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東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二小學(530105)林 寧
?
淺談合作學習理念下的英語教學設計
廣西南寧市東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二小學(530105)林寧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許多地區(qū)的小學都進行了英語教學調(diào)整,更多地采用合作學習理念指導英語教學實踐。這種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英語教師應理解該理念,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合作學習理念英語教學設計
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下,教師主要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不僅沒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教學應使用新理念、新方法,還指出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合作學習理念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具有較大的意義。合作學習理念倡導的教學內(nèi)容是非常豐富的,教師應將合作學習理念與教學設計結合起來,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英語教師應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教師可以根據(jù)英語教材內(nèi)容設計教學方案,開展合作情境式教學,鼓勵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合作學習。例如,在教學《My family》一課時,為了使課本內(nèi)容更加直觀形象,使學生更容易記住家庭成員的單詞,教師對學生合理分組,讓學生合理分工、明確任務,一組學生負責制作家庭成員的圖像卡片,另一組學生制作與圖片相對應的英文單詞卡片,兩組學生合作完成卡片的制作。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卡片與英文相匹配的游戲,讓學生積極合作,進行小組游戲比賽。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制作卡片,并參與到卡片游戲中,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有關家庭成員的英文單詞。
教學工具在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多媒體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利用多媒體選取相關素材展開教學,將日常生活內(nèi)容與英語教學充分地結合起來,并設置一些懸念,引起學生的思考與注意,促使學生認真聽課。例如,教學《Look the monkeys》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天鵝游泳的圖片,指著圖片提問:“What are they doing?”然后,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學生經(jīng)過思考之后,回答:“They are swimming.”教師展示了生動、形象的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教師角色,一組是學生角色,兩組學生輪流模仿教師進行提問與授課,取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英語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英語的特點,結合課本內(nèi)容與學生的興趣,采取分組探討游戲法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Let’s take a trip!》時,教師可以虛擬一個旅行,將旅行前需要考慮的問題,結合書本上的內(nèi)容,綜合提出:“Where to go?”“What to go?”“When to go?”“How to do?”然后作出假設。學生在學習、理解該課內(nèi)容之后,根據(jù)不同問題分成不同小組,小組內(nèi)成員各司其職,共同討論,互相合作與交流,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小組長將每個成員想去的地方、時間以及如何去等進行歸納總結,最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互評,并給出自己的評價,指出學生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教師在結合合作學習理念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教學活動,切不可過于追求形式。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成績、特長、愛好等,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組織學生開展英語課文朗讀比賽。教師應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到比賽過程中,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教師也可以利用合作學習理念展開頭腦風暴活動,按照學生的座位,一列為2組,每天由一位學生給其他學生聽寫,并給予批改,將成績記錄下來。第二天,由另外一位學生負責小組聽寫,學生之間相互監(jiān)督、相互學習。這樣能起到幫助學生加深記憶的作用。
合作學習理念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刻領悟合作學習理念的內(nèi)涵,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需求,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夏訓蓮.合作學習理念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設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2):255.
[2]丁小俠.合作學習理念下的小學英語教學設計[J].校園英語(中旬),2014(10):165.
(責編鐘偉芳)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