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東縣岔河鎮(zhèn)岔南小學(226403) 孫雪梅
內容研制,別讓整體性思維缺位
江蘇如東縣岔河鎮(zhèn)岔南小學(226403)孫雪梅
教學內容與語言情境息息相關,而語境又受制于整體性思維,這是科學研制教學內容應考慮的問題。在教學中,要針對表達特質,整體把握核心價值;緊扣典型篇章,拓展具化類型特征;鏈接內容形式,通盤把握結構模式;聚焦文本語境,整體感知言語魅力。這樣,才能通過整體性思維的介入,提升教學內容研制的準確性和具體性。
整體性思維內容研制表達篇章
王榮生教授說:“閱讀教學如果沒有適切的教學內容,無論樹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無濟于事?!碑斚?,大多數(shù)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適切教學內容的重要性,但不少教師空有意識,而無策略。教學內容與語言情境息息相關,而語境又受制于整體性思維,這是科學研制最佳教學內容的策略。
一篇完整的文本,都是由字、詞、句等不同的語言單位構建而成。如果這些語言單位失去了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其內在的認知語境也就會蕩然無存。只有在整體的視角下,文本的核心要旨才能得到充分地體現(xiàn)。《三顧茅廬》作為一篇小說,很多教師將教學內容確定為:
1.了解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感受文本的主要內容,體悟劉備求賢若渴的人物形象;
2.感受比喻、擬人等手法對展現(xiàn)環(huán)境描寫所起到的作用;
3.感受對比襯托對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效果。
如此定位,條理清晰,層次清晰,但彼此之間相互割裂,沒有構建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合力的喪失也就消融了情感的共鳴。筆者在小說具體情境的觀照下,研制了這樣的教學內容:
1.細讀環(huán)境描寫,揣摩與人物形象之間的聯(lián)系;
2.緊扣情節(jié)發(fā)展,辨析人物言行的,感知人物刻畫方法的多樣化。
筆者研制的教學內容,緊扣小說文體中的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三大要素,在整合三者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中,使原本割裂開來的內容形成了對應的聯(lián)系,契合了文體的特點,順應了學生的認知需求,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選擇何種文體是作者基于自身意欲表達的內容的精心選擇。閱讀教學就是要借助某一篇具體的文本,引領學生窺探這一類文本的共性規(guī)律。因此,教師可以從文本中選擇典型的具象特點,對其進行逐層演繹,從而實現(xiàn)對某一類文體深入、通透的把握。如,教學說理文《滴水穿石的啟示》,筆者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置:首先,引領學生對比閱讀課文中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的事例,不同的故事中有怎樣相同的特點;其次,再次引導學生對比,相同的特點中又分別具有怎樣不同的特點。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清晰地感受到說理文的特點。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從說理文的文體特點入手,讓學生感受事例對凸顯中心論點的重要作用,并在與作者的積極對話中,感知材料選擇的不同視角。
散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體,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言語的形式——涉及面廣泛、外顯形式“散”。這些特點又在緊密的聯(lián)系中凝結成為堅固的內在結構,從而匯聚神韻,真實而高效地展現(xiàn)了文本的核心思想。
經(jīng)典散文《姥姥的剪紙》一文以“姥姥的剪紙”為敘述線索。假如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語段與內容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時,散文內部的立體性結構就顯得異常鮮明:姥姥通過自己的心靈巧手剪出了哪些作品?為什么這些作品都會張貼到鄰居家里?散文在最后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筆墨來描述姥姥剪紙的內在含義?……
很多教師都存在著這樣的認知誤區(qū),即散文的結構化模式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篇章結構。細加考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還包括散文內容的結構羅列。這便是源于教師整體性觀照課文精心研制出來的教學內容。
文本語言的體悟與感知,還應該順應從整體向部分過渡的規(guī)律。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語言,一旦被放置在特定的語言情境中,就會在上下文的串聯(lián)、浸潤下生發(fā)出奇崛、新穎的意蘊來。這就要求閱讀教學必須以文本語境為依托,使得語言靈動的美感永駐文本。
還是以《姥姥的剪紙》的教學為例。作者分別選用了“耍賴”“挑剔”“刁難”等具有鮮明貶義的詞語。為什么對姥姥的敬重與懷念,作者卻要使用這類詞語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篇課文鮮明的感情色彩出發(fā),從而意識到在作者生動的語言描寫下,在整篇文本語言意蘊的浸潤中,使用貶義性的詞語,更加靈動、有效地凸顯作者與姥姥之間那種民主、平等、親密的和諧關系,對姥姥人物形象的凸顯起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
總而言之,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在整體性思維的觀照下,使選擇更加澄明而深入。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