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改
(鄭州大學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論語氣副詞“可”
王素改
(鄭州大學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副詞“可”是現代漢語口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在語法形式上符合語氣副詞的基本特點,在語義上由于出現的句式不同,表出的語氣義也有不同,概括起來有加強肯否義語氣、申辯語氣、提示語氣、祈使語氣、如愿語氣和疑問語氣6種。
“可”;語氣副詞;詞性判定;語法特征;語氣義
副詞“可”是語法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并得出十分可信的結論。但之前的研究多從意義出發(fā),與語法分析必須得到形式的驗證相左。本文從“可”的語法形式入手進行分析,認為“可”在語法形式上符合語氣副詞的基本特點,是典型的語氣副詞,在意義上“可”能夠表達肯否、申辯、提示等6種不同的語氣義。
“可”作為語氣副詞幾乎是每位學者的共識?!翱伞笔且粋€典型的語氣副詞,其滿足語氣副詞的所有語法特點,在語音上“可”一般不重讀,在語義上“可”表示主觀強調。我們判斷“可”是語氣副詞的主要依據是語法意義所對應的語法特征①,即不同的語法意義在語法形式上也不相同。
首先,是“可”出現的位置?!翱伞毙揎椫^語,出現在謂首,但一般不出現在主語之前,謂語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形容詞。例如:
例1你可別耍態(tài)度啊,弄清楚再說。(王朔《編輯部的故事》)
例2這條魚可很新鮮呢。(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其次,“可”與其它副詞不排斥,而且常出現在各個副詞最靠前的位置。例如:
例3這魚可很新鮮呢。(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例4上了岸,主席說水這么清涼,游得可真舒服啊。(《人民日報》1993)
“可”不重讀時滿足語氣副詞的語法特點,所以我們認為這時的“可”是語氣副詞。
漢語與英語等印歐語相比是一種缺少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所以漢語的句法特點主要表現在組合能力和句法位置上。接下來我們通過“可”出現的位置和組合能力來概括它的語法特點。
(一)“可”的主要功能是修飾謂語
“可”與其它語氣副詞一樣,主要功能是修飾謂語,表達說話者對某一事件的主觀態(tài)度,“可”具有作為語氣副詞的主要語法特點。此外,“可”經常與系動詞“是”“不是”連用。這時兩者組合的“可+是”不等于連詞“可是”,“可”與“是”的組合在話語中經常出現,下面略舉幾例:
例5這里可是法院的審判庭,不是你家的廚房,讓你大喊大叫。(王朔《頑主》)
例6教育局可不是我一個人的啊。(老舍《四世同堂》)
我們發(fā)現許多單用“可”的句子,都可以變?yōu)椤翱?是”,句子的意義沒有發(fā)生變化。例如:
例7a我可要走了。(老舍《春華秋實》)
b我可是要走了。
同樣,許多本來單用“是”的句子都可以變?yōu)椤翱?是”,句子的意義變化不大。例如:
例8a這位是大名鼎鼎的王局長。(鐘道新《權利場》)
b這位可是大名鼎鼎的王局長。
兩者都符合語法,并且意義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后一句帶有提醒的語氣。
(二)“可”經常與“真、太”等副詞連用
此時表示加強肯定的語氣,共同修飾形容詞謂語句。例如:
例9家珍那時候長的可真漂亮??!(老舍《四世同堂》)
例10他這時的思想可太復雜了。(王慶祥《赦字011號》)
上面各例中的“可”如果去掉,句子依然符合語法,而且句子意義沒有發(fā)生改變。與原句相比只是句子語氣的強弱有細微的區(qū)別。
我們認為“可”表示語氣和“真、太”表示的語氣相仿,兩者連用可以表達更強的語氣;同時,“可”與“真、太”由于語用功能上的不同使兩者不相重復。
(三)“可”常用于謂首
語氣副詞在意義上表示某種語氣,是話語表達者主觀情態(tài)語氣的體現。一般來說,語氣副詞在深層結構中沒有地位,只是在表達階段添加到句子中的。根據徐杰的論斷,句子中相對活躍的地方只有句首、謂首和句末3個位置,這3個位置最容易添加成分[1]。所以語氣副詞在語言的表達中被添加到句子中,常出現在句首、謂首和句尾3個位置,而語氣副詞“可”則只能出現在謂首的位置,在其它位置句子不符合語法。例如:
例11a別跟我打岔,警察可就在旁邊。(王朔《頑主》)
b別跟我打岔,可警察就在旁邊。
c別跟我打岔,警察就在旁邊可。
例11中的“可警察就在旁邊”單獨使用時符合語法,但“可”是連詞,表達的意義也與原句中有所不同。從語用的角度來講,“可警察就在旁邊”表示對前句的轉折,而“警察可就在旁邊”表示提醒對方。從信息傳遞的功能上來說,“可”用在句中時,新信息“可就在旁邊”作為全句的重點用來提醒聽話者注意;而“可”在句首時,整句話都是新信息,全句都是重點成分。
在口語中,“可”有時出現在句首,如“可把我們樂壞了”“可找到你們了”。我們認為這時的句子承前省略了主語,所以“可”出現的位置雖不是句首的位置,但仍然是謂首的位置。
不能在句首和句末出現是語氣副詞“可”的一個重要特征。對于這一現象,許多學者都已觀察到,并且提出了十分合理的解釋。張誼生就指出,由于韻律節(jié)奏的限制,“凡是單音節(jié)的F(評注性副詞)一般是都是只能位于句中”[2]12。袁毓林明確指出:“單音節(jié)語氣副詞是不能位于句子主語之前的?!盵3]
(四)“可”能出現在補語的位置,但不能出現在定語中
“可”作為語氣副詞修飾謂語出現在謂語前面,由于語氣副詞修飾的是謂語而不是動詞和形容詞,所以“可”不能出現在定語中。但是“可”能夠出現在補語中,例如:
例12上了岸,主席說水這么清涼,游得可真舒服啊。( 人民日報1993)
例13現在趙陽都那么大了,時間過得可真快呀!(趙天元《幽默長者陳云》)
石毓智認為:動補結構一般是由連動結構產生的。所以補語常常也具有可謂性,這正是語氣副詞“可”出現的位置。
(五)“可”作為語氣副詞,一般輕讀
王力曾在《中國語法理論》中說:“可”表輕說語氣[4]63。這一觀點不能概括全部,但卻揭示了“可”的重要特點。通過考察語氣副詞“可”的大量語料,我們發(fā)現“可”一般輕讀,但是表如愿義時為重讀。
當“可”表加強肯定或否定語氣時為輕讀。如:
例14你們的飯可真香?。?王朔《編輯部的故事》)
例15那小子可真不行!(王朔《過把癮就死》)
例14中,句子重音為“真香”,“可”為輕讀;例15的句子重音為“真不行”,“可”為輕音節(jié)讀。
當“可”表申辯或辯駁語氣時,“可”為輕讀。如:
例16要都來,我可沒那么大鍋。(李英良《北京話口語》)
“我”與否定詞“沒”重讀,“可”為輕讀?!翱伞北硖崾玖x、期望勸阻義及反詰義時,也是輕讀,這里不再詳細列舉,后文將有“可”語義的詳細描述。但是當“可”表如愿義時,即說話者長時間盼望的事終于實現或到來時,句中的“可”為重讀。如:
例17老大娘高興的說:“哎呀,同志們,俺可把你們盼來了!”(轉引《現代漢語虛詞例釋》)
例18王姐姐,你可回來了!(楊沫《青春之歌》)
例句中,“可”均表說話者所盼望之事終于到來或實現,這里“可”為重讀,有“終于”的意思,表示一種釋然的口氣。
“可”是現代人們口語與文學作品對話中的高頻詞之一,原因在于它可以表達十分豐富的語氣。經考察,大部分語氣副詞所在的句類都比較固定,表達的語義也比較單一。如:“的確、確實、實在”經常表達肯定語氣,用于陳述句中;“難道、究竟、到底”經常表達反問語氣,用于反疑問句中;“真、好”經常表達強烈的贊嘆或抱怨、悲嘆語氣,用于感嘆句。相比之下“可”表達的語氣義則相當豐富,“可”詞匯義空靈,但是其語氣義卻非常豐富。《現代漢語八百詞》指出:“可”表強調,程度由輕到重都有?!皬娬{”是“可”的核心語義,由于語境對語義的實現具有限制和解釋功能,它的核心義即強調義在不同語境中衍生出新的語氣義,從而表現出豐富的語氣義。
通過考察大量的語料,我們發(fā)現“可”的語氣義主要有:加強肯定或否定語氣;申辯、辯駁語氣;提示語氣;如愿語氣;反詰語氣等[5]。下面就結合具體語料,對“可”的語氣義作具體分析。
(一)加強肯定或否定語氣
當“可”與程度副詞“真、太、挺”等連用時,表示加強肯定或否定的語氣,表示所說的話是真實的,“可”含有“的確、確實”的意思。如:
例19那味可真難聞死了,那還五糧液呢。(王朔《編輯部的故事》)
例20李先生,你這幾天可太辛苦了!(老舍《春華秋實》)
例21郭沫若的《女神》可挺不錯啊,您也參加吧。(楊沫《青春之歌》)
如例19中,不用“可”,句子變?yōu)椋耗俏墩骐y聞死了……。雖然句子原本有由“真”實現加強肯定的語氣,但是用上“可”,此句表達肯定語氣的意味就大大加強。
有時,“可”與“真”連用,共現于字句中時,亦表加強肯定語氣。如:
例22李江云任我拉著手就是不起身:我可真是引狼入室。(王朔《許爺》)
例句中,“可”與“真”連用,共現于字句的肯定形式中,起到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
(二)申辯、辯駁語氣
“可”此種語義的實現句式一般是“可+沒”或“可+不+動詞或動詞性結構”。使用“可”,使原來的一般性陳述句帶上了較為明顯的辯駁義。如:
例23要都來,我可沒那么大鍋。(李英良《北京話口語》)
例24我說:“大嫂,話可不能這樣說。”(杜鵬程《平常的女人》)
“可”都是與否定詞連用,在這種情況下,語氣副詞“可”包含辯駁的意思,暗含說話人對前面語境所交代的有違于自己觀點或真實信息的否定。如例23,如不用“可”,即為:“要都來,我沒那么大鍋?!边@只是一般性陳述句,即說話者在簡單陳述一個事實;用上“可”,這句話就帶上了較為明顯的辯駁義。
(三)提示語氣
語氣副詞“可”有提示聽話人注意的作用,這種語義的實現句式一般情況下為“可+是”,“可”經常與“是”連用,有時“可”與“都是”連用。例如:
例25盡管你在那些大河里如魚得水,但是這兒可是北京,是首都。(張承志《北方的河》)
例26這可都是你簽字畫押的。(余華《活著》)
例25中,不用“可”,即為:“這兒是北京,是首都。”這僅僅是一個簡單陳述句;用上“可”,這個句子在客觀陳述的基礎上,又有提示聽話人注意的作用。
但有時,“可”與“是”表示強調語氣,如:
例27咱們這可是避暑的好地方。(鐘道新《權利場》)
這里“可”與“是”連用,“可”有提示語氣,但是提示義很強,“可”理解為強調語氣更合適。也就是說,“可”與“是”表示強調語氣是它表示提示語氣強化的結果。
(四)期望、勸阻語氣
當“可”表示期望、懇切的請求時,一般用在祈使句的肯定形式中,此種語義的實現句式為:“可+得、要等能愿動詞”。例如:
例28不過你啊,到食堂后,說話可要軟和點,別把別人都得罪完了。(李準《李雙雙小傳》)
例29凌云,萬一咱們分到一起工作,你可得幫助我和志芳學文化。(老舍《女店員》)
例28中,如不用“可”,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說話人對同志們的期望,但我們感覺這句話更多的是表現了說話斬釘截鐵的強硬語氣,說話人好像在下達命令;用上“可”,更表現了說話者對同志們的殷切期望,使句子帶有很強的說服力,且給人以親切之感。
當“可”表示勸阻時,這種語義一般是用在祈使句的否定形式中,其實現句式一般為“可+別、不準、不許”。如:
例30可別哭了,再哭就讓西大山人把你背了去!(陳映實《山里的世界》)
例31大哥,可不許變卦呀!(老舍《方珍珠》)
例32老楊,可不準生氣啊,今天是你的好日子!(老舍《殘霧》)
“可”與“別”“不準”“不許”組合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說話者對聽話者懇切的規(guī)勸。如例30中,如不用“可”,即:“別哭了,再哭就讓西大山人把你背了去!”表現了說話者不耐煩的語氣及一副氣勢逼人的樣子;而用上“可”,語氣就明顯的不同;用上“可”,表達了說話人對聽話人懇切的勸導,語氣比較舒緩,聽話人也容易接受。
(五)如愿語氣
“可”表示如愿語氣,即敘述者長時間盼望的事或愿望終于實現時,此種語義的實現句式為“可+(算)”,句尾有語氣助詞“了”。 如:
例33這回我可放下包袱了。(老舍《四世同堂》)
例34爸爸,你可回來了!(楊沫《青春之歌》)
例35哎,找了你老半天,這回可算找到你了。(轉引《現代漢語虛詞例釋》)
句法形式上,例33中,“可”與動賓結構“放下包袱”組合;例34中,“可”與動詞“回來”組合;例35中,“可”與“算”組合,句尾都有“了”,此種情況下,“可”表如愿義。如例34中,如不用“可”,即:“爸爸,你回來了!” 句子表示的是出乎意料或輕微的愿望實現義;而用上“可”,表現了對“爸爸回來”這一事件期盼了很久,流露出這一愿望已經實現的興奮之情。
(六)疑問語氣
當“可”用于反問句時,能加強反問語氣。如:
例36二十多年了,你們可給我長過工錢?(老舍《茶館》)
例37上哪去呢,哪可有我的去處呢?(老舍《龍須溝》)
例36中,“可”用在是非問的反問句中,有“難道”的意思;例37中,“可”用在特指問的反問句中,有“究竟、到底”的意思;“可”無論用在是非問還是特指問反問句中,它均表加強反問語氣的作用。若例36,不用“可”,即為:“你們給我長過工錢?”雖然亦是反問句,有一定的反詰意味,但反問語氣不是很強烈;而用上“可”,反問語氣大大增強,有一種質問的意味,讓聽話人無話可說。
當“可”用于特指問的反問句,其有加強疑問語氣的作用。如:
例38那可怎么辦呢?(老舍《女店員》)
例39我問你,那些錢可都上哪去了?(老舍《龍須溝》)
例38中,“可”用在特指問中,它加強了疑問的語氣。如不用“可”,即為:“那怎么辦呢?”這僅僅是一個疑問句而已;而用上“可”,則加強了疑問的語氣,表現說話者十分焦急的心情,疑問語氣也明顯增強。
本文從語法形式上探求“可”作為語氣副詞的主要語法特征,認為“可”在語法形式上出現在謂首位置,有時可以出現在謂語之前,但不能與形容詞一起作定語。語氣副詞“可”主要是加強句子語氣,雖然意義空靈,但由于語境對語氣義的實現有限制性和解釋性,所以“可”在不同的語境中衍生出不同的語氣義。
注釋:
①根據副詞詞類劃分也應當遵循詞的語法特征的原則,副詞“可”可分為語氣副詞、程度副詞、關聯副詞三類。本文中的“可”專指語氣副詞“可”。
[1]徐杰.普遍語法原則與漢語語法現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1:93.
[2]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0-12.
[3]袁毓林.多項副詞共現時的語序規(guī)律及其認知解釋[J].語言學論叢,2001:21-26.
[4]王力.現代漢語語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4:63.
[5]盛繼艷.語氣副詞“可”的語義分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6):42-45.
(責任編校:彭巍頤)
On the Modal Adverb "Ke"
WANG Su-ga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The adverb "k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poke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Grammatically,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al adverbs; semantically,it expresses different modal meanings in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The modal meanings that"ke" expresses break into six categories:stronger affirmative or negative mood,argumentative mood,reminder,imperative,fulfilled wish,and questions.
"Ke"; modal adverb; word class;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modal meaning
2015-10-09.
國家社科項目“語用特征對句子生成機制的影響”(12CYY051),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祈使特征對副詞的選擇性研究”(2014CYY022)。
王素改(1980—),女,河南濮陽人,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語言理論、漢語語法。
H136
A
1673-0712(2016)01-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