸裸的展現(xiàn)在眾人面前。雖然人們不愿提起《懺悔錄》所帶來的一場革命,但是,該作品的問世,敲醒了人們長期沉睡的思想。這樣一種全新的思想和藝術風格,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必然走勢,即便沒有盧梭的出現(xiàn),也會有其他的人來實行這一歷史改變,并且將其實現(xiàn)?!稇曰阡洝匪鶐淼乃枷雰r值,在當時那樣特殊的時代,就成為了一種象征,一種方向,引領后來者不停的追逐和跟隨。很多人模仿過盧梭這部作品的風格和內(nèi)容,但是,卻都無法跳脫出《懺悔錄》中脫俗的超越思想和大膽真誠的自審意識,以及對于美好自然和純真愛情的贊美。
因為男主人公在很早的時候就具有超越常人的意識,所以他才會有魄力對自己進行披露和審視,在進行自我審視時,他將目光放大到對當時社會的審視,再一次激起他對世俗不公的憤慨,進而成了歐洲近代有名的出身貧寒的思想家。
男主人公一輩子都在和權貴勢力、落后觀念、不公平的社會規(guī)則相對抗,他給后世子孫締造了貴重的思想食糧,即崇尚自由、推動平等、保護人的個體性,用純真的大自然來洗滌人們的靈魂??上У氖?,這位偉大的思想家一生受盡折磨和迫害,一直到逝世之前都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其自審超越了自我的范疇,進一步深化為啟發(fā)民眾意識到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指引他們精神發(fā)展的方向,追尋自由和個性解放。作者的懺悔和自審都是源自對歷史和社會的責任感及使命感,他的思想不受外界干擾,超越凡塵。超越意識和自審意識在倡導人的主體性、追尋平等時深刻的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超越凡塵的認識和真誠的自審是《懺悔錄》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主要精神價值,這是整部作品所闡述的中心,也是作者生命和心靈碰撞的花火。它對后世有警醒作用:人類社會只有不斷的自我審視和披露,才可以揚長避短,根據(jù)美的規(guī)律不斷的完善自我,創(chuàng)造革新。
[1] 楊慕.盧梭《懺悔錄》中的自審意識探究[J].芒種,2012,(6):171~172.
[2]趙紅燕.微酣狀態(tài)下的藝術狂歡——《懺悔錄》中的思想鉤沉[J].躬耕,2016,(4).
[3]王曉娟.論盧梭《懺悔錄》的歷史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3):85~86.
[4]孟暉.啟蒙時代一曲“人”的贊歌——試論盧梭自傳《懺悔錄》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23(5):82~85.
[5]梁慶標.自我的現(xiàn)代覓求——盧梭《懺悔錄》與中國現(xiàn)代自傳(1919-1937)[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
2016-08-11
2095-4654(2016)11-0083-04
I1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