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義
D-二聚體血清濃度在急性肺栓塞患者近期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王福義
目的分析D-二聚體血清濃度在評估急性肺栓塞患者近期預后中的臨床價值。方法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進行血清D-二聚體血清濃度檢測,依據(jù)濃度值分為低濃度組34例和高濃度組36例,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觀察預后情況。結果高濃度組高危發(fā)生例數(shù)、死亡例數(shù)顯著多于低濃度組(P<0.05),低危例數(shù)、中危例數(shù)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清D-二聚體濃度對急性肺栓塞患者近期預后的評估具有重要意義,可作為評價患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值得臨床推廣。
D-二聚體;急性肺栓塞;近期預后;應用價值
肺栓塞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臨床發(fā)病率僅次于高血壓及冠心病,占第三位[1]。肺栓塞病死率較高,國內對該病的研究資料較少。該病發(fā)病較為隱匿,檢出率較低,特異性較低,需特殊的檢查技術方可確診,目前采用肺部靜脈造影及MRI檢查,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易出現(xiàn)漏診及誤診的現(xiàn)象。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可對體內血液高凝狀態(tài)進行反映,從而反映栓塞情況。為分析D-二聚體濃度對急性肺栓塞患者近期預后評價的作用,本院對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D-二聚體濃度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就診的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均經肺動脈非創(chuàng)傷性血管成像技術(CTA)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符合臨床制定的急性肺栓塞診斷標準,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難、肩痛、頸部疼痛、咳嗽等癥狀;心動過速、主動脈瓣及肺動脈出現(xiàn)第二音分裂的體征。排除心肌梗死、感染性疾病患者。對患者行血清D-二聚體檢查,依據(jù)血清D-二聚體濃度將患者分為高濃度組(血清D-二聚體濃度≥5000ng/L)36例和低濃度組(血清D-二聚體濃度<5000ng/L)34例。低濃度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4.2±7.5)歲;高濃度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44~73歲,平均年齡(54.3±6.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入院6 h前進行血標本采集,在血樣新鮮的情況下使用D-二聚體快速定量儀進行檢測,同時進行血氣分析及其他輔助檢查,在24 h內完成檢查。根據(jù)ESC急性肺栓塞診治指南將患者預后分為死亡、高危、中危及低危[2,3]。高危:住院時間超過1個月,生活無法自理,有生命危險;中危:住院時間為15~30 d,生活無法自理,無明顯的生命危險;低危:住院時間≤15 d,生活可自理。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分析患者臨床信息和預后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3個月隨訪,高濃度組高危發(fā)生例數(shù)、死亡例數(shù)顯著多于低濃度組(P<0.05),低危例數(shù)、中危例數(shù)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預后比較(n)
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嚴重程度各異,因此臨床給予的治療策略及預后不同。對部分心功能及收縮壓正常的患者僅需服用抗凝藥物治療;部分患者病情發(fā)展迅速,合并心功能不全、低血壓等,則需進行溶栓、心臟復蘇、氣管插管等治療。依據(jù)超聲心動圖及患者血壓情況可將患者的病情危險程度進行分級,但是該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無法進行床邊檢查。近年來,心臟生物學標志物及反映機體凝血功能狀態(tài)指標等在臨床實踐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組研究對D-二聚體在急性肺栓塞患者近期預后評估中的價值進行分析。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在纖溶系統(tǒng)作用下形成的降解產物,具有可溶性,是纖溶過程中特異性較高的標記物。對患者進行血清D-二聚體的測定可了解繼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可在極大程度上了解患者罹患肺栓塞的幾率及發(fā)病情況。D-二聚體在血清中的水平升高提示繼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相關研究表明,D-二聚體水平對急性肺栓塞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可減少有創(chuàng)檢查,有效避免了患者接受盲目抗凝治療,減少了不必要的傷害[4]。本研究結果顯示,高濃度組高危發(fā)生例數(shù)、死亡例數(shù)兩組顯著多于低濃度組(P<0.05),低危例數(shù)、中危例數(shù)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清中D-二聚體濃度超過5000ng/ml時,患者的生命危險及死亡率隨之上升,該檢測可作為判斷急性肺栓塞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目前,臨床對急性肺栓塞高?;颊呓o予了大量的關注,為其提供進一步的溶栓治療。相關研究表明,中危患者也需考慮進行該治療。采用血清D-二聚體檢測對患者可能的預后情況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考慮后續(xù)治療方案,有利于降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
綜上所述,對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D-二聚體的檢測可準確預測患者的不良預后,有利于對患者進一步的治療決策進行指導,從而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值得臨床推廣。
[1]朱學創(chuàng),李海燕.血漿D-二聚體及CT肺血管造影對肺栓塞的診斷價值.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11):65-66.
[2]張玉潔,高建敏.疏血通及溶栓聯(lián)合抗凝療法治療肺栓塞及對患者血清肌鈣蛋白及D二聚體的影響.浙江臨床醫(yī)學,2015,14(6):975-976.
[3]胡京敏,趙燦,郭丹杰.改良Geneva量表及其聯(lián)合血漿D-二聚體對老年肺栓塞診斷價值的探討.中華老年器官疾病雜志,2015,20(4):287-291.
[4]馬婉蓉,宋艷麗,吳先正.急性肺栓塞診斷及預后生物標記物的研究進展.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5,9(10):132-1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25
2015-09-06]
110024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