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白小艷
(延安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1、消毒供應中心2,陜西 延安 716000)
·護 理·
綜合護理緩解腦出血患者焦慮抑郁的臨床效果
周海英1,白小艷2
(延安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1、消毒供應中心2,陜西 延安 716000)
目的 觀察綜合護理緩解腦出血患者焦慮抑郁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延安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住院的腦出血患者115例。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55例和對照組60例。對照組采用神經外科腦出血一般住院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按照護理程序評定患者存在的風險因素,制定實施住院綜合護理干預。在病情穩(wěn)定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測試,比較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和SDS評分分別為(51.90±6.72)分和(49.80±5.39)分,護理后分別為(40.60±1.71)分和(40.60±9.70)分,對照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和SDS評分分別為(50.80±5.53)分和(48.30±4.47)分,護理后分別為(46.70±10.22)分和(42.80±13.14)分,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模式對腦出血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狀態(tài)好轉有明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綜合護理;腦出血;焦慮;抑郁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醫(yī)務工作者在關注疾病本身的同時,也將更多注意力集中于心理障礙的研究[1]。腦出血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其病死率高,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經濟和生活方面的嚴重負擔,這些并發(fā)癥既可導致患者預后不良[2-3],又很容易引發(fā)諸如焦慮、抑郁、恐懼、孤獨等心理障礙[4]。已有研究發(fā)現,綜合護理干預不僅能減輕腦出血患者心理障礙嚴重程度,還能減少疾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提高了患者治療依從性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5]。筆者根據既往臨床護理經驗以及患者和家屬的需求,按照專業(yè)的護理知識制定綜合護理方案,并將其應用于腦出血患者中,在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癥狀以及減少患者心理痛苦程度方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延安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住院的腦出血患者115例。按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5例,男性24例,女性31例,平均年齡(62.50±7.74)歲;對照組60例,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60.70±7.18)歲。所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并獲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1)確診腦出血患者;(2)入院48 h后神智清楚者;(3)第一次發(fā)病者;(4)有讀寫能力者。排除標準:(1)既往有發(fā)病史者;(2)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者。
1.2 腦出血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腦出血診療指導規(guī)范(2015年)腦出血診斷標準[6]:(1)有確切的高血壓病史;(2)典型的出血部位:(包括基底節(jié)區(qū)、腦室、丘腦、腦干、小腦半球);(3)DSA/CTA/MRA排除繼發(fā)性腦血管病;(4)早期(72 h內)或晚期(血腫消失3周后)增強MRl檢査排除腦腫瘤或海綿狀血管畸形(CM)等疾病;(5)排除各種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
1.3 方法
1.3.1 調查問卷 自編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和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所有調查項目均經過多位護理專家評估確定,并征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3.2 焦慮自評量表(SAS) 此量表由Zung于1971年編制而成,用于評定焦慮患者的主觀感受。SAS共20個項目,分4級。Zung對36例神經癥患者進行SAS自評,同時由醫(yī)師用HAMA作檢查,兩量表總分的Pearson相關法的相同系數為0.365,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為0.341,內容效度指數(CVI)為0.910,SAS具有良好的效度[7-8]。
1.3.3 抑郁自評量表(SDS) 此量表由Zung于1965年編制而成,與SAS相近。SDS共20個項目,分4級。SDS能直觀的反映抑郁者的主觀感受,可以判斷有無抑郁者及抑郁的嚴重程度和等級[9-10]。
1.4 護理方案
1.4.1 對照組 采用神經外科腦出血一般住院常規(guī)護理(患者臥床2~4周,保持床鋪平整、干燥,每2 h翻身一次,并按摩紅腫部位,給與低鹽低脂食物)。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按照護理程序評定患者存在的風險因素,制定實施住院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1)實施心理護理:安排心理專業(yè)人員進行心理干預,采取認知干預的方法:在傾聽的基礎上,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和家屬正確認識疾病,協(xié)助患者調整不良情緒,樹立起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等。行為干預法: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個體行為干預法,引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鼓勵患者加強體育鍛煉。團體咨詢: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開展團體活動,使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鼓勵患者及家屬調動社會資源,擴大患者的社交圈,積極參加一些活動。(2)開展健康教育:主要根據護理程序模式實施健康教育。(3)實施康復鍛煉:中醫(yī)科、神經外科和康復科三科協(xié)作評估和制定患者康復訓練計劃,我科護理人員監(jiān)督協(xié)助完成。(4)全面培訓:為了達到綜合護理的效果,對參與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參與人員能夠掌握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嚴格執(zhí)行綜合護理干預方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在職業(yè)、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文化程度和高血壓史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的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降低較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s)
組別SAS評分t值P值SDS評分t值P值觀察組(n=55)對照組(n=60) t值P值護理前51.90±6.72 50.80±5.53 0.40>0.05護理后40.60±1.71 46.70±10.22 -1.86<0.01 5.15 1.02<0.01<0.05護理前49.80±5.39 48.30±4.47 0.68>0.05護理后40.60±9.70 42.80±13.14 -0.43<0.05 2.62 1.25<0.05<0.01
現代人生活方式在不斷改變,我國人口老齡化也在進一步加重,而且腦出血的發(fā)病率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腦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均顯示較高,故患者容易產生不良的負性情緒,對其治療和康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11]。研究發(fā)現,國外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病率為20%~79%[12-13];國內研究發(fā)現腦出血患者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焦慮、抑郁[14],發(fā)病率為34.2%~76.1%[15],國內也有研究認為神經內科腦出血患者中抑郁癥狀的陽性率為43.20%[16]。生活質量下降、家人關心不足、經濟負擔過重和喪偶等因素均會加重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17]。
本次研究發(fā)現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前后焦慮和抑郁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是護理后焦慮或抑郁評分低于護理前焦慮或抑郁評分。說明神經外科常規(guī)護理和綜合護理均能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護理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焦慮和抑郁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焦慮和抑郁評分。說明整體護理模式對患者焦慮、抑郁的緩解程度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模式,這一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18-19]。
應用綜合護理可以幫助患者積極面對各種心理問題,能夠有效消除或減輕焦慮、恐懼和抑郁等不良負性情緒[20]。綜合護理模式涵蓋護理內容較廣,其中包括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康復訓練。綜合護理模式要落在實處,必須嚴格要求護理人員,護理人員不僅要掌握本科室的常規(guī)性護理,而且要掌握心理治療的知識和技巧,以及要掌握康復訓練的知識和技能。臨床工作中的護士工作壓力整體偏重,實施整體護理模式,勢必加重護士的工作量,所以一方面建議醫(yī)院科室加大護士的比例,另一方面加強護士的整體培訓,同時加強重點時段人員的合理安排和監(jiān)督管理。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模式對腦出血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狀態(tài)好轉有明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1]劉珊瓊.神經內科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干預管理對策[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4,22(8):1221-1222.
[2]李玉珍,何煥金,林東如.腦出血恢復期患者焦慮抑郁綜合征的心理干預[J].吉林醫(yī)學,2012,33(9):1968-1969.
[3]魏洪蓮.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周醫(yī)藥指南,2012,10(15):666-667.
[4]李沁.認知干預和康復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3,16(10): 1739-1740.
[5]施明,傅建明,李亮,等.心理支持療法對腦出血后抑郁狀態(tài)患者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9):853-854.
[6]腦卒中防治系列指導規(guī)范編審委員會.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中國腦出血診療指導規(guī)范[S].2015.
[7]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編輯委員會.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213,223.
[8]Singh P.Effect of distraction techniques in behaviour respon-ses to pain among toddlers receiving immunisation[J].Nurs India,2012, 103(4):176-179.
[9]Duffy JR,Kooken WC,Wolverton CL,et al.Evaluating patient centered care:feasibility of electronic data collection in hospitalized older adults[J].Nurs Care Qual,2012,27(4):307-315.
[10]Mukai T,Akiyoshi T,Ueno M,et al.Laparoscopic total pelvic exenteration with enbloc laterallymph node dissection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advanced primary rectal cancer [J].Asian Endosc Surg,2013,6(4):314-317.
[11]Pohjavaara T,Lepp?vuori A,Siira l,et al.Frequency and clinical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Stroke,1998,29 (11):2311-2317.
[12]Berg A,Palom?ki H,Lehtihalmes M,et al.Post stroke depresion in acute phase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2001,12(1):14-20.
[13]譚賢佩,楊杰,楊歡,等.中國人腦出血基因多態(tài)性的系統(tǒng)評價[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3,46(12):840-846.
[14]龍潔,劉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狀態(tài)的發(fā)生率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1,34(3):145-148.
[15]孫文利,王華,胡作華,等.神經內科腦出血患者抑郁狀態(tài)的分析和護理[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42(4):105-107.
[16]Deneckere S,Euwema M,Lodewijckx C,et al.Better inter professional teamwork,higher level of organized care,and lower risk of burnout in acute health care teams using care pathways: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Med Care,2013,51(1):99-107.
[17]徐春霞,任桂榮,梅彤林,等.心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負性情緒及生存質量的改善作用[J].河北醫(yī)學,2015,21(9):1420-1423.
[18]葉鳳仙.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不良情緒、治療依從性及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6):84-85.
[19]馬欣.綜合性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6(31):215-216.
[20]凌書建,江中秀.64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的術后護理[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1,28(6):1210-1211.
R473.74
B
1003—6350(2016)19—3256—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19.059
2016-06-08)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項目(編號:2013k—01—23)
白小艷。E-mail:448051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